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分析
1
作者 张瑞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3期19-23,共5页
西厢故事广为人知,不论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或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还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但是,人们格外关注崔张二人的爱情,很多时候却忽略了红娘的作用与价值。实际上,... 西厢故事广为人知,不论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或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还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但是,人们格外关注崔张二人的爱情,很多时候却忽略了红娘的作用与价值。实际上,红娘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演变,一步步成为乐于助人的化身、聪明勇敢的典型,并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学符号,定格在中国文学史中。本文拟对《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中的红娘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形象的塑造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娘 形象流变 西厢故事
下载PDF
论西厢故事演变中的女性意识
2
作者 张露露 徐梅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8-96,共9页
西厢故事的演变,呈现出女性意识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女性对自由婚恋的意识从矛盾感知发展至初步觉醒。其中,最为鲜明的表现特征是,崔莺莺的爱情态度由被动追求转向主动争取,在红娘女性意识的作用下,爱情结局由悲剧转为喜剧。女性意... 西厢故事的演变,呈现出女性意识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女性对自由婚恋的意识从矛盾感知发展至初步觉醒。其中,最为鲜明的表现特征是,崔莺莺的爱情态度由被动追求转向主动争取,在红娘女性意识的作用下,爱情结局由悲剧转为喜剧。女性意识的发展归因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与具有潜在性、隐秘性的创作者个性心理,关键性因素有创作者所处的社会风潮、政策环境和创作者个体对女性、自我、社会的价值判断与心理认同。就西厢故事的演变来看,女性意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莺传》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 西厢故事 女性觉醒
下载PDF
西厢故事演变中的婚恋观
3
作者 陈禹锡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5-49,共5页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天下夺魁”的《西厢记》,几百年间西厢故事这一题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故事主线的崔张爱情,从发生、发展到爱情结局的变化,均反映了不同时代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不...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天下夺魁”的《西厢记》,几百年间西厢故事这一题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故事主线的崔张爱情,从发生、发展到爱情结局的变化,均反映了不同时代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社会环境下对情感与男女婚恋的态度。通过分析三部主要西厢题材作品的不同,进而剖析时代背景下价值取向不同的原因和每个时代的文化观念,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封建王朝背景下的婚恋观演变有更宏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莺传》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 西厢故事 婚恋观
下载PDF
试论张生形象的演化
4
作者 杜真强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2-164,共3页
张生形象在《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表现为:一、爱情萌动中的张生形象逐步完美。二、爱情发展中的张生渐趋刚毅和执著。三、爱情结局中的张生越来越忠贞。三部作品中张生形象意义的不断推演... 张生形象在《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表现为:一、爱情萌动中的张生形象逐步完美。二、爱情发展中的张生渐趋刚毅和执著。三、爱情结局中的张生越来越忠贞。三部作品中张生形象意义的不断推演,反映了三个时代对爱情、婚姻以及礼教的不同态度。张生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代言人。作品中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思潮,张生越来越主动自觉的爱情追求,是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客体,张生也因此成为耀眼而又典型的文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张生 《莺莺传》 《董西厢 《王西厢
下载PDF
崔莺莺、张生形象在西厢故事中的演变——兼论《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晓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7-8,104,共3页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得到了不断的重新塑造。崔莺莺由一个坦诚真挚的柔弱女子演变为虽含蓄蕴藉却勇于追求幸福、善于保卫爱情的相国千金,张生则从一个徘徊在爱情与功...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得到了不断的重新塑造。崔莺莺由一个坦诚真挚的柔弱女子演变为虽含蓄蕴藉却勇于追求幸福、善于保卫爱情的相国千金,张生则从一个徘徊在爱情与功名之间,最终由功名舍弃爱情的负心男子转变为一位无心仕途经济、可以为爱放弃一切的痴情书生。这正是《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卓越的创新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人物形象 故事演化 艺术创新
