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 被引量:39
1
作者 庞雄飞 侯任环 包华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l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 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l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5龄若虫的存活率(Sg,Ss,Sl)及各作用因子相对应的存活率(S1,S2,S3,S4,S5,S6),同时通过实验种群的产卵量(FPfP),成虫逐日产卵概率(Pn)和自然种群成虫逐日存活率(AAa)组成的下代卵量概率,∑Pfl(SAa)′组成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各个组分,如果包含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St,则根据生命表组分建立的种群趋势数字模型(Morris-Watt种群数学模型^[7,10,11])可扩充为:I=SESSSLFPFP♂St∑Pfl(SAa)协′I=S1S2S3S4S5S6FPFP♀St∑Pfl(S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系统 种群生命表 害虫
下载PDF
水稻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褐稻虱的关系 被引量:27
2
作者 曾玲 吴荣宗 +1 位作者 冯成 李洁群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69-76,共8页
本研究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在三个秧龄期对褐稻虱的抗性及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叶鞘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抗虫品种7105,中抗品种的含量一般居中。分析各品种不同秧龄期的氨基酸含量与品种受害级别、... 本研究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在三个秧龄期对褐稻虱的抗性及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叶鞘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抗虫品种7105,中抗品种的含量一般居中。分析各品种不同秧龄期的氨基酸含量与品种受害级别、飞虱排泄蜜露量、产卵量和存活率的相关性,苯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异亮氮酸与上述四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天门冬酰胺、亮氨酸、天门冬氨酸以及各种氨基酸的总量与其中三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另外还有七种氨基酸与其中1~2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腊膜取食试验表明,天门冬酰胺、缬氨酸、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对褐稻虱的取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抗虫性 氨基酸
下载PDF
广西褐稻虱生物型研究初报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青 罗善昱 +3 位作者 韦素美 黄润清 师翱翔 黄辉晔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1991年第1期29-32,共4页
十年来的鉴测结果表明.广西南宁、玉林、桂林三地区的褐稻虱已由过去生物型Ⅰ逐步向生物型Ⅱ转变,其对测定的鉴定品种Mudgo和IR26的为害程度已由原来1—3级转变为7—9级,即由抗虫变为感虫.
关键词 生物型 存活率 抗级
下载PDF
我国褐稻虱生物型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青 罗善昱 +2 位作者 师翱翔 韦素美 黄凤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89-96,共8页
从1979年起,调查监测广西以至我国主要稻区的褐稻虱生物型,至今除四川稻区的褐稻虱仍属生物型1以外,其他稻区多由生物型1转变为生物型2占优势,即合Bph1抗性基因的Mudgo和IR26由抗虫变为感虫,并发现在云南思茅... 从1979年起,调查监测广西以至我国主要稻区的褐稻虱生物型,至今除四川稻区的褐稻虱仍属生物型1以外,其他稻区多由生物型1转变为生物型2占优势,即合Bph1抗性基因的Mudgo和IR26由抗虫变为感虫,并发现在云南思茅,安徽怀宁,江西的东乡,江苏江浦和连云港的褐稻虱田间种群以及广西南宁的少数褐稻虱个体尚可使ASD7和IR(36)致害。经测定获得了一些能抗生物型2的水稻品种和材料,其中有些广西野生稻抗谱较广的编号,是选育抗虫品种的好材料,可防止新生物型的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 抗虫品种 中国
下载PDF
草间小黑蛛对褐稻虱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 被引量:25
5
作者 严英俊 吴中孚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89-294,共6页
在大试管内研究了草间小黑蛛对褐稻虱的捕食反应,测定了褐稻虱虫龄及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并建立了同时考虑这2个因子影响的 Holling 圆盘方程.还研究捕食者个体间的相互干扰反应,并建立草间小黑蛛对猎物密度和自身密度的共同反应模型.
