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发生时代的地质分析与FT测年 被引量:44
1
作者 向宏发 万景林 +4 位作者 韩竹军 虢顺民 张晚霞 陈立春 董兴权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77-987,共11页
红河断裂带后期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在地质上表现为:北段-滇西北的正断裂陷南东向伸展变形和中南段的右旋剪切断错.通过对剑川、弥渡东南、元江、元阳等典型断裂段中新世以来地层变形与断裂活动关系的研究,认为红河断裂带于中新世以来有... 红河断裂带后期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在地质上表现为:北段-滇西北的正断裂陷南东向伸展变形和中南段的右旋剪切断错.通过对剑川、弥渡东南、元江、元阳等典型断裂段中新世以来地层变形与断裂活动关系的研究,认为红河断裂带于中新世以来有过2期正断剪切为主的断裂右旋活动.对采自上述典型断裂段内与断裂右旋剪切活动相关的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简称FT测年,下同),同时以所测单颗粒年龄及围限径迹长度,选择Laslet退火模式完成样品所经热历史的反演计算得出:断裂带在(5.5±1.5)和(2.1±0.8)MaBP,有过2次明显的断层剪切错动.断裂中南段元江-元阳一带在3.6~3.8MaBP及1.6-2.3MaBP发育2期山体快速隆升,这与红河断裂中新世末以来存在上述二次右旋正断位错事件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分析 裂变径迹 右旋位错时代 红河断裂
原文传递
中新生代库车-南天山盆山系统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34
2
作者 杜治利 王清晨 周学慧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9-408,共10页
通过对库车河剖面中新生界砂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得出磷灰石样品可分为3组,分别反映库车盆地边缘或其物源区天山的剥露冷却。对测试数据分析和热史模拟表明,南天山及库车盆地在中新生代经历了3次主要隆升事件,且山盆隆... 通过对库车河剖面中新生界砂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得出磷灰石样品可分为3组,分别反映库车盆地边缘或其物源区天山的剥露冷却。对测试数据分析和热史模拟表明,南天山及库车盆地在中新生代经历了3次主要隆升事件,且山盆隆升时间上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从142Ma南天山开始隆升,使天山地区从准平原化状态开始盆山分异;96~75Ma为晚白垩世开始的盆地与天山共同经历的区域性隆升;54~30Ma为天山与盆地边缘差异隆升阶段,是盆山边界处盆地基底向天山方向的阶梯式抬升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南天山 库车盆地 差异隆升 裂变径迹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2
3
作者 陈宣华 Michael W.MCRIVETTE +4 位作者 李丽 尹安 蒋荣宝 万景林 李会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47-1660,共14页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和第2期早白垩世(115.7~100.2Ma)冷却历史。磷灰石FT年龄和热历史模拟给出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始新世早期(约52.9Ma)、第2期中新世中期(16.3~10.0Ma)和第3期上新世(5.1~0.9Ma)冷却历史。东昆仑山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与逆冲断层系的发育紧密相关。新生代第1期(约52.9Ma)可能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南缘一个夭折了的前陆盆地的存在。新生代第2期(16.3~10.0Ma)和第3期(5.1~0.9Ma)冷却年龄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东昆仑山背驮式逆冲断层系的发育历史,表明柴达木盆地主要是作为东昆仑山的背驮式盆地而建立盆山耦合关系的。根据新生代第2期冷却历史的结束与昆仑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开始的年龄对比,推测东昆仑山区域变形作用由挤压向剪切转换的时间可能在10.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逆冲断层系 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高原隆升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活动和川西高原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测年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农 张岳桥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4期359-371,共13页
通过12个构造岩、变质砂岩和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年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主要断裂活动时期和区域隆升历史。结果表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2条主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和映秀—... 通过12个构造岩、变质砂岩和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年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主要断裂活动时期和区域隆升历史。结果表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2条主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最晚一次强烈活动发生在早更新世(FT年龄为1.2~1.3 Ma),高原内部北西向米亚罗断裂在中更新世(约0.5 Ma)发生过强烈活动;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在中新世晚期开始快速隆升,而高原内部强烈隆升发生在上新世末至中更新世。高原隆升导致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川西高原 龙门山断裂带 隆升 裂变径迹
下载PDF
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怀录 方小敏 +1 位作者 李吉均 康世昌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632-634,共3页
用裂变径迹法对临夏盆地王家山、东乡毛沟剖面红层中同生石膏及次生石膏矿物作了年龄测定,测定年龄为6.79—21.39Ma,推断其开始形成时代为中新世早期。
关键词 临夏盆地 石膏 裂变径迹
