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2篇文章
< 1 2 1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煤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法研究 被引量:269
1
作者 聂其红 孙绍增 +3 位作者 李争起 张晓杰 吴少华 秦裕琨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2-76,共5页
利用热重分析法对三种褐煤及其混煤的热解、着火和燃尽等燃烧特性及其活化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混煤中的单一煤种在混煤燃烧过程中基本保持各自的着火和燃尽特性 ;而其热解特性和活化能与掺混比例有关。提出了能够表征单煤及混... 利用热重分析法对三种褐煤及其混煤的热解、着火和燃尽等燃烧特性及其活化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混煤中的单一煤种在混煤燃烧过程中基本保持各自的着火和燃尽特性 ;而其热解特性和活化能与掺混比例有关。提出了能够表征单煤及混煤燃烧性能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 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煤 热重分析 褐煤 燃烧特性
下载PDF
我国褐煤资源及其利用前景 被引量:200
2
作者 尹立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2-14,23,共4页
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褐煤资源成煤时代、不同地区的分布特征及其煤质、煤岩特性 。
关键词 褐煤 煤质特征 资源利用
下载PDF
中国褐煤的综合优化利用 被引量:101
3
作者 赵振新 朱书全 +4 位作者 马名杰 张恒 王路宁 颜淑娟 杜晓静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31,共4页
通过分析中国褐煤的特征、分布等,提出了在当前煤炭综合加工利用中中国褐煤综合优化利用的技术与方向,以解决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褐煤能源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 褐煤 综合优化利用
下载PDF
褐煤提质技术现状及我国褐煤提质技术发展趋势初探 被引量:105
4
作者 邵俊杰 《神华科技》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褐煤是我国东北地区未来可利用的主要能源,但褐煤水分高,易风化自燃,发热量低,直接利用效率低,不利于长途运输,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对其加工提质。本文介绍了我国蒙东地区褐煤资源状况,分析了国内外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我国褐煤... 褐煤是我国东北地区未来可利用的主要能源,但褐煤水分高,易风化自燃,发热量低,直接利用效率低,不利于长途运输,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对其加工提质。本文介绍了我国蒙东地区褐煤资源状况,分析了国内外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我国褐煤提质加工的总体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提质技术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褐煤的加工与利用技术 被引量:76
5
作者 初茉 李华民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49,共3页
介绍了我国褐煤的分布、特性 ,对褐煤传统的初步加工和深加工技术 ,以及新技术发展进行了综合叙述。
关键词 褐煤 气化 液化 干馏 水煤浆 添加剂 复合保水剂
下载PDF
煤与生物质热重分析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3
6
作者 武宏香 李海滨 赵增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8-545,共8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稻秆、麦秆、木屑和煤单独及混合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混合比例热解与单独热解对比表明,混合热解中不同生物质起始热解温度、生物质挥发分最大析出温度、煤挥发分最大析出温度随着煤混合比例的变化呈规律性...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稻秆、麦秆、木屑和煤单独及混合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混合比例热解与单独热解对比表明,混合热解中不同生物质起始热解温度、生物质挥发分最大析出温度、煤挥发分最大析出温度随着煤混合比例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对混合热解实验数据与单独热解参数按混合比例后特性参数分析表明,混合热解导致固体产物产率提高。实验通过对稻秆两种方式的脱灰及脱挥发分处理后混合热解分析,脱挥发分稻秆与脱灰分稻秆对煤的热解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证明了生物质中的碱/碱土金属能促进煤在较低温度下热解,硅元素对热解速率起抑制作用。推测生物质与褐煤的共热解中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褐煤 共热解
