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写英文书信
1
作者 孙炳舜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78-80,共3页
英文书信是外事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其写作格式及行文方法与中文书信的写作有很大不同,本文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英文书信 行文方法 书写格式 信封
下载PDF
学一学起承转合
2
作者 吴学华 《作文(初中年级)》 2022年第1期50-51,共2页
“起承转合”是古人常用的行文方法。“起”即文章的开头在引出主题或主人公之前,一定要先做一个巧妙的铺垫;“承”是事件的过程,承接开头的铺垫之后,引出文章的主题、主人公或主要事件,并能启示下文;“转”,是转折,转到与主要人物、主... “起承转合”是古人常用的行文方法。“起”即文章的开头在引出主题或主人公之前,一定要先做一个巧妙的铺垫;“承”是事件的过程,承接开头的铺垫之后,引出文章的主题、主人公或主要事件,并能启示下文;“转”,是转折,转到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关的人和事;“合”,就是文章的结尾,起到总结全文、点明或升华主题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感情更加充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承转合 开头 升华主题 铺垫 文章 结构完整 行文方法 事件
下载PDF
GRE阅读入门:常考考点
3
作者 魏宇燕 《英语沙龙(高中)》 2003年第9期34-36,共3页
在上一期中,我们对GRE阅读文章的套路、行文方法做了大致的介绍,了解了不同类型文章的判断方法和特点。尽管这些文章的框架和结构不同,但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常考考点。总体来说,GRE阅读中的考点有其一般规律,有一部分固定内容... 在上一期中,我们对GRE阅读文章的套路、行文方法做了大致的介绍,了解了不同类型文章的判断方法和特点。尽管这些文章的框架和结构不同,但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常考考点。总体来说,GRE阅读中的考点有其一般规律,有一部分固定内容,它们出现在文章中时出考题的频率比较高,简要说来有以下几类常考考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 阅读中 态度 不同类型 作者 新事物 考题 判断方法 特征词 行文方法
原文传递
简牍三昧手 妙笔绘世情——略论李之仪手简的艺术特色
4
作者 史月梅 《唐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6-59,共4页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以手简擅名,无论是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还是行文方法,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细细品味李之仪的手简作品,读者不仅能够从中窥见其复杂多变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还能够领略到其简洁隽...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以手简擅名,无论是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还是行文方法,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细细品味李之仪的手简作品,读者不仅能够从中窥见其复杂多变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还能够领略到其简洁隽永的语言风格以及婉转多姿的行文方式,非常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之仪 手简 晚年心态 语言风格 行文方法
下载PDF
甲骨文修辞现象浅析
5
作者 陈昶 《汉字文化》 2010年第2期73-76,共4页
修辞是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行文方法。甲骨文是我国存世最早的文献,其中含有修辞意味的卜辞已有很多。在甲骨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为反复,此外还有对偶及顶真。现以实例对其修辞现象加以分析。
关键词 修辞现象 甲骨文 行文方法 表达效果 语言形式 修辞方式 反复 对偶
原文传递
浅谈生活情感类文章的技巧指导
6
作者 季凯玉 《成才之路》 2009年第7期41-42,共2页
本人从技巧的角度谈如何进行生活情感类文章的指导,从选取独特的素材,到关注感人的细节,再到使用波澜起伏的手法和卒章显志的方法。这些方法既是基本的行文方法,也是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更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和作文视角的方法... 本人从技巧的角度谈如何进行生活情感类文章的指导,从选取独特的素材,到关注感人的细节,再到使用波澜起伏的手法和卒章显志的方法。这些方法既是基本的行文方法,也是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更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和作文视角的方法,这对于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情感类文章 技巧 作文 行文方法 中学
下载PDF
论民族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7
作者 吴斌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21,共8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法律是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法律的形式并不复杂,但各国家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民族法律文件的数量却相当庞杂,涉及内容广泛。因此,开展规范性民族法律文件的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法律是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法律的形式并不复杂,但各国家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民族法律文件的数量却相当庞杂,涉及内容广泛。因此,开展规范性民族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整理工作非常必要。文章依据法理学原理,结合我国民族立法的实际,对目前开展规范性民族法律文件规范化和系统化工作的必要性、内容、方式和方法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法律文件 规范化 系统化 表述形式 行文方法
原文传递
英语书面表达行文的几种方法
8
作者 何杰 《英语考试向导(高考学生版)》 2000年第3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高中 英语 高考 书面表达题 行文方法 主题句法
全文增补中
巧用“起承转合”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9
作者 严爱兰 《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33期50-50,共1页
“起承转合”原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开头,是发端;“承”是事件过程,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变化,换个角度立论;“合”是对事件的总结,结束全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将每... “起承转合”原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开头,是发端;“承”是事件过程,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变化,换个角度立论;“合”是对事件的总结,结束全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将每一课时作为一个整体,巧用“起承转合”技巧,“导”、“演”好每一环节,定能优化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起承转合 巧用 优化 课堂教学结构 行文方法 “起” “转”
下载PDF
不拘“定法”出奇文——对《梦魇项将军》的剖析
10
作者 赵文汉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05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行文方法 史论 历史史实 历史人物 照常规 定法 项羽 将军 评论 悲剧人物
下载PDF
唐袁滋摩崖──昭通“五尺道”上留下的彝汉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11
作者 王永泉 《民族工作》 1999年第12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文化融合 五尺道 古彝文 行文方法 彝族文化 行文方式 监察御史 自上而下 畸变产物 古汉语
下载PDF
如何把握起承转合打造诗意课堂?
12
作者 张晓虎 《地理教育》 2014年第7期18-18,共1页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张晓虎教师回答:“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张晓虎教师回答:“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简单说,“起”就是开端,即文章的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即说明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合”则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是结尾.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起承转合是古人提出的创作思路和诗体结构,非常科学完美.推而论之,课堂教学亦如写诗,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教学步骤等的设计也可以像作诗一样去建构规划,使它变得科学严密,并极具诗情画意.本文仅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为例,说明在地理教学中把握起承转合、打造诗意课堂的具体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承转合 课堂教学 诗意 行文方法 清代学者 诗体结构 创作思路 教学程序
下载PDF
文从字顺——记叙文行文方法指津
13
作者 张永梅 《人生十六七》 2017年第12期42-42,共1页
写文章不仅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还要做到文从字顺。所谓“文从字顺”,就是语言表达准确,读起来通顺流畅,没有语法错误,词语也不存在歧义……有的人觉得这没什么难的,就是把事情说清楚吗?然而,要想精益求精,也不是一件易... 写文章不仅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还要做到文从字顺。所谓“文从字顺”,就是语言表达准确,读起来通顺流畅,没有语法错误,词语也不存在歧义……有的人觉得这没什么难的,就是把事情说清楚吗?然而,要想精益求精,也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怎样做到文从字顺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从字顺 行文方法 记叙文 语言表达 语法错误 文章
原文传递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14
作者 文长明 《俪人(教师)》 2014年第15期32-32,共1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针对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本文主要尝试从作文素材积累、行文组织方法指导、修饰、修辞方法指导等来破解这一难题.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观察方法 行文组织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