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血管内重建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宋稳鹏 白京岳 +2 位作者 孟庆斌 范锋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5-549,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与传统血管内重建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72例VAD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3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F...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与传统血管内重建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72例VAD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3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FD治疗组(n=25)和传统血管内治疗组(n=47).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治疗效果.结果 传统血管内治疗组瘤体破裂患者占比较多(P=0.043),FD治疗组患者年龄较小(P=0.041),动脉瘤长径较大(P=0.018).两组患者随访(12.1±5.8)个月,范围为3~30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显示,FD治疗、传统血管内治疗均能达到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83.3%比85.7%),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FD治疗组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0比10.6%).结论 FD与传统血管内重建治疗VADA均安全有效,初步结果表明FD治疗后并发症及再治疗发生率较低、更安全.远期疗效有待多中心大规模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重建 疗效对比
下载PDF
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厉建林 王磊 +7 位作者 苗仁英 苗超峰 陈宁恒 张闯 李萌 张秀丽 宋燕 郭学利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1年第8期634-639,共6页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126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5.3±9.7)岁,共178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17.3±7.8)cm。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导丝配合导管逆向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段,必要时行对侧腘动脉穿刺使用SAFARI双向开通技术,建立轨道导丝并全身肝素化后行球囊并支架置入。结果:178条股浅动脉CTO病变中172条血管开通成功,技术成功率96.6%。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93±0.21 vs0.38±0.19,P<0.01),提高幅度>0.15;随访1年ABI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191处穿刺点共31处(16.2%)发生并发症,均不需要手术或介入处理。随访1年累计一期通畅率82.8%,辅助通畅率93.1%,二期通畅率97.4%。结论: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安全有效,可作为股动脉的替代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慢性 腘动脉 超声引导动脉穿刺 血管重建
下载PDF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血运重建策略及其临床争议性问题
3
作者 刘昌伟 汪鹏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37-241,共5页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升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也受到严重影响。有效的血运重建是CLTI患者缓解症状和恢复创面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病变血管的术后管腔再狭窄率仍较高, 且再次手术的疗效也不...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升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也受到严重影响。有效的血运重建是CLTI患者缓解症状和恢复创面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病变血管的术后管腔再狭窄率仍较高, 且再次手术的疗效也不尽如人意。因此, CLTI的首次治疗策略对其预后尤为重要, 但目前对于CLTI的治疗策略仍有争议, 尤其是在干预时机、干预策略以及干预手段等方面。本文就目前CLTI的血运重建策略及其临床争议性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血管重建 动脉旁路手术
原文传递
急性肾梗死15例临床特征分析
4
作者 谢银银 李占武 +4 位作者 王小周 姜磊 刘强 秦浩 杨芳军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年第7期728-731,共4页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肾梗死(AR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心源性肾梗死14例, 抗磷脂综合征1例;合并心房颤动12例, 房性早搏2例, D-二聚体水平升高12例, 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15例, 尿...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肾梗死(AR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心源性肾梗死14例, 抗磷脂综合征1例;合并心房颤动12例, 房性早搏2例, D-二聚体水平升高12例, 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15例, 尿潜血阳性和尿蛋白阳性11例。治疗方式为导管接触性溶栓4例, 静脉溶栓2例, 抗凝治疗9例。随访发现6例再发栓塞, 其中2例死亡。对于存在血栓高风险因素的急性发作、持续性腹痛患者, 若合并高水平LDH、尿潜血(+)和/或尿蛋白(+)提示可能为ARI, 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可辅助早期确诊。即使存在长时间的肾动脉栓塞也应尽可能尝试重建血流, 后期规范化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梗阻 诊断 血管血运重建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