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 被引量:456
1
作者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3年第4期260-265,共6页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的安全。文章引入虚拟水的概念,将水资源管理分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内部结...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的安全。文章引入虚拟水的概念,将水资源管理分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内部结构性管理和社会化管理四个层次,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与水资源恢复重建的关系;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为例,初步计算了2000年西北各省(区)虚拟水消费量,表明虚拟水是不可忽视的水资源形式;探讨了虚拟水战略的政策含义,提出了实施虚拟水战略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虚拟水 虚拟水战略 水资源安全 水资源管理 西北干旱区 水资源短缺 安全战略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被引量:276
2
作者 陈亚宁 杨青 +4 位作者 罗毅 沈彦俊 潘响亮 李兰海 李忠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问题是各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西北干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指出制约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和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问题是各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西北干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指出制约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和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影响;进而分析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基于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目前亟待解决的研究任务与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1)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形成、转化及未来趋势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50
3
作者 陈亚宁 李稚 +2 位作者 范煜婷 王怀军 方功焕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5-1304,共10页
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地区之一,研究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对应对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西北干旱区气候变暖影响下的水资源形成、转化与水循环等关键问题最新研究成果... 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地区之一,研究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对应对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西北干旱区气候变暖影响下的水资源形成、转化与水循环等关键问题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西北干旱区温度、降水在过去的50年出现过"突变型"升高,但进入21世纪,温度和降水均处于高位震荡,升高趋势减弱;(2)西北干旱区冬季温度的大幅升高是拉动年均温度抬升的重要原因,而西伯利亚高压活动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引起冬季升温的重要影响因素;(3)西北干旱区蒸发潜力在1993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折变化,由显著下降逆转为显著上升的趋势。气候变暖、蒸发水平增大对西北干旱区生态效应的负作用已经凸显;(4)西北干旱区冰川变化对水资源量及年内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河流已经出现冰川消融拐点。在塔里木河流域,冰川融水份额较大(50%),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河川径流还将处在高位状态波动。全球气候变暖在加大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同时,加剧了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水文波动和水资源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91
4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徐中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9-116,共8页
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区域内工农业与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但同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①大多数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和污染趋势加剧;... 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区域内工农业与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但同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①大多数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和污染趋势加剧;②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沙漠化土地面积达67493×104hm2,盐碱化耕地面积逾13556×104hm2;③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与50年代初相比,天然森林面积减少49%~58%,草地面积减少16%~92%;④沙尘暴灾害发生频数增加,灾害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水资源 生态环境 资源利用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199
5
作者 李晓文 方创琳 +1 位作者 黄金川 毛汉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0-290,T004-T005,共13页
基于高分辨率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数据 ,本文对 1 985~ 2 0 0 0年期间河西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1 ) 1 985~ 2 0 0 0年期间河西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稳定 ,但生态... 基于高分辨率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数据 ,本文对 1 985~ 2 0 0 0年期间河西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1 ) 1 985~ 2 0 0 0年期间河西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稳定 ,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并存 ,并在县级行政单元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 ,城市用地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而言不显著 ;2 )整个河西地区城市用地增长缓慢 ,表明其城市化进程缓慢。与城市用地变化有关的土地利用类型也多分布在金昌、嘉峪关、张掖、武威和酒泉 5个地级市所在地区 ,表明这些区域的城市化过程相对活跃 ;3)城市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空间规律表现为 :使生态环境原本较差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增加 ,而使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降低 ;4)城镇用地与工矿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与城市用地总体基本一致的规律 ,但农村居民点则对生态环境正、负两方面影响都较为显著 ;5 )城市用地扩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体现出与城市用地总体类似的区域分异特征 ;而城市用地收缩的影响则与此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西北干旱区 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甘肃 河西地区 城市用地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景观要素镶嵌结构的分形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8
