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1
1
作者 殷涛 韩靖 赵腾跃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7期757-761,共5页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动脉溶栓的5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动脉溶栓的5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61例患者设为研究组。超声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等血流参数的变化;术后对患者进行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统计闭塞血管开通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治疗24h后,研究组患者颈总动脉、椎动脉的血管内径高于对照组,各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闭塞血管开通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1个月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90d后改良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较单纯动脉溶栓更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的改善,可促进闭塞血管开通,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及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溶栓 介入治疗 机械取栓 血流灌注
下载PDF
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朱沈辉 郦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62-666,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治疗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介...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治疗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治疗,观察组介入治疗血管内溶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3个月随访,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采用FACSCalbur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免疫细胞水平;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2级、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急性再闭塞及3个月后病死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3个月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73.18%(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IH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6.24±1.21 vs. 8.41±1.36,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CD3^+、CD4^+、CD4^+/CD8^+水平(64.63±4.69、46.86±4.06、2.26±0.42)均高于对照组(55.62±3.81、36.74±3.57、1.49±0.29)(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CD8^+水平低于对照组(20.77±3.12 vs. 24.61±3.43)(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TIMI血流≥2级率(59.52% vs. 95.24%)、血管急性再闭塞率(7.14% vs. 16.67%)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水平,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血管溶栓 机械取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效果 免疫细胞水平 FACSCalbur型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多发性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和溶栓治疗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宝民 张纪 +6 位作者 尹岭 黄旭升 姜金利 刘军 郎森阳 周定标 朱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本文报告 85例多发性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依MR影像在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 ,短T1信号和DSA显示脑静脉窦充盈缺损 ,及脑小静脉扩张迂曲和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是血栓形成的根据。治疗中以间断穿刺颈... 目的 本文报告 85例多发性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依MR影像在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 ,短T1信号和DSA显示脑静脉窦充盈缺损 ,及脑小静脉扩张迂曲和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是血栓形成的根据。治疗中以间断穿刺颈动脉和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注入尿激酶为主 ,并辅以口服华法林抗凝。结果  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 ,5 / 18例静脉窦出现部分再通 ;8/ 18例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 ,12例小静脉迂曲扩张现象明显改善。治疗 10d后 ,80例颅内压降至 2 30~30 0mmH2 O ;临床病情显著缓解 ,与脑血管造影基本符合。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溶栓 脑栓塞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指导的超时间窗血管内溶栓对AIS-LVO的影响
4
作者 高处 李珍珍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指导的超时间窗血管内溶栓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AIS-LVO)的影响。方法:选取AIS-LVO患者84例,据随机1:1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多模态影像指导的超时间窗血管内溶...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指导的超时间窗血管内溶栓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AIS-LVO)的影响。方法:选取AIS-LVO患者84例,据随机1:1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多模态影像指导的超时间窗血管内溶栓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成功率。于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成功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和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模态影像指导的超时间窗血管内溶栓治疗有利于提高AIS-LVO患者血管再通率,促使神经功能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影像 超时间窗 血管溶栓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结合血管内溶栓对急性AIS患者脑动脉血流、神经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沈红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5期46-48,52,共4页
目的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为例,接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结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分析其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急性AIS患者7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联合注射用丹参... 目的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为例,接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结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分析其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急性AIS患者7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联合治疗效果。结果T1时,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纤溶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22.86%(P<0.05)。结论给予急性AIS患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结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脑血流速度,促使神经因子分泌改善,有助于其神经功能修复,维持血浆纤溶过程平衡,避免血管再次阻塞,且不良事件较少,其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溶栓 丹参多酚酸 阿替普酶 免疫功能 神经因子 血流速度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2 位作者 张小军 郑兆聪 洪景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年第10期628-630,共3页
