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被引量:85
1
作者 陈江峰 谢智 +2 位作者 刘顺生 李学明 K.A.Foland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1086-1092,共7页
应用同一岩石样品的角闪石、黑云母的^(40)Ar-^(39)Ar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定年结果,讨论了大别造山带岩石的冷却历史。南大别岩石在约190Ma前,北大别岩石在约125Ma前冷却到约540℃,冷却速率先快后慢,在约110~120Ma前南、北大别岩石都冷... 应用同一岩石样品的角闪石、黑云母的^(40)Ar-^(39)Ar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定年结果,讨论了大别造山带岩石的冷却历史。南大别岩石在约190Ma前,北大别岩石在约125Ma前冷却到约540℃,冷却速率先快后慢,在约110~120Ma前南、北大别岩石都冷却约100℃,表明南、北大别地块间以及与超高压变质岩石间都有相对垂直运动,直到约110~120Ma前才结束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裂变径迹定年 氩40-氩39 冷却年龄
原文传递
雅鲁藏布江逆冲带活动的裂变径迹定年证据 被引量:13
2
作者 袁万明 王世成 +1 位作者 侯增谦 李胜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7-150,共4页
从拉萨至浪卡子南北向约70 km长的剖面中选择9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进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约 37~14 Ma,与主要构造-热事件有关,即沿雅鲁藏布江带发生陆-陆碰撞的时代.裂变径迹年龄-样品高程关系图表明该区存在... 从拉萨至浪卡子南北向约70 km长的剖面中选择9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进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约 37~14 Ma,与主要构造-热事件有关,即沿雅鲁藏布江带发生陆-陆碰撞的时代.裂变径迹年龄-样品高程关系图表明该区存在两个构造演化期,约 37~20 Ma的构造-热事件没有造成差异抬升;约20~14 Ma期间出现快速差异抬升的逆冲活动,伴随有快速冷却,其垂直位移量约 1020 m,总计约2.9 km的垂直厚度被剥蚀.约 14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约为7℃/Ma和约207 m/Ma.锆石的裂变径迹分析证实约 90 Ma以来的构造-热事件温度没有超过 3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定年 逆冲作用 热事件 隆升 雅鲁藏布江带 区域地质学 西藏
原文传递
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小明 谭凯旋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6-100,共5页
简要介绍了裂变径迹定年的分析方法 ,实验技术 (包括单矿物分选、制片、抛磨、蚀刻及径迹测量技术 )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裂变径迹定年 实验技术 单矿物分选 抛磨 蚀刻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试分析新方法--激光剥蚀-ICPMS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天义 周雁 +3 位作者 方石 何生 何治亮 樊德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0-557,共8页
详细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测试分析方法——激光剥蚀-ICPMS法。通过新、老方法测试分析结果对比,认为两种方法所获得3种标准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基本一致;测试分析的4块钻井碎屑岩样品表观年龄、单颗粒年龄及... 详细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测试分析方法——激光剥蚀-ICPMS法。通过新、老方法测试分析结果对比,认为两种方法所获得3种标准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基本一致;测试分析的4块钻井碎屑岩样品表观年龄、单颗粒年龄及U含量的分布特征也基本一致。样品两组年龄均反映同一期构造抬升冷却事件。通过新、老方法测试分析流程对比认为,激光剥蚀-ICPMS法测定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省去热中子辐照、云母片外探测器蚀刻及诱发径迹统计等诸多程序,比传统的外探测器法步骤更为快捷、方便,缩短了样品测试分析的周期,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更能确保样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再现性,有可能成为未来裂变径迹定年的主流实验方法。然而,目前激光剥蚀-ICPMS法裂变径迹定年在径迹蚀刻是否对磷灰石颗粒中238U含量造成影响、激光剥蚀深度、磷灰石颗粒U含量不均匀性及与磷灰石性质相似的标准样品选取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激光剥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裂变径迹定年
下载PDF
综合定年标准样品研制——以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凝灰岩为例
5
作者 安洁 吴林 +5 位作者 任荣 刘博 张志勇 王楠 王非 郑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06-2320,共15页
现今已有的(U-Th)/He、裂变径迹标准样品数量较少,仅有墨西哥的Durango磷灰石、美国的FCT锆石和缅甸的MK-1磷灰石,且多数是针对单定年方法的标样。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伦坡拉(LPL)盆地丁青湖组的凝灰岩能否成为多定年方法的标样,我们在凝... 现今已有的(U-Th)/He、裂变径迹标准样品数量较少,仅有墨西哥的Durango磷灰石、美国的FCT锆石和缅甸的MK-1磷灰石,且多数是针对单定年方法的标样。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伦坡拉(LPL)盆地丁青湖组的凝灰岩能否成为多定年方法的标样,我们在凝灰岩中挑选合适的磷灰石和锆石颗粒进行多重年代学定年分析,获得了多个定年结果,并对其进行相互验证。其中,LPL磷灰石(U-Th)/He年龄为24.4±0.3Ma(1s),加权平均方差(MSWD)为4.25;LPL的锆石(U-Th)/He年龄为19.2±0.5Ma(1s),其MSWD为2.5;LPL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2.8±0.8Ma, LPL磷灰石U-Pb年龄为16.3±13.9Ma, MSWD为0.29。将LPL磷灰石与Durango磷灰石、MK-1磷灰石对比后认为LPL磷灰石有两种来源,所以不适合作为(U-Th)/He年龄标样。将LPL锆石与FCT锆石、蓬莱锆石做比较后,可以看出LPL锆石年龄结果较好,精确度和准确度较高且年龄分散性较弱,是一个潜在的(U-Th)/He年龄标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样 磷灰石 锆石 (U-Th)/He定年 裂变径迹定年
