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4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源性胸痛病因学和诊断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8
1
作者 罗金燕 Fori.,J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胸痛 食管 括约肌压力 裂孔
原文传递
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波 于磊 李刚 《吉林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效果,阐述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发展方向。方法:本组112例病人中95例经腹手术:典型的Nissen手术27例,短松式Nissen手术39例,Hill手术17例,Boerema手术9例...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效果,阐述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发展方向。方法:本组112例病人中95例经腹手术:典型的Nissen手术27例,短松式Nissen手术39例,Hill手术17例,Boerema手术9例,Rampal手术3例,经胸手术17例:BelseyMarkⅣ手术8例,Collis-Nissen手术5例,Sweet手术4例;经内镜胃黏膜折叠成形术7例为滑动型疝。结果:术后死亡1人。经腹手术病人中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典型的Nissen手术咽下困难2例,反酸1例;短松式Nissen手术返酸1例,Hill手术吞咽困难、返酸各1例,Rampal手术返酸1例;经胸手术病人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52例经胸、腹手术病人术后随访,效果优者33例(63.5%),良者12例(33%),欠佳者4例(7.2%),差者3例(5.8%)。比较典型的Nissen和短松式Nissen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显著差异(P<0.05)。经内镜胃黏膜折叠成形术患者5例症状完全消失,余2例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①滑动型疝在发生胃食管反流时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应积极手术治疗。②经胸手术入路损伤大,并发症多,滑动型疝不宜采用此手术方案。③有条件贲门校正,应根据术中测压判断胃折叠缝合的松紧程度;如不具备,可行短松式Nissen手术。④腹腔镜或内镜治疗将成为今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裂孔 研究
下载PDF
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平波 高纪平 +2 位作者 汪大绩 马乐龙 王敬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5-156,共2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2月经手术治疗的 2 7例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病例 ,探讨其诊断、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选择等。方法 依据胃肠钡餐造影及术中探查明确诊断及分型。全部病儿均行食管裂孔修补术。 2 1例附加抗反流手... 目的 回顾性分析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2月经手术治疗的 2 7例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病例 ,探讨其诊断、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选择等。方法 依据胃肠钡餐造影及术中探查明确诊断及分型。全部病儿均行食管裂孔修补术。 2 1例附加抗反流手术 ,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 17例、Belsey术 4例。经左胸入路手术 9例、右胸入路 3例、经腹 15例。结果 手术死亡 1例 ,失访 3例。 2 3例随访 3~ 84个月 ,平均 2 1 3个月。 1例术后 3个月复发 ,2例经右胸入路手术者有中度胃食管反流 ,其余效果满意。结论 I型病儿可先试行非手术治疗 ,其余各型应首先考虑手术。有呕吐及胃食管反流的II型病儿应行抗反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破裂 诊断 外科手术方法 HH 裂孔
原文传递
婴幼儿食管裂孔旁疝混合疝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5
4
作者 熊启星 林茹 +1 位作者 张泽伟 朱雄凯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 以食管动力学和胃食管反流评估食管裂孔旁疝和混合疝的 3种抗反流手术疗效。方法  2 4例 1 5月龄~ 3岁 ,体重 (7 39± 2 0 2 )kg的病儿中 ,15例用食管裂孔修补加Dor手术 ,5例加Toupet手术 ,3例仅做单纯修补 ;1例自愈。同... 目的 以食管动力学和胃食管反流评估食管裂孔旁疝和混合疝的 3种抗反流手术疗效。方法  2 4例 1 5月龄~ 3岁 ,体重 (7 39± 2 0 2 )kg的病儿中 ,15例用食管裂孔修补加Dor手术 ,5例加Toupet手术 ,3例仅做单纯修补 ;1例自愈。同时进行了手术前后食管动力及 2 4h食管pH监测。结果 术前除 3例不存在胃食管反流外 ,余均存在不同程度胃食管反流。术后优良率为 91 3% ;食管狭窄 5例 ,仅 1例有吞咽困难症状。术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2 4 72± 9 6 6 )mmHg对 (2 0 45± 9 0 1)mmHg(1mmHg =0 133kPa) ]以Toupet术增高明显 ;食管下括约肌长度 [(2 31± 0 6 5 )cm对 (1 36± 0 5 3)cm]以Dor手术增长明显。术后 2 4h食管pH监测参数明显改善 ,并以Toupet手术改善最显著。结论  3种抗反流手术均能有效减轻胃食管反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食管破裂 食管测压 食管PH监测 HH 裂孔 婴幼儿
原文传递