下载PDF
褐煤提质技术开发现状及分析 被引量:67
7
作者 朱书全 《洁净煤技术》 CAS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分析褐煤储量和褐煤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褐煤提质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褐煤主要提质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利用状况及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国内褐煤提质的主要示范项目,并对褐煤利用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褐煤 提质技术 工业化 节能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褐煤干燥脱水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8
作者 高俊荣 陶秀祥 +1 位作者 侯彤 万永周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6,共4页
介绍了褐煤的现状以及褐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种褐煤脱水工艺,如回转管式干燥技术,蒸汽流化床干燥技术、热机械脱水(MTE)等,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最后对MTE工艺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褐煤 干燥 脱水 MTE
下载PDF
褐煤等温脱水热重分析 被引量:59
9
作者 赵卫东 刘建忠 +1 位作者 周俊虎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74-79,共6页
利用热天平热重和微分热重分析方法,进行了4种褐煤在氮气流下等温干燥实验,得到了样品蒸发速率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并获得各脱水阶段的干燥机理方程。采用扫描电镜对脱水前后褐煤外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天平氮气吹扫条件下,褐煤体... 利用热天平热重和微分热重分析方法,进行了4种褐煤在氮气流下等温干燥实验,得到了样品蒸发速率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并获得各脱水阶段的干燥机理方程。采用扫描电镜对脱水前后褐煤外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天平氮气吹扫条件下,褐煤体积收缩、外观发生变化;干燥过程分成2个阶段,其中含水率高于临介含水率阶段是褐煤较大孔结构中自由水/体积水蒸发析出过程,并伴随褐煤体积的收缩,按照Kelvin公式,该过程主要受毛细管作用力影响,蒸发速率逐渐降低;含水率低于临介含水率阶段对应褐煤内部微孔内水分的干燥,由于褐煤表面富含含氧官能团,并与水通过氢键连接,水的蒸发速率变得更低,蒸发过程主要受脱附/吸附以及氢键破坏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天平 脱水 干燥机理
下载PDF
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 被引量:56
10
作者 郭树才 罗长齐 +5 位作者 张代佳 韩壮 刘恒韫 康锡志 于兴国 胡贵河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平庄建成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简称DG法)工业试验装置.热的粉焦作为热载体.装置干馏褐煤能力为15t/d.DG法工艺含煤流化提升干燥、煤焦混合加热干馏、流化提升加热粉焦和流化燃烧等过程.在该装置上进行了平庄褐煤... 在平庄建成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简称DG法)工业试验装置.热的粉焦作为热载体.装置干馏褐煤能力为15t/d.DG法工艺含煤流化提升干燥、煤焦混合加热干馏、流化提升加热粉焦和流化燃烧等过程.在该装置上进行了平庄褐煤干馏试验.反应器的干馏温度达600℃,产生的煤气热值为17MJ/m ̄3左右;轻焦油中酸性份为12%,中性油为42%;半焦粉活性好,热值高于原料煤,可作为无烟燃料或作为流化气化原料.试验褐煤的处理量达到了设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低温干馏 热解 固体热载体 工业试验 干馏
下载PDF
我国褐煤的综合利用途径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55
11
作者 董洪峰 云增杰 曹勇飞 《煤炭技术》 CAS 2008年第9期122-124,共3页
褐煤占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的17%,所以发展褐煤综合利用技术和优化利用方法,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产业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褐煤传统的利用方法与新方法做了简单回顾,并对未来我国褐煤利用途径提出新的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 褐煤 利用 进展
下载PDF
我国泥炭、褐煤和风化煤的资源优势及其应用领域 被引量:49
12
作者 马秀欣 赵宏波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47-49,56,共4页
