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91
1
作者 周楠 房敏 +4 位作者 朱清广 沈国权 姜淑云 程英武 刘鲲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2-566,共5页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腰突症的干预机制问题。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腰突症的干预机制问题。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脱落5例。应用美国Biodex system-Ⅲ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腰部肌群力学性能: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腰背屈/伸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PT(60°/s)、AP(120°/s)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治疗前组内左右两侧平均功率频率(MPF)、积分肌电(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左右两侧MPF、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组内左右两侧MPF、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右侧MPF、IEMG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右侧MPF、IEMG(60°/s)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善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腰部屈、伸肌的协调性,提高腰背伸肌群的放电频率,缓解腰部肌群的疲劳程度,改善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失衡状态,从而有利于恢复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特性,可能是手法治疗腰突症干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腰突症 等速测试 表面 力学性能 机制
原文传递
康复医学领域的表面肌电应用研究 被引量:79
2
作者 王健 金德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共2页
关键词 表面 医学领域 康复 神经肉系统 运动单位 兴奋传导速度 生物活动 运动神经元 SEMG信号 肉激活模式
下载PDF
表面肌电的处理方法及在体育科研中应用前景 被引量:28
3
作者 罗炯 金季春 《福建体育科技》 2005年第2期31-34,共4页
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是一种无创电检测方法,它的检测分析对临床诊断及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肌电图学在体育科学研究上应用较晚,主要用于对肌肉力量和肌肉疲劳的诊断上,并逐步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为运动技术服务的实践研究... 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是一种无创电检测方法,它的检测分析对临床诊断及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肌电图学在体育科学研究上应用较晚,主要用于对肌肉力量和肌肉疲劳的诊断上,并逐步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为运动技术服务的实践研究。本文试图对表面肌电的信号分析方法及其在体育中应用前景作个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信号分析 无创 应用前景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青青 吴宗耀 罗利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参数的变异性,为拓展表面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建立可靠的依据。方法:健康受试者进行伸膝等长收缩,以及10m自由步行的动态运动,分别记录下肢相关肌群表面肌电,考察各参数的变异系数。结果:对于静态收缩,即使分析时宽短至...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参数的变异性,为拓展表面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建立可靠的依据。方法:健康受试者进行伸膝等长收缩,以及10m自由步行的动态运动,分别记录下肢相关肌群表面肌电,考察各参数的变异系数。结果:对于静态收缩,即使分析时宽短至1s,除了AEMG以外,各参数的变异系数均<0.100。对于动态的步行运动,取1s的分析时宽,MF、MPF的平均变异系数近于0.100,ZCR、AEMG的平均变异系数在0.150左右。结论:无论静态收缩,还是动态收缩,表面肌电图的基本参数MF、MPF、ZCR、AEMG稳定可靠,变异系数一般不大于0.100—0.150。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的信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变异系数 信度
下载PDF
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上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郭峰 张日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动作内部神经肌肉系统协同变化,提高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方法:使用表面肌电技术对沈阳体育学院8名健将级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动作进行分析。结果:在后手直拳击打过程中上肢肌肉中三角肌前束... 目的:探讨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动作内部神经肌肉系统协同变化,提高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方法:使用表面肌电技术对沈阳体育学院8名健将级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动作进行分析。结果:在后手直拳击打过程中上肢肌肉中三角肌前束做功百分比最高,平均为35%;后手直拳击打过程中主动肌的激活顺序为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和尺侧腕屈肌,肌肉由近端到远端依次激活。结论:后手直拳击打动作中上肢拮抗肌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肌肉激活顺序来说后手直拳击打动作符合鞭打技术动作原理,在平时训练中加强上肢拮抗肌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拳击 后手直拳 上肢 表面
下载PDF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姜迎萍 王波 +2 位作者 周益凡 唐述婷 孙云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头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例,A组采用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B组采用传统焦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C组采用于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 目的:探讨不同头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例,A组采用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B组采用传统焦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C组采用于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D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在干预15d前后利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及表面肌电仪进行疗效评估。结果:FMA评分组间比较,治疗后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优于D组(P<0.01);4组患肢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均优于其他3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B组与C组均优于D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胫前肌及腓肠肌肌力,进而改善踝背屈功能,其疗效优于其他3组,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 头针 康复
下载PDF