标准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疗效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尹泊 程相杰 袁泉良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第8期74-76,共3页
胃溃疡是指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主要诱因的发生于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胃内壁或更深层部位的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多发于中老年人[1,2]。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上以标准四联疗法治疗为主,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胃溃... 胃溃疡是指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主要诱因的发生于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胃内壁或更深层部位的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多发于中老年人[1,2]。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上以标准四联疗法治疗为主,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胃溃疡的治愈率已得到显著提高,但仍无法完全根治[3]。有研究指出,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具有较好效果[4,5]。本研究对比抗生素序贯疗法及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四联疗法 抗生素序贯疗法 裂孔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 贲门 胃角 研究对比
下载PDF
1例小肠小网膜裂孔疝并嵌顿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祝小亮 戴建强 邓小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第9期140-141,共2页
小网膜又称小腹膜腔,由胃后壁、横结肠上表面、胰体上表面围成,位于胃和小网膜后方的扁窄间隙,借网膜孔与大腹膜腔相通,具有分泌、吸收、保护、支持、修复和防御等多种功能[1]。小肠小网膜裂孔疝是由于小网膜先天存在薄弱区域或血管结... 小网膜又称小腹膜腔,由胃后壁、横结肠上表面、胰体上表面围成,位于胃和小网膜后方的扁窄间隙,借网膜孔与大腹膜腔相通,具有分泌、吸收、保护、支持、修复和防御等多种功能[1]。小肠小网膜裂孔疝是由于小网膜先天存在薄弱区域或血管结构异常,在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游离的小肠袢穿破该区域形成的一种腹内疝,因小网膜囊是一盲囊,常常导致嵌顿的肠袢在短时间内发生绞窄[2],疝环在疝颈部形成缩窄,疝内容物不能回纳,同时出现腹痛、急腹症等症状。疝发生嵌顿后,肠壁及肠系膜在疝环处受到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网膜囊 裂孔 小肠袢 嵌顿 护理 患者 血管结构异常 内容物
下载PDF
食管炎和胃食管反流的评估问题
7
作者 J.J.MISEWICZ 尹合坤 《临床消化病杂志》 1989年第2期86-87,共2页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很普遍,但是在其病理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多种因素促成了胃食管反流。下段食管与膈裂孔的解剖学关系以及位于横膈膜下的食管的长度,可能对保护胃与食管的连接部位阻止反流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管的膈下部份被...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很普遍,但是在其病理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多种因素促成了胃食管反流。下段食管与膈裂孔的解剖学关系以及位于横膈膜下的食管的长度,可能对保护胃与食管的连接部位阻止反流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管的膈下部份被认为有一个活动瓣的作用,该段食管腔内的压力随着腹腔内压力的升高而升高。膈裂孔疝之横膈膜下食管缺如必然会引起严重的反流。食管运动功能同样也被认为在胃食管反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裂孔 腹腔内压 裂孔 反流症状 缺如 取得一致意见 反流物 抗胆碱能药 胃内容物反流
原文传递
埃索美拉唑治疗裂孔疝并发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龚明辉 汪建超 江淮芝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12期1322-1323,共2页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对食管裂孔疝并发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经内窥镜证实食管裂孔疝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2次/d;B组48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均同时加...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对食管裂孔疝并发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经内窥镜证实食管裂孔疝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2次/d;B组48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均同时加用促动力剂伊托比利及黏膜保护剂铝镁加混悬液。分别于治疗2,4,6,8周后记录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等症状记分,判断疗效,并于8周后复查胃镜,观察胃镜下食管炎愈合率。结果治疗8周后,上述3种主要症状总体疗效为:A组显效率为82.0%(41/50),总有效率为94.0%(47/50);B组显效率为64.6%(31/48),总有效率为85.4%(41/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内镜下食管炎愈合率、总有效率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是治疗食管裂孔疝并发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裂孔