关键词 草间小黑蛛 捕食 模型
下载PDF
光照强度和氮肥对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春茂 吴荣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27-33,共7页
本文对12个水稻品种的抗虫性质及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个抗级品种有较强的抗生性和非嗜好性,表现于飞虱栖息数量少、生存率低、发育缓慢、分泌蜜露量少和刺探频率高。中抗品种辐包矮21和包选2虽然耐害性很强,但前者... 本文对12个水稻品种的抗虫性质及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个抗级品种有较强的抗生性和非嗜好性,表现于飞虱栖息数量少、生存率低、发育缓慢、分泌蜜露量少和刺探频率高。中抗品种辐包矮21和包选2虽然耐害性很强,但前者的抗生性较后者的稍强,且对取食存有非嗜好性。不同品种的非嗜好性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光照强度减弱和偏施氮肥都会加速水稻植株的死亡,引起抗性减弱甚至消失。但光照强度和拖氮水平对不同品种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度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氮肥 抗性
下载PDF
我国西南稻区白背飞虱,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特点 被引量:23
7
作者 胡国文 汪毓才 谢明霞 《植物保护学报》 CAS 1982年第3期179-186,共8页
由于西南稻区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和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情况与我国东部稻区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迁飞特点有:贵州东南部迁入期较早,全区迁入虫量大,白背飞虱为春季迁入的优势种;云南境... 由于西南稻区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和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情况与我国东部稻区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迁飞特点有:贵州东南部迁入期较早,全区迁入虫量大,白背飞虱为春季迁入的优势种;云南境内,从南向北地势逐步抬升,迁入期和主要为害时期亦逐渐推迟,虫种由褐稻虱较多而变成白背飞虱为优势虫种;四川盆地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由东向西推进;主害代的迁入虫源路径多;夏季短、中距离的迁飞频繁,有的年分在中稻上常造成两次主害时期等。发生特点有:常年三省的东、南部地区发生程度重,三省的西、北部地区发生程度轻;近期迁入虫量是中稻或晚稻上主害代的主要虫源;虫量相应集中,加重为害程度;另方面天敌种类多,数量较大,对飞虱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上述迁飞和发生特点可作为拟定西南稻区对两种稻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 虫量 白背 害虫 迁飞 迁徙 迁入期 发生特点
原文传递
广东褐稻虱生物型普查与监测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扬 谭玉娟 +2 位作者 陈峰 潘英 朱绍先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2-25,共4页
1986—1988年在全省37个有代表性地点,依发生为害时期采集褐稻虱。进行了苗期反应、泌露量测定和生存率试验。此外,在本院田间建立了褐稻虱生物型监测圃,调查自然状态下鉴别品种上褐稻虱虫口密度的变化情况。共测定49个样本、138次试验... 1986—1988年在全省37个有代表性地点,依发生为害时期采集褐稻虱。进行了苗期反应、泌露量测定和生存率试验。此外,在本院田间建立了褐稻虱生物型监测圃,调查自然状态下鉴别品种上褐稻虱虫口密度的变化情况。共测定49个样本、138次试验或调查,结果表明有42个点次,除不带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种TN1表现感虫外,其他带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种表现抗虫,属生物型1的反应;海康、陵水、新会、惠州等地的褐稻虱经过2—5次重复取样测定亦表现为生物型1反应;田间2年4造16次调查,在TN1上的相对虫口密度比其他带抗性基因品种上的虫口密度高91—100%,说明也是生物型1为优势种群。但有7个点次的褐稻虱在个别测定项目中出现非生物型1的反应,其实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 普查 监测
下载PDF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褐稻虱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3-18,共6页
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IPC),研究了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1 gDW·100 mL-1)中,大多数对褐... 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IPC),研究了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1 gDW·100 mL-1)中,大多数对褐稻虱种群有明显的产卵忌避作用和综合干扰控制作用。其中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etr.et Widd)、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飞机草(Chromlaena odorata)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产卵忌避率达90%以上;薇苷菊(Mikania micrantha H.B)、飞机草、苍耳等14种植物乙醇抽提物1 gDW·100 mL-1对褐稻虱的综合IIPC小于0.1,表明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效果达90%以上;同时部分植物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如薇苷菊、马樱丹(Lantana camara L.)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1-2龄若虫的IIPC达到0.32-0.45,薇苷菊、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lyla S.T.Blakely)、飞机草对3-5龄若虫的IIPC分别为0.40-0.50,即对褐稻虱1-2、3-5龄若虫分别具有55%-68%和50%-60%的毒杀效果。这些植物乙醇提取物可作为组建水稻植物保护剂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嗜食植物 次生化合物 实验种群 控制作用
