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8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与血管闭塞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6
1
作者 胡雪峰 李娜 +1 位作者 张世璇 张汉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4期649-651,共3页
缺血半暗带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早期实现血管再通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探讨NIHSS评分与血管闭塞及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NIHSS评分 急性脑梗死患者 预后相关性 血管闭塞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半暗带 血管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80
2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党超 +6 位作者 卢洁 宋海庆 吴波 余剑 曾进胜 谢鹏 于生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4-335,共12页
脑梗死急性期以血管再通为核心的各种治疗措施,主要是挽救梗死灶周围因缺血性损伤而发生功能异常、但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使其恢复正常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梗死灶周围这种仍有救治机会的神经组织,一般被认为属于“缺血半暗带(ischemic ... 脑梗死急性期以血管再通为核心的各种治疗措施,主要是挽救梗死灶周围因缺血性损伤而发生功能异常、但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使其恢复正常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梗死灶周围这种仍有救治机会的神经组织,一般被认为属于“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缺血半暗带已成为急性脑梗死的关注焦点,其临床评估和治疗受到血管神经病学和相关学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临床评估 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损伤 血管 神经功能恢复 血管神经病学 脑梗死急性期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新动向 被引量:47
3
作者 杨英珍 陈瑞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6-197,共2页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病发病机制 治疗包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年病死率 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降压药物 血管 上升趋势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过急性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2
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74-177,共4页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过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课题组于1993年5月至199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组溶栓治疗患者1138例,采用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的标准。1138例中,再通者757例(6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过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课题组于1993年5月至199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组溶栓治疗患者1138例,采用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的标准。1138例中,再通者757例(66.5%),未通者381例(33.5%)。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比较,4周病死率分别为3.4%和21.8%(P〈0.001);各种严重并发症前组显著低于后组(P〈0.01-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血管 预后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5
作者 曲广枝 蒋波 +1 位作者 孙秀丽 于建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静脉溶栓时间窗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静脉溶栓时间控制在4.5 h内,B...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静脉溶栓时间窗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静脉溶栓时间控制在4.5 h内,B组静脉溶栓时间控制在4.5~12.0 h。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血管狭窄、血管再通及继发出血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Rankin量表)、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量表]。结果治疗后A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得到改善,而治疗1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A组NIHS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升高,且A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降低及BI评分升高程度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血管狭窄、血管再通及继发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早期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 h内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预后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静脉溶栓 时间窗 NIHSS评分 血管狭窄 血管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6
作者 王蒙 周俊山 吴奥燕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1-395,共5页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或致残的首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急性期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在患者发病45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为...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或致残的首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急性期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在患者发病45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的首选方法[1].然而经循证医学证实,能在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并具备溶栓适应证的患者非常有限,且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在静脉溶栓后能实现血管再通的比例偏低[2].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多模式血管再通方法应运而生.我们针对AIS血管再通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治疗方法的认识,以利于对AIS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脑卒中患者 血管 溶栓适应证 血管闭塞性
原文传递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被引量:33
7
作者 梁峰 胡大一 +1 位作者 方全 沈珠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63-274,共12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早期、完全、持续心外膜血管再通以及微血管灌注恢复,以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缩小梗死范围及改善左室功能,是STEMI患者治疗的基石[1,2]。近年来由于国内外STEMI治疗区域网络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早期、完全、持续心外膜血管再通以及微血管灌注恢复,以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缩小梗死范围及改善左室功能,是STEMI患者治疗的基石[1,2]。近年来由于国内外STEMI治疗区域网络建立及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和再灌注策略的完善[3,4],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得以早期开通,同时由于直接PCI、补救PCI、溶栓后常规PCI及辅助抗栓治疗完善而使其最大可能达到快速、完全和长期持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灌注治疗 STEMI 直接PCI 梗死相关动脉 辅助抗栓治疗 血管灌注 血管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8
作者 万敏 宋西方 贾伟华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1年第1期110-113,共4页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的特点,尽早完成血管再通对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成为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本研究现对血管再通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城乡...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的特点,尽早完成血管再通对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成为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本研究现对血管再通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因[1],其发病率仍在增高[2],且具有年轻化特点[3]。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家庭及社会均造成巨大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急性期 临床预后 致死率 年轻化