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琳 林坚 +2 位作者 刘晓林 俞李羚 王丹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单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和等张肌力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采集患者单足支撑相... 目的:探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单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和等张肌力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采集患者单足支撑相患肢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拮抗收缩指数,CCI),VAS,6MWT。对上述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经过6周的渐进抗阻训练,A组患者VAS、CCI明显降低(P<0.05),6MWT明显增加(P<0.05);在随后的6周训练后,A组患者VAS、CCI持续降低(P<0.05),6MWT继续增加(P<0.05)。经过6周的等张肌力训练,B组患者6MWT、VAS、CCI均无明显变化;经过12周的等张肌力训练,B组患者VAS、CCI明显降低(P<0.05),6MWT明显增加(P<0.05)等张肌力训练组;但上述指标在T1与T2间无明显差异。经过12周的肌力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组CCI、VAS明显低于(P<0.05),6MWT明显大于(P<0.05)等张肌力训练组。结论:抗阻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TKA患者下肢肌肉协同收缩模式,缓解疼痛,提高功能活动能力。与等张抗阻训练相比,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在改善TKA术后下肢运动控制,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带 抗阻训练 膝关节置换 表面 本体感觉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8
作者 陈建 李硕 闫成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9-902,共4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PNF手法治疗足下垂,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踝背伸活动度、胫骨前肌徒手肌力、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振幅(RMS)、简化Fugl-Meyer(FMA)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在改善踝背伸主动活动度方面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2.78±8.73°,P<0.05),B组踝背伸被动活动度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10.00±4.87,P<0.05);i EMG值: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显著性差异(854.14±606.37,P<0.05);RMS指标: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43.99±29.20,56.93±22.60,P<0.05);胫骨前肌肌力:PNF组、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3.50±0.46,3.39±0.69,P<0.05);FMA: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56±5.3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PNF手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本体感觉神经肉促进技术 足下垂 脑卒中 表面
下载PDF
站立桌辅助作业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9
作者 宋振华 林夏妃 +6 位作者 随燕芳 余丹 汪良 潘晶晶 甘春苗 张黎 张婷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5-579,共5页
目的 探讨站立桌辅助站立位下作业治疗对偏瘫上肢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肌电活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训练组采用站立桌辅助站立体位进行上肢作业治疗训练,对照... 目的 探讨站立桌辅助站立位下作业治疗对偏瘫上肢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肌电活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训练组采用站立桌辅助站立体位进行上肢作业治疗训练,对照组则取坐位行上肢作业治疗。分别于患者初评时(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表面肌电活动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治疗前,对照组和训练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分别为(19.27±6.24)和(19.23±6.2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2组FMA评分[对照组(20.87±9.36)和(25.47±6.33)分;训练组(24.37±6.31)和(29.43±6.42)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训练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训练组患者FMA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直肌、竖脊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之间的表面肌电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和训练组的股二头肌、腓肠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除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数值较组内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外,其余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以及训练组所测上述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立桌 脑梗死 功能障碍 作业治疗 表面
原文传递
国家队射箭运动员动作技术的肌电特性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秀丽 刘卉 刘学贞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74,共4页
运用美国产Noraxon表面肌电遥测系统对国家射箭队男、女各12名运动员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射箭队运动员在射箭动作的不同阶段尚存在部分不合理的肌肉用力特点;相对来说,无论是举弓时的肌肉激活顺序、主要肌肉用力特点,还是动作的... 运用美国产Noraxon表面肌电遥测系统对国家射箭队男、女各12名运动员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射箭队运动员在射箭动作的不同阶段尚存在部分不合理的肌肉用力特点;相对来说,无论是举弓时的肌肉激活顺序、主要肌肉用力特点,还是动作的一致性,均是女子运动员较男子运动员合理;以肌电RMS幅值的"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这个派生指标对运动员进行多支箭肌肉用力的一致性评价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箭 技术 表面 动作一致性 中国
下载PDF
双侧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34
11
作者 刘桂杉 勾丽洁 +2 位作者 马明 王芳 王凯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179-3182,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运动想象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均根据康复评定结果给予相应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组在常规康复治... 目的探讨双侧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运动想象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均根据康复评定结果给予相应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双侧肢体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w,应用表面肌电图仪测试3组偏瘫侧三角肌、肱二、三头肌、腕伸肌的中位频率(MF)、均方根值(RMS)。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上肢功能运动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前后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3组三角肌、肱二、三头肌、腕伸肌MF、RMS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联合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双侧训练联合运动想象能更好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训练 运动想象 脑卒中 表面
下载PDF
