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告别西方中心主义——对当前国际格局及其走向的反思 被引量:26
1
作者 金灿荣 刘世强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共11页
自近代以来,西方通过制度创新、商业扩张和武力征服逐渐建立起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五百年来,西方的中心地位经历了从欧洲阶段向美国阶段的转移,并承受着持续不断的内部斗争和分裂。冷战的结束再一次确立了西方在国际结构中的... 自近代以来,西方通过制度创新、商业扩张和武力征服逐渐建立起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五百年来,西方的中心地位经历了从欧洲阶段向美国阶段的转移,并承受着持续不断的内部斗争和分裂。冷战的结束再一次确立了西方在国际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却因美国的政策错误和西方的内部问题受到削弱。更为重要的是,非西方世界经过近百年痛苦地学习和适应后积累了相当的现代化知识。伴随着非西方世界的兴起,西方的中心地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未来的国际格局走向取决于西方的自我调适、非西方世界的发展态势以及西方与非西方能否实现权力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 国际结构 美国霸权 西方世界
原文传递
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黄宗智 强世功(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3,249-252,共23页
作为一个经验的历史学家,在我的研究经历中常常能够回忆起理论运用中最诱人的陷阱。为了表述的方便,分为四个主要的陷阱:不加批判地运用,意识形态的运用,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主义(包括中国中心主义)。当我们在为中国寻求理论的自主性时,... 作为一个经验的历史学家,在我的研究经历中常常能够回忆起理论运用中最诱人的陷阱。为了表述的方便,分为四个主要的陷阱:不加批判地运用,意识形态的运用,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主义(包括中国中心主义)。当我们在为中国寻求理论的自主性时,所面临的问题部分的是寻求中国未来的另一种图景。事实上,中国至今仍然在努力寻找一种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批判 意识形态 西方中心 文化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中国英语教育的四个问题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正东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年第1期15-21,共7页
英语教育在我国作为科目(subject)或学科(disciphne)属于普通外语教育学。因此,本文所说的四个问题虽取材于基教,而存在于普通高教、职教、成教的各个英语教育领域。这四个问题是: (1)束缚创新的“紧箍咒”,这指历史形成的三种信念:第一... 英语教育在我国作为科目(subject)或学科(disciphne)属于普通外语教育学。因此,本文所说的四个问题虽取材于基教,而存在于普通高教、职教、成教的各个英语教育领域。这四个问题是: (1)束缚创新的“紧箍咒”,这指历史形成的三种信念:第一,以西方为师,处处追求与西方接轨的“西方中心”。第二,自上而下大一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如尊上轻下,甚至以“真理”打造实践。第三,计划经济的划一要求,如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使用同一个英语课程标准。(2)英语教育的定位偏离英语外语而趋向英语通用语/二语,且语言目的单一化,不能适应国家对不同层次英语人才的需要。(3)英语教学内容偏重相关知识,忽视规范英语的核心知识,造成了学习者数以亿计而翻译人才缺口达90%。(4)英语教学途径只重体验性学习,忽视了缺乏目的语环境、教学条件多样以及学生投入有限等客现实际,致使师生难以因应具体条件而扬长避短。本文将对这四个问题加以剖析,力求从观点上加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外语教育 西方中心 大一统文化 划一要求 定位与目的分层 语言教学内容 教学途径
下载PDF
“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支配下,中国社工界在一种西方与本土的二元对立语境中设想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亦在西方先进与本土落后的两相对比中表达与国际接轨的愿景,更是在现代专业标准与传统助人惯习的优胜劣汰中择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和行... 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支配下,中国社工界在一种西方与本土的二元对立语境中设想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亦在西方先进与本土落后的两相对比中表达与国际接轨的愿景,更是在现代专业标准与传统助人惯习的优胜劣汰中择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和行业标准。中国社会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面对多种助人系统并存的悖论实际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接、矛盾和互动,而不是单向的"化"。只有坚持实践本位,在选择、融合与超越之中突破"一个中心"和"三种主义"的桎梏,才能避免抽象理念化和意识形态化建构的误导,真正建立不同于现有理论框架并具有鲜明自主性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现代性 西方中心 专业至上 本土资源
下载PDF
经合组织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的争议——兼论对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反思 被引量:11
5
作者 邓莉 吴月竹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30,共9页
自OECD将全球胜任力纳入PISA测试以来,很多国家愈发重视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但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也引发了争议。在借鉴"最佳实践"或"先进经验"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这些争议和质疑。因此,在简要介绍OECD全球... 自OECD将全球胜任力纳入PISA测试以来,很多国家愈发重视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但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也引发了争议。在借鉴"最佳实践"或"先进经验"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这些争议和质疑。因此,在简要介绍OECD全球胜任力框架和测评提出的原因和内容之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分析其争议:"全球胜任力"本身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并带有鲜明的经济导向、精英主义和西方中心的属性。中国需谨慎对待OECD全球胜任力的直接引入,建构适应本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并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合组织 全球胜任力 工具主义 西方中心 国际理解教育