下载PDF
西厢故事的演变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
6
作者 朱洪玉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3-4,共2页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演变 社会心理变迁
下载PDF
试论西厢故事中红娘对张生的情感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5-67,共3页
对比元稹《莺莺传》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最大突破就是成功塑造了丫鬟红娘。其成功不仅在于红娘聪明伶俐、泼辣机智、正义勇敢等性格的突出,更重要的是红娘内心情感较前些作品的逐渐丰富。其中,红娘对张生... 对比元稹《莺莺传》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最大突破就是成功塑造了丫鬟红娘。其成功不仅在于红娘聪明伶俐、泼辣机智、正义勇敢等性格的突出,更重要的是红娘内心情感较前些作品的逐渐丰富。其中,红娘对张生的情感变化作为维系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直接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红娘 情感变化
下载PDF
西厢故事流变之意义
8
作者 孙玉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1期51-52,共2页
西厢故事自唐代流传至今已逾千年,故事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都几经变换,其间有作家有意为之,有文学内部规律的作用,也有历史时代的影响。流变的过程也是故事文本之意义生成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对文学接受、创作及教学都十分有价值。
关键词 西厢故事 流变 意义
下载PDF
西厢故事与社会意识的变迁
9
作者 陈麟煜 《理论观察》 2016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有作家将西厢故事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西厢故事,随着时间的淘洗而历久弥新,传唱不绝。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纯洁美好的爱情永远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以及口中笔下永恒的话题。在封建时代一登龙门的才子,或是天...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有作家将西厢故事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西厢故事,随着时间的淘洗而历久弥新,传唱不绝。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纯洁美好的爱情永远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以及口中笔下永恒的话题。在封建时代一登龙门的才子,或是天生富贵的五陵年少,等到掌权见用之时,无不是心存攀龙附凤,就是广蓄姬妾以自奉。当年的佳人早已抛诸脑后。对于才子们来说,始乱终弃至多不过是失去了一位早已厌弃的妻妾。而对封建时代的未婚女子来说,始乱终弃却会误了她们的一生。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西厢故事的接受和改编是不一样的,对"始乱终弃"的处理更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观念 变迁
下载PDF
西厢故事中崔老夫人形象对作品主题演变之意义
10
作者 何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7期102-103,113,共3页
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与流变过程中有三部作品最具代表性:唐.元稹的《莺莺传》、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些作品虽出自同一题材,但主题却在不断的演变和升华,促使这一变化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 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与流变过程中有三部作品最具代表性:唐.元稹的《莺莺传》、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些作品虽出自同一题材,但主题却在不断的演变和升华,促使这一变化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崔老夫人这一因素,正是因为作者对崔老夫人形象的不断加工和创作,才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具体,可以说崔老夫人这一人物形象对西厢故事主题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崔老夫人形象 主题演变 意义
下载PDF
论凌濛初《二刻》“莽亻刍”篇对西厢故事的继承与发展
11
作者 林昱冰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1-74,共4页
凌濛初的短篇白话小说《莽儿郎惊散新莺燕,亻刍梅香认合玉蟾蜍》(《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对西厢故事有所继承和发展。继承在于小说前半段的基本框架、情节发展与西厢故事大致相同,人物设置也以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为原型。同时,小说在女主... 凌濛初的短篇白话小说《莽儿郎惊散新莺燕,亻刍梅香认合玉蟾蜍》(《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对西厢故事有所继承和发展。继承在于小说前半段的基本框架、情节发展与西厢故事大致相同,人物设置也以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为原型。同时,小说在女主人公形象、情节构思、主题思想这三个方面对西厢故事进行了发展,既融合了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掺杂了个人的艺术修养、思想观念,使小说焕发出异样的光彩,赋予其崭新的文本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小说文本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琴与本事迁移:“西厢”故事悲喜剧的转捩点
12
作者 郭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155,共15页
