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再分析气温在东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谢爱红 Ian ALLISON +3 位作者 效存德 王士猛 任贾文 秦大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6-168,共13页
对比分析2005~2008年五种再分析资料和东南极地区气象站实测的日平均2m气温,结果表明:五种再分析资料都能够解释超过70%的方差,年均方根误差为3.4~6.9℃.三种NOAA再分析资料NCEP-1,NCEP.2和20CRv2呈现冷偏差(分别为-2.5,-... 对比分析2005~2008年五种再分析资料和东南极地区气象站实测的日平均2m气温,结果表明:五种再分析资料都能够解释超过70%的方差,年均方根误差为3.4~6.9℃.三种NOAA再分析资料NCEP-1,NCEP.2和20CRv2呈现冷偏差(分别为-2.5,-1.4和-1.5℃),ERAInterim和JCDAS呈现暖偏差(分别为1.7和2.0℃).五种再分析气温通常在(南半球)春季适用性强,冬、秋季适用性差;在海拔2800m高原内陆EAGLE地区适用性最强,在东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地区适用性最差.ERAInterim适用性优于其他再分析资料,可能源于其4D同化体系;三种NOAA再分析资料适用性最差,因为其同化体系更多地受控于有限的观测资料,20CRv2同化数据更少,仅仅同化了表面气压观测资料.虽然再分析气温具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但是,仍然不失为南极地区气候研究的有效工具.在南极,尤其是在广袤的南极内陆地区,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实地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再分析资料 表层气温 中山站-Dome A 自动气象站
原文传递
厄尔尼诺与青岛滨海海气温差 被引量:3
2
作者 薛德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0-92,共3页
EI Nino.是大尺度海洋异常现象,也是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常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我国不少学者都研究过厄尔尼诺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指出厄尔尼诺年,我国北方夏季气温偏低;有的学者指出EI Nino年我国近海海温也出现负距平... EI Nino.是大尺度海洋异常现象,也是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常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我国不少学者都研究过厄尔尼诺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指出厄尔尼诺年,我国北方夏季气温偏低;有的学者指出EI Nino年我国近海海温也出现负距平,海温、气温都偏低.因为海气温差对沿海地区海陆风及海雾等天气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选用青岛1961~1990年逐月气温资料及同期小麦岛表层水温资料来探讨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青岛 气温 年际变化 表层气温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两种可能演变情形下20世纪热盐环流演变特征的重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程军 郭品文 +3 位作者 张福颖 刘征宇 刘林蔚 丘文先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78-1790,共13页
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热盐环流在20世纪的演变特征对于其自身演变规律及其相应气候影响的研究十分关键.研究该问题两种途径(直接观测与间接重建)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减弱与非减弱),且可信度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热盐环流强度... 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热盐环流在20世纪的演变特征对于其自身演变规律及其相应气候影响的研究十分关键.研究该问题两种途径(直接观测与间接重建)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减弱与非减弱),且可信度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热盐环流强度改变所引起的最显著气候影响—南北半球间海气界面温度(表面海温及气温)的"翘翘板"现象,在两种可能的演变情形下,由相应的模式试验建立海气界面温度"跷跷板"现象强度与热盐环流强度异常间的统计模型,继而由多个实测海气界面温度资料集对该时期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进行重建.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减弱情形下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与"跷跷板"现象的强度之间在1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非减弱情形下两者在4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本文两种情形下的重建结果相一致,同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热盐环流的演变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增强"4个阶段,且年代以上尺度范围内的变化幅度约1Sv.4个演变阶段的转换时间分别为20世纪1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及20世纪70年代中期.本文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重建结果,指出该时期热盐环流可能未发生趋势性的减弱,还是以年代际波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盐环流 20世纪 重建 “跷跷板”现象 表层海温 表层气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