目的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CT表现的CVST,总结其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影像学表现及溶栓和抗凝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13~30d,CT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完全吸收。DS... 目的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CT表现的CVST,总结其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影像学表现及溶栓和抗凝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13~30d,CT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完全吸收。DSA复查示静脉窦完全再通5例,部分通畅3例。症状消除6例,明显改善2例,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随访1~16个月,无颅内再出血发生。结论提高对CVST的认识,并正确采用多手段影像学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早治疗的关键。适当强度的抗凝、溶栓治疗对于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VST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抗凝 血管溶栓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路遥 祝斐 +3 位作者 金卫星 陈进 汪勇军 刘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679-681,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VST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10例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行单纯静脉溶栓,2例行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VST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10例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行单纯静脉溶栓,2例行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的10例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6例,1分2例,3分2例。单纯静脉溶栓的6例中,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的2例中,mRS评分0分1例,3分1例。结论 CVST应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从而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药物溶栓 血管溶栓 疗效
下载PDF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建航 刘巍松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2179-2182,共4页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发病率约占卒中的30%,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因对疾病的危险因素了解不全面,常出现诊治不足,因此,熟知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着眼于当前临床上...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发病率约占卒中的30%,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因对疾病的危险因素了解不全面,常出现诊治不足,因此,熟知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着眼于当前临床上进展性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如血压因素、代谢因素、血氧含量、体温和感染等;探讨了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关注危险因素对血管内溶栓病人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 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 血压变异率 血管溶栓
下载PDF
介入治疗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梦宇 肖骋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状态、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状态、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颈内动脉、椎动脉及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阻力指数等血流参数的变化,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24h后,观察组的各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各动脉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各动脉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联合机械取栓,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脑血管血流灌注,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血管溶栓 机械取栓 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 血流参数 预后
下载PDF
溶栓配合取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40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尚晋 陈群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内导管溶栓配合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40例患者均经肢体动脉造影证实动脉闭塞,病变涉及动脉50段;病程8~120小时(平均60.5小时);病变长度5~30cm(平均16cm)。40例均先... 目的探讨动脉内导管溶栓配合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40例患者均经肢体动脉造影证实动脉闭塞,病变涉及动脉50段;病程8~120小时(平均60.5小时);病变长度5~30cm(平均16cm)。40例均先行动脉内导管溶栓治疗,尿激酶用量50万~150万IU(平均105万IU),短期溶栓治疗失败后10例行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1例行经皮穿刺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短期溶栓治疗后,30例血管复通;复通后1例围手术期再闭塞,置入血管内支架一枚。另10例行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后亦复通。38例术后恢复好,2例截肢,但均显著降低了截肢平面。结论动脉内导管溶栓与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均为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有效的方法,各有优点与局限,应根据病例具体情况选择或综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肢体动脉闭塞 血管溶栓 球囊导管取栓术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兔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光 薛绛宇 +4 位作者 王子亮 白卫星 朱良付 李天晓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12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兔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应用血流阻断加注射凝血酶方法制作兔右颈总动脉栓塞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取栓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3 h,取栓组行机械取栓治疗,溶栓组应用...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兔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应用血流阻断加注射凝血酶方法制作兔右颈总动脉栓塞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取栓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3 h,取栓组行机械取栓治疗,溶栓组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不治疗。取、溶栓前后行DSA了解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取、溶栓前后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及各组栓塞后3、6、8、12、24 h磁共振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比较各组24 h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取栓组和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0%和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和溶栓组治疗后Vmca显著增快(P<0.05),取栓组增加更显著(P<0.05)。取栓组和溶栓组24 h ADC值、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取栓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取栓治疗急性栓塞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疗效优于血管内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栓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血管溶栓
下载PDF
