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李景林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
文摘
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 ;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 ,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 ,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 ,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 ,建立超越的基础 ,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基本方式。这种形上学的系统 ,是哲理而非宗教 ,但却内涵着宗教性的精神和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它给出了经由人的日用常行和自然情态生活而获得超越的一条很切实。
-
关键词
儒家
丧祭理论
终极关怀
丧祭礼仪
礼制
“礼三本”
血缘情感
社会伦理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论孔子仁学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杨庆中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6-81,共6页
-
文摘
本文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庞大,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其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孝”“弟”;逻辑的展开是推己及人的“爱人”;逻辑的准则是既能彰显血缘情爱,又能照应宗法等级的“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对“己”的体知和修练,达到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界。孔子的仁学,摆脱了西周以来的宗教神学观念,把主体之道德修养的责任全部落实到了能动的主体自身,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自觉。
-
关键词
孔子仁学
内在逻辑
宗法等级制
“爱人”
《左传》
《论语》
宗法制
血缘情感
兼相爱
血缘亲情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情感:新世纪价值主体性的核心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陈平
-
机构
江苏省委党校
-
出处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7-21,共5页
-
文摘
道德价值不是一种单向度的伦理追求 ,而是一种全方位的伦理追求。道德价值是人作为生命的 ,情感的和理性的存在物的伦理追求 ,但伦理学却在关注道德价值理性属性的同时 ,常常忽略了道德价值的情感属性 ,因而 ,灰色的理论变得更加灰色了。
-
关键词
情感
价值
情感结构
血缘情感
自然情感
宗教情感
-
分类号
B842.6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机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3
- 4
-
-
作者
李兴华
董明利
-
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
-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102,共5页
-
基金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传统器物的现代德育功能研究"(JD1383)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文化精神结构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道"(SK1306)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生成过程中,以血缘家庭为出发点,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以性善为逻辑起点,生发出血缘、情感、入世三个重要的内容结构要素。家族的血缘情感是一切道德情感的源泉,从"亲亲"向"亲人"推演,推己及人,于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生成的有机结构中,突出了血缘本位和家族本位。在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模式中,以儒家的入世为主流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道家的道心和佛家的佛性为补充,构建起人生的退出机制,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结构各要素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实现了文化精神上的自我生成和自给自足。
-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有机结构
血缘情感
家国同构
人生态度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屈原的“内美”心态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林宏跃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10-15,共6页
-
文摘
“内美”是屈原对其个体品质的一种自我意识,它在屈原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屈原与众不同的个性心理。楚王族血缘观念、荆楚巫风以及战国时代士的自我觉悟是屈原“内美”意识产生的主要根源。“内美”意识对屈原精神主体、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思维特征均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是屈原人格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
-
关键词
内在机制
自我意识
思维特征
心理结构
价值取向
血缘关系
血缘情感
制约作用
精神主体
自我人格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孟子推恩说何以可能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张丰君
-
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管子学刊》
CSSCI
2012年第2期24-26,35,共4页
-
文摘
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的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的思想并不矛盾。推恩说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的、本能的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的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的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人的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的"仁"学具有高扬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的只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人的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的道德、导致对人性的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的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的否定。
-
关键词
孟子
推恩
血缘情感
-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 7
-
-
作者
徐嘉
-
机构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1年第5期27-28,共2页
-
文摘
一、“情理”的奠基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朴素、自然而直接,既尊重人之常情,视其为基本价值,又超越血缘情感,走向“爱人”。不仅如此,孔子认为,合乎自然的情感都是美好的,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
-
关键词
儒家伦理
血缘亲情
情理
人之常情
孔子
伦理思想
血缘情感
尊重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白虎通》“血缘情感”道德价值论证及其反思
- 8
-
-
作者
冷兰兰
-
机构
湖南工业大学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87,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白虎通》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建构及论证”(17CZX057)。
-
文摘
《白虎通》作为汉代重要的政治纲领性文本,极尽“血缘情感”道德价值之运用,从“同质”天人关系、“拟亲”人伦纲常、“名定”资源分配、“濡化”家国情怀等方面,对“血缘情感”道德价值展开了论证,基本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范式、人伦规范、社会生活方式,凝练出以“三纲六纪”为主体的古代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凝练出中国人忠诚、孝亲、责任、友爱等特有的文化基因。但是,这也严重禁锢了人的价值,形成了“子民人格”,滋生了贪腐与剥削,忽略了独立的“个体人”的道德需要。
-
关键词
《白虎通》
血缘情感
天人关系
家国情怀
道德价值
-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孔孟的孝论及在当代的价值
- 9
-
-
作者
刘振平
-
机构
陕西咸阳市教研室
-
出处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2年第5期101-102,共2页
-
-
关键词
孔孟孝论
道德教化
宗法社会结构
血缘情感因素
祖先崇拜
历史价值
-
分类号
B824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门
- 10
-
-
作者
李广田
-
出处
《大众电影》
2004年第5期21-21,共1页
-
文摘
儿童作家郑红和去美国五年之久的丈夫离了婚,这是一份已经淡漠了的情感,因此分手也很理智。在这之前,她一直带着五岁的儿子宽宽住在公公的家里,现在离了婚,郑红要带走儿子去开始新的生活。
-
关键词
李广田
血缘情感
情深似海
儿童
作家
新生活
丈夫
童话
家族
供图
-
分类号
J97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