6
作者 徐建华 艾南山 +1 位作者 金炯 樊胜岳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35-39,共5页
以黑河流域为区域背景 ,运用分形理论 ,定量化地研究西北干旱区景观镶嵌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1)各景观要素 ,按照镶嵌结构的复杂性程度 (分维值D)排序 ,依次分别为 :高山草原 >河滩地绿洲 >漫灌戈壁绿洲 >高... 以黑河流域为区域背景 ,运用分形理论 ,定量化地研究西北干旱区景观镶嵌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1)各景观要素 ,按照镶嵌结构的复杂性程度 (分维值D)排序 ,依次分别为 :高山草原 >河滩地绿洲 >漫灌戈壁绿洲 >高山寒漠 >土质平地盐漠 >土质平地荒漠 >中山森林 >低滩地绿洲 >中山草原 >高山草甸 >草原化荒漠 >河湖滩地盐漠 >冰川和永久性积雪 >平沙地沙漠 >固定沙丘沙漠 >低平滩地盐漠 >人工绿洲 >荒漠草原 >居民点 (城市 ) >荒漠戈壁 >荒漠剥蚀戈壁 >高山草甸沼泽 >半固定沙丘沙漠 >流动沙丘沙漠 >丘陵山地荒漠 >高山灌丛草甸 >中山灌丛草原 >中山草甸草原。 (2 )各景观要素 ,按照镶嵌结构的稳定性程度 (SK)排序 ,依次分别为 :高山草原 >河滩地绿洲 >中山草甸草原 >中山灌丛草原 >高山灌丛草甸 >丘陵山地荒漠 >漫灌戈壁绿洲 >高山寒漠 >流动沙丘沙漠 >半固定沙丘沙漠 >土质平地盐漠 >土质平地荒漠 >中山森林 >低滩地绿洲 >高山草甸沼泽 >中山草原 >荒漠剥蚀戈壁 >高山草甸 >荒漠戈壁 >居民点 (城市 ) >荒漠草原 >草原化荒漠 >人工绿洲 >低平滩地盐漠 >固定沙丘沙漠 >平沙地沙漠 >河湖滩地盐漠 >冰川和永久性积雪。 (3)在各景观要素的镶嵌结构中 ,高山草原是最复杂 ,同时也是最稳定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镶嵌结构 分形 黑河流域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区土遗址的主要病害及成因 被引量:110
7
作者 赵海英 李最雄 +2 位作者 韩文峰 王旭东 谌文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2875-2880,共6页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发现,遗存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古代土遗址存在的主要病害形式是墙基凹进、墙面呈蜂窝状或片状剥离、墙体开裂坍塌等。这些病害的形成是风蚀、雨蚀和易溶盐反复的溶解结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发现,遗存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古代土遗址存在的主要病害形式是墙基凹进、墙面呈蜂窝状或片状剥离、墙体开裂坍塌等。这些病害的形成是风蚀、雨蚀和易溶盐反复的溶解结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这一地区的土遗址保护提供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科 西北干旱区 土遗址 病害 成因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被引量:96
8
作者 陶希东 石培基 李鸣骥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8-22,共5页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气候干旱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所形成的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导致了一系列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气候干旱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所形成的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导致了一系列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 ,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 ,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 ,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水资源系统 水环境 生态重建 对策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 被引量:93
9
作者 张红旗 王立新 贾宝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5-8,共4页
阐明了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与定义 ,并依据功能将其划分为人工型与自然型两大类。其中人工型生态用地包括农业绿洲型和城镇绿洲型 ,自然型生态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型、山区水源涵养林型、天然绿洲型、湿地型、荒漠植被型和夹荒地型 ,... 阐明了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与定义 ,并依据功能将其划分为人工型与自然型两大类。其中人工型生态用地包括农业绿洲型和城镇绿洲型 ,自然型生态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型、山区水源涵养林型、天然绿洲型、湿地型、荒漠植被型和夹荒地型 ,分析了每种类型生态用地服务于主体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指出该区近期生态用地的研究重点应集中于生态用地资源评价 ,掌握其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确定生态用地在西北干旱区以及区内不同流域中所占合理比例 ;定量化研究生态用地与生态用水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生态用地 功能分类 资源评价 生态用水 定量化研究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83
10
作者 姚俊强 杨青 +3 位作者 陈亚宁 胡文峰 刘志辉 赵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83-1291,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在过去50a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利用西北干旱区128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结合DEM数据和GIDS插值分析方法,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气...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在过去50a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利用西北干旱区128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结合DEM数据和GIDS插值分析方法,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气温普遍升高,但变暖的幅度因季节和地域而存在差异,其中冬季增暖最为明显(0.506℃·10a-1),夏季增暖缓慢;增温趋势最大区域主要在伊犁河谷、塔城等地区,天山东部和祁连山区变暖趋势也较大,天山中部及沙漠周边地区变暖趋势一般;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年和冬季降水增加显著,春季降水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秋季降水增加则比较缓慢;降水变化趋势山区最大,干旱区东部、沙漠腹地及周边地区有下降趋势;近几十年来西北干旱区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导致冰川强烈的消融退缩,对干旱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沙尘暴频次减小主要与新疆和内蒙古等沙源区向暖湿化发展有关,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对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的弱化作用。湖泊水位的升降、面积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量 生态环境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1