下载PDF
裂变径迹法在洪水河金矿化时代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袁万明 王世成 王兰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57-60,共4页
应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成矿时代是一新的尝试。东昆仑地区洪水河金矿岩浆隐爆角砾岩矿化体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 193 7Ma和 150 9Ma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 9 6± 3 2 ) μm。结合地质特征 ,认为其代表了成矿热事... 应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成矿时代是一新的尝试。东昆仑地区洪水河金矿岩浆隐爆角砾岩矿化体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 193 7Ma和 150 9Ma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 9 6± 3 2 ) μm。结合地质特征 ,认为其代表了成矿热事件的活动时代和特征。磷灰石裂变径迹对热历史的模拟演化表明 :该矿区至少经历三期热液蚀变作用 ,整体矿化时间较长 ,其中 ,早期温度较高、冷却速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定年 裂变径迹 金矿床 成矿时代 热历史 东昆仑
下载PDF
裂变径迹定年实验室标准化刻度 被引量:2
7
作者 翟鹏济 赵云龙 +1 位作者 郝秀红 胡瑞英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629-631,共3页
用第六届国际裂变径速测定地质年代学术讨论会推荐的锆石、磷灰石和榍石年龄标样和SRM612铀玻璃刻度了Zeta值。三种矿物的Zeta值差异不大,与加权平均339.2±6.6(2σ)接近。将Co箔法测得的Φ值与用自行... 用第六届国际裂变径速测定地质年代学术讨论会推荐的锆石、磷灰石和榍石年龄标样和SRM612铀玻璃刻度了Zeta值。三种矿物的Zeta值差异不大,与加权平均339.2±6.6(2σ)接近。将Co箔法测得的Φ值与用自行刻度的b值测标准铀玻璃在白云母上诱发径迹密度计算得到的Φ值进行了比较.利用外探测器方法测定了裂变径迹定年国际标样中三种锆石和两种磷灰石的年龄,其结果与推荐的参考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定年 Zeta值 年龄标样
下载PDF
裂变径迹定年刻度标准化的发展和未来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云龙 瞿鹏济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569-576,共8页
叙述了裂变径迹定年中系统刻度的问题和刻度标准化的必要性、国际裂变径迹定年标准化工作组关于裂变径迹定年标准化的要点、以及裂变径迹定年刻度标准化的未来。
关键词 标准化 裂变径迹定年 地质年代
下载PDF
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蚀刻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翟鹏济 赵云龙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回顾了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蚀刻方法的进展 ,分析了各蚀刻方法的使用及其局限。对不同混合酸体系蚀刻FC - 3锆石进行了比较 ,选出浓HNO3+HF 1 90℃为最佳混合酸蚀刻体系。改进的碱酸体系结合的两步蚀刻法 ,可使锆石观测面清晰度明显增加 ,... 回顾了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蚀刻方法的进展 ,分析了各蚀刻方法的使用及其局限。对不同混合酸体系蚀刻FC - 3锆石进行了比较 ,选出浓HNO3+HF 1 90℃为最佳混合酸蚀刻体系。改进的碱酸体系结合的两步蚀刻法 ,可使锆石观测面清晰度明显增加 ,光学特性变好 ,观测部位界限清楚 ,可观测面积增加 ,径迹干扰减少 ,易测准 ,读数的可重复性好。先碱后酸的蚀刻顺序可明显使误差减小 ,提高测量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定年 蚀刻技术 锆石 两步蚀刻法 地质年代
下载PDF
青川鹰咀山花岗岩体侵位与山脉隆升
10
作者 白富正 《四川地质学报》 2015年第1期3-6,11,共5页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对鹰咀山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50.6-69.6Ma之间,小于其地层时代或侵入年龄,表明摩天岭推覆构造带的隆升开始于晚白垩世,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可知:研究区内花岗岩50.6Ma以来的冷却...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对鹰咀山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50.6-69.6Ma之间,小于其地层时代或侵入年龄,表明摩天岭推覆构造带的隆升开始于晚白垩世,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可知:研究区内花岗岩50.6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2.08℃/Ma和0.063mm/a,50.6-69.6Ma之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013mm/a,因此说明摩天岭推覆构造带从晚白垩世以来一直处于持续隆升冷却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隆升 裂变径迹定年 推覆构造带 摩天岭
下载PDF
裂变径迹分析技术综述——参加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专题汇报
