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喜马拉雅视角下的西藏西部新石器时代 被引量:16
1
作者 吕红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7-89,共13页
一、引言目前整个西藏高原已经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西藏东部以昌都卡若遗址为代表的卡若文化(距今55004000年)[1]、西藏中部以拉萨曲贡遗址为代表的曲贡文化(距今40003000年)[2];另外,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藏东南地区尚存在一些新... 一、引言目前整个西藏高原已经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西藏东部以昌都卡若遗址为代表的卡若文化(距今55004000年)[1]、西藏中部以拉萨曲贡遗址为代表的曲贡文化(距今40003000年)[2];另外,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藏东南地区尚存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被称之为"林芝类型"[3]。上述藏东和西藏中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都具有强烈的"地方性",文化面貌上仍有很大差异[4],应与各自所处的生态区位关系密切。西藏西部生态条件和藏东、藏中迥然有别,迄今除发现过一系列石器采集地点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喜马拉雅 克什米尔 斯瓦特 新石器
原文传递
西喜马拉雅岩画欧亚草原因素再检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吕红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40-949,共10页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西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岩画,确认西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岩画分布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岩画丛"。通过比较分析我国西藏西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岩画中某些可辨识的、具有欧亚草原因...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西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岩画,确认西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岩画分布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岩画丛"。通过比较分析我国西藏西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岩画中某些可辨识的、具有欧亚草原因素的主题风格,可将以日姆栋为代表的西藏西部岩画归入欧亚草原岩画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喜马拉雅 岩画 欧亚草原 动物纹
原文传递
西喜马拉雅早期青铜器初论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红亮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9-58,共10页
1990年西藏文物普查开展以来,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在西藏西部发现一批属于早期金属时代的墓葬与居址,其中出土若干青铜器。本文结合周边地区如青藏高原东部、尼泊尔北部的穆斯塘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印度西北部的考古发现,对相关青铜... 1990年西藏文物普查开展以来,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在西藏西部发现一批属于早期金属时代的墓葬与居址,其中出土若干青铜器。本文结合周边地区如青藏高原东部、尼泊尔北部的穆斯塘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印度西北部的考古发现,对相关青铜器的文化属性予以比较讨论,认为欧亚草原文化因素自东、西两个不同方向辗转进入西喜马拉雅地区,这当与跨青藏高原的长距离贸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喜马拉雅 青铜器 文化互动
原文传递
17-19世纪喜马拉雅地区的羊绒贸易和战争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强 纪宗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69,共13页
近代以来,西喜马拉雅地区出品的羊绒披肩享誉世界。巨大的利益诱使莫卧儿人、锡克人、道格拉人、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争夺羊绒资源,垄断羊绒贸易相互倾轧。作为羊绒输出国,清政府却本着"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边理... 近代以来,西喜马拉雅地区出品的羊绒披肩享誉世界。巨大的利益诱使莫卧儿人、锡克人、道格拉人、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争夺羊绒资源,垄断羊绒贸易相互倾轧。作为羊绒输出国,清政府却本着"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边理念置身事外,无视自身利益受损,为以后边疆危机的出现种下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喜马拉雅 羊绒 战争
原文传递
西喜马拉雅地区气候变化与果蝇分布界限的移动 被引量:5
5
作者 Subhash RAJPUROHIT Ravi PARKASH Seema RAMNIWAS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8-335,共8页
在长时间尺度上研究环境变化条件下的种群动态,有助于确定不同物种如何对新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做出反应。采纳类似的采集方法在相同的地点,分别于1961-1962年和2003-2004年在西喜马拉雅地区对果蝇种类进行了两次野外调查,对两次调查获... 在长时间尺度上研究环境变化条件下的种群动态,有助于确定不同物种如何对新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做出反应。采纳类似的采集方法在相同的地点,分别于1961-1962年和2003-2004年在西喜马拉雅地区对果蝇种类进行了两次野外调查,对两次调查获得的种类的相对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进行了比较。最近50年的气象数据显示西喜马拉雅平均气温(Tave)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该地区的果蝇种类组成及分布界限产生了影响。本研究发现在低海拔的地带Drosophila nepalensis及其他一些冷适应种类的数量明显下降;而Drosophila ananassae及其他一些暖适应种类则进入了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带。D.nepalensis的丰富度与所调查地点的平均气温负相关(r=-0.93±0.03),而对于D.ananassaez则是相反趋势(r=0.90±0.05)。据此认为长期(42年)的气候变化已对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果蝇种类的分布格局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西喜马拉雅 温度分布 物种分布界限移动 气候适应
下载PDF
古格王朝早期木雕艺术的源流——《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早期佛教木刻艺术》评述
