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道德责任的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胡苏联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2-45,共4页
主体道德责任的定性分析胡苏联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实践课题,本文试从主体道德责任的角度对道德责任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要研究主体道德责任,首先需要对此概念予以定性分析。所谓主... 主体道德责任的定性分析胡苏联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实践课题,本文试从主体道德责任的角度对道德责任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要研究主体道德责任,首先需要对此概念予以定性分析。所谓主体道德责任是:在社会客观道德标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定性分析 主体道德 道德义务 道德标准 伦理学 道德评价 道德能力 社会道德 行为
下载PDF
行为美论纲 被引量:1
2
作者 钟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9-144,共6页
行为美是以行为善为前提的,但行为美又区别于行为善;行为美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功能性,这与善有联系;行为美是人的一种文化性反应,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成果;行为美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是社会行为美;行为美还表现为直接的善... 行为美是以行为善为前提的,但行为美又区别于行为善;行为美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功能性,这与善有联系;行为美是人的一种文化性反应,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成果;行为美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是社会行为美;行为美还表现为直接的善,具有直接的功利性;行为善转化为行为美需具有典型性、超常性和直觉性,具有美的特征;人们对行为美的欣赏具有滞后性。非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英雄行为,职业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专家行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君子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 行为 社会目的性 文化性反应 英雄行为
下载PDF
论行为美与行为善的异同
3
作者 钟杨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12期31-32,共2页
行为美本身的功利性和美在内容的特点表明 ,行为善是行为美的前提和基础。与行为善相比 ,行为美具有超功利性和超常性 ,这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关键词 行为 行为 超功利性 超常性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公共生活世界 被引量:1
4
作者 焦文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7-72,共6页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人之作为人的生活世界的善的美德具有各种层面 ,它们共同存在于政治正义善的关系之中。政治正义善不仅给出了个别善之成立的宏观框架 ,而且本身就是在与个别善的互动中表明了自己的整合性善的崇高境界的。尽管作为思...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人之作为人的生活世界的善的美德具有各种层面 ,它们共同存在于政治正义善的关系之中。政治正义善不仅给出了个别善之成立的宏观框架 ,而且本身就是在与个别善的互动中表明了自己的整合性善的崇高境界的。尽管作为思想善的“沉思”超拔于其他善 ,但它仍须通过美德和正义才能导出。符合正义的城邦政治先在地为个人冲突提供了调适秩序 ,它也是个别美德的完美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生活世界 亚里士多德 个别行为 政治正义 城邦政治 政治生活 思想理论生活
下载PDF
价值论视阈中“耻感”的意蕴
5
作者 罗诗钿 《南方论丛》 2013年第5期75-84,共10页
规范地理解,耻感就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情感的体验,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进一步说,耻感是自我评价活动的"理性"情感形式,... 规范地理解,耻感就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情感的体验,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进一步说,耻感是自我评价活动的"理性"情感形式,它不但属于人类的高级情感即社会情感,而且是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自觉形式。在评价活动中,无论在个体对社会道德准则和社会价值的自觉选择上、建设性的情感升华上,还是在个体之耻的意识形态化中,都彰显了自我评价活动的自觉。这种自觉更为明显地体现在道德自我评价活动的否定方式中,即耻感以自我评价活动的否定方式把握善,是一种道德自我赏罚的特殊情感形式。耻感的自我评价活动的自觉性表明"耻感表征一种主体自由能力",是"内在心灵世界的善"与"外在行为的善"的统一:在具体的伦理境遇中选择德性生活方式的主体意识与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的自觉行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感 自我评价活动 主体自由能力 内在心灵世界的 外在行为 意蕴
原文传递
虚拟内疚:一种德育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郦平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32,共3页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特殊阶段,同时又因面临学习、择业等压力,其认知、情绪的变化异常突出。尤其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往往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或采取一些极端的应对措施,进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鉴于虚拟内疚...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特殊阶段,同时又因面临学习、择业等压力,其认知、情绪的变化异常突出。尤其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往往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或采取一些极端的应对措施,进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鉴于虚拟内疚是基于人际关系之间的心理换位基础上形成的,而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度过,于是提倡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虚拟内疚的教育方法引入道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没有外在控制的情况下,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相互影响机制,以致彼此间可以相互调节、相互强化,进而促使其良好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德性 虚拟内疚 心理换位 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