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钵中莲》传奇看“花雅同本”的演出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忌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74,共12页
《钵中莲》传奇一向被学界视为“明万历钞本” ,由于其中有西秦腔、四平等乱弹戏声腔 ,如此中国戏剧中的乱弹戏便被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本文从《钵中莲》的剧本体制、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论证 ,认为《钵中莲》传奇的产生年代不当... 《钵中莲》传奇一向被学界视为“明万历钞本” ,由于其中有西秦腔、四平等乱弹戏声腔 ,如此中国戏剧中的乱弹戏便被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本文从《钵中莲》的剧本体制、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论证 ,认为《钵中莲》传奇的产生年代不当为万历 ,而当在清初。文章还由《钵中莲》一剧生发开去 ,对昆剧发展史上存在的“花雅同本”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给予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中莲》 传奇 昆曲 乱弹戏 剧本体制 “花雅同本”现象 演变过程 艺术风格 西秦腔 演出形式
原文传递
中国影戏溯源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建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38-142,共5页
本文认为“影戏”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其脱胎于唐人“俗讲”和“影灯”,初成于唐末五代,始盛于宋,广播于元明清。除此还对陇东南影子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陇东南或即中国影戏源地之一。
关键词 影戏 陇东南 影子戏 亲缘关系 《说郛》 唐末五代 明代中叶 西秦腔 上元 宋人笔记
下载PDF
折子戏的形成始末(下) 被引量:5
3
作者 戴申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4,共8页
关键词 折子戏 戏曲舞台 西秦腔 中后期 京腔 昆曲 胡琴 月琴 梆子
原文传递
西秦腔与秦腔考辩
4
作者 王正强 《西部文艺研究》 2023年第5期148-152,共5页
西秦腔和秦腔,虽系同名,实则异户,前者是宋元甘肃“兰州影”皮影小戏发展的继续,后者则是“弦索”(高腔)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昆梆)的一脉传承,二者本属两个不同的独立剧种。但由于名称相似,长期被人们混为一谈甚至视为同体。这... 西秦腔和秦腔,虽系同名,实则异户,前者是宋元甘肃“兰州影”皮影小戏发展的继续,后者则是“弦索”(高腔)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昆梆)的一脉传承,二者本属两个不同的独立剧种。但由于名称相似,长期被人们混为一谈甚至视为同体。这便给人们造成诸多悬疑和迷惘。学界又各以自己信仰的说法排斥不信仰说法偏执一词而争论不休。就这样,热心的戏曲史学家们,从清乾嘉直到今天,前前后后争论了两个多世纪,断断续续相持了二百多年。然而,古老且又淳朴的甘肃西秦腔,迄今依然是个尚无确切定论的学术悬案,这对我国戏曲史学研究造成了重重迷障。特别是每当涉及梆子声腔剧种形成和发展问题时,甘肃西秦腔便成了既不可不论又不可深论的一大困扰,以致一直影响着对它历史价值的评判和戏剧地位的认同。有鉴于此,本文就西秦腔和秦腔的历史根脉、地域归属、声腔体制及历史性差别等作一系统考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西秦腔 历史根脉 地域归属 声腔体制
下载PDF
论清代戏曲的两个主要腔调——徽调与皮黄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芷章 《戏曲艺术》 1983年第1期88-94,共7页
王芷章先生是我国著名戏曲史家,于去年二月逝世。他从二十年代起,即从事戏曲研究工作,所著《腔调考源》、《清代伶官传》等书,在国内外均有影响。这篇论徽调与皮黄的遗作,是他生前较为重视的一篇文章,今值工芷章先生逝世周年之际,于此发... 王芷章先生是我国著名戏曲史家,于去年二月逝世。他从二十年代起,即从事戏曲研究工作,所著《腔调考源》、《清代伶官传》等书,在国内外均有影响。这篇论徽调与皮黄的遗作,是他生前较为重视的一篇文章,今值工芷章先生逝世周年之际,于此发表,以资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弋阳 弦索调 西秦腔 板腔体 弋腔 曲牌体 章先生 徽班 西皮调 莱芜梆子
原文传递
西秦腔再考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正强 《当代戏剧》 2005年第6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甘肃 西秦腔 板腔体结构 戏曲腔调 地方戏剧
下载PDF
西秦腔≠秦腔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正强 《当代戏剧》 2008年第1期21-23,共3页