介绍了腐植酸类资源的现状 ,阐述了我国在这方面的资源优势 ,并分别介绍了泥炭、腐植酸类资源在各领域的应用 ,最后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泥炭 腐植酸 风化煤 褐煤
下载PDF
褐煤提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3
作者 屈进州 陶秀祥 +3 位作者 刘金艳 张舒洁 张博 盛宇航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1-125,共5页
由于褐煤存在高水分、高灰分、低发热量、易于风化和自燃的缺陷,致使其加工利用受到限制,为高效利用丰富的褐煤资源,减小褐煤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针对国内外在褐煤干燥脱水、成型和热解方面的提质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褐煤蒸发和非... 由于褐煤存在高水分、高灰分、低发热量、易于风化和自燃的缺陷,致使其加工利用受到限制,为高效利用丰富的褐煤资源,减小褐煤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针对国内外在褐煤干燥脱水、成型和热解方面的提质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褐煤蒸发和非蒸发脱水干燥脱水技术、无黏结剂和有黏结剂成型提质技术以及热解提质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褐煤提质加工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提质 干燥脱水 成型 热解
下载PDF
褐煤脱水预干燥技术进展 被引量:43
14
作者 万永周 肖雷 +1 位作者 陶秀祥 刘炯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1-93,共3页
高水分褐煤直接燃烧发电效率低下,褐煤干燥技术的开发有利于扩大年轻煤种的综合利用途径,可以提高年轻煤种的市场竞争力。文章介绍了国外几种褐煤脱水预干燥技术,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最后,探讨了我国可以借鉴的褐煤脱水预干燥技术。
关键词 褐煤 脱水 预干燥
下载PDF
煤的微生物溶(降)解及其产物研究 被引量:40
15
作者 韩威 佟威 +5 位作者 杨海波 赵秀琛 赵树昌 崔之栋 赵岩 冯朴荪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53-661,共9页
利用八种真菌及九种煤研究了氧化煤的微生物溶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种的溶解能力不同,需有适当的菌-煤匹配.考察了培养液组成、接种量、培养时间和作用温度,以及培养液-煤体系与空气接触面积等因素对溶煤作用的影响,得出... 利用八种真菌及九种煤研究了氧化煤的微生物溶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种的溶解能力不同,需有适当的菌-煤匹配.考察了培养液组成、接种量、培养时间和作用温度,以及培养液-煤体系与空气接触面积等因素对溶煤作用的影响,得出了溶煤效果较好的适宜条件,对煤溶产物进行了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以及红外、核磁、分子量和溶解特性等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溶煤产物是一种极性强、有类腐植酸结构和酸性、高度水溶性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混合物.试探了溶煤产物用于影响植物生长和水煤浆降粘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真菌 微生物溶解
下载PDF
龙口褐煤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与还原 被引量:31
16
作者 刘翠霞 邓昌亮 徐海宁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37-341,共5页
进行了以龙口褐煤作吸附剂、还原剂净化含铬废水的实验,研究了含铬废水pH、浓度对褐煤吸附、还原Cr(Ⅵ)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龙口褐煤净化含铬废水的最佳条件。
关键词 褐煤 含铬废水 吸附 还原 废水处理 电镀废水
下载PDF
褐煤中天然产甲烷菌富集培养与生物气产出模拟 被引量:45
17
作者 王爱宽 秦勇 +2 位作者 林玉成 兰凤娟 杨松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5,共6页
采用厌氧培养方法,在云南省昭通褐煤样品中成功地培养富集了活性厌氧细菌,并进一步开展了为期60天的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分析了生物气的生成规律、物质组成和成因机制。结果揭示:3件褐煤样品中均有活性厌氧细菌存在,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主... 采用厌氧培养方法,在云南省昭通褐煤样品中成功地培养富集了活性厌氧细菌,并进一步开展了为期60天的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分析了生物气的生成规律、物质组成和成因机制。结果揭示:3件褐煤样品中均有活性厌氧细菌存在,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主,活性硫酸盐还原菌极其微少,说明昭通盆地褐煤层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生化环境,有利于产甲烷菌的繁盛;生物气的生成经历了生气量缓慢增长、显著增高、趋于减缓三个阶段,表明产甲烷菌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缓慢繁殖后,其数量和活性在第二阶段达到较高水平;3件煤样生气量和生气历程存在一定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原煤中活性产甲烷菌数量以及显微组分组成方面存在差异,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至少存在两个以上的生气高峰阶段。模拟实验中产生的生物气几乎全部由CH4和CO2组成,且CH4占主要部分,几乎没有检测到重烃气。甲烷气体δ13C1和δD的平均值均处于生物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的正常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厌氧细菌 产甲烷菌 生物气 模拟实验