原文传递
肠系膜裂孔疝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鲁莹 王小平 《吉林医学》 CAS 2008年第20期1839-1840,共2页
关键词 肠系膜 裂孔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成人肠系膜裂孔疝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夫景 杨维良 +1 位作者 姜学海 董海洲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38-139,188-189,共4页
本文报告12例肠系膜裂孔疝,其中小肠系膜裂孔疝10例,乙状结肠系膜裂孔疝2例。裂孔直径为2.5~5cm最大者30cm;裂孔均为单发,文中讨论了肠系膜裂孔发生的原因、裂孔疝发生机制、诊断注意点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 裂孔 肠系膜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4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穗生 刘唐彬 +1 位作者 莫家(马总) 赖炳耀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114-115,共2页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少见,术前难以确诊,一旦肠绞窄则严重危及生命。我院从1960年1月至1993年7月共收治4例,占同期收治小儿急性肠梗阻622例的0.64%,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年龄43天~6岁6个月。本组患儿均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发热,脉...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少见,术前难以确诊,一旦肠绞窄则严重危及生命。我院从1960年1月至1993年7月共收治4例,占同期收治小儿急性肠梗阻622例的0.64%,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年龄43天~6岁6个月。本组患儿均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发热,脉搏增快,频繁呕吐,轻~中度腹胀,面色苍白,反应迟钝等症状和体征。有腹膜炎体征3例,腹部可摸到包块1例。3例手术治疗,1例尸检。本组肠系膜裂孔均位于小肠系膜,直径1.5~3.0 cm,疝入肠袢20~200 cm,肠坏死3例。手术的3例均行部分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治愈2例,死亡2例,病死率50%。二、讨论肠系膜裂孔疝发病率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肠系膜 裂孔 先天性 外科手术 儿童
原文传递
成人先天性小肠系膜裂孔疝所致绞窄性肠梗阻3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强 余云 寇振茹 《辽宁医学杂志》 1996年第2期103-104,共2页
成人先天性小肠系膜裂孔疝所致绞窄性肠梗阻3例报告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110003)王强,余云辽宁省人民医院寇振茹成人先天性小肠系膜裂孔疝临床罕见,仅占肠梗阻病因的0.05%[1,2]左右。我院1969~19... 成人先天性小肠系膜裂孔疝所致绞窄性肠梗阻3例报告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110003)王强,余云辽宁省人民医院寇振茹成人先天性小肠系膜裂孔疝临床罕见,仅占肠梗阻病因的0.05%[1,2]左右。我院1969~1991年收治3例成人先天性小肠系膜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绞窄性 裂孔 小肠系膜 成人
下载PDF
手术治愈幼猫膈疝合并食道裂孔疝1例
13
作者 姚海峰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12-113,共2页
1病例情况及诊断雄性普通中长毛猫,3月龄,体重1.2 kg,消瘦;就诊前15天被收养,呼吸困难,胸腹式呼吸,呼吸频率85次/min,剧烈活动后,舌色发绀。左侧胸壁听诊心音弱,右侧胸壁听诊心音强。胸壁叩诊见双侧胸壁浊音。胸部X线平片见膈影消失,心... 1病例情况及诊断雄性普通中长毛猫,3月龄,体重1.2 kg,消瘦;就诊前15天被收养,呼吸困难,胸腹式呼吸,呼吸频率85次/min,剧烈活动后,舌色发绀。左侧胸壁听诊心音弱,右侧胸壁听诊心音强。胸壁叩诊见双侧胸壁浊音。胸部X线平片见膈影消失,心脏影像向后上方偏移,心尖部下方有一高密度实质阴影,并有明显界限;气管上抬,肺部影像大面积缩小,仅心脏前背侧可见。胸腔内结构紊乱,心脏及主动脉影像被大片高密度阴影遮挡,密度高低不均。腹腔内影像可见充气的结肠与胸内心脏影像相连(见图1)。综合临床症状、常规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诊断为外伤性膈疝,且疝孔位于腹侧。膈疝修补术后猫的呼吸频率仍旧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孔 高密度阴影 左侧胸壁 呼吸频率 修补术 胸腹式呼吸 心尖部 面积缩小 剧烈活动 舌色
原文传递
先天性食管周围食道裂孔疝:诊断和治疗上的缺陷
14
作者 Imamoglu M. Cay A. +1 位作者 Kosucu P. 