下载PDF
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荣宗 江志强 张良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13-120,共8页
褐稻虱生物型问题使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变得十分复杂。研究生物型形成的规律,用以指导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按褐稻虱生物型的发生概况、褐稻虱生物型的特异性、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等... 褐稻虱生物型问题使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变得十分复杂。研究生物型形成的规律,用以指导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按褐稻虱生物型的发生概况、褐稻虱生物型的特异性、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整理。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 品种抗性
下载PDF
噻嗪酮的作用方式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贝亚维 顾秀慧 +1 位作者 陈华平 高春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30-33,共4页
噻嗪酮对褐稻虱若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并具有杀卵作用。噻嗪酮从根到茎的内吸转移作用微弱,而从茎到叶之间的转移作用明显。本试验结果显示:(1)5龄若虫通过石蜡取食48h药液,口服毒性LC50为1404ppm,用微量点滴... 噻嗪酮对褐稻虱若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并具有杀卵作用。噻嗪酮从根到茎的内吸转移作用微弱,而从茎到叶之间的转移作用明显。本试验结果显示:(1)5龄若虫通过石蜡取食48h药液,口服毒性LC50为1404ppm,用微量点滴5龄若虫前胸板,LC50为260μg/g,用滤纸膜处理若虫,LC50为619μg/cm2。噻嗪酮无论是通过胸板、胫节、跗节还是口服对褐稻虱若虫都是有效的。(2)噻嗪酮对褐稻虱的杀卵作用有两个途径:刚孵化接触而死或阻止卵的发育。(3)噻嗪酮从植株的根转移到茎的若虫死亡率仅1305%,而从叶转移到茎或茎基部转移到茎上部的若虫死亡率可达到618~728%。(4)噻嗪酮对褐稻虱具有明显的熏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方式 噻嗪酮 转移作用
下载PDF
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 被引量:7
12
作者 顾中言 韩丽娟 +4 位作者 许小龙 沈雪生 朱福官 严大富 翁志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6-39,共4页
近来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报道:在水稻上使用某些杀虫剂后能引起褐稻虱的再生猖獗。作者结合本省褐稻虱的发生和防治特点,选用我省稻田治虫的常用杀虫剂,通过室内药效、产卵试验及田间试验,认为敌杀死不宜在稻田使用,速灭菊酯不宜作为... 近来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报道:在水稻上使用某些杀虫剂后能引起褐稻虱的再生猖獗。作者结合本省褐稻虱的发生和防治特点,选用我省稻田治虫的常用杀虫剂,通过室内药效、产卵试验及田间试验,认为敌杀死不宜在稻田使用,速灭菊酯不宜作为防治褐稻虱的专门杀虫剂,氧化乐果、甲胺磷以及复配农药丰收菊酯和新丰菊酯可用于防治褐稻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 防治
下载PDF
褐稻虱求偶鸣声和交尾行为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志涛 殷柏涛 +1 位作者 陈伦裕 R.C.Saxena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57-265,共9页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成虫交尾前均发出由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播的声信号,用于个体间联系。信号产生于伴随腹部振动的摩擦发声过程,具有种的专一性,能联络、识别同种异性个体,刺激性兴奋和为雄虫寻觅雌虫定向,对求偶和完成交...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成虫交尾前均发出由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播的声信号,用于个体间联系。信号产生于伴随腹部振动的摩擦发声过程,具有种的专一性,能联络、识别同种异性个体,刺激性兴奋和为雄虫寻觅雌虫定向,对求偶和完成交尾具有重要意义。为害水稻的与为害李氏禾属杂草Leersia hexandra(Swartz)的生物型之间,鸣声声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构成型间杂交的某些障碍;而为害水稻的四种生物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偶鸣声 交尾行为
下载PDF
褐稻虱生物型的监测和控制对策研究简报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青 罗善煜 +2 位作者 师翱翔 韦素美 黄凤宽 《广西植保》 1997年第3期6-8,共3页
关键词 生物型 监测 控制
下载PDF
江苏省褐稻虱生物型研究初报 被引量:13
15
作者 肖英方 顾正远 邱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3,共2页
