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洋钻探与西太平洋构造 被引量:13
1
作者 金性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34-239,共6页
菲律宾海的深海钻探证实了弧间扩张和残留弧形成模式。小笠原-马里亚纳弧前区的钻探表明,俯冲带初生时伴随着海底扩张,形成了异常宽阔的火山活动带。有许多陆上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初生时的海底扩张环境。日本海的钻探揭示了日本边缘... 菲律宾海的深海钻探证实了弧间扩张和残留弧形成模式。小笠原-马里亚纳弧前区的钻探表明,俯冲带初生时伴随着海底扩张,形成了异常宽阔的火山活动带。有许多陆上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初生时的海底扩张环境。日本海的钻探揭示了日本边缘盆地的打开和关闭。新近形成的日本海东缘板块边界对华北地区的构造有重要制约作用。中国东海和南海占有独特的构造位置,布置大洋钻探意义重大。文章还强调了中国地质学家从全球地质学的观点研究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地区)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盆地 俯冲带 日本海 钻探 西太平洋构造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类型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48
2
作者 张建培 张田 唐贤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33-2043,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处于华南陆块(包括西部的扬子地块和东部的华夏地块)之上。其基底是华夏地块在东海陆架的延伸,也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三角带区域...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处于华南陆块(包括西部的扬子地块和东部的华夏地块)之上。其基底是华夏地块在东海陆架的延伸,也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三角带区域,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巨型汇聚的地带,也是全球汇聚中心,其东西两侧分别与特提斯和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息息相关。总体来说,东海陆架盆地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弧后扩张,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汇聚、碰撞、楔入的远程效应,以及地球深部动力学作用"共同叠加、复合作用形成的弧后盆地。其形成机制符合被动扩张模式,向东的地幔流和软流圈下降流是导致弧后扩张的主要地球深部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太平洋构造 俯冲 被动扩张 弧后盆地
下载PDF
吉林白城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对松辽盆地西缘晚古生代以来的俯冲背景的制约 被引量:7
3
作者 汪岩 钱程 +7 位作者 马永非 庞雪娇 付俊彧 秦涛 杨晓平 杨雅军 钟辉 刘桂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37,共21页
东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这期间形成了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本文对松辽盆地西缘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的花岗质糜棱岩首次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 东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这期间形成了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本文对松辽盆地西缘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的花岗质糜棱岩首次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侵位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及转换机制。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中的锆石多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花岗质糜棱岩原岩形成于281.9±7.4Ma和296.2±2.7Ma,为早二叠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具有高硅(SiO2=64.10%~75.98%)、富铝(Al2O3=11.22%~16.00%)、贫铁(Fe2O3多介于0.23%~0.85%)等特征,在地球化学上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9)系列。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上述特征表明,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的岩浆起源于高温高压下加厚陆壳物质脱水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岭下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糜棱岩的侵位应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弧后拉张体制有关;花岗质糜棱岩的变质岩浆热事件年龄(157~153Ma)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挤压闭合事件有关;而花岗质糜棱岩的主变形时代(137~117Ma)为早垩世早中期,其限定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斜向俯冲的起始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 西太平洋构造 花岗质糜棱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岭下 松辽盆地西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学杰 王哲 +2 位作者 姚永坚 高红芳 李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2-1114,共13页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板块边界,以台湾和马鲁古海为界,自北往南大致可以分为3段。北段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千岛海盆、日本海盆及冲绳海槽均为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中段菲律宾岛弧构造带为双向俯冲带,构造复杂,...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板块边界,以台湾和马鲁古海为界,自北往南大致可以分为3段。北段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千岛海盆、日本海盆及冲绳海槽均为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中段菲律宾岛弧构造带为双向俯冲带,构造复杂,新生代经历大的位移和重组,使得欧亚大陆边缘的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成因存在很大的争议。南段新几内亚—所罗门构造带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及欧亚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不同阶段的俯冲、碰撞,也有大规模的走滑与弧后的扩张,其间既有新扩张的海盆,又有正在俯冲消亡的海盆。台湾岛处于枢纽部位,欧亚板块在此被撕裂,南部欧亚大陆边缘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俯冲于菲律宾岛弧之下,而北部菲律宾海洋壳沿琉球海沟俯冲欧亚大陆之下。马鲁古海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界又一转折点,马鲁古海板块往东下插于哈马黑拉之下,往西下插于桑义赫弧,形成反U形双向俯冲汇聚带,其洋壳板块已基本全部消失,致使哈马黑拉弧与桑义赫弧形成弧-弧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 新生代 沟-弧-盆体系 双向俯冲带
下载PDF
西环太平洋菲律宾群岛中酸性岩浆活动与斑岩型铜金成矿:兼论埃达克岩与斑岩型铜金成矿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晓勇 蔡逸涛 徐敏成 《华东地质》 2021年第3期247-259,共13页
以菲律宾岛弧构造岩浆作用和斑岩型铜金成矿作用为例,以与板块俯冲相关的深部物质循环和斑岩型铜金成矿为研究对象,综述了铜金在弧岩浆中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和行为。通过对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区域斑岩铜金成矿响应进行系统综述,根据以往... 以菲律宾岛弧构造岩浆作用和斑岩型铜金成矿作用为例,以与板块俯冲相关的深部物质循环和斑岩型铜金成矿为研究对象,综述了铜金在弧岩浆中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和行为。通过对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区域斑岩铜金成矿响应进行系统综述,根据以往对菲律宾群岛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和斑岩型铜金成矿开展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有利于成矿的地球化学指标,探讨了西环太平洋菲律宾群岛中酸性岩浆活动对区域铜金等多金属矿床的贡献,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建立成矿动力学模式。通过研究菲律宾群岛周缘中新生代板块俯冲洋壳重熔岩浆作用及矿床形成机理,进一步揭示板块俯冲过程中以流体为纽带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斑岩型铜金成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岛弧 中酸性岩浆活动 斑岩型铜金成矿 区域成矿规律 西太平洋板块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