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鸦片战争前的“行欠”纠纷与中英交涉问题新探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晓荣 孙宝根 《天府新论》 2006年第6期117-120,共4页
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行欠”纠纷主要产生于以下两个原因:贸易中议价的不合理及货物的赊卖活动;洋商对行商的高利放贷。清政府在处理“行欠”纠纷时,混普通涉外民商纠纷为政府外交事务,加之中国缺乏解决涉外民商纠纷的法律制度安排,使得... 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行欠”纠纷主要产生于以下两个原因:贸易中议价的不合理及货物的赊卖活动;洋商对行商的高利放贷。清政府在处理“行欠”纠纷时,混普通涉外民商纠纷为政府外交事务,加之中国缺乏解决涉外民商纠纷的法律制度安排,使得“行欠”纠纷无法在当时的法律体系内得到解决;而英商和英国政府在交涉中的策略选择,也使得“行欠”一步步演成了两国之间的国际交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交涉 民商纠纷 外交化
下载PDF
清代对外贸易外债偿还法探析——基于对十三行行欠的考察
2
作者 魏俊 《兰台世界》 2019年第6期138-142,共5页
清代对外贸易带来的利润给予这个白银产出量甚微的国家以财政支撑,但是清政府的外债偿还法却带给载体十三行灭顶之灾。清政府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和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处理债务的方法而确定的行商偿债方法,违背了当时国际上关于破产免责的... 清代对外贸易带来的利润给予这个白银产出量甚微的国家以财政支撑,但是清政府的外债偿还法却带给载体十三行灭顶之灾。清政府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和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处理债务的方法而确定的行商偿债方法,违背了当时国际上关于破产免责的商业法则,人为地对行商们的现金流进行分置消滞,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正常流动,造成了行商们资金短缺,并让巨额债务弱化和拖垮了十三行商,严重影响了清朝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撕开了英美外商力量觊觎清朝市场的口子,是引发鸦片战争众多因素中的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产免责 政治因素 外商债务
下载PDF
行欠清偿与近代中国外债的产生
3
作者 马长伟 《近代史学刊》 2021年第1期116-130,269,270,共17页
行商作为清政府授权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代表,执行朝廷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策略,清政府对其债务负有担保责任。行欠源于中英贸易间商业信用,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走向前台,以军事服务经济侵略,要求清政府偿还300万两行欠,以维护英方... 行商作为清政府授权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代表,执行朝廷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策略,清政府对其债务负有担保责任。行欠源于中英贸易间商业信用,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走向前台,以军事服务经济侵略,要求清政府偿还300万两行欠,以维护英方的权益。清政府由债务担保方变为承担方,行欠由或有债务变为直接债务。行欠表面上是行商与英国商人的商务纠纷,其背后是中英政府之间的博弈。行欠经历了商业信用向国家信用的转变、商人私债向国家债务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政府直接负有偿还责任的外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债 中英贸易 近代中国
下载PDF
清代"行欠"纠纷之我见
4
作者 李镓儫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第10期296-296,共1页
中西方之间航路开辟后,西方开始了接触中国的努力,但在接触的同时难免产生摩擦.由于经济因素是致使西方接触东方的主要驱动力,因而华洋商事纠纷就成为华洋纠纷的一个主要型态.而"行欠"则是华洋商事纠纷中的一种十分常见情况.... 中西方之间航路开辟后,西方开始了接触中国的努力,但在接触的同时难免产生摩擦.由于经济因素是致使西方接触东方的主要驱动力,因而华洋商事纠纷就成为华洋纠纷的一个主要型态.而"行欠"则是华洋商事纠纷中的一种十分常见情况.作为清帝国和西方最早的摩擦形态,研究"行欠"有助于我们更加立体地体认识近代中外经贸交流过程中涉外商务活动的历史内涵,并对中国法制与商业近代化的开端以及历程增添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中外摩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