原文传递
重新认识西方的“海洋国家论”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国桢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重新认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科学与国家分析框架下的"海洋国家"话语,指出"海洋国家"实质上是马汉"海权论"话语策略中的一个概念;麦金德则通过海陆二分法和民主、专制... 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重新认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科学与国家分析框架下的"海洋国家"话语,指出"海洋国家"实质上是马汉"海权论"话语策略中的一个概念;麦金德则通过海陆二分法和民主、专制二分法的组合,构建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对立。西方"海洋国家论"通过对历史上海洋国家从话语对象、陈述方式的"偏移",重构"海洋国家"的概念,并不完全符合世界历史上所有海洋国家发展的事实和实践。从文明的角度入手,提出新论述,重构海洋世界历史的新体系,塑造不同类型"海洋国家"的形象,是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国家 话语 西方中心 海权论
原文传递
反思西方化语境下现代化与民主关系的悖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林毅 《政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3,M0003,共18页
现代化与民主的悖论问题,是西方式现代化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它不仅表现在现代化成果分配不平等对民主根基的侵蚀,更表现在西方模式全球化的进程中给广大后发国家带来了困扰与危机。对此,西方主流学界的回应并未触及这一矛盾的根源,即... 现代化与民主的悖论问题,是西方式现代化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它不仅表现在现代化成果分配不平等对民主根基的侵蚀,更表现在西方模式全球化的进程中给广大后发国家带来了困扰与危机。对此,西方主流学界的回应并未触及这一矛盾的根源,即资本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对现代化的总体限定。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对现代化与民主重新赋义为支点,重塑了二者间逻辑自洽的关系。通过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回应相关问题的经验,尤其是析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放中国之制中蕴含的现代化潜力,而且也为后发国家超越西方化的限定性,更加自信、成熟、科学地探索多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启发与借鉴,使中国与世界共同迈向一个不只属于西方的现代化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与民主悖论 西方式现代化 西方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 重塑
原文传递
“东方学”与“中国东方学学术史”构想 被引量:6
8
作者 黎跃进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3,共6页
"东方学"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一门学科。萌芽于16世纪,17、18世纪获得发展,确立于19世纪。因其所涉面非常广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导致其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中心"立场明显的局限... "东方学"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一门学科。萌芽于16世纪,17、18世纪获得发展,确立于19世纪。因其所涉面非常广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导致其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中心"立场明显的局限。由于东方学家不同的研究目的,东方学内部具有不同倾向,有"意识形态的东方学"和"科学的东方学"两种形态。我们应该着手整理中国20世纪以来的东方学研究成果,以《中国"东方学"学术史》的研究,完善中国东方学的学科建制;展示中国东方学的成果,与西方的东方学形成鲜明对照;促进中国与东方各国新型的国际文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学 西方中心 意识形态的东方学 科学的东方学 中国东方学学术史
下载PDF
走出中西文明二元对立叙述 被引量:4
9
作者 魏南枝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30-134,共5页
今天的知识系统显然滞后于现实世界的需求,需要走出"中西文明"的二元对立叙述,根据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全貌来界定过去与当下的世界历史进程。因此,我们不应当简单地把西方文明看成单数的或整体性的,而应看成一个由多国多民族文... 今天的知识系统显然滞后于现实世界的需求,需要走出"中西文明"的二元对立叙述,根据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全貌来界定过去与当下的世界历史进程。因此,我们不应当简单地把西方文明看成单数的或整体性的,而应看成一个由多国多民族文明所组成的复数形式和动态过程;不应当拘泥于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作为中轴,也不应当受西方思维范式所囿,而是用更自主和多元的思维范式去思考中国与世界,发现不同文明形态下独立精神生产的成果;不应当片面地用"此消彼长"的视角来观察新时代的中西文明,而是要看到不同文明形态在当下所面临的多种共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西方中心 不平等 多元性 中国道路
下载PDF
从变异学审视平行研究的理论缺陷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明丰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194,共3页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解决了比较文学的一些理论难题,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理论困惑。文章从文学变异学的角度对平行研究的缺陷进行了考察,总结了它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西方中心与东方主义;(二)普世真理...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解决了比较文学的一些理论难题,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理论困惑。文章从文学变异学的角度对平行研究的缺陷进行了考察,总结了它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西方中心与东方主义;(二)普世真理与异质文明;(三)X+Y的困境。而其困惑的症结所在就是平行研究现有范式中异质性研究的缺席,这急切需要变异学研究的切实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学 平行研究 西方中心 异质文明 X+Y
原文传递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认知——以《我的留学记》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天舒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5-269,共5页