下载PDF
生物质混合物与褐煤共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阎维平 陈吟颖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5-870,893,共7页
选取秸秆、稻壳、玉米芯、木屑、沙柳枝和叶、旱柳枝和叶、紫花苜蓿、芦苇、碱草等13种农业和林业废弃物、草木类等生物质,按相同比例混合为生物质混合物,采用热重分析仪分析研究该生物质混合物与某典型褐煤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共热解... 选取秸秆、稻壳、玉米芯、木屑、沙柳枝和叶、旱柳枝和叶、紫花苜蓿、芦苇、碱草等13种农业和林业废弃物、草木类等生物质,按相同比例混合为生物质混合物,采用热重分析仪分析研究该生物质混合物与某典型褐煤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共热解特性,计算了生物质挥发分析出终止温度并合理定义了褐煤挥发分析出温度。热解试验表明:不同比例的生物质混合物与褐煤在共热解过程中,热解产物的产率基本等于单独热解生物质和褐煤的产率加权平均值;生物质混合物的比例在20%~400%时,褐煤挥发分析出温度低于褐煤单独热解时挥发分析出温度,生物质中的高碱金属和CaO含量及H/C比较大等因素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物质混合物的比例在50%以上时,由于生物质密度较小且易软化,阻碍煤挥发分的选出和扩散,使褐煤挥发分析出温度显著高于褐煤单独热解时挥发分初始析出温度,生物质对褐煤热解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生物质混合物 褐煤 共热解 协同作用
下载PDF
我国褐煤资源及其物性特征 被引量:42
19
作者 傅雪海 路露 +2 位作者 葛燕燕 田继军 罗培培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107,112,共5页
为给研究褐煤对水和甲烷的吸附性及水和甲烷在褐煤中的流动性提供依据,对采自我国主要褐煤产地的13个样进行了煤岩组分、工业分析及褐煤物性特征测试。结果表明:褐煤中的全水分、空气干燥基水分、挥发分含量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 为给研究褐煤对水和甲烷的吸附性及水和甲烷在褐煤中的流动性提供依据,对采自我国主要褐煤产地的13个样进行了煤岩组分、工业分析及褐煤物性特征测试。结果表明:褐煤中的全水分、空气干燥基水分、挥发分含量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0.35%,褐煤孔隙度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Ro,max>0.35%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煤样孔容、比表面积差别很大,但大孔、中孔、过渡孔、微孔孔容分布较均匀,比表面积集中分布在过渡孔和微孔中;褐煤对甲烷的饱和吸附量平均为6.27 m3/t。研究成果对褐煤中次烟煤的划分、褐煤的提质利用及褐煤中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煤岩组分 物性特征 孔隙性 吸附性
下载PDF
褐煤腐植酸的结构、组成及性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20
作者 李艳红 庄锐 +4 位作者 张政 赵文波 王平艳 夏举佩 李国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147-3157,共11页
综述了从褐煤中提取腐植酸的方法、腐植酸结构、组成以及生产腐植酸磷肥的研究进展。预处理褐煤可提高腐植酸的萃取率,但需要解决其经济性问题。常用气相渗透压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测定表观相对分子质量,质谱法和流动场流分离技术测定相对... 综述了从褐煤中提取腐植酸的方法、腐植酸结构、组成以及生产腐植酸磷肥的研究进展。预处理褐煤可提高腐植酸的萃取率,但需要解决其经济性问题。常用气相渗透压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测定表观相对分子质量,质谱法和流动场流分离技术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是研究热点。腐植酸的超分子结构是由小分子簇形成。腐植酸主要由芳香酸和酚组成,热解-气相色谱-质谱是研究腐植酸组成的主要方法,为避免极性化合物的影响,实验时常加入四甲基氢氧化铵。电泳法常被称作腐植酸的指纹信息,用做腐植酸分类。腐植酸和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受p H值影响较大,腐植酸-金属-磷酸盐络合物是腐植酸磷肥的主要成分,可减少土壤中磷的固定,增加植物吸收磷的有效性,是腐植酸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腐植酸 肥料 磷酸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