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骗局的被害现象和要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白建军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0-18,共9页
以银行资金为对象的金融骗局往往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除了损失规模 ① 以外 ,骗局得逞率的高低、骗局消极发现率的高低 ,也是反映银行被害损失程度的重要指标。显然 ,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许多。然而 ,笔者在对 1 0 0起金融诈骗案件的... 以银行资金为对象的金融骗局往往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除了损失规模 ① 以外 ,骗局得逞率的高低、骗局消极发现率的高低 ,也是反映银行被害损失程度的重要指标。显然 ,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许多。然而 ,笔者在对 1 0 0起金融诈骗案件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来自被骗银行自身的被害要因 ,是众多可能的因素中不能忽视的一个。按照被害人学 ② 的假定 ,犯罪是加害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中 ,既有加害人对被害人的侵害 ,也有被害人对加害人的刺激。这些来自被害人方面的 ,诱发加害行为的因素 ,就称为被害要因。了解被害要因的意义 ,并不亚于了解加害原因的意义。对被害要因的自觉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骗局 金融诈骗 被害要因 内在牵连 被害死角 被害地位 加害人 被害
下载PDF
中国本土化下被害人权利保护及延展反思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岱 巴卓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47,219,共19页
中国刑事法治已确证刑法功能呈多元化,既惩罚犯罪又要预防犯罪;既要保护社会又要保障人权;既要充分体现法律效果也要充分体现社会效果,树立刑法是被害人也是行为人的权利保护大宪章的国民刑法理念是当务之急。现实中存在着刑法对于被害... 中国刑事法治已确证刑法功能呈多元化,既惩罚犯罪又要预防犯罪;既要保护社会又要保障人权;既要充分体现法律效果也要充分体现社会效果,树立刑法是被害人也是行为人的权利保护大宪章的国民刑法理念是当务之急。现实中存在着刑法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失衡的现象:刑罚报应主义功能的部分放弃弱化了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刑法理论对被害人权利的边缘化处理;被害人可归责性理论加剧了被害人保护的失衡;司法实务忽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倡导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刑事法治情势,以平衡法为研究范式,明确被害人在刑事法体系及诉讼中的主体资格,关注被害人权利与行为人权利的平衡、与国家公权力的平衡,避免因强调保护公共利益而弱化被害人利益或通过行使公权力而削弱被害人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权利 被害地位 权利保护 平衡法
原文传递
兼顾被害人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兼论刑事和解制度 被引量:8
3
作者 何杰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46-48,共3页
“恢复性司法”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犯罪处理模式,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刑事和解制度发展已日臻完善。追溯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明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的应有之义,文章主张应植根于中国传统调解的司法制度,充分吸收恢复性司法... “恢复性司法”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犯罪处理模式,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刑事和解制度发展已日臻完善。追溯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明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的应有之义,文章主张应植根于中国传统调解的司法制度,充分吸收恢复性司法的合理因素,从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刑事和解 被害地位 社区和谐
下载PDF
被害人刑法理论地位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向华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78-80,共3页
在犯罪事件中,被害人是犯罪事件的一方当事人,被害人在犯罪事件中的过错影响犯罪人责任的大小。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已经作为一方当事人参加诉讼,司法机关也已经将被害人过错作为影响定罪量刑的情节加以应用。但在刑法理论上,对被害人... 在犯罪事件中,被害人是犯罪事件的一方当事人,被害人在犯罪事件中的过错影响犯罪人责任的大小。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已经作为一方当事人参加诉讼,司法机关也已经将被害人过错作为影响定罪量刑的情节加以应用。但在刑法理论上,对被害人过错却没有给予必要的理论关注。因此,有必要将被害人及被害人过错纳入刑法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在刑法理论体系的设计上,将犯罪作为犯罪事件进行研究,先分析犯罪人和被害人双方的过错和行为,再分析犯罪人的行为;先分析犯罪人和被害人双方的事故责任,再分析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 被害地位 刑法理论完善
下载PDF
刑事协商制度的理论反思——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为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郭雨城 《中国检察官》 2017年第21期35-37,共3页
《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的出台反映刑事诉讼协商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进一步运用。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如何对刑事协商程序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过度的运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下简称"认罪从宽... 《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的出台反映刑事诉讼协商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进一步运用。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如何对刑事协商程序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过度的运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下简称"认罪从宽"制度)损害刑事司法的公正与威严,如何提升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如何对庭审对象进行重新定位,都将成为这一制度的构建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协商 认罪认罚从宽 被害地位 庭审实质化
原文传递
