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选煤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1
1
作者 程宏志 《选煤技术》 CAS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针对我国选煤技术发展快速,原煤入选比例大幅提高,选煤厂规模大型化、生产运行高效化、工艺流程差异化、装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设计标准化、工艺布置模块化的迫切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装备大型化、可靠性、自动化水平... 针对我国选煤技术发展快速,原煤入选比例大幅提高,选煤厂规模大型化、生产运行高效化、工艺流程差异化、装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设计标准化、工艺布置模块化的迫切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装备大型化、可靠性、自动化水平,开发和完善褐煤提质技术、稀缺煤种的深度精选技术的近期选煤技术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技术 选煤装备 大型化 自动化 褐煤 资源利用
下载PDF
低阶煤低温干馏高效采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磊 张永发 +3 位作者 刘俊 王影 徐英 王永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43-2351,2534,共10页
低温干馏技术作为低阶煤清洁高效和科学分级利用的核心技术,已经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但是现有工业化应用的煤低温干馏技术存在采油率低和原料粒度要求高等问题,开发新型低温干馏高效采油技术已成为我国低阶煤利用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 低温干馏技术作为低阶煤清洁高效和科学分级利用的核心技术,已经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但是现有工业化应用的煤低温干馏技术存在采油率低和原料粒度要求高等问题,开发新型低温干馏高效采油技术已成为我国低阶煤利用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低温干馏炉的结构特征、生产原料、干馏产品、能量利用率和采油率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典型煤低温干馏炉及干馏技术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介绍了作者课题组研究开发的低温干馏高效采油技术及其特点。分析认为,干馏炉的大型化、自动化和高效环保化;高温半焦和荒煤气热能的回收利用;粉煤资源的综合利用;干熄焦新技术;快速干馏、催化干馏技术等低温分级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是低温干馏技术今后研究开发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低温干馏 低温焦油 褐煤
下载PDF
浅析我国褐煤应用现状及问题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鑫 李臣威 +1 位作者 张海军 李文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6-1230,共5页
总结了国内外褐煤资源的储量及分布情况,并介绍了目前褐煤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状况。分析了褐煤利用存在的问题,如水分、灰分高,遇水易泥化,对设备的要求苛刻;褐煤热稳定性较低,在气化工艺中最适合的流化床气化效果有限。最后从褐煤提质和... 总结了国内外褐煤资源的储量及分布情况,并介绍了目前褐煤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状况。分析了褐煤利用存在的问题,如水分、灰分高,遇水易泥化,对设备的要求苛刻;褐煤热稳定性较低,在气化工艺中最适合的流化床气化效果有限。最后从褐煤提质和输配两方面提出了建议,利用浮选手段是对褐煤提质的最好方法;根据煤炭生产和消费重心的动态变化轨迹,将褐煤资源按照全国跨区域总调运成本最小的主要调出区向周边输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资源 褐煤利用 褐煤 褐煤洗选 输配
下载PDF
热提质过程中褐煤的碎裂特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曲洋 初茉 +2 位作者 丁力 张慧慧 王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8-513,共6页
研究固定床和回转窑工艺的褐煤热碎裂特性.结果表明:固定床工艺中产物碎裂程度随温度及入料粒度增加而增加.当温度为400~700℃、入料粒度为6~13mm时,总碎裂率α为20.439/6~36.94%,粉化率8为5.039/6~9.249,6;入料粒度... 研究固定床和回转窑工艺的褐煤热碎裂特性.结果表明:固定床工艺中产物碎裂程度随温度及入料粒度增加而增加.当温度为400~700℃、入料粒度为6~13mm时,总碎裂率α为20.439/6~36.94%,粉化率8为5.039/6~9.249,6;入料粒度增为20~25mm,α由25.03%增至80.639/6,8为4.35%~5.609/6.回转窑工艺中回转速率为褐煤碎裂主要因素,当温度为105~230℃、入料粒度为13~20mm、转速为5r/min时,α为66.67%~78.41%,β为10.26%~14.78%,产物碎裂、粉化程度较高;转速由3r/min增为9r/min,α由57.63%增至75.82%,8为11.05%~11.88%.通过对热提质褐煤的孔隙结构、挥发分含量及表面相貌分析,得到了褐煤热碎裂的复合生成因素:孔隙结构变化、水汽行为、挥发分析出及热加工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碎裂 粉化 粒度
原文传递