下载PDF
西藏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与构造隆升时代 被引量:4
6
作者 吴珍汉 陆露 +2 位作者 赵珍 胡道功 张耀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56-1068,共13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结合地质填图资料,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厘定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不同时代的逆冲岩席自北—北东向南—南西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及下伏岩石地层之上,形成大量逆冲断层、滑脱构造、飞来峰、构造窗和褶皱构造。逆...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结合地质填图资料,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厘定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不同时代的逆冲岩席自北—北东向南—南西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及下伏岩石地层之上,形成大量逆冲断层、滑脱构造、飞来峰、构造窗和褶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导致侏罗纪蛇绿混杂岩、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古生界浅变质岩、变质基底之间发生拆离滑脱,在聂荣变质杂岩内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和高角度斜冲断层。在唐古拉山口南侧形成北西—南东向土门-托纠-杂色右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末端转换为近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聂荣变质杂岩顶部逆冲推覆叠加滑覆,导致侏罗系混杂堆积和古生界沉积盖层向南西—西向运移86~110km,在那曲-巴尔达-班戈北形成近东西向长透镜状懂错蛇绿混杂岩逆冲岩席,沿缓倾斜断层发育向西倾斜的构造片理、摩擦镜面和近东西走向的矿物线理。裂变径迹测年表明,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111±5~91±5Ma)、晚白垩世晚期(89±6~69±5Ma)、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55±4~44±2Ma),估算构造隆升视速率为0.10~0.69mm/a,部分断层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延续至古近纪晚期。综合各类观测资料,建立不同时期构造模式,探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荣变质杂岩 逆冲推覆构造 蛇绿混杂岩 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中部
下载PDF
三危山演化特征及其对五墩凹陷的油气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力伟 张敏 +2 位作者 林中凯 刘国宏 李玮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7-16,共10页
北偏东走向的三危山横亘于敦煌盆地中部,将盆地分成了南、北2个部分,其生成与发育对两侧诸凹陷的构造特征及沉积充填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开展三危山演化特征的研宄对其两侧,尤其是五墩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采... 北偏东走向的三危山横亘于敦煌盆地中部,将盆地分成了南、北2个部分,其生成与发育对两侧诸凹陷的构造特征及沉积充填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开展三危山演化特征的研宄对其两侧,尤其是五墩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采自三危山不同位置和不同地层的13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史模拟分析,三危山自志留纪开始隆升,经历了志留纪-早泥盆世快速冷却隆升、晚泥盆世-二叠纪缓慢冷却演化、三叠纪快速冷却隆升、侏罗纪缓慢冷却、白垩纪缓慢-快速冷却隆升与晚白垩世-新生代缓慢冷却共6个阶段。各阶段的发育特点与周边凹陷的沉积充填相辅相成,早侏罗世之前的2次快速隆升,对侏罗纪古地貌及物源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侏罗纪时期缓慢冷却,表明区域构造活动趋于缓和,导致侏罗系断陷盆地开始发育;早白垩世晚期快速冷却隆升,表明区域处于挤压抬升背景,以至五墩凹陷上侏罗统、白垩系、古近系被剥蚀,烃源岩停止生排烃,对五墩凹陷洼陷带油气的生成及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都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演化 构造活动 三危山 沉积充填 油气藏
下载PDF
裂变径迹测年 被引量:1
8
作者 N.D.Naeser C.W.Naeser 刘爱国 《地震地质译丛》 1994年第4期19-25,共7页
裂变径迹是裂片穿插固体时在其上留下的强烈损伤带。自然界有几种同位素可发生自发裂变,但只有^(238)U 在地质时期产生足够多的径迩。自发裂变以已知的速率发生,因此通过确定矿物或玻璃中的径迹数目和铀的含量就可以计算出这种矿物或玻... 裂变径迹是裂片穿插固体时在其上留下的强烈损伤带。自然界有几种同位素可发生自发裂变,但只有^(238)U 在地质时期产生足够多的径迩。自发裂变以已知的速率发生,因此通过确定矿物或玻璃中的径迹数目和铀的含量就可以计算出这种矿物或玻璃的年龄。许多矿物都含铀,但由于铀的含量、径迹保存和相对丰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第四纪岩中只有玻璃和锫石可用来做测年工作。裂变径迹方法测量第四纪物质年龄的优点是污染程度低和所需样品少。其缺点是年龄小于10万年的样品径迹少,并在近地表温度条件下玻璃中的径迹发生退火。用裂变径迹测年的第四纪物质包括火山灰,考古材料、玻璃陨石、冲击形成的天然熔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第四纪 火山灰
下载PDF
3 - 36 Irradiation Effects of Swift Heavy Ion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ica Crystal
9
作者 Zhang Shengxia Liu Jie Zeng Jian Zhai Pengfei Mo Dan Sun Youmei HouMingdong 《IMP & HIRFL Annual Report》 2012年第1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快重离子辐照 化学成分 云母晶体 裂变径迹 重离子照射 径迹 矿物材料 地质学家
下载PDF
