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腔内治疗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希全 崔佳佳 +4 位作者 王义平 朱亮 潘晓琳 公斌 张建欣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5-790,共6页
目的:探讨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31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左侧277例,右侧38例。均行局麻下患侧股静脉穿刺,并在导丝引导下... 目的:探讨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31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左侧277例,右侧38例。均行局麻下患侧股静脉穿刺,并在导丝引导下,采用12~14 F鞘管机械性血栓抽吸或配合Fogarty球囊取栓,对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后根据血栓清除情况,行抗凝或置管溶栓治疗。结果: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术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清除III级(清除率>95%)80.32%、II级(清除率50%~95%)18.09%、I级(清除率<50%)1.59%。支架植入后,治愈86.03%、显效10.79%、好转2.54%、无效0.64%。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小于入院时(均P<0.05)。随访通畅率分别为3~6个月95.87%,7~12个月95.53%,13~24个月94.25%,25~36个月92.33%。结论: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恢复时间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外科学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血管疗法
原文传递
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9
2
作者 郭媛媛 杨斌 +1 位作者 蔡红波 金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5-779,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23例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患者治疗前均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 目的:探讨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23例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患者治疗前均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8岁;合并肾动脉灌注不良8例(单侧6例),肠系膜上动脉灌注不良9例,单侧下肢动脉灌注不良5例,脊髓灌注不良1例;17例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及相关辅助治疗,6例患者拒绝手术,予保守治疗。结果:6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在2周内死亡。17例接受急诊手术患者均予覆膜支架封堵主动脉第一破口,其中1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分支动脉灌注不良改善;1例第一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中段,先植入裸支架,扩张主动脉真腔后,再植入覆膜支架封堵第一破口;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尚需再植入单侧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裸支架。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17例均随访3~36个月,1例术后半年死于心肌梗死,余均存活且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器官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恢复脏器供血,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 急诊处理 血管疗法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动脉瘤的处理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葛红卫 朱云峰 +4 位作者 朱永斌 吴元兵 姜云飞 黄一鸣 陈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7-791,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主动脉 髂动脉瘤 血管疗法
原文传递
血管内移植物的研究历史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珺 景在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2期1136-1137,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移植物 介入 朴素 血管疗法
下载PDF
以腔内技术为核心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周为民 周卫 +3 位作者 邱结华 袁庆文 陈锋 熊吉信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1-796,共6页
目的:探讨以腔内技术为核心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4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31例(A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181例(B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 目的:探讨以腔内技术为核心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4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31例(A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181例(B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和/或复合手术治疗。结果:A组技术成功率100%(231/231);5例左髂总静脉无狭窄或闭塞,左髂静脉病变率97.8%(226/231);共植入髂静脉支架182枚。B组技术成功率99.4%(180/181);共植入支架151枚;1例患者术中行球囊扩张成形时左髂静脉破裂而致腹膜后巨大血肿、失血性休克,经积极抢救后好转;手术前后病变左髂静脉远心端与近心端压力差由术前(18±4.45)cmH2O降至术后(4±3.02)cmH2O(P<0.01);89例患者合并有左股浅静脉重度瓣膜功能不全,二期行股静脉瓣膜修复术。随访3个月至8年,平均35.6个月,A组15例、B组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腔内技术为核心治疗Cockett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中远期效果。对于合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联合应用Forgarty导管取栓或导管接触溶栓是腔内治疗一种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ETT综合征 血栓形成 血管疗法 导管溶栓
原文传递
正确看待血管腔内介入疗法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庆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81-482,共2页
关键词 血管介入疗法 血管疾病 治疗 带膜支架 适应证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下肢静脉曲张的非手术疗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红宝 韩东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922-922,共1页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硬化疗法 血管激光疗法 非手术疗法
下载PDF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任洪 陈杰 +4 位作者 晏明鹏 梁正荣 马永伟 周兵 秦翠华 《健康之路》 2018年第5期97-97,共1页
目的:分析血管腔内介入疗法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效果,阐述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间外科接收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84例,随机进行分组... 目的:分析血管腔内介入疗法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效果,阐述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间外科接收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84例,随机进行分组,42例为对照组,4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发症、手术时间等情况及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总体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2.8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78.5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1.4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疗法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性高,预后效果良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血管介入疗法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吴昊 《健康之路》 2017年第3期39-39,共1页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在本院内招募42名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作为本次的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受试者,其中试验组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对照组行...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在本院内招募42名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作为本次的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受试者,其中试验组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对照组行外科血管转流术治疗,并对疗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恢复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若试验组疗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少于对组照,且疗后总恢复率高于对组照,则可认为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通过使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治疗此类疾病是有效和安全的。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疗后并发症率的比较可知,试验组总并发症率为28.57%,对照组总并发症率为57.14%,对照组的总并发症率明显高于试验组,有显著差异,可认为试验组治疗此类疾病更为安全;(3)通过对两组患者疗后病情的恢复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试验组的患者总恢复率为90.48%,对照组的患者总恢复率为85.72%,试验组的总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则可认为使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有效的。结论:通过此次试验可知,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使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介入治疗法 安全有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