蒙东区褐煤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秦鹏珍 赵汀 +4 位作者 周凤英 王安建 闫强 刘超 刘毅飞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0-75,共6页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山西和陕西等西北地区,表现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按煤类来看,我国煤炭种类齐全,从低变质的褐煤到高变质的无烟煤都,其中烟煤...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山西和陕西等西北地区,表现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按煤类来看,我国煤炭种类齐全,从低变质的褐煤到高变质的无烟煤都,其中烟煤占比最大达到75%,褐煤和无烟煤所占比例分别为12%和13%,虽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优质煤炭资源短缺,而低阶煤资源丰富,随着东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优质煤炭的利用,中国对褐煤的开发利用将愈加重视,而蒙东区是褐煤的主要分布区及生产地,褐煤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开发利用面临一系列问题,内蒙古的产煤量虽然是全国第一,但内蒙本地耗煤量很少,主要是输出到其他地区,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煤炭以及低阶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着重对内蒙古褐煤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的研究,采用STOW分析法,通过对蒙东区褐煤清洁利用所面对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得出蒙东区褐煤清洁利用发展外部机遇好、内部煤炭资源优势明显,在现有条件基础下,充分发挥本地褐煤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注重对优秀领域人才的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开发利用 褐煤
下载PDF
中低温煤焦油化学组成及结构的分子水平表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毛学锋 李军芳 +3 位作者 钟金龙 史权 颜丙峰 刘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7-963,共7页
以内蒙褐煤提质装置生产的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研究建立了中低温煤焦油自身结构-组成-性质的分子水平表征方法,从宏观水平描述了中低温煤焦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分子层次上详细研究了中低温煤焦油及其不同馏程、不同性质亚组分的化学组... 以内蒙褐煤提质装置生产的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研究建立了中低温煤焦油自身结构-组成-性质的分子水平表征方法,从宏观水平描述了中低温煤焦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分子层次上详细研究了中低温煤焦油及其不同馏程、不同性质亚组分的化学组成。首先将中低温煤焦油全馏分进行实沸点蒸馏分离为16个窄馏分并进行性质分析,其次对>180℃重质馏分通过酸碱萃取分离出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并且中性组分在萃取色谱装置上分离获取6个特征亚组分;利用GC/MS分析了其全馏分、窄馏分及各亚组分的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煤焦油全馏分的水含量为28%,20℃时密度1 003.7 kg/m^3,氧含量为7.4%,<180℃馏分含量为14.24%,<360℃馏分含量为63.4%,属一种典型的中低温煤焦油。中低温煤焦油的<180℃轻质馏分的分子组成以苯、甲苯和二甲苯为主,含有部分小分子烷烃和烯烃。在> 180℃重质馏分中,其酸性组分占27.6%,碱性组分占2.46%,中性组分占69.94%。中性组分中饱和分为33.60%,芳香分为38.70%,胶质占为25.10%,沥青质为2.60%。且中间馏分和重质馏分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类型以芳烃为主,同时存在长链正构烷烃。中低温煤焦油中含有大量含氧化合物,主要是酚类化合物,以烷基苯酚类为主,在160~280℃相对丰度较高,少部分以酮类化合物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中低温煤焦油 分子水平 亚组分 酚类化合物
下载PDF
褐煤低温干馏及产物的利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陶凤惠 曾鸣 +2 位作者 施杰 郑星 钱璨 《洁净煤技术》 CAS 2014年第1期78-82,共5页
介绍了褐煤的性质及褐煤提质的常规方法。重点介绍了国内外褐煤低温干馏的典型工艺、特点及开发应用现状。分析了干馏工艺中不同的加热方式、热载体类型以及干馏条件对干馏过程和产品的影响。阐述了褐煤低温干馏产品-褐煤半焦、低温煤... 介绍了褐煤的性质及褐煤提质的常规方法。重点介绍了国内外褐煤低温干馏的典型工艺、特点及开发应用现状。分析了干馏工艺中不同的加热方式、热载体类型以及干馏条件对干馏过程和产品的影响。阐述了褐煤低温干馏产品-褐煤半焦、低温煤焦油以及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途径。基于目前国内外褐煤低温干馏工艺大多数处于试验或示范性装置运营阶段,未实现大规模运行,指出未来褐煤低温干馏工艺应走大型化、多联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拓宽干馏产品的应用领域,提高其附加值和利用率,才能实现褐煤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褐煤 低温干馏 半焦 煤焦油 焦炉煤气
下载PDF
褐煤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与干燥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韦鲁滨 朱学帅 +4 位作者 马力强 曾鸣 刘道春 李凌月 刘姝抒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128,共4页