中子热化不充分对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影响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庞建章 郑德文 +3 位作者 万景林 李大明 张培震 杨静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59-1567,共9页
裂变径迹测年方法中,母体的测量是通过热中子诱发235U裂变产生的诱发裂变径迹间接测得的.当热化不充分时,还会诱发238U和232Th裂变,造成母体测量的误差.因此,中子热化充分与否对年龄测试结果存在重要影响.2007年,由于安全生产的原因,原... 裂变径迹测年方法中,母体的测量是通过热中子诱发235U裂变产生的诱发裂变径迹间接测得的.当热化不充分时,还会诱发238U和232Th裂变,造成母体测量的误差.因此,中子热化充分与否对年龄测试结果存在重要影响.2007年,由于安全生产的原因,原101反应堆关闭,本研究尝试492反应堆做热中子辐照的可行性及从理论上探讨相关因素对裂变径迹结果可能的影响.本文采用SRM612和CN5标准玻璃成对辐照方法,通过多次的监测结果,研究了反应堆中子热化(thermalization)的情况.研究表明,热中子在空间上(无论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表现出不均匀性,特别是横向上的不均匀性较大.但是在原子能反应堆中适当的位置,可以满足裂变径迹测试的辐照条件.本文计算、评估了当前热化不充分条件对裂变径迹年龄测定的影响,发现影响年龄的主要因素是标准样与样品中的232Th/238U比值.当样品中的232Th/238U比值与标准样品一致时,对测试结果无影响;当样品的232Th/238U比值大于标准样品232Th/238U比值时,测试结果偏小;相反,则偏大.研究认为,为了减小辐照带来的误差,应严格地限定辐照的通道及位置,另外减小每包的样品量,降低横向上热化不均匀性的影响,也是减小误差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热化 裂变径迹 232Th 238U比值
原文传递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西藏卓奥友峰藏南拆离系活动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成 刘娇 +2 位作者 李德威 汪帆 刘德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2-380,共9页
引入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历史。通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卓奥友峰5个锆石和4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实验,分别获得11.2-17.1Ma和12.4-14.3Ma的年龄范围。年龄温度法计算得到中新世时期洛子峰拆离断层在卓奥友峰地区... 引入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历史。通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卓奥友峰5个锆石和4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实验,分别获得11.2-17.1Ma和12.4-14.3Ma的年龄范围。年龄温度法计算得到中新世时期洛子峰拆离断层在卓奥友峰地区剥蚀作用逐渐增强的结论:(1)17.1-15.2Ma地壳冷却速率较慢,约为37.8℃/Ma;(2)15.2-13.5Ma地壳冷却速率为82.4℃/Ma,并且在14.3Ma左右构造活动最强烈,达到峰值;(3)13.5-12.4Ma地壳冷却速率可达1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裂变径迹(FT) 藏南拆离系(STDS) 卓奥友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及成因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朝阳 姜效典 +2 位作者 李德勇 宫伟 秘丛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98,共9页
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处理和前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AFT)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弥渡至河口段)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展布特征,对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弥渡-元江段、红河... 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处理和前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AFT)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弥渡至河口段)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展布特征,对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弥渡-元江段、红河-河口段南西盘夷平面高于北东盘150-840m,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夷平面高于南西盘140-230m。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经历了7.36-11.9、3.6-4.9、1.6-2.5Ma 3个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估算了元江-红河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速率,南西盘为1.38-1.53mm/a,北东盘为1.46-1.59mm/a。红河断裂带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处于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交汇区,其构造隆升是后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构造地貌 数字高程模型 磷灰石裂变径迹 隆升速率
下载PDF
舞阳凹陷古近纪核桃园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风勋 左丽群 +2 位作者 熊翠 金贝贝 王冶 《吐哈油气》 2009年第4期316-319,共4页
锆石裂变径迹测年技术的运用厘定了舞阳凹陷古物源时代及方向;介形类优势分异度的定量计算,揭示凹陷浅湖成因类型;孢粉属性分析反映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研究分析出舞阳凹陷沉积时期的古水介... 锆石裂变径迹测年技术的运用厘定了舞阳凹陷古物源时代及方向;介形类优势分异度的定量计算,揭示凹陷浅湖成因类型;孢粉属性分析反映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研究分析出舞阳凹陷沉积时期的古水介质物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阳凹陷 锆石裂变径迹 优势分异度 古气候 水介质物化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