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千年一梦
1
作者 赵丰 《文史知识》 2023年第10期83-95,共13页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西安去西域的必经之地。汉武帝在这里置四郡,四郡都在这条路上,从兰州出发后,经过武威、张掖、酒泉,后面就是敦煌了。1985年8月,我的第一次在火车上的西北之行就是这条线。当时我在嘉峪关下车,已在...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西安去西域的必经之地。汉武帝在这里置四郡,四郡都在这条路上,从兰州出发后,经过武威、张掖、酒泉,后面就是敦煌了。1985年8月,我的第一次在火车上的西北之行就是这条线。当时我在嘉峪关下车,已在酒泉郡内,参观了明长城的最西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丝绸之路 酒泉郡 明长城 西北之行 河西走廊 敦煌 汉武帝 嘉峪关
原文传递
1932—1933年林鹏侠西行叙事中的性别意识
2
作者 侯亚伟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初,受日本侵略中国步伐加剧的影响,以不同背景、身份、目的、经费支持,前往西北考察的个人或团体不绝于途。因这些考察者以男性为主,他们的西行叙事,不免以男性意识为主。1932年11月,作为女性的林鹏侠,独自进行了一场时逾... 20世纪30年代初,受日本侵略中国步伐加剧的影响,以不同背景、身份、目的、经费支持,前往西北考察的个人或团体不绝于途。因这些考察者以男性为主,他们的西行叙事,不免以男性意识为主。1932年11月,作为女性的林鹏侠,独自进行了一场时逾半年的西北之行。西行之中,林鹏侠的自我性别认知,既有女性的特征,也体现出男性意识的一面,经常出现性别错位。借助、得益于女性身份,林鹏侠与西北精英女性开展广泛的交往,且在其西行叙事中,颇为关注西北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探索解决西北妇女问题的办法。林鹏侠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因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故易注意到西北女性、传统历史文化中女性的优点和内地女性的不足。林鹏侠的西北之行,引起当时社会的赞美和批评,意味着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期待,仍纠结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之中,并与民族危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鹏侠 西北之行 女性 性别意识
下载PDF
断裂的“桥”--曹禺话剧《桥》的未完成及其困境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安琪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96,共14页
1943年的西北之行和同期发生在大后方的工业危机是曹禺创作话剧《桥》的两个重要背景。《桥》对工业危机的社会学式的处理方式弱化和模糊了作者的核心批判指向,从第一幕缺乏现实逻辑的"斗争"到第二幕暗藏伏笔的"建设&qu... 1943年的西北之行和同期发生在大后方的工业危机是曹禺创作话剧《桥》的两个重要背景。《桥》对工业危机的社会学式的处理方式弱化和模糊了作者的核心批判指向,从第一幕缺乏现实逻辑的"斗争"到第二幕暗藏伏笔的"建设"话语,文本的混乱与脱节投射出曹禺在特殊语境下处理这一敏感题材时的两难心理。《桥》之所以未完成,除了曹禺与钱昌照私人关系破裂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为民族工业设计的"水中搭桥"的自救出路偏离了茅盾在《清明前后》中建构的政治批判话语。《桥》的言说立场及其背后潜隐的意识形态博弈,对研究1940年代后期曹禺的思想转向与文学转型,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桥》 西北之行 《清明前后》 茅盾
原文传递
从《剑北篇》到《四世同堂》——西北之行对老舍抗战小说的影响
4
作者 马云 《抗战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90-99,共10页
老舍抗战期间的西北之行给他带来了空前震撼和精神洗礼,从老舍记录西北之行的纪游长诗《剑北篇》,可以看到大西北精神像一股新鲜血液潜入到老舍的心中,影响着他后来抗战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在与大西北文化精神的对比中,老舍深刻反... 老舍抗战期间的西北之行给他带来了空前震撼和精神洗礼,从老舍记录西北之行的纪游长诗《剑北篇》,可以看到大西北精神像一股新鲜血液潜入到老舍的心中,影响着他后来抗战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在与大西北文化精神的对比中,老舍深刻反思了北平市民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以大西北文化精神融入北平民间以改造北平传统文化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剑北篇》 《四世同堂》 抗战小说 西北之行
下载PDF
斯诺西北之行的历史真相
5
作者 安危 《西部学刊》 2013年第1期110-112,121,共4页
本文探讨斯诺访问延安的历史真相。首先,阐述了斯诺决定访问红军的时间是1932年而不是1936年;其次,详尽阐述了斯诺想去西北访问红军的努力,来说明斯诺到延安是其个人的决定,不是受党中央邀请的;再次,驳斥了国内一些研究人员不顾历史事... 本文探讨斯诺访问延安的历史真相。首先,阐述了斯诺决定访问红军的时间是1932年而不是1936年;其次,详尽阐述了斯诺想去西北访问红军的努力,来说明斯诺到延安是其个人的决定,不是受党中央邀请的;再次,驳斥了国内一些研究人员不顾历史事实妄自猜测称斯诺是"左派"、"共产党人"、"革命者"的谬误,还斯诺新闻记者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诺 西北之行 历史真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