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裕固族先民的文殊信仰及其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以莫高窟、榆林窟回鹘文题记为中心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富学 张艳 《河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中多有体现。13世纪后期,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走廊,成为河西回鹘的统治者。沙州、瓜州等地的回鹘人与蒙古人经过数十年的碰撞与磨合,至明... 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中多有体现。13世纪后期,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走廊,成为河西回鹘的统治者。沙州、瓜州等地的回鹘人与蒙古人经过数十年的碰撞与磨合,至明代初期,在文化上逐步趋同,互相融合而成为裕固族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中叶,由于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裕固族不得不由沙州、瓜州东迁至肃州一带。肃州原本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文殊山也成为蒙古豳王家族的皇家寺院,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裕固族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从文殊山发现的回鹘文碑铭、题记可以看出,元明清时代当地文殊信仰流行,裕固族先民所称颂、拜谒的文殊道场不是山西五台山而是今天酒泉的文殊山。此外,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3窟也被裕固族先民视作殊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题记 裕固族先民 蒙古豳王家 文殊信仰
下载PDF
裕固族初世史乃解开晚期敦煌石窟密码之要钥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2,共4页
敦煌晚期石窟向称难治,关键在于民族更迭频繁,艺术风格继承性不明显,汉文文献记载稀少,需要重视出土文献、题记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活动的研究。这一时期裕固族逐步形成,从9世纪中叶开始,其先民回鹘即活动于敦煌一带,13世纪下半叶,来自... 敦煌晚期石窟向称难治,关键在于民族更迭频繁,艺术风格继承性不明显,汉文文献记载稀少,需要重视出土文献、题记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活动的研究。这一时期裕固族逐步形成,从9世纪中叶开始,其先民回鹘即活动于敦煌一带,13世纪下半叶,来自中亚的蒙古先民入居河西,与回鹘水乳交融,至明初发展成新的民族共同体“黄番”。裕固族先民在敦煌活动频繁,许多所谓的“西夏窟”都是裕固族先民营建的。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断代,不能像早期石窟研究那样倚重艺术风格,而是需要更多地瞩目于民族历史活动,加强对裕固族初世史之研究,进而将结论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西夏 回鹘 蒙古 裕固族先民
下载PDF
裕固族先民(沙州卫)内迁山东散论
3
作者 钟进文 《河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十五世纪初,明朝关外诸卫相继崩溃,要求内徙,首先向关内迁徙的是沙州卫。沙州卫都督喃哥兄出现纷争,明朝官吏让他们迁到塞(长城)内,居住甘州。在甘州暂居六个月后又被内迁到山东平山、东昌一带。沙州卫喃哥部族从此在山东分几处务农为生... 十五世纪初,明朝关外诸卫相继崩溃,要求内徙,首先向关内迁徙的是沙州卫。沙州卫都督喃哥兄出现纷争,明朝官吏让他们迁到塞(长城)内,居住甘州。在甘州暂居六个月后又被内迁到山东平山、东昌一带。沙州卫喃哥部族从此在山东分几处务农为生,在一个陌生地方开始新生活,并最终融入当地社会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先民 沙州卫 内迁 山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