原文传递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阮清源 尹虹祥 +5 位作者 魏衡 宋林 贾复敏 张丽 腊琼 周瑞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8期409-410,415,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5.78%;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管再通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NSICH)的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7 d早期临床转归良好、90 d预后良好和生活自理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血管未通组(均P<0.05);2组7 d和90 d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前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血管 预后
下载PDF
头针与脑梗塞后血管的早期再通 被引量:18
10
作者 蔡敬宙 潘锦瑶 《上海针灸杂志》 2002年第4期9-10,共2页
目的 观察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脑血管的早期再通及梗塞灶的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患者头皮血管舒缩区的方法 (头针组 )治疗脑梗塞患者 35例 ,并与单纯药物治疗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经 TCD及 CT检查显示 ,头针组在脑血管的早期再通 ,... 目的 观察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脑血管的早期再通及梗塞灶的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患者头皮血管舒缩区的方法 (头针组 )治疗脑梗塞患者 35例 ,并与单纯药物治疗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经 TCD及 CT检查显示 ,头针组在脑血管的早期再通 ,梗塞灶的收缩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脑梗塞患者早期进行头皮针治疗 ,可以提早血管的再通时间、缩小梗塞灶及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由于早期使用血管扩张剂而引起梗塞后出血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意外 头针 脑梗塞 头皮血管舒缩压 血管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1
作者 宋爱晶 李野 于浩光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801-804,共4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5年4月烟台龙矿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5 mg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10 s内...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5年4月烟台龙矿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5 mg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10 s内静脉推注,45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60 min内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血管再通情况和脑梗死灶体积。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9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脑梗死灶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治疗前后差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注射液 注射用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日常生活能力指数 血管 脑梗死灶体积
原文传递
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黄先勇 李玉芳 +3 位作者 沈洪 刘刚 龚爱武 尹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87-389,共3页
目的 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后再通以及 4周内患者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 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 ,将 43例患者分为血管再通组 (32例 )和血管未通组 (11例 ) ,将溶栓后 1周内不同时间血清CRP... 目的 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后再通以及 4周内患者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 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 ,将 43例患者分为血管再通组 (32例 )和血管未通组 (11例 ) ,将溶栓后 1周内不同时间血清CRP水平变化与梗死血管再通关系、梗死后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即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心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血清CRP水平升高后持续下降者显示较持续升高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为 71.9%和 3.1%(P <0 .0 1) ;(2 )前者 4周内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减少 ,其中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 8.3%和 6 2 .5 %(P <0 .0 1)。结论 AMI溶栓后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在预测溶栓后再通和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预后 血管
下载PDF
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对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桂林英 杨军政 +2 位作者 孟祥会 齐凤苗 尹新玲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分析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对中重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六医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6例中重度ACI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 目的分析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对中重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六医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6例中重度ACI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术前及术后第1、7天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术后24 h出血率和术前及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为84.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7天,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术前1 d,且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率为5.1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重度ACI患者应用支架机械取栓可以早期快速清除病变血管血栓,恢复血流灌注,增加血管再通率,且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机械取栓 动脉溶栓 血管 神经功能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溶栓与动静脉溶栓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管再通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朝斌 侯立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9期2480-2482,共3页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IA)与动静脉溶栓(IVIA)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管再通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经济能力、自愿原...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IA)与动静脉溶栓(IVIA)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管再通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经济能力、自愿原则以及入院顺序,将88例病人分为动脉溶栓组(IA组)54例和动静脉溶栓组(IVIA组)34例。动静脉溶栓组先采用静脉溶栓以争取治疗时机,再进行动脉溶栓;动脉溶栓组采用动脉溶栓,比较两组病人的血管再通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病人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A组病人溶栓后TIMI血流分级2级~3级占67.6%,高于IA组的37.0%(P<0.05);治疗后,IA组中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1.1%,与IVIA组的1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病死率,IVIA组为5.9%,IA组为3.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A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比例高于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与动脉溶栓相比较,血管再通率增高,在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并无差异,但动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恢复及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动脉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溶栓 动静脉溶栓 症状性脑出血 血管 病死率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介入治疗方法和装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5