在近代日本知识人的中国认知谱系中,吉川幸次郎的中国认知较为独特,他在中国旅行中的风景印象、游览见闻及对中国学者气度的描述,都可以认定为是其在"古典中国观"的认知下,对于美好的古代中国在现实中投影的找寻。他的中国认... 在近代日本知识人的中国认知谱系中,吉川幸次郎的中国认知较为独特,他在中国旅行中的风景印象、游览见闻及对中国学者气度的描述,都可以认定为是其在"古典中国观"的认知下,对于美好的古代中国在现实中投影的找寻。他的中国认知与同期来华日本知识人的"蔑华论"之间所构成的两极中国观意味着,即便在国势陵夷的中国近代,吉川也没有以西方中心的价值体系简单地臧否中国事务,从而表现出一个文学史家所特有的历史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川幸次郎 中国认知 《我的留学记》 古典中国观 蔑华论 西方中心 日本知识人
原文传递
人道传播:话语与文化结构——一项对西方中心人道主义的考察
12
作者 廖元植 《台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80-85,共6页
人道主义具有鲜明的西方中心色彩。20世纪初,西方的地方性人道知识上升为全球知识,在西方人道的传播过程中,生成了话语结构和文化结构上的西方中心。人道传播的话语框架解释了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和文化框架,承袭了西方的殖民主义与帝国... 人道主义具有鲜明的西方中心色彩。20世纪初,西方的地方性人道知识上升为全球知识,在西方人道的传播过程中,生成了话语结构和文化结构上的西方中心。人道传播的话语框架解释了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和文化框架,承袭了西方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历史,在本质上表现出“西方-非西方”的结构性不平等。从对人道传播的批评与反思出发,以生命传播的理论视域为抵达,作为对人道传播危机的回应,一种剥离宏大情感、呼唤个人情感的新的人道传播模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人道传播模式的危机,并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传播 西方中心 话语结构 文化结构 生命传播
下载PDF
远离祖国的母语学习:试析澳大利亚高中中文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现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敏 王玮 《海外华文教育》 2013年第4期346-355,共10页
本文关注中文作为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在澳大利亚的的教学现状。文章根据对澳大利亚两个最大的州: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的中文第一语言课程大纲、学生及考试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中文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能够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英语... 本文关注中文作为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在澳大利亚的的教学现状。文章根据对澳大利亚两个最大的州: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的中文第一语言课程大纲、学生及考试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中文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能够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英语国家出现是教育全球化和商业化的结果。其次,中文作为第一语言的课程大纲,体现了大纲编写者的西方语言文化中心视角和价值观念。在这种大纲的指导下,教学中实际上造就了一种为适应澳大利亚教育环境的、新的中文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 母语 教育市场 语言教学的社会环境 西方中心
下载PDF
试论构建全球伦理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14
作者 孙永艳 《理论界》 2012年第1期160-162,共3页
全球伦理的建构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应对全球问题,世界和谐共存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发生的,其根本问题即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把整个人类或者所有有感觉的生物作为伦理思考所应关注的基本单位。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中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 全球伦理的建构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应对全球问题,世界和谐共存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发生的,其根本问题即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把整个人类或者所有有感觉的生物作为伦理思考所应关注的基本单位。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中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现代道德世俗化、主观化、相对化,实际上是普遍伦理论域成立的困境。破解这一困境,建构全球伦理,需要在一个共同体的目标下动态建构普遍伦理价值,在应对全球问题实践中制定与推行切实有效的伦理规范并使二者有效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全球问题 全球伦理 西方中心
原文传递
美国文化中的国民性溯源
15
作者 唐友东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1-63,共3页
本文追根溯源,通过考察美国民族的延革,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理,深入地剖析了美国民众内心深处的“民族优秀“和”西方中心”情结。尤其是分析了其崇尚的“简约”,甚至极端的思维方式的历史根源,旨在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美关系中美... 本文追根溯源,通过考察美国民族的延革,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理,深入地剖析了美国民众内心深处的“民族优秀“和”西方中心”情结。尤其是分析了其崇尚的“简约”,甚至极端的思维方式的历史根源,旨在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美关系中美国对华的种种不义之举,促进中美关系向健康、稳定、长久的方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化 国民性 集体无意识原理 思维方式 历史根源 中美关系 民族优秀 西方中心
下载PDF
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 被引量:72
16