本文以琴在文本和图本中的不对称现象为考察起点,对《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中琴的分布、相如文君事的隐现做了频次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了相如文君事在崔张本事中的移入和淡化过程。研究表明,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变化是... 本文以琴在文本和图本中的不对称现象为考察起点,对《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中琴的分布、相如文君事的隐现做了频次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了相如文君事在崔张本事中的移入和淡化过程。研究表明,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变化是单一本事到复合本事的调整,这决定了“西厢”故事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变;从《董西厢》到《王西厢》的变化是相如文君事相对弱化,崔张本事相对强化,即回归《莺莺传》的还原过程,这也使得张生以琴心挑动莺莺定型为“西厢”爱情故事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事迁移 西厢故事 悲喜剧 转捩点
原文传递
“西厢”故事流变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艳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50-55,109,共6页
"西厢"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西厢记》的巨大成功根植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了长期的滋育和蜕变。从《莺莺传》到《董西厢》,才构成了杂剧... "西厢"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西厢记》的巨大成功根植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了长期的滋育和蜕变。从《莺莺传》到《董西厢》,才构成了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本文拟抓住《莺莺传》到《西厢记》这条脉络,分别从世界、作者、读者、文本四要素入手,去探究和分析"西厢"故事流变的原因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流变 原因 意义
下载PDF
论“西厢”故事中爱情观念的变迁
14
作者 高迎刚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2-15,共4页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崔张故事几经传唱,不唯情节越来越鲜活细腻,渗透其中的爱情观念亦愈来愈趋于明朗、成熟。透过这一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情"与"礼"的冲突中,人们在观念上由迁情就礼到主...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崔张故事几经传唱,不唯情节越来越鲜活细腻,渗透其中的爱情观念亦愈来愈趋于明朗、成熟。透过这一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情"与"礼"的冲突中,人们在观念上由迁情就礼到主情抑礼,对"情"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欲"到"爱"的升华过程。本文试就几部主要的"西厢"作品加以分析、比照,以阐明相应历史阶段中爱情观念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爱情观念 变迁
全文增补中
扬州清曲中的《西厢》题材作品初探
15
作者 刘朋鑫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59,共5页
崔、张爱情故事是自中唐元稹《莺莺传》开始,便在民间口耳相传的作品。其与民间文艺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从宋代开始,赵令畤便以鼓子词谱写之,至明清说唱文艺盛行后,《西厢》题材的新曲时调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以扬州清曲中的《西厢》题材... 崔、张爱情故事是自中唐元稹《莺莺传》开始,便在民间口耳相传的作品。其与民间文艺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从宋代开始,赵令畤便以鼓子词谱写之,至明清说唱文艺盛行后,《西厢》题材的新曲时调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以扬州清曲中的《西厢》题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扬州清曲《西厢》作品的历史脉络、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状况,通过与文人《西厢》续作进行简要对比,表现出民间说唱文艺《西厢》作品率性、天真的民间意识和民间活力。同时,通过《西厢》中的形象变动,对历史上的“红娘”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故事 扬州清曲 红娘 民间意识
原文传递
普救寺与西厢故事
16
作者 陈淀国 《语文知识》 2003年第9期13-13,共1页
几百年来,写崔莺莺和张生恋爱结合的名剧《西厢记》家喻户晓,但了解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的人就不那么多了。普救寺在巍巍中条山麓,滔滔黄河之滨,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载的历史。它的得名,就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五代时期,河东节度使造反,... 几百年来,写崔莺莺和张生恋爱结合的名剧《西厢记》家喻户晓,但了解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的人就不那么多了。普救寺在巍巍中条山麓,滔滔黄河之滨,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载的历史。它的得名,就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五代时期,河东节度使造反,后汉刘知远派名将郭威出兵讨伐。一年多的征战,使百姓深遭涂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救寺 西厢故事 中学 语文 背景知识
下载PDF
“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意义
17
作者 樊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0-62,共3页
“西厢记”故事自元稹创作以来,其情节与人物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以传播的仪式观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对“西厢记”故事变形的影响及其在流传过程中表现出的传播学意义.
关键词 西厢记”故事 仪式观 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