自“西秦腔”于明万历(1522)年间在江浙人所作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一剧中首次亮相以来,因其有直接标明用[西秦腔二犯]曲调演唱的一段七字上下句反复叠唱的唱词,被人们视为中国板腔体声腔体制之先声而受到学术界高度... 自“西秦腔”于明万历(1522)年间在江浙人所作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一剧中首次亮相以来,因其有直接标明用[西秦腔二犯]曲调演唱的一段七字上下句反复叠唱的唱词,被人们视为中国板腔体声腔体制之先声而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全国不少专家学者为之纷纷撰文展开研讨。甚至还引动一些学者以毕生心血专门从事有关西秦腔问题的探研。但也有一些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声腔体制 专家学者 《钵中莲》 学术界 唱词 演唱 曲调
下载PDF
清代“吹腔”源流及其与周边声腔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志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9,共9页
清中叶吹腔的兴起,给剧坛带来深刻的影响。考索吹腔的源流,发现我国南北存在两种吹腔:一为秦吹腔,一为安庆吹腔,二者在南方有融合的趋势。安徽伶人以吹腔为主,融合梆子腔创立高拨子,形成二簧腔;江西伶人以西秦腔为主,融合吹腔创立二凡调... 清中叶吹腔的兴起,给剧坛带来深刻的影响。考索吹腔的源流,发现我国南北存在两种吹腔:一为秦吹腔,一为安庆吹腔,二者在南方有融合的趋势。安徽伶人以吹腔为主,融合梆子腔创立高拨子,形成二簧腔;江西伶人以西秦腔为主,融合吹腔创立二凡调,形成宜黄腔。二簧腔、宜黄腔皆是吹腔向板腔体二黄腔演进的过渡声腔形态。考察吹腔源流及其与周边声腔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清代戏曲声腔演进的轨迹,尤其是探明二黄腔的形成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声腔 吹腔 西秦腔 二簧腔 宜黄腔 四平腔 二黄腔
下载PDF
关于“皮黄合流”一说的疑问种种 被引量:5
9
作者 丁汝芹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67-73,共7页
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过一种只唱二黄,不唱西皮的演唱形式了现有的史料、文献记载不足以证实。而更大的可能是,有两个原始的音乐基调,在同一母体里,孕育成一种板式变化体的戏曲声腔。这种声腔最初被称为“二簧调”,其实,一直包括西皮腔调在... 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过一种只唱二黄,不唱西皮的演唱形式了现有的史料、文献记载不足以证实。而更大的可能是,有两个原始的音乐基调,在同一母体里,孕育成一种板式变化体的戏曲声腔。这种声腔最初被称为“二簧调”,其实,一直包括西皮腔调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声腔 板式变化体 演唱形式 徽班 西皮调 中国戏曲史 高朗亭 西皮原板 乱弹戏 西秦腔
原文传递
江西宜黄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发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姝岚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1,共2页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宜黄腔,主要流行于江西的宜黄、南丰、广昌、南城等地,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还曾一度传唱到北京地区,与梆子、秦腔两大戏曲齐名。宜黄戏以明朝海盐腔、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宜黄腔,主要流行于江西的宜黄、南丰、广昌、南城等地,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还曾一度传唱到北京地区,与梆子、秦腔两大戏曲齐名。宜黄戏以明朝海盐腔、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并被认定为京剧、赣剧、汉剧、徽剧等剧种"二黄腔"的前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黄戏 宜黄腔 赣剧 汉剧 西秦腔 赣东北 艺术风格 声腔
原文传递
西皮腔渊源形成新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海震 《戏曲研究》 2001年第1期28-38,共11页
关于西皮腔的渊源,清人张际亮《金台残泪记》中'谓甘肃腔日西皮调'的说法是论者经常引用的一条史料。它一般被看做是西皮腔源于'西秦腔'的重要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收藏有一函带工尺谱的清抄本《梅玉配... 关于西皮腔的渊源,清人张际亮《金台残泪记》中'谓甘肃腔日西皮调'的说法是论者经常引用的一条史料。它一般被看做是西皮腔源于'西秦腔'的重要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收藏有一函带工尺谱的清抄本《梅玉配》,其中有一段唱词前写有'唱西皮'三字,工尺谱却为吹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皮腔 西皮调 戏曲声腔 湖广腔 梅玉配 荆河戏 武陵戏 二六板 自山