我国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俊芝 《今日财富》 2017年第15期133-134,共2页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到国家公诉权、被害人追诉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与制约,被害人在我国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又具有从属性,因而只能算作是'准当事人'。所以,...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到国家公诉权、被害人追诉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与制约,被害人在我国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又具有从属性,因而只能算作是'准当事人'。所以,当前完善被害人在我国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诉案件 刑诉法 被告人 被害 当事人 被害人诉讼地位
原文传递
被害者视角:刑法何以保护人工智能体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健 冉宇 《刑法论丛》 2019年第4期28-50,共23页
人工智能体在广泛地参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其独特的利益诉求、与生俱来的利他性以及未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使得其理应获得类似于人类主体的法律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体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类道德情感并与社会秩序产生日益紧密... 人工智能体在广泛地参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其独特的利益诉求、与生俱来的利他性以及未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使得其理应获得类似于人类主体的法律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体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类道德情感并与社会秩序产生日益紧密的联系,这些特征强化了其与刑法的内在联系.刑法应在主体性视角下保护人工智能体自身或其承载的重要利益,将对人工智能体的某些非道德或无序行为纳入犯罪范畴.当前可先以典型法定犯的模式规定此类犯罪,待未来普遍承认人工智能体的法律主体地位时再逐渐向直接保护的模式转型.应在恢复性司法理念支配下对受侵害的人工智能体予以必要救济和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体 被害人主体地位 保护途径 被害人救济
原文传递
刑事和解中被害人地位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孟穗 张春侠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0-52,共3页
在传统的报应刑理论指导下,刑事司法过分地关注对犯罪的打击,而忽视了对被害人权益的维护。在以惩治犯罪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刑事司法之下,被害人由此成为司法程序中备受冷落甚至遗忘的人,二次被害也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近年来,受西方国... 在传统的报应刑理论指导下,刑事司法过分地关注对犯罪的打击,而忽视了对被害人权益的维护。在以惩治犯罪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刑事司法之下,被害人由此成为司法程序中备受冷落甚至遗忘的人,二次被害也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近年来,受西方国家恢复性司法理论的影响,并随着其导向下刑事和解制度的兴起,特别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新增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刑事和解中被害人的地位问题就更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恢复性司法 刑事和解 被害地位
下载PDF
刑事和解制度构建过程中的被害人地位 被引量:1
9
作者 孟穗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2-55,共4页
被害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经历了从权利被漠视的"诉讼参与人"到刑事诉讼主体——"当事人"的历史过程。然而,纵观我国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历史发展,我们却不难看出,从1979《刑事诉讼法》到1996《刑事诉讼法》被害... 被害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经历了从权利被漠视的"诉讼参与人"到刑事诉讼主体——"当事人"的历史过程。然而,纵观我国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历史发展,我们却不难看出,从1979《刑事诉讼法》到1996《刑事诉讼法》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与现实"的困境。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出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被害人尴尬的"当事人"地位——既不完全又不完整的"当事人",仍然延续1996《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在进一步构建我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之际,不断探索被害人地位的理性界定,走平衡各方利益的再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刑事和解 被害地位
下载PDF
浅析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以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为视角
10
作者 卢炳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4-95,共2页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是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新增的"特别程序"中的一种。此次修改对该程序的适用条件、方式、职权机关的作用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刑事和解在理论上尚且存在不足之处...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是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新增的"特别程序"中的一种。此次修改对该程序的适用条件、方式、职权机关的作用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刑事和解在理论上尚且存在不足之处,最突出的问题是该制度设立的价值观与刑事领域以公权力为主的价值观相冲突,这关系到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只有平衡好这两种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才能为深入研究刑事和解制度以及为其在实践中提供具体规则的有效指引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国家本位 个人本位 被害地位
下载PDF
公诉调解的被害人主导地位——刑事和解模式的内在变化
11
作者 马鸿斌 孙秀明 赵敏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3期48-52,共5页
近年来,刑事和解制度在基层司法机关得以充分实践。在检察环节,刑事和解从最初由公权力主导的"私力合作模式"逐步向由公权力引导而被害人主导的"私利救济模式"发展,其制度优势存续的同时,相继而来的是对传统刑事诉... 近年来,刑事和解制度在基层司法机关得以充分实践。在检察环节,刑事和解从最初由公权力主导的"私力合作模式"逐步向由公权力引导而被害人主导的"私利救济模式"发展,其制度优势存续的同时,相继而来的是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冲击进一步加大,由此引发的刑事和解模式变化也必将对基层检察机关的诉讼过程形成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诉调解 刑事和解 被害人主导地位 私利救济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