血管内溶栓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附22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泽健 罗鹏飞 +7 位作者 邵培坚 陈晓明 郑伟华 李伟科 李勇 许荣德 庄文行 张华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2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外周动脉闭塞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22例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31-75岁,平均43.8岁。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动脉闭塞,病变涉及动脉24段;病程时间2~480小时(平均122.5小时);病变长度3~65cm(平均30.5cm... 目的探讨急性外周动脉闭塞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22例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31-75岁,平均43.8岁。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动脉闭塞,病变涉及动脉24段;病程时间2~480小时(平均122.5小时);病变长度3~65cm(平均30.5cm)。22例均行血管内溶栓治疗,尿激酶用量为50~300万单位(平均127万单位),2例尚行经皮穿血管内成形术(PTA)治疗。结果溶栓治疗后,18例血管复通,4例溶栓失败;复通率为81.8%(18/22),包括完全复通8例(44.4%,8/18)和部分复通10例(55.6%,10/18)。行PTA治疗的2例,狭窄血管直径分别由0.2cm扩为0.5cm和由0.2cm扩为0.4cm。18例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溶栓是急性外周动脉闭塞首选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结合PTA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证 影响因素 血管溶栓 治疗 急性外周动脉闭塞
下载PDF
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
13
作者 崔瑞芳 户明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栓塞 护理技术 血管溶栓 经皮血管成形术 心理护理 抗生素
下载PDF
次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被引量:61
14
作者 毕义刚 张书华 +4 位作者 王宏杰 陈红 刘秀红 陈艳凤 张燕珍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13-514,共2页
报告对 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以次选择性血管内溶栓为主的综合治疗 ,阻塞血管被沟通或部分沟通 ,临床症状迅速改善 ,有效率 2 5 .8% ,显效率 74.2 %。该法为护理技术操作 ,方法简便易行。
关键词 次选择性血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实施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玲 常红 董小晶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2期3167-3168,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超早期动脉溶栓 临床护理路径 血管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介入性溶栓治疗 介入溶栓治疗 动脉溶栓治疗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运海 黄清 杨期东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3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成形术、超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术等几种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并发症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着重阐述经皮血管成形术的临床适应症... 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成形术、超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术等几种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并发症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着重阐述经皮血管成形术的临床适应症,并分析出现TIA发作、脑卒中、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及术后血管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原因及最新的预防、处理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血管治疗 经皮血管成形术 血管溶栓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的诊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幼生 毛琦 黎介寿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3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外科疾病 血管溶栓治疗 ISCHEMIA 急性肠系膜缺血 诊治 血管造影检查 人类健康
原文传递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与药物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文武 马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8-329,共2页
20世纪70年代发现较长时间缺血造成心肌损伤后,恢复供血不但不能减轻损伤反而使之加重,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内溶栓治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脉搭桥术及心脏移植术而备受重视。自从1986年Murry... 20世纪70年代发现较长时间缺血造成心肌损伤后,恢复供血不但不能减轻损伤反而使之加重,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内溶栓治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脉搭桥术及心脏移植术而备受重视。自从1986年Murry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概念以来,30年的试验研究证实IPC确实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IPC具有强大的心肌内源性保护作用.能有效地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由于IPC的创伤性和多种潜在的危险因素而难以在临床推广使用。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保护作用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药物预处理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成形术 血管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损伤
下载PDF
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早期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小锋 逯青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5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早期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9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早期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9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加早期机械取栓,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施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低于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高于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的69.39%(P<0.05)。结论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早期机械取栓可有效改善AIS患者脑部血流状态及神经因子水平,提高血管再通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血管溶栓 早期机械取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动脉 血流速度 神经因子
下载PDF
靶血管内溶栓辅助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
作者 张方方 钱卫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066-0069,共4页
探讨靶血管内溶栓辅助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110例AMI患者为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术前血栓抽吸)与观察组(术前采用重组人尿激酶溶栓)。两组均接受PCI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心肌血灌注情况、心功能及... 探讨靶血管内溶栓辅助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110例AMI患者为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术前血栓抽吸)与观察组(术前采用重组人尿激酶溶栓)。两组均接受PCI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心肌血灌注情况、心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及心肌灌注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FC、LVEDD、LVVd、LVVs低于对照组,而ST段回落率、LVEF高于对照(P<0.05)。两组术后出血及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靶血管内溶栓辅助PCI治疗AMI可改善患者术后心肌血液灌注及心功能,且未增加出血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