原文传递
《搬场拐妻》声腔解析
12
作者 苏子裕 《戏曲研究》 2023年第3期162-182,共21页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苏州宝仁堂刻印的《新订缀白裘六编文武双班合集》中收录《搬场拐妻》一剧,其采用的[西秦腔]与清初抄本《钵中莲》采用的[西秦腔二犯]是迄今为止所知比较早的西秦腔史料。学者对西秦腔与梆子腔的关系、西秦腔与皮...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苏州宝仁堂刻印的《新订缀白裘六编文武双班合集》中收录《搬场拐妻》一剧,其采用的[西秦腔]与清初抄本《钵中莲》采用的[西秦腔二犯]是迄今为止所知比较早的西秦腔史料。学者对西秦腔与梆子腔的关系、西秦腔与皮黄腔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是西秦腔究竟是何种声腔,还是众说纷纭。笔者拟就《搬场拐妻》所保留的[西秦腔]做些具体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皮黄腔 缀白裘 梆子腔 《钵中莲》 声腔 解析 清乾隆
原文传递
藏戏剧种研究的提出、分歧与弥合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凯 《西藏艺术研究》 1991年第1期52-57,共6页
1988年在藏戏学界展开的关于藏戏剧种系统剧种划分问题的讨论,引起西藏、北京、青海、四川、甘肃各省(市)、区撰写戏曲志同志们的广泛注意,《中国戏曲志通讯》、《青海戏剧》、《西藏艺术研究》都在当年的刊物上,分别全文刊登或转载了... 1988年在藏戏学界展开的关于藏戏剧种系统剧种划分问题的讨论,引起西藏、北京、青海、四川、甘肃各省(市)、区撰写戏曲志同志们的广泛注意,《中国戏曲志通讯》、《青海戏剧》、《西藏艺术研究》都在当年的刊物上,分别全文刊登或转载了西藏刘志群和我的《我对于藏戏剧种的观点——亦与刘与凯同志商榷》、《从藏戏名称的规范到藏戏剧种的划分——兼答刘志群同志的商榷》两篇文章。近两年来,《中国藏学》、《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西藏研究》、《民族艺术》(广西)、《青海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藏戏 门巴戏 康巴 藏剧 划分问题 中国藏学 觉木 木雅 西秦腔 卫藏
下载PDF
西皮腔渊源史料辨析——西皮腔不源于西秦腔或吹腔 被引量:3
14
作者 海震 《中华戏曲》 1999年第1期326-338,共13页
在现存清代的戏曲史料中,我们已知的有关西皮腔渊源的史料实际仅有两种。一种是福建人张际亮道光八年(1828年)作于京师(今北京)的《金台残泪记》中"谓甘肃腔曰西皮调"的说法;另一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收藏的清... 在现存清代的戏曲史料中,我们已知的有关西皮腔渊源的史料实际仅有两种。一种是福建人张际亮道光八年(1828年)作于京师(今北京)的《金台残泪记》中"谓甘肃腔曰西皮调"的说法;另一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收藏的清抄本《梅玉配》中一段名为"西皮"的唱腔工尺谱。张际亮《金台残泪记》中的上述说法,是论者在谈到西皮腔的渊源时经常引用的史料。它一般被看作西皮腔源于西秦腔的重要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西 工尺谱 张际亮 吹腔 甘肃 具体分析 抄本 渊源 梆子腔
原文传递
弓弦乐器在中国乐器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5
作者 项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3-27,共5页
弓弦乐器,就目前所见资料,作为中国乐器发展史上第四大类的确立,应从唐代始,此前属于实验性阶段.唐代典籍中对轧筝和嵇琴的记载,确认了中国弓弦乐器从实验性的漫长阶段中走了出来,成为第四大类的肇始,丰富了中国乐器的大家族,这是历史... 弓弦乐器,就目前所见资料,作为中国乐器发展史上第四大类的确立,应从唐代始,此前属于实验性阶段.唐代典籍中对轧筝和嵇琴的记载,确认了中国弓弦乐器从实验性的漫长阶段中走了出来,成为第四大类的肇始,丰富了中国乐器的大家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其确立之时的文化背景说来,既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又是非常之艰难。难者,此时无论是体鸣类、气鸣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弦乐器 中国乐器 嵇琴 轧筝 胡琴腔 刘天华 西秦腔 说唱音乐 主奏乐器 病中吟
下载PDF
为“西秦腔”探源寻踪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正强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6-103,共8页