王经纬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54-55,共2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pitfall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paraesophageal hiatal hernia (PEHH).Methods: Between 1992 and 2004, the records of 5 infants with PEHH were retrospectively 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pitfall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paraesophageal hiatal hernia (PEHH).Methods: Between 1992 and 2004, the records of 5 infants with PEHH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or age, sex, presenting symptoms, radiological studies, operative findings and approaches, and outcomes. Results: All cases (3 male, 2 female) had right-sided hernias. They had clinical features of recurrent chest infections and intermittent vomiting that were present since birth in 3. Three presented acutely ill with findings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vomiting. Three were referred with misdiagnoses of reflux disease, thoracic mass, and bronchopneumonia. On the chest x-rays of 3 cases, there were paracardiac opacities suggesting a mass lesion. According to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ries and/or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4 cases had a combination of sliding and paraesophageal hernia, and the remainder one had pure rolling hiatus hernia. Three had obstruction owing to organoaxial volvulus and required an emergency operation. All cases had a large hernia orifice. Four ha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displaced into the thorax, and in 3, the stomach was found to be twisted, and transverse colon with omentum was also in the thorax in 2. In the remainder, the GEJ was in its normal position with herniated stomach. None of the cases had normal gastrosplenic and gastrocolic ligaments. Surgical repair included resection of the sac, closure of the hiatal defect, and Thal procedure. Two had intestinal malrotation, with right ovarian torsion an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respectively. Postoperative ventilation was required in one who later died. At a mean follow-up of 2 years, the other 4 had no symptoms related to the disease, and no evidence of recurrence or reflux was noted on contro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ries. Conclusion: Congenital PEHH may be difficult to diagnose. It is frequently complicated and associated with morbidity and even mortality. If the defect is large and associated w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孔 滑动性 肠旋转不良 支气管肺炎 肿块病 右侧卵巢 反流性疾病 上消化道 呼吸抑制 蒂扭转
下载PDF
生命书(组诗)
15
作者 任随平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跑出去 开一 如水 层林尽染 秋至 最后一次 楼望 骨质增生 泪滴 裂孔
原文传递
胃内折叠缝合术的预后预测指标
16
作者 Schiefke I. Soeder H. +1 位作者 Zabel-Langhennig A. 王志宇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5年第6期59-60,共2页
Background: Endoluminal gastroplication (EndoCinch) has emerged as an endoscopic anti-reflux therapy, but predictive factors for symptom relief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majo... Background: Endoluminal gastroplication (EndoCinch) has emerged as an endoscopic anti-reflux therapy, but predictive factors for symptom relief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major determinants to predict outcom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doCinch. Methods: A total of 53 consecut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doCinch at a single center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symptoms of chronic heartburn, dependency on proton-pump inhibitors, documented pathological esophageal acid exposure, and a hiatal hernia smaller than 3 cm in length. All patients underwent endoscopy, 24-h pH monitoring, esophageal manometry, barium esophagram, and a detailed questionnaire regarding their symptoms before treatment. Patients were stratified into a responder and a non-responder group using a questionnaire at 3-month follow-up.