作者 涂雪松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0年第1期85-92,共8页
机械血栓切除术可治疗伴大血管闭塞的前循环和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血栓切除术失败后仍应进行支架植入术;接触抽吸术与支架取栓术的优劣难分仲伯;伴大血管闭塞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置... 机械血栓切除术可治疗伴大血管闭塞的前循环和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血栓切除术失败后仍应进行支架植入术;接触抽吸术与支架取栓术的优劣难分仲伯;伴大血管闭塞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要优于支架取栓术;支架取栓术加动脉内溶栓治疗有叠加效应,但机械血栓切除术加静脉溶栓则无叠加效应;远程缺血预处理和替罗非班有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功效;紫杉醇洗脱支架和新型支架是值得推广的新型血管内治疗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 机械血栓切除术 方法 装置 血管
原文传递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16
作者 郑斯莉 缪朝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5-606,共12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其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有效地实现血管再通,从而拯救缺血但尚未梗死的脑组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血液纤溶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其重组蛋白阿替普酶是美国FDA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其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有效地实现血管再通,从而拯救缺血但尚未梗死的脑组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血液纤溶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其重组蛋白阿替普酶是美国FDA唯一批准用于治疗AIS的溶栓药物。本文介绍内源性tPA分子的来源和功能,从其蛋白结构、变构活化、溶栓性质、半衰期和生理抑制剂等方面详细阐述tPA溶栓的分子机制。同时介绍重组人tPA及其代表性变异体,重点讨论tPA治疗AIS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包括tPA的有效性、安全性、时间窗、患者纳入标准、给药途径和剂量以及tPA治疗AIS的不良反应等。此外,本文还着重介绍tPA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新方法治疗AIS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管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 血管内取栓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洁 王峰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7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所用治疗方案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2例)。...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7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所用治疗方案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尿激酶,先静脉推注,50万单位加入到5%葡萄糖溶液20 m L中,而后更改为静脉滴注,50万单位加入到5%葡萄糖液500 m 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 L加入到生理盐水500 m L中,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和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76%、8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均明显升高,中心静脉压(CVP)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7.58%、84.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心脏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注射用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指标 血管
原文传递
急诊PCI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与护理 被引量:23
18
作者 许艳玲 史冬梅 +3 位作者 顾婕 何丽 卜素 席丹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203-1204,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是心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心脏病急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能快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存活心肌,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心肌梗死再灌...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是心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心脏病急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能快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存活心肌,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介入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常见标志之一,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治疗成功率。AMI患者急诊PCI术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处理不及时,可引发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发现及正确处理心律失常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灌注治疗 梗死相关血管 介入治疗 存活心肌 心室颤动 血管疾病 抗心律失常药物 电击除颤 血管
原文传递
r—tPA动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21
19
作者 毕敏 童绥君 +3 位作者 张艺丹 江斌 陈汉水 马琪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研究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对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将63例发病6~9h内CT灌注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急性脑梗... 目的研究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对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将63例发病6~9h内CT灌注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A组给予r—tPA动脉接触溶栓,B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4h和7d行NIHSS评分,90d行mRS及BI评分以评定临床预后;A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脑血管DSA检查,判定闭塞血管再通情况;两组患者24h内均复查颅脑CT,观察是否合并脑出血。结果A组30例,B组33例;治疗前后比较,NIHSS评分差异24h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比较显示A组较B组在治疗后24h、7d时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90d良好预后者A组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溶栓治疗后成功再通20例(66.67%),24h内有2例并发脑出血,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是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溶栓 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CT灌注成像 缺血半暗带 时间窗 血管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兔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国营 刘靖 +2 位作者 田素民 于连发 郭志坤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37-39,i002,共4页
目的 探讨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是否凋亡及凋亡率的大小。方法 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家兔心肌缺血模型 ,达到预定的缺血时间后 ,使血管再通 ,建立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探针标记 ,图像分... 目的 探讨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是否凋亡及凋亡率的大小。方法 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家兔心肌缺血模型 ,达到预定的缺血时间后 ,使血管再通 ,建立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探针标记 ,图像分析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呈现明显的心肌细胞凋亡征象 ,TUNEL检测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出现心肌凋亡阳性细胞 ,平均凋亡率为 2 1 10 %。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凋亡机制有关 ,并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灌注损伤 心肌细胞凋亡 凋亡率 TUNEL 血管 征象 结论 情况 大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