为实现褐煤的有效分选和初步干燥,利用新型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与干燥一体化装置对含表面水褐煤进行了分选研究,同时考察了分选过程中褐煤表面水的脱除和加重质的粘附行为。结果表明:新型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与干燥一体化装... 为实现褐煤的有效分选和初步干燥,利用新型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与干燥一体化装置对含表面水褐煤进行了分选研究,同时考察了分选过程中褐煤表面水的脱除和加重质的粘附行为。结果表明:新型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与干燥一体化装置对含表面水褐煤具有良好的分选效果,并能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对表面水的有效脱除。当分选时间为2 min、干燥温度为85℃时,较难选低阶褐煤的可能偏差Ep为0.051 g/cm3,表面水脱除率大于80%,脱介前褐煤粘附加重质率仅为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干法分选 流化床 干燥 褐煤
下载PDF
竖直向下螺旋输送机输送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曾鸣 司秀芬 +1 位作者 韩超 翟恒向 《矿山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3,共4页
为了研究立式螺旋输送机的输送性能对褐煤成型工艺的影响,以一定粒度的褐煤提质煤粉为工作介质,在不同的螺旋结构和转速下进行螺旋输送量的试验。通过分析表明,导料螺旋设计成变径螺旋叶片有利于咬料;变螺距螺旋结构可以获得较大的填充... 为了研究立式螺旋输送机的输送性能对褐煤成型工艺的影响,以一定粒度的褐煤提质煤粉为工作介质,在不同的螺旋结构和转速下进行螺旋输送量的试验。通过分析表明,导料螺旋设计成变径螺旋叶片有利于咬料;变螺距螺旋结构可以获得较大的填充系数,有利于成型机的均匀布料及对物料的预压实要求;随着转速的提高,输送量增大,但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物料填充系数却有所降低,因此输送量不随转速成比例增加。试验结果为工业样机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向下 螺旋输送机 褐煤 螺旋叶片 输送性能
原文传递
浅析褐煤干燥成型技术现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晓磊 李翔 李志凯 《煤质技术》 2013年第2期17-21,共5页
基于干燥成型后的褐煤便于长途运输并可扩大褐煤的利用途径,介绍了几种国内外典型的褐煤干燥成型工艺,阐述了褐煤干燥成型技术及其应用,指出应重点研发先进的褐煤干燥成型技术,逐步开发褐煤提质全流程技术以延伸褐煤矿区产业链及实现褐... 基于干燥成型后的褐煤便于长途运输并可扩大褐煤的利用途径,介绍了几种国内外典型的褐煤干燥成型工艺,阐述了褐煤干燥成型技术及其应用,指出应重点研发先进的褐煤干燥成型技术,逐步开发褐煤提质全流程技术以延伸褐煤矿区产业链及实现褐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褐煤干燥成型 成型技术
下载PDF
褐煤提质装置中PSA制氮机运行故障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自洲 喻纯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3-146,148,共5页
褐煤提质装置中氮气对系统的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投料试车期间PSA制氮机运行故障频发,影响着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对PSA制氮机运行故障原因做了详细地分析,并对故障处理情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褐煤 PSA制氮机 原理 变压吸附 运行故障
下载PDF
褐煤提质分质分级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鹏云 王燕 +2 位作者 王莲邦 尹招凯 彭文刚 《中国煤炭》 2021年第3期109-113,共5页
提出了褐煤提质分质分级利用的创新技术工艺,介绍了具体的工艺流程和分质分级利用技术的应用效果,阐述了褐煤通过该技术提质后在火力发电、水泥熟料生产、部分农业种植品种的应用及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褐煤提质分质分级利用技术能... 提出了褐煤提质分质分级利用的创新技术工艺,介绍了具体的工艺流程和分质分级利用技术的应用效果,阐述了褐煤通过该技术提质后在火力发电、水泥熟料生产、部分农业种植品种的应用及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褐煤提质分质分级利用技术能显著提高褐煤的着火温度,降低褐煤爆炸倾向,在火力发电使用中可实现提质后褐煤不需制粉直接进仓,并可降低燃煤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分质分级后的一级褐煤产品进行了进一步的腐植酸提取实验研究,通过提取液的应用试验表明该提取液具备很好的实用价值,可作为农作物的有机增长剂。该技术工艺符合我国能源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要求,可实现褐煤由单一燃料向资源化利用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分级利用 旋流化解聚 褐煤取液 农作物肥料
下载PDF
褐煤气化废水的物化预处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权攀 陆曦 +1 位作者 党孟辉 徐炎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9-133,共5页
采用臭氧氧化方法对隔油后的褐煤气化废水进行预处理,实验从臭氧投加速率、p 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方面对反应条件进行探索,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初始p H≈3,投加速率10 mg/(L·min),反应温度约40℃,反应时间180 min。在最佳条件下... 采用臭氧氧化方法对隔油后的褐煤气化废水进行预处理,实验从臭氧投加速率、p 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方面对反应条件进行探索,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初始p H≈3,投加速率10 mg/(L·min),反应温度约40℃,反应时间180 min。在最佳条件下,化学需氧量(CODCr)去除率可达30%以上,挥发酚去除率可达95%以上,反应后生物需氧量(BOD5)与CODCr比值可达0.5以上。分析最佳条件下出水气相色谱-质谱,发现臭氧对于水中大部分的酚类、石油类、芳环类物质降解率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气 褐煤 褐煤气化 臭氧氧化