11
作者 徐青 《湖南地质》 1992年第S1期110-111,共2页
自1940年发现<sup>238</sup>U自发裂变现象的20年之后,1962年Price等首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云母中经化学蚀刻扩大了的<sup>238</sup>U自发裂变径迹。1965年,Walker等基于自发裂变径迹计数测定了矿物的年龄,提... 自1940年发现<sup>238</sup>U自发裂变现象的20年之后,1962年Price等首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云母中经化学蚀刻扩大了的<sup>238</sup>U自发裂变径迹。1965年,Walker等基于自发裂变径迹计数测定了矿物的年龄,提出了裂变径迹定年法。现在裂变径迹(FT)分析巳从一种不太成熟的传统地质年代学成为一种分析(低温)地质热历史的有经济价值的技术。裂变径迹的时间—温度路径不仅提供了地壳动力学机制的年代学,而且也提供了估计地壳冷却和剥蚀作用的速率的定量指标。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还提供了关于地壳碰撞的时限和随后的抬升及侵蚀参数,为决定岩石圈的拉伸和裂陷作用后的剥蚀型式提供证据。该方法巳在许多地质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裂变径迹分析 自发裂变径迹 裂变径迹定年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径迹密度 地质热历史 云母 动力学机制 地质问题
下载PDF
中哈萨克斯坦花岗岩类中磷灰石主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岩和成矿作用的指示
12
作者 曹明坚 李光明 +2 位作者 秦克章 E Y Seitmuratova 刘勇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071-1072,共2页
磷灰石[Ca5(PO4)3(OH,F,Cl)]是各类侵入岩中常见的副矿物。由于许多元素可以通过替换进入磷灰石的晶格,因此磷灰石含有大量有意义的元素,如卤族元素(F,Cl)、S、Sr、U、Th、稀土元素(REE)以及其他元素,这使得磷灰石可以用作放射性定年,... 磷灰石[Ca5(PO4)3(OH,F,Cl)]是各类侵入岩中常见的副矿物。由于许多元素可以通过替换进入磷灰石的晶格,因此磷灰石含有大量有意义的元素,如卤族元素(F,Cl)、S、Sr、U、Th、稀土元素(REE)以及其他元素,这使得磷灰石可以用作放射性定年,裂变径迹定年,计算岩浆中Cl、F的含量以及逸度,指示岩浆演化和示踪成岩过程,指导地球化学勘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成矿作用 哈萨克斯坦 矿床类型 稀土元素配分 地球化学勘探 裂变径迹定年 成岩过程 花岗岩类 岩浆演化
下载PDF
低温热年代学及其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沈晓明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3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低温热年代学主要包括裂变径迹和(U-Th)/He两种方法。本文介绍了裂变径迹和(U-Th)/He定年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并主要以现今代表国际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最高水平的青藏高原为例,介绍了其在构造、地貌及地表过程等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裂变径迹定年 (U-Th)/He定年 基本原理 实验方法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及其应用的新进展
14
作者 王世成 康铁笙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385-387,共3页
本文评述了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在方法学以及在应用方面的进展。着重介绍裂变径迹定年标准化的一种新方法——Zeta常数校准法,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及其在用于油气资源评价的沉积盆地热历史研究方面的成功应用。
关键词 裂变径迹定年 Zeta常数校准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中新生代隆升历史分析:裂变径迹年龄制约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志诚 郭召杰 +1 位作者 李建锋 汤文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9-509,共11页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探讨阿尔金断裂中段吐拉-肃北之间隆升和剥露过程。古生代花岗岩和侏罗系沉积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107.2±9.0Ma到14.1±1.3Ma之间,明显小于其侵位年龄或者沉积年龄。自西部的吐拉到东端的肃北,磷灰...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探讨阿尔金断裂中段吐拉-肃北之间隆升和剥露过程。古生代花岗岩和侏罗系沉积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107.2±9.0Ma到14.1±1.3Ma之间,明显小于其侵位年龄或者沉积年龄。自西部的吐拉到东端的肃北,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逐渐升高,从14.1±1.3Ma增加到107.2±9.0Ma。花岗岩和侏罗系砂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南侧地质体经历了两阶段的快速冷却过程,早期为33Ma左右,晚期为8Ma左右;阿尔金断裂北侧经历了晚白垩世开始的相对缓慢的冷却过程以及8Ma以来快速冷却事件。阿尔金断裂南北两侧的地质体的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略有差异,可能反映阿尔金断裂的影响。33Ma左右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是阿尔金断裂活动引起的快速去顶作用的开始,这一事件对应了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8Ma左右的冷却事件,与阿尔金山地区盆地内的快速沉积过程相一致,同时可能是青藏高原抬升与侧向生长在本区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定年分析 新生代 隆升剥露 阿尔金断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