“西秦腔”是甘肃古老地方剧种。 又称琴腔、西调、陇声、甘肃调、甘肃腔、陇西梆子等等,本是明代以前盛行于陇上甘肃的“西秦”之“腔”。自明末万历年间它在抄本《钵中莲》传奇中首次“亮相”以来,不仅被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异名... “西秦腔”是甘肃古老地方剧种。 又称琴腔、西调、陇声、甘肃调、甘肃腔、陇西梆子等等,本是明代以前盛行于陇上甘肃的“西秦”之“腔”。自明末万历年间它在抄本《钵中莲》传奇中首次“亮相”以来,不仅被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异名和化育我国北方梆子声腔剧种的开山鼻祖,同时又在其地域归属、声腔体制乃至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等诸多方面生出不少纷纭质疑。那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钵中莲》 声腔体制 甘肃 工尺谱 兰州鼓子 同州梆子 调式色彩 西部文化 唱腔音乐
原文传递
揭示清高宗御制京剧一重大秘密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古愚 《戏曲艺术》 1986年第3期77-78,84,共3页
有好些同志常异口同声地说:“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形成的,这是历史。”研究北京戏曲史学者,都知道清初北京只有昆腔与西秦腔。昆腔是朱明末年上下沉迷的戏曲,西秦腔还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特地由长安调来了几个西秦腔班子。李自成失败,... 有好些同志常异口同声地说:“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形成的,这是历史。”研究北京戏曲史学者,都知道清初北京只有昆腔与西秦腔。昆腔是朱明末年上下沉迷的戏曲,西秦腔还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特地由长安调来了几个西秦腔班子。李自成失败,宫内这几个西秦腔班于流亡民间,后来就演变为河北梆子。所以清初北京还是盛行昆腔、西秦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四大徽班 高朗亭 地方剧种 余三胜 张二奎 清高宗 戏曲史 汉族人民 消遣娱乐
原文传递
论四大声腔之传播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奔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1-67,共17页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①曾经是清代初期横行全国的四大声腔,其气势之盛,影响之巨,至今仍能随处见到表征。然而,迄今未见有人对其当时状貌作出描述。本文即拟在这一领域里作些尝试。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在此阶段的发展大势...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①曾经是清代初期横行全国的四大声腔,其气势之盛,影响之巨,至今仍能随处见到表征。然而,迄今未见有人对其当时状貌作出描述。本文即拟在这一领域里作些尝试。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在此阶段的发展大势是:昆山腔以官腔姿态雄居上层。以弋阳腔为主的南曲变调,因其语调方音方面的长处,在北方生生繁衍,逐渐被统称为高腔。北方在北曲杂剧衰歇过程中,各地流行的民间俗曲却日益蓬隆纠结,吸收南、北曲戏剧的舞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弋阳腔 西秦腔 高腔 梆子腔 昆山腔 弦索腔 魏长生 乾隆年间 罗罗腔 昆曲
原文传递
从西府秦腔源探古“西秦腔”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家瑞 《当代戏剧》 2007年第2期38-41,共4页
陕西关中西部的宝鸡辖区和咸阳部分县区,以及甘肃的陇东、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区,曾盛演一种“西府秦腔”。独霸西秦剧苑约400年之久,在民间广为流传。早在明清时期,“西府秦腔”已有“西秦腔”、周至腔、礼泉腔、陇西梆子、陇州... 陕西关中西部的宝鸡辖区和咸阳部分县区,以及甘肃的陇东、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区,曾盛演一种“西府秦腔”。独霸西秦剧苑约400年之久,在民间广为流传。早在明清时期,“西府秦腔”已有“西秦腔”、周至腔、礼泉腔、陇西梆子、陇州腔、甘肃调等称谓。民国时,又有“西路梆子”、“西路戏”、“西路秦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关中西 明清时期 甘肃 梆子 泉腔
下载PDF
“秦腔”发展早期情况探微
20
作者 张发颖 《中州学刊》 1983年第3期77-82,共6页
明末清初,是我国一些地方剧种成长,发展的时期。但当时由于昆腔正在兴盛之际,一些士大夫多视昆腔为正宗,而地方剧种虽然也在成长、发展,士大夫们却很少注意。因此,有关它们的记载很少。“秦腔”的情形,就是这样。现将我们所知的有限资料... 明末清初,是我国一些地方剧种成长,发展的时期。但当时由于昆腔正在兴盛之际,一些士大夫多视昆腔为正宗,而地方剧种虽然也在成长、发展,士大夫们却很少注意。因此,有关它们的记载很少。“秦腔”的情形,就是这样。现将我们所知的有限资料,勾稽、排比如下,以见其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早期情况 梆子腔 乾隆 秦声 昆腔 剧种 弦索 西 西秦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