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南段并无巨大平移——来自安徽境内的证据 被引量:56
1
作者 汤加富 许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9-456,共8页
本文根据新近1∶5万地质填图和构造调查所获资料,依据郯庐断裂带两侧标志地质体(西冷岩组火山岩、宿松岩群和肥东岩群中磷矿层、大别岩群和阚集岩群)的构造型式和错位情况、拉伸线理的性质和动向,以及郯庐断裂带两侧的次级断裂带特征等... 本文根据新近1∶5万地质填图和构造调查所获资料,依据郯庐断裂带两侧标志地质体(西冷岩组火山岩、宿松岩群和肥东岩群中磷矿层、大别岩群和阚集岩群)的构造型式和错位情况、拉伸线理的性质和动向,以及郯庐断裂带两侧的次级断裂带特征等,都不能判定郯庐断裂带存在巨大左行平移。故认为大别—苏鲁造山带呈弧形展布,基本代表了原始构造方位。郯庐断裂带是多期构造变动形成的负向构造带,综合造就的一种假位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平移断裂 安徽 西冷岩组 宿松岩群 构造形式 位错
下载PDF
皖东张八岭、珠龙地区西冷岩组微古植物群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汪迎平 阎永奎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5年第4期75-92,共18页
皖东张八岭、珠龙地区西冷岩组为一套浅海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岩性以细碧-石英角斑岩为特征,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视厚度为4616.51m。笔者等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对这套变质岩系进行了生物地层工作.并采集了大量的微占植... 皖东张八岭、珠龙地区西冷岩组为一套浅海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岩性以细碧-石英角斑岩为特征,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视厚度为4616.51m。笔者等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对这套变质岩系进行了生物地层工作.并采集了大量的微占植物样品,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按化石组合特征将其分为两个组合:第一组合主要产于拂晓园艺场-朱郢剖面冷岩组下部层位,包括有33个属44个种,其中1个新属,2个新种,19个未定种,3个相似种;第二组合产于西冷岩织上部层位的罗士城、邱庄、西徐等地,包括30个属.34个种.其小1个新种、18个未定种、13个相似种的化石。西冷岩组微古植物群而貌与我国青白口系的微古植物面貌比较相似.与前苏联上里菲(850-1050Ma)、澳大利亚小部苦泉组微古植物面貌相似。因此,将西冷岩组的时代归为广义的青白口纪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冷岩组 微古植物群 微古植物群 地层 元古代
下载PDF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鲁如魁 高天山 +2 位作者 张志树 刘家云 吴海权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以及与褶皱变形密切相关的韧性剪切变形。野外调查表明,该地层中至少发育3期褶皱变形,其中F1为北西向韧性剪切褶皱;F2为向南南西倾伏的纵弯褶皱;F3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F1与F2...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以及与褶皱变形密切相关的韧性剪切变形。野外调查表明,该地层中至少发育3期褶皱变形,其中F1为北西向韧性剪切褶皱;F2为向南南西倾伏的纵弯褶皱;F3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F1与F2联合制约了西冷岩组岩层展布的总体格局。显微构造,特别是岩石的磁性组构特征证明了区内曾发生过多期构造变形,且有两期最为显著,即早期的水平剪切和随后发生的侧向挤压。本文重点阐述上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张八岭地区 西冷岩组 早期构造变形 几何学 运动学 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