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对颈型颈椎病肌肉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仲卫红 李宇涛 +4 位作者 林建平 郑其开 叶佳佳 王拥军 王诗忠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501-5505,共5页
目的:观察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颈肌肌力和耐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试验分3个中心进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病例82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颈肌肌力和耐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试验分3个中心进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病例82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间歇性颈椎牵引和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的治疗方案。两组病例治疗周期均为2周,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颈肌最大肌力、颈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结果:最终有效病例共799例,其中对照组401例,治疗组398例。两组在治疗后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和颈肌最大肌力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及颈椎前屈、后伸、右侧屈方向的最大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除前屈外各肌肉的sEMG在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各肌肉的sEMG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前屈、后伸、右侧屈方向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向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可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增强颈椎周围肌群的肌力,提高其肌肉的抗疲劳能力,从而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其疗效优于颈椎间歇牵引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推拿 表面 随机对照
原文传递
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17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陈娟 朱兰 +3 位作者 庞红霞 范国荣 史宏晖 郎景和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临床评估体系,以及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的17例患者,对比该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 目的探讨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临床评估体系,以及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的17例患者,对比该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盆底肌肉压痛VAS评分以及盆底表面肌电测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位年龄51岁(24~65岁),病程时间2年(8个月至6年)。治疗前后疼痛感觉的VAS评分分别为(7.9±1.5)分和(3.6±1.6)分,治疗前后盆底肌筋膜压痛VAS评分分别为(8.2±1.7)分和(3.8±2.0)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配对样本t检验提示治疗后静息电位值明显下降,前、后静息电位差值分别为(5.45,95%CI 3.04~7.86,P<0.01)和(3.94,95%CI 1.43~6.46,P=0.004)。结论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技术是治疗盆底肌筋膜痛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筋膜痛综合征 手法按摩 生物反馈治疗 表面 Glazer评估
原文传递
针刀疗法对膝骨关节炎兔胫骨前肌表面肌电与肌腱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2
14
作者 周帅 张伟 +2 位作者 王彤 王丽娟 郭长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5-680,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膝骨关节炎兔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和肌腱拉伸、蠕变及应力松弛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针刀组以股内、外侧肌止点及内、外膝眼为松解进针点治疗,每周2次;电针组针刺左后肢&qu...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膝骨关节炎兔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和肌腱拉伸、蠕变及应力松弛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针刀组以股内、外侧肌止点及内、外膝眼为松解进针点治疗,每周2次;电针组针刺左后肢"血海""梁丘""内膝眼""外膝眼"穴,每周3次。治疗3周后,先活体测量负荷分别为0、500、1 000 g时左侧胫骨前肌表面肌电数据。然后处死动物,取与膝关节相连的胫骨前肌肌腱试件,进行生物力学相关数据测试。结果无负荷下,模型组胫骨前肌肌肉积分肌电值比正常组下降(P<0.05),针刀组及电针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 g负荷下,针刀组胫骨前肌肌肉积分肌电值比模型组增加(P<0.01),且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 000 g负荷下,针刀组与电针组、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胫骨前肌肌腱蠕变率、应力松弛率比正常组增加(P<0.05),针刀组及电针组蠕变率均比模型组降低(P<0.05),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最大应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及电针干预可降低模型兔的最大应变(P<0.05)。结论针刀能够改善膝骨关节炎兔胫骨前肌疲劳程度,调整胫骨前肌肌腱生物力学行为,恢复膝关节力学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针刀 胫骨前 生物力学 表面
原文传递
基于多路sEMG时序分析的人体运动模式识别方法 被引量:32
15
作者 佟丽娜 侯增广 +3 位作者 彭亮 王卫群 陈翼雄 谭民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0-821,共12页
针对主动康复训练中人体运动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路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时序特征的人体运动模式识别方法.设计评估类周期sEMG信号波形相似度的方法来对多路sEMG信号进行特征选择;以二维科荷伦自组织竞争网络(Se... 针对主动康复训练中人体运动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路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时序特征的人体运动模式识别方法.设计评估类周期sEMG信号波形相似度的方法来对多路sEMG信号进行特征选择;以二维科荷伦自组织竞争网络(Self-organization mapping net,SOM)对多路信息进行编码;最后,建立描述各运动过程多路sEMG时序特征的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多模型匹配进行综合判决获取识别结果.并在对下肢踏车、椭圆、步行运动模式的识别实验中,相对于经典线性及非线性算法,识别率由72.5%和88.33%提高到91.67%,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表面 人体运动意图识别 自组织神经网络 隐马尔科夫模型
下载PDF
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提高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时盆底肌肉收缩表面肌电值 被引量:31
16
作者 冯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3期5346-5350,共5页