试验表明江苏省田间褐稻虱生物型仍以Ⅰ型为主的混合种群,其变化取决于迁入地的生物型杂合程度和在江苏的饲养代次。褐稻虱在抗性品种上连续饲养12~13代,经长期选择压力和自身的适应,可以形成人工培养的新生物型,但在不同抗性... 试验表明江苏省田间褐稻虱生物型仍以Ⅰ型为主的混合种群,其变化取决于迁入地的生物型杂合程度和在江苏的饲养代次。褐稻虱在抗性品种上连续饲养12~13代,经长期选择压力和自身的适应,可以形成人工培养的新生物型,但在不同抗性品种上形成生物型难易不一,Mudgo,ASD7较易,Rathuheenati,Babawee较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 品种抗性 害虫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抗褐稻虱基因导入栽培稻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秦学毅 李容柏 +2 位作者 韦素美 黄凤宽 罗善昱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2年第2期57-59,共3页
普通野生稻所具有的特异广谱高抗褐稻虱基因 ,其抗源基因是受 2对隐性基因控制 ,用高产优质栽培稻与之杂交、复交和回交 ,成功地将抗性基因导入到栽培稻中 ,通过花药培养 。
关键词 普通野生 栽培 基因导入 抗虫基因
下载PDF
光温条件影响稻种对褐稻虱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良佑 吴荣宗 陈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64-70,共7页
在24~30℃温度范围内,品种抗性在不同光照时数阳光强度的影响下存有极显著的差异。弱、短光照会使品种的抗性减弱甚至丧失。 光温对抗虫机制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品种的非嗜好性方面,其中光照时数对非嗜好性有极显著影响,温度和光强度也... 在24~30℃温度范围内,品种抗性在不同光照时数阳光强度的影响下存有极显著的差异。弱、短光照会使品种的抗性减弱甚至丧失。 光温对抗虫机制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品种的非嗜好性方面,其中光照时数对非嗜好性有极显著影响,温度和光强度也育显著的影响,30℃比24℃表现的非嗜好性较强。光照时数和光强度对非嗜好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 光温条件 品种
下载PDF
吡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邱光 顾正远 +1 位作者 刘贤金 肖英方 《华东昆虫学报》 1997年第2期79-84,共6页
本文结合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明确了吡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特征的差异:①吡虫啉是高活性的神经毒剂,扑虱灵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②吡虫啉对褐稻虱三龄若虫的浸苗活性是扑虱灵的9.3倍,对成虫和卵的杀伤作用显著... 本文结合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明确了吡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特征的差异:①吡虫啉是高活性的神经毒剂,扑虱灵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②吡虫啉对褐稻虱三龄若虫的浸苗活性是扑虱灵的9.3倍,对成虫和卵的杀伤作用显著地高于扑虱灵。③水稻茎叶对吡虫啉的吸收传导能力略高于扑虱灵,根对吡虫啉的吸收能力显著高于扑虱灵。④吡虫啉对褐稻虱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力大,扑虱灵安全。这两种药剂上述特征的差异性在生产上对种群控制效果表现为,吡虫啉前期的速效性要显著高于扑虱灵,中期的控效作用和后期的持效作用二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虫啉 吡虫啉 绿盲蝽 种群控制 药效 室内 神经毒剂 安全
下载PDF
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的改进筛选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志涛 EAHeinrichs FGMedrano 《中国水稻科学》 CAS 1986年第1期74-79,共6页
褐稻虱[Nilapa vata lugens(Stal)]是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褐稻虱的有效措施之一。自1973年国际水稻研究所育出高抗品种 IR26 並大面积推广以后,约经过了3年时间,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和越南相继产生了... 褐稻虱[Nilapa vata lugens(Stal)]是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褐稻虱的有效措施之一。自1973年国际水稻研究所育出高抗品种 IR26 並大面积推广以后,约经过了3年时间,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和越南相继产生了能侵害 IR26的褐稻虱新生物型(Verca & Feuer,1976;Ho et al,1980)。室内饲养试验,经过8个世代,褐稻虱生物型Ⅰ就可以适应高抗品种 Mudgo 和 ASD7(Pathak et al,1980)。上述事实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高抗品种 国际水研究所 生物型 秧龄 苗龄 筛选法
下载PDF
水稻品种抗性对虫体酯酶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士熙 吴中孚 +1 位作者 吴刚 徐春金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品种的褐稻虱若虫三种酶的活力介于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的若虫之间。这一结果与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平上水稻品种的存活率和发育进度是一致的。表明抗虫品种对褐稻虱具有抗生机制,从而抑制了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取食不同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的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差异,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差异极显著。取食感虫品种的 Vmax 值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这表明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羧酸酯酶性质相同,差异主要是由于酶量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酸酯酶 品种 抗虫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