6
作者 霍巍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0-55,共6页
本文是对国外学者罗扎尼茨所作西藏西部及其相邻地区早期木雕艺术论文的评述。本文认为 ,古格地区的早期木雕当中 ,有新的考古材料可以补充外国学者的研究 ,同时 ,文中对有关古格王国时期木雕艺术风格极其源流的研究也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 古格王朝 木雕艺术 西喜马拉雅 罗扎尼茨 艺术风格 佛教木刻
下载PDF
西喜马拉雅地区近百年来发现古藏文题刻研究述评 被引量:8
7
作者 夏吾卡先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80,共9页
近百年来西喜马拉雅地区(包括今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瓦罕等地)先后发现了百余处古藏文摩崖题刻文献,其中以吐蕃时期为主,另外部分属于西藏佛教后弘期早期。文章就学界对这批题刻文献的研究概况按不同时段、发表时间先后一... 近百年来西喜马拉雅地区(包括今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瓦罕等地)先后发现了百余处古藏文摩崖题刻文献,其中以吐蕃时期为主,另外部分属于西藏佛教后弘期早期。文章就学界对这批题刻文献的研究概况按不同时段、发表时间先后一一作了详细介绍,同时就其对吐蕃文明史、中西交通史、贸易往来史研究具有的史料价值和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喜马拉雅地区 拉达克 巴尔蒂斯坦 吉尔吉特 古藏文题刻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标记的白蜡树属椒叶梣组系统发育及谱系地理格局形成
8
作者 韦羿帆 周明芹 WEN Jun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55,共12页
木犀科白蜡树属椒叶梣组(Fraxinus sect. Sciadanthus)由自然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 S.Z.Qu,C.B.Shang&P.L.Su)、喜马拉雅西部的椒叶梣(Fraxinusxanthoxyloides(G.Don)DC.)和非洲北部的Fraxinus dimorpha 3... 木犀科白蜡树属椒叶梣组(Fraxinus sect. Sciadanthus)由自然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 S.Z.Qu,C.B.Shang&P.L.Su)、喜马拉雅西部的椒叶梣(Fraxinusxanthoxyloides(G.Don)DC.)和非洲北部的Fraxinus dimorpha 3个物种组成,呈现出特殊的间断分布模式,目前该组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尚不清楚。利用ITS、psbA-trnH、rpl32-trnL和matK 4个标记对白蜡树属42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ITS序列构建的贝叶斯系统树支持Wallander的分类方法,即属内再分成6个组,对节白蜡、椒叶梣和F. dimorpha都属于椒叶梣组,且该组与欧梣组(sect. Fraxinus)的亲缘关系最近,形成姐妹组;(2)椒叶梣可能是F. dimorpha与欧亚种的杂交后代;(3)BEAST分化时间图显示,白蜡树属最早起源于42.05 Ma,椒叶梣组最早分化于21.86 Ma,对节白蜡最早分化于11.87 Ma。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可能是导致椒叶组物种间断分布的重要原因,对节白蜡和椒叶梣可能是其影响下的孑遗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树属 椒叶梣组 对节白蜡 谱系地理学 华中—西喜马拉雅—北非间断分布
下载PDF
了解象雄语:最基本的途径 被引量:3
9
作者 Dan Martin 巴德群珠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47-154,共8页
在涉及藏学的文献中不时会讨论到象雄语~①,象雄语是否是一种死语言。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还有人以任何方式使用一种语言,或者尝试学习和使用一种语言,就不能视之为完全死亡。研究者要考虑的问题是: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可能了解象雄语... 在涉及藏学的文献中不时会讨论到象雄语~①,象雄语是否是一种死语言。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还有人以任何方式使用一种语言,或者尝试学习和使用一种语言,就不能视之为完全死亡。研究者要考虑的问题是: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可能了解象雄语这种在7世纪或8世纪吐蕃西部象雄王国没落前后绵延几世纪的语言~②。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虑这种语言早期存在的证据,以及手稿传承、词汇量、藏缅语对比之中的问题,还要考虑专注于词汇而非形态学,用《斯巴卓浦》来说明当前面临的各种障碍。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要秉持一定的乐观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巴卓浦 象雄语 藏语 西喜马拉雅语支
下载PDF
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早期佛教木刻艺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克里斯汀·罗扎尼茨 王雯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5-120,共6页
本文通过对 11~ 13世纪西藏西部地区及相邻地区木雕的研究 ,对其艺术风格、源流演变等问题作了探讨 ,认为这批作品是当地融合了印度西北部和克什米尔艺术之后创造出的杰作 ,这些作品对古格王朝时期的木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西喜马拉雅地区 早期佛教 木刻艺术 克什米尔
下载PDF
18世纪中期清政府对西喜马拉雅地区贸易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强 纪宗安 《暨南史学》 2007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先后将西藏、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中,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此后的治边理念,对西喜马拉雅地区的商业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近代西部边患产生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清代 西 新疆 贸易 西喜马拉雅地区
原文传递
西喜马拉雅地区仁钦桑布时期佛寺的纹饰研究——以托林寺和塔波寺的壁画为中心
12
作者 易晴 《创意设计源》 2022年第1期31-36,共6页
以西喜马拉雅地区托林寺和塔波寺中遗存的仁钦桑布时期壁画为中心,以天花板、尊像背光和人物服饰上的纹饰为研究对象,初步梳理西喜马拉雅地区佛寺纹饰的早期特征,尝试厘清纹饰的不同来源,并通过分析纹饰的题材、结构方式及绘制风格,讨... 以西喜马拉雅地区托林寺和塔波寺中遗存的仁钦桑布时期壁画为中心,以天花板、尊像背光和人物服饰上的纹饰为研究对象,初步梳理西喜马拉雅地区佛寺纹饰的早期特征,尝试厘清纹饰的不同来源,并通过分析纹饰的题材、结构方式及绘制风格,讨论西喜马拉雅地区佛寺纹饰在藏传佛教艺术初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喜马拉雅地区 仁钦桑布时期 托林寺 塔波寺 纹饰
下载PDF
某些土壤性质对西喜马拉雅山Himachal Pradesh茶园土壤固磷能力的作用
13
作者 阮建云 《中国茶叶》 2001年第6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西喜马拉雅 茶园 土壤 固磷能力 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