作者 方创琳 张小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63-1170,共8页
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 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府行为 ;采用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法 ;初步建立起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开始加强生态预报 ,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 ;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安全地理定位 ,并制定国家外部生态安全战略 ;涌现出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建 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75
12
作者 任朝霞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9-300,共2页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气候变化趋势 柴达木盆地 生态脆弱区 欧亚大陆 河西走廊 地理位置 国土面积 土地面积 贺兰山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特征 被引量:71
13
作者 胡汝骥 樊自立 +1 位作者 王亚俊 姜逢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1-326,共6页
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形成和分布及其利用状况,重点讨论了该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与赋存特征。该区平原地下水资源是山区水资源(包括降水和雪冰融水)在平原区内的转化;山区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和平原地下水的惟... 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形成和分布及其利用状况,重点讨论了该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与赋存特征。该区平原地下水资源是山区水资源(包括降水和雪冰融水)在平原区内的转化;山区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和平原地下水的惟一补给来源;盆地平原地下水和地表水构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独立的水文单元和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充分了解干旱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链的特征,正确认识干旱区“三水”转化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三水”,对该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干旱区 地下水资源 特征 三水转化 地区分布 水生态体系 水循环系统
下载PDF
阿拉善—鄂尔多斯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特有植物和植物区系的性质 被引量:62
14
作者 朱宗元 马毓泉 +1 位作者 刘钟龄 赵一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2期1-16,共16页
阿拉善—鄂尔多斯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特有植物的集中分布区,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15个。其中,当地特有属5个、戈壁荒漠特有属2个、蒙古高原特有属1个。有当地种子植物特有种128个,其中贺兰山等山地特有种62个、平原荒漠特有... 阿拉善—鄂尔多斯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特有植物的集中分布区,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15个。其中,当地特有属5个、戈壁荒漠特有属2个、蒙古高原特有属1个。有当地种子植物特有种128个,其中贺兰山等山地特有种62个、平原荒漠特有种66个。该中心特有植物的性质,表现为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后裔的古老性和温带干旱荒漠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中心 特有植物 植物区系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北方15个大型城市总悬浮颗粒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7
15
作者 安俊岭 张仁健 韩志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25-29,共5页
对 1 998年 7月至 1 999年 6月北方 1 5个大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中国北方大型城市 (北京除外 )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 ,年平均发生频数在 70 %~ 1 0 0 %之间。 ( 2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为II级... 对 1 998年 7月至 1 999年 6月北方 1 5个大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中国北方大型城市 (北京除外 )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 ,年平均发生频数在 70 %~ 1 0 0 %之间。 ( 2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为II级的发生频数均在夏、秋季高 ,春、冬季低。局地因素 (当地的气象条件、地貌状况、植被分布以及人们的活动状况 )是形成这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 3)空气质量为III级的发生频数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季节性。除局地因素的影响外 ,邻近城市之间的相互输送是一个主要原因。 ( 4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IV级的发生频数均在春、冬季高 ,夏、秋季低。春、冬季节北方多大风或强风天气引起西北干旱区沙、尘的长距离输送是产生这种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西北干旱区的绿化、固沙工作迫切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冬季 秋季 发生 季节变化 固沙 气象条件 频数 西北干旱区 强风
全文增补中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77
16
作者 王玉洁 秦大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3-493,共11页
本文回顾了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综述了水资源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变化与适应对策。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西北干旱区呈现明显暖湿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 本文回顾了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综述了水资源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变化与适应对策。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西北干旱区呈现明显暖湿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快,夏季降水增加速率最大。伊利河谷、塔城等地区增温趋势最大,北疆降水量增加最多。受气候变暖导致冰雪快速消融和山区降水增加的影响,西北干旱区西部河流黑河、疏勒河、塔里木河出山口径流量显著增加。由于东部河流石羊河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降水的减少导致径流呈现下降趋势。不合理人类活动造成石羊河、黑河和开都河中下游径流减少。本文提出了西北干旱区亟待深入研究的任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水资源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预估;气候变化归因研究;气候变化-社会经济活动一体化适应策略选择;水资源科学合理定量分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气候变化 水资源 人类活动 适应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问题 被引量:72