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was 64%(34/53 patients). Three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ly predictive for successful endoscopic anti-reflux treatment at the multivariate level: presence of typical symptoms (P = 0.01), complete symptom relief with acid suppressive therapy (P = 0.01), and normal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 (P = 0.04). Not predictive of outcome were age, body mass index, esophagitis, other manometric findings, hiatal hernia size, or pathological level of pH < 4/24 h. Barium esophagram did not add any additional predictive information. Conclusions: Since no single factor can predict outcome after EndoCinch, a careful patient selection is mandatory to maximize the success rate. The ideal candidate for EndoCinch is a gastroesophageal (GERD) patient with a normal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 whose typical symptoms completely resolved with acid suppressiv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术 预后预测 食管钡餐造影 抑酸治疗 食管测压 食管下括约肌 裂孔 胃食管反流 预测意义 食管炎
下载PDF
小脑幕裂孔疝致枕叶脑梗死
17
作者 李亚明 徐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3期114-115,共2页
关键词 小脑幕 裂孔 脑梗死
下载PDF
腹部外科学
18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2年第4期91-92,共2页
0213526 大网膜裂孔疝引发绞窄性肠梗阻1例[日]/仲田裕//日临外会志.-2000,61(11).-3066~3068 冀医情0213527 腹腔镜外科:初始误诊了损伤的2/3/Ferriman A//West J Med.-2000.173(6).-372
关键词 绞窄性肠梗阻 腹腔镜外科 医科 大网膜 裂孔 腹部外科学 误诊 损伤 内镜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下载PDF
食道下段巨大憩室伴憩室内异位胰腺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詹玮 田甜 +6 位作者 刘幸 廖欣 胡晓 李珀 吴晓萍 童娟 杨勤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4029-4030,共2页
异位胰腺又被称为迷走胰腺,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出现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且与正常胰腺组织之间无位置、血管、神经及解剖关系的联系[1];食道憩室较为罕见,是食道管壁薄弱处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与食道相连的盲管状内有开口的腔隙,食道下段... 异位胰腺又被称为迷走胰腺,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出现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且与正常胰腺组织之间无位置、血管、神经及解剖关系的联系[1];食道憩室较为罕见,是食道管壁薄弱处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与食道相连的盲管状内有开口的腔隙,食道下段憩室又称为隔上食管憩室,发生较为罕见;在食道下段出现憩室并在憩室内伴发异位胰腺更极为罕见,而异位胰腺合并食道憩室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胰腺 巨大憩室 下段 正常胰腺组织 食管憩室 迷走胰腺 先天性畸形 裂孔 食管中段憩室 基底部
下载PDF
核素显像测定胃食管反流(与内镜、粘膜活检及X线检查的比较)
20
作者 胡国瑛 吴克利 +1 位作者 赵周社 张芬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2年第3期46-47,共2页
胃食管反流(GER)是引起胃灼热和反酸症状的原因,也是反流性食管炎或裂孔疝的发病基础。为探讨核索显像检测GER的价值,我们对64例内镜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及2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核素显像检查,其中部分病例还作了粘膜活检及X线检查... 胃食管反流(GER)是引起胃灼热和反酸症状的原因,也是反流性食管炎或裂孔疝的发病基础。为探讨核索显像检测GER的价值,我们对64例内镜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及2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核素显像检查,其中部分病例还作了粘膜活检及X线检查,并对上述各种检查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X线检查 核素显像 反酸症状 胃灼热 裂孔 放射性计数 上消化道 反流程度 DTP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