下载PDF
煤泥干燥技术在邢台矿选煤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伟 《价值工程》 2015年第20期132-133,共2页
本文介绍了邢台煤矿选煤厂煤泥干燥工艺和设备,阐述了该工艺系统和设备的创新性,在经过适应性调试后取得了初步效果,干燥后产品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煤泥 干燥机 煤泥干燥技术 煤泥干燥系统 褐煤
下载PDF
褐煤提质技术的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焕林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16年第9期53-56,共4页
高水分劣质褐煤通过脱水干燥后可有效提高其发热量,此技术的应用为褐煤生产企业转产转型提供了有效依据。介绍了褐煤提质的必要性及提质后的适用范围,并对其提质后褐煤市场的综合利用情况及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水分 褐煤 综合利用 持续发展
下载PDF
褐煤提质工业性试验项目的总结和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俊杰 何立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104,共4页
介绍了神华集团公司50万t/a褐煤提质工业性试验项目,讨论了褐煤提质工艺系统和设备的优点和不足,分析了褐煤型煤制备水煤浆和气流干燥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褐煤 工业性试验项目 辊压成型 气流干燥 水煤浆
下载PDF
褐煤预干燥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乐宇 孙丰 《吉林电力》 2013年第2期19-21,共3页
介绍了蒸汽管回转式干燥工艺流程、干燥系统相关设备及褐煤预干燥系统布置方案。针对内蒙古某地区褐煤煤质,通过对某工程2×600MW超临界机组采用褐煤预干燥技术与常规方案的对比分析,指出采用褐煤预干燥技术后,从节能、降耗、减排... 介绍了蒸汽管回转式干燥工艺流程、干燥系统相关设备及褐煤预干燥系统布置方案。针对内蒙古某地区褐煤煤质,通过对某工程2×600MW超临界机组采用褐煤预干燥技术与常规方案的对比分析,指出采用褐煤预干燥技术后,从节能、降耗、减排以及社会效益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采用褐煤预干燥技术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用1 200~1 300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预干燥 褐煤 技术经济比较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褐煤洗选提质一体化加工基地建设的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秀军 田忠坤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68,79,共4页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提出了在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建设褐煤洗选提质一体化加工基地的构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该地区建设褐煤洗选加工基地对能源市场的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东南沿海 港口地区 褐煤洗选 褐煤 一体化加工基地
下载PDF
以褐煤干馏提质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晓曦 李忠 左永飞 《煤化工》 CAS 2012年第5期30-33,37,共5页
褐煤干馏提质技术可以实现气-液-固产品的分级转化利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资源转化途径。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提出了褐煤提质技术多联产综合利用的构想,根据目标产品的不同,详细论述了以下几种可能实施的多联产耦合实例:... 褐煤干馏提质技术可以实现气-液-固产品的分级转化利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资源转化途径。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提出了褐煤提质技术多联产综合利用的构想,根据目标产品的不同,详细论述了以下几种可能实施的多联产耦合实例:褐煤干馏提质技术分别与煤洁净发电、合成化工产品、煤制天然气、煤间接制油等优化组合的多联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干馏 多联产 半焦 焦油 煤气
下载PDF
褐煤提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亮 付振娟 杜波 《环境与发展》 2012年第5期33-36,共4页
根据褐煤提质生产储运中涉及的化学品的毒性和燃爆特性、设施规模和操作条件,选择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为毒性物质、石脑油和二硫化碳为燃爆物质,进行模式预测及后果评价,结果表明,事故风险值小于当前国内化工、石化行业可接受水平,并针对... 根据褐煤提质生产储运中涉及的化学品的毒性和燃爆特性、设施规模和操作条件,选择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为毒性物质、石脑油和二硫化碳为燃爆物质,进行模式预测及后果评价,结果表明,事故风险值小于当前国内化工、石化行业可接受水平,并针对该项目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风险评价 应急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