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北魏长城的位置与走向——与李逸友先生商榷 被引量:5
1
作者 艾冲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6年第3期38-41,共4页
北魏王朝营筑的长城是中国古代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见。在既有的论著中,观点也有分歧。本文通过与相关学者的商榷,论述所谓“北魏王朝第一次修筑的长城应是将赤城至五原间的秦汉长城加以修葺而成。东起自河... 北魏王朝营筑的长城是中国古代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见。在既有的论著中,观点也有分歧。本文通过与相关学者的商榷,论述所谓“北魏王朝第一次修筑的长城应是将赤城至五原间的秦汉长城加以修葺而成。东起自河北赤城县独石口北的大山上,……即从大马群山经蛮汉山东、北,再经灰腾梁山西南麓,西经大青山南麓而穿越大青山至其北麓,再西进入查石太山区”之说,是不正确的。指出北魏北长城的位置与走向,西段起始点位于今乌拉特前旗乌加河东岸的西山咀,向东经包头市、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卓资县、察右前旗南部、兴和县,进入河北省境,过尚义、张北、崇礼,循山东去,抵达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附近、白河与滦河的分水岭。除经过“九十九泉”北侧外,大部利用战国赵长城旧迹。其东段由独石口附近趋向东方,经丰宁、隆化、承德,再循近年发现的“赤南长城”遗迹,延亘于内蒙古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建平县、内蒙古敖汉旗等地,从辽宁北票县转向东南,历经今阜新、黑山和台安县东北部,抵达辽水西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长城 西山 赤城 辽水西岸
下载PDF
西山咀隐伏断裂的地下水温度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娟 张翼龙 +3 位作者 王文中 李政红 曹文庚 王丽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5-40,共6页
从地下水温度角度探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山咀隐伏断裂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钻孔含水岩土的比热、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等理论参数及地下水温度场的计算,得出在仅受气温影响时地下水温度振幅与深度(理论深度,Hc)的关系;通过对西山咀地区... 从地下水温度角度探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山咀隐伏断裂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钻孔含水岩土的比热、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等理论参数及地下水温度场的计算,得出在仅受气温影响时地下水温度振幅与深度(理论深度,Hc)的关系;通过对西山咀地区变温层内浅层地下水进行温度测量,拟合出地下水温度振幅与深度(拟合深度,Hf)的关系。温度振幅相同时,将二者进行比较,Hf较小,说明地下水温度不仅受气温的影响,还受地下热源的控制;从恒温层角度分析,温度振幅为0.045℃(温度变化<0.1℃)时,可视为恒温层的起始深度,此处温度较区域背景值(即多年平均气温)高,也说明该地区变温层内地下水温度不仅受气温的影响,还受地下热源的控制。而该地区属于中低温热储型沉积盆地,地下热源通过热通道对浅层地下水产生影响,根据地热系统要素,这种通道只能是研究区地层中的断裂系统。而该地区地质剖面表明,该断裂在地表并未产生错层,因此研究区存在隐伏于地面以下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断裂 地下水温度振幅 恒温层 浅层地下水 西山
原文传递
河套盆地西山咀凸起区湖相地层的发现及其测年 被引量:11
3
作者 范天来 范育新 魏国孝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8-708,共11页
在位于河套盆地内部的西山咀凸起区发现了典型的湖滩岩、湖蚀平台和一套较完整的湖相沉积地层。基于海拔高程的推断,地貌和地层沉积记录指示西山咀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海拔达到1080m上下的古湖面。完整的沉积地层反映西山咀凸起区经历了... 在位于河套盆地内部的西山咀凸起区发现了典型的湖滩岩、湖蚀平台和一套较完整的湖相沉积地层。基于海拔高程的推断,地貌和地层沉积记录指示西山咀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海拔达到1080m上下的古湖面。完整的沉积地层反映西山咀凸起区经历了深湖相—滨湖相—冲洪积相—风成堆积的演变过程。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在距今65ka前后,"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在西山咀地区曾经连通;但在距今约50~30ka湖面再没有上涨。这一研究表明:在MIS3阶段某一时期,该地区的古湖面发生衰退。随后,再没有发育高于"吉兰泰—河套"古大湖最高湖面的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 光释光年代 西山凸起区 河套盆地 第四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