背景:女性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仪已广泛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其原理是利用从患者身上测量的肌电信号,并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和电疗技术来治疗女性尿失禁。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盆底... 背景:女性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仪已广泛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其原理是利用从患者身上测量的肌电信号,并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和电疗技术来治疗女性尿失禁。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治疗3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治疗时间4-8周,设置刺激参数60 Hz、20-60 mA,反馈12 s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肉,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肉2 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最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 s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变化,并观察每天漏尿次数。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肉2 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最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 s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等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P<0.05)、平均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果证实,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可明显增加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肉收缩表面肌电值,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生物刺激反馈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肉收缩 表面 漏尿
下载PDF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0
17
作者 郭汉青 付婷婷 +4 位作者 邹存华 桑昌美 刘青云 田英 赵淑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肌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筋膜疼痛综合征 刺激 手法按摩 表面
原文传递
表面肌电的信号分析及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卓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年第3期31-33,30,共4页
表面肌电的信号检测是一种无创电检测方法,其信号的检测分析在临床诊断、康复医学及运动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表面肌电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及其在国内外体育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关键词 表面 信号分析 应用研究
下载PDF
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在髌股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汪伍 潘惠娟 王惠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对髌股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PFOA)关节镜清理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膝关节髌股关节炎关节镜下清理术后患者60例。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A组):行术后常规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对髌股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PFOA)关节镜清理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膝关节髌股关节炎关节镜下清理术后患者60例。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A组):行术后常规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治疗组(B组):除对照组常规治疗外,强化髌股关节松动联合末端伸膝力量和稳定性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进行Lysholm评分、简易Mc Gill疼痛评分、髌骨活动度测试,髌骨上缘5cm、10cm、15cm处肌肉围度测定取平均值,并采集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s EMG)值,经标准化处理后取均方根值(RMS)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治疗1个月后,A组Lysholm评分、简易Mc Gill疼痛评分、髌骨活动度明显优于术前,肌肉围度平均值和RMS值差于术前;术后3个月均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性。治疗1个月后,B组Lysholm评分、简易Mc Gill疼痛评分、髌骨活动度明显优于术前,肌肉围度平均值和RMS值差于术前;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A、B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针对髌股关节炎患者的特点,设计科学、安全、有效的术后康复计划,可以明显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炎 关节松动 关节镜 康复 表面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王群 谢斌 +4 位作者 黄真 潘冰玉 靳婷婷 罗春 王翠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27-731,共5页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学及肌电学特征。 方法 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25例健康人分别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穿戴式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和表面肌电技术采集受试者上肢前屈够物时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和...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学及肌电学特征。 方法 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25例健康人分别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穿戴式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和表面肌电技术采集受试者上肢前屈够物时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和表面肌电信号,经处理后提取5个运动学参数,即躯干扭转度、肩关节活动度、运动速度、等张失稳度和等长失稳度,同时还对比分析肌电学特征,包括积分肌电值(iEMG)和肌肉做功比。将前屈够物过程分为前屈阶段和维持阶段,分别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屈阶段运动学参数和2个阶段的肌电参数,并分析实验组运动学参数与肌电参数间的相关性。 结果 ①实验组患侧躯干扭转度、等张失稳度和等长失稳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而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速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在够物前屈阶段其偏瘫侧上肢斜方肌上部iEMG值明显大于对照组,而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iEMG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肌中束和肱二头肌iEMG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肌前束/斜方肌上部做功比和三角肌前束/中束做功比均小于对照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做功比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够物维持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各肌肉iEMG值及肌肉做功比统计结果与前屈阶段一致。④躯干扭转度与斜方肌上部iEMG值呈正相关(r=0.359,P〈0.05);肩关节活动度与三角肌前束iEMG值呈正相关(r=0.366,P〈0.05);运动速度与三角肌前束iEMG值呈正相关(r=0.344,P〈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在够物过程中其运动学参数及表面肌电参数均出现异常特征性改变,上述指标可用于运动功能障碍定量评估及康复治疗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够物 运动学 表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