作者 施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西方的话语分析被引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陆续有学者提出了学科中存在着照搬西方和文化失语问题。话语分析工作者和教师也应该开始考虑本学科的本土化以及学术的文化多元化问题。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去揭示... 西方的话语分析被引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陆续有学者提出了学科中存在着照搬西方和文化失语问题。话语分析工作者和教师也应该开始考虑本学科的本土化以及学术的文化多元化问题。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去揭示话语分析中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及其学术和文化后果,分析建立当代中华文化话语研究新范式的内在原因和动机,并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我们有确切的外部原因、真实的内部必要和条件去构建适用于当代中华文化话语的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 本土化 中华语境 多元文化 对话
下载PDF
社会转型情境下的中国本土家庭理论构建初探 被引量:45
17
作者 计迎春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0,共12页
本文对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进行反思,同时介绍目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家庭、人口理论,探讨其与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关联,并对之进行批评、扬弃,分析这些理论发展的脉络。在反思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总结和反思中国转型社会的复杂现代性... 本文对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进行反思,同时介绍目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家庭、人口理论,探讨其与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关联,并对之进行批评、扬弃,分析这些理论发展的脉络。在反思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总结和反思中国转型社会的复杂现代性,对发展本土家庭理论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思考。本文所提倡的发展本土理论的思路,讲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叙事的现代化道路,一条全球化情境下既有本土特色又与西方勾连,有同有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条无问东西、兼容南北的道路,与西方以及其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了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 西方中心主义 线性发展道路 本土家庭理论 复杂现代性
原文传递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被引量:37
18
作者 汤一介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21,共5页
关键词 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 儒家文化 西方文化 “和平与发展” 西方中心 中国文化 普遍和谐 不同文化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 被引量:35
19
作者 汤一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32-33,20,共3页
今日世界的纷争虽然不能说主要是由文化之冲突引起的,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因此,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处的讨论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文化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响着21世纪人类... 今日世界的纷争虽然不能说主要是由文化之冲突引起的,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因此,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处的讨论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文化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命运.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殖民体系的瓦解,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也逐渐随之消退,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信息传递的发展,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文化上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两股不同方向的文化潮流: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从维护自身传统利益或传统习惯出发.仍然坚持“西方中心论”;与此同时,某些取得独立或复兴的民族,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一种返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的民族主义和回归传统的保守主义.某些东方学者鉴于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世界造成的灾难和自身所曾受到的欺压,甚至提出了文化上的“东方中心论”.如何使这两股相悖的潮流不致发展成大规模的对抗,并得以消解,实是当前一大问题.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在西方国家与民族以及东方国家与民族之间,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也会引起纷争和冲突.这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在多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文化冲突 不同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 世界文化 欧洲文化 世界经济贸易 保守主义 西方中心 “有为”
原文传递
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被引量:38
20
作者 赵敦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40,共7页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所导致的特殊主义,又混淆了真理的内在标准和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哲学上分析,西方中心论和特殊主义都源于"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本主义"(本位、本色、本土化),代表了"道统"、"学统"和"政统"合一的复古主张。后现代主义和新左派的反全球化主义,在实践上阻碍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反"西方话语霸权"的情绪化口号,经不起"什么话语、谁的霸权"的理性推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 华夏中心 本质主义 普遍主义 特殊主义 中国特色 文化本位 全球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