17
作者 张强 赵映东 +3 位作者 张存杰 李耀辉 孙国武 高前兆 《干旱气象》 2008年第2期1-8,共8页
从现实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初步归纳了全国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评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现状和趋势,简要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初步探讨了西... 从现实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初步归纳了全国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评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现状和趋势,简要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初步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高效率利用的科学对策。最后,提出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方面的某些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水循环 水资源利用 研究进展 科学问题
下载PDF
玉龙喀什河源区32年来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70
18
作者 上官冬辉 刘时银 +2 位作者 丁永建 丁良福 李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5-862,共8页
根据航空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玉龙喀什河源区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0~2001年本区冰川总体上以稳定冰川的数量占多数,但由于部分冰川的退缩使得整个研究区的冰川表现为萎缩的趋势.1970~1989年冰川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冰... 根据航空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玉龙喀什河源区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0~2001年本区冰川总体上以稳定冰川的数量占多数,但由于部分冰川的退缩使得整个研究区的冰川表现为萎缩的趋势.1970~1989年冰川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冰川面积、储量分别增加了1.4 km2、0.4781 km3,约占1970年研究区相应总量的0.12%、0.19%;而1989~2001年的冰川面积、储量分别比1970年减少了0.5%、0.4%,是西北干旱区冰川面积变化幅度最小的区域.分析认为该区域1970~1989年冰川扩大可能与该地区的冰川对20世纪60年代末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加有10~20年滞后响应有关;1989~2001年冰川退缩,主要受温度快速上升影响,而丰富的降水对冰川退缩起到缓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冰川退缩 冰川规模 地形图 遥感监测 降水 西北干旱区 增加 扩大 遥感影像数据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被引量:69
19
作者 任朝霞 杨达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99-102,共4页
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趋势越来越明显,受全球增暖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气候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选取了西北干旱区1951~2000年的21个代表站点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法对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各分区的变... 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趋势越来越明显,受全球增暖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气候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选取了西北干旱区1951~2000年的21个代表站点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法对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各分区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西北干旱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22℃/10 a),1986年后气温明显升高;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北部升温较大;各季都有增温趋势,贡献最大的是秋冬两季。降水变化有增加的趋势(3.2 mm/10 a),年降水量贡献最大的是夏季;各区降水都有增加,其中新疆北部降水增加最多。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温升高趋势是南北高,中间低;降水量增加趋势从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增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量 趋势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蒸散发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72
20
作者 邓兴耀 刘洋 +1 位作者 刘志辉 姚俊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94-3008,共15页
利用MODIS ET数据集中2000—2014年的地表实际蒸散发量产品,运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法,研究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蒸散发的空间格局、不同维度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结果... 利用MODIS ET数据集中2000—2014年的地表实际蒸散发量产品,运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法,研究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蒸散发的空间格局、不同维度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全区蒸散发量总体较小,蒸散发量小于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8.329%。在空间上ET自山区向两侧平原减少,不同土地覆盖的ET大小为:林地>农用地>草地>稀疏植被。受降水和土地覆盖的综合影响,ET的高值区(>400 mm)主要在降水丰富的山区林地和草地,而低值区(<200 mm)主要在降水较少的平原稀疏植被区和草地。(2)近15年全区蒸散发变异程度不明显,以相对较低的波动变化为主。各亚区内波动较低区域的比例为:北疆>天山>祁连山>内蒙西部>河西走廊>南疆。(3)15年间全区年均蒸散发量呈波动变化,总体有微弱的减小趋势,变化率为-0.9348 mm/a。基于像元尺度的分析也表明全区ET以减小的变化趋势为主,但各亚区的减小程度各异:天山>内蒙西部>河西走廊>北疆>祁连山,仅南疆有增加趋势。(4)全区ET的Hurst指数均值为0.689,Hurst指数大于0.5的范围所占比例为80.033%,未来全区蒸散发的变化趋势以持续性减小为主。其中22.003%区域的变化趋势无法确定。未来各亚区ET的减少趋势为:内蒙西部>天山>河西走廊>北疆>祁连山>南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蒸散发 西北干旱区 趋势分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