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降低感染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5
1
作者 潘小为 侯秋秀 罗金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364-3365,3368,共3页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9例患者为B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45%,低于A组的10.34%,导管留置时间为(259.4±14.8)d,长于A组的(80.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也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相应时段的水平(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好于PICC,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燕 饶爱华 +2 位作者 孙密芬 韩世炜 施伦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3-706,714,共5页
目的探究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临床收治并确诊的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的病例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治疗... 目的探究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临床收治并确诊的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的病例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治疗组采用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伏立康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真菌清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的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及白介素-12(IL-12);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检测出真菌67株,经过治疗后,58株菌株被消除,真菌清除率为86.57%;对照组患者检测出真菌68株,经过治疗后,42株菌株被消除,真菌清除率为61.76%(χ2=10.810,P=0.00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高热、咳嗽、咳痰、恶心、感染性休克及呼吸衰竭好转的时间缩短(P<0.01);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例数为56例(88.89%),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2的含量均有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2的含量更低(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中IL-4和IL-10的含量增加(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中IL-4和IL-10的含量更高(P<0.0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9.52%),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11.11%)。结论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耐受性良好,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失衡,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真菌感染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16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燕 曾小菁 +3 位作者 沈如刚 何玲 黄懿 王季石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403-240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ATLS的临床资料。结果 ATLS易发生在肿瘤负荷高、对化疗敏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常发生于肿瘤... 目的探讨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ATLS的临床资料。结果 ATLS易发生在肿瘤负荷高、对化疗敏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常发生于肿瘤化疗后,亦有自发性ATLS发生,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用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合成、碱化尿液、水化,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15例患者获得较好疗效,1例未治死亡。结论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需注意ATLS的防治,及时诊治,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血液恶性肿瘤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月 张广迎 +2 位作者 蒋引娣 刘接班 焦雯静 《癌症进展》 2021年第20期212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血流感染22例,感染发生率为36.67%,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占31.82%;革兰阴性菌感染14例,占64.63%;真菌感染1例,占4.55%。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最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博菌为主,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化疗周期、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基础疾病、脏器功能衰竭数目、住院时间均可能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而不同性别、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均可能不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化疗周期﹥5个、中心静脉置管时间﹥20天、有基础疾病、脏器功能衰竭数目≥2个、住院时间≥20天均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血流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治疗时应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血流感染 病原菌分布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泽世 呼瑞 +5 位作者 白露 武冬 周维肖 张磊 耿燕 索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745-3749,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流感染(BSI)病原菌与耐药性,指导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98例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BSI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分析血液恶性... 目的分析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流感染(BSI)病原菌与耐药性,指导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98例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BSI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分析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病原菌与耐药性。结果98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中革兰阴性菌72株(73.47%),革兰阳性菌23株(23.47%),真菌3株(3.06%)。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常见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40.82%)、肺炎克雷伯菌(15.31%)、铜绿假单胞菌(8.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1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分别为95.00%和66.67%。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7.50%和25.00%。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其他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75.0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对青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均敏感。热带假丝酵母对常见四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合并BSI病原菌以肠杆菌为主。加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的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减少细菌耐药性,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血流感染 抗菌药物 病原菌
原文传递
不同静脉输液方式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1
6
作者 姜玮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3期1605-1607,共3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都是临床上常用的维持静脉通路的输液方式,相比传统的静脉穿刺化疗和输液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临床研究表明,PICC和VAP用于血液恶性肿瘤静脉通路会引起不良反应及并发...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都是临床上常用的维持静脉通路的输液方式,相比传统的静脉穿刺化疗和输液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临床研究表明,PICC和VAP用于血液恶性肿瘤静脉通路会引起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例如血栓、机械扭结,导管末端闭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输液方式 静脉通路 恶性肿瘤患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护理 应用
下载PDF
两性霉素B治疗4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庭波 祝亮方 +2 位作者 战榕 吕联煌 胡建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使用两性霉素B,剂量为每日0.5~1 mg/kg,用药10~61 d,中位数26 d,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患者症状、体征,血电解质及肝、...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使用两性霉素B,剂量为每日0.5~1 mg/kg,用药10~61 d,中位数26 d,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患者症状、体征,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56.9%,真菌清除率42.4%,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3.6%~24.5%,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两性霉素B输注的畏寒、寒战、发热等全身反应,低钾血症,消化道反应,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静脉炎。结论两性霉素B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虽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只要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仍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血液恶性肿瘤 真菌感染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淑娟 雷慢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11期1553-1554,共2页
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儿8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 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儿8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IVAP置管。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置管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置管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与PICC置管相比,IVAP置管成功率更高,管路维护操作时间更短,且可提高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儿置管后生活质量,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化疗 PICC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下载PDF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血液恶性肿瘤药物浓度测定和远期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本尚 石苇 +5 位作者 付晓燕 梅竹 林洁靓 詹琼 李莉 谢晓恬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对以大剂量阿糖胞苷 (HD AraC)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 ,对方案中使用不同剂量Ara C的血和脑脊液浓度进行测定。方法 :选择儿童血液恶性肿瘤患者 5 8例 ,在初治缓解后分别给予常规剂量阿糖胞苷 (Ara C)... 目的 :对以大剂量阿糖胞苷 (HD AraC)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 ,对方案中使用不同剂量Ara C的血和脑脊液浓度进行测定。方法 :选择儿童血液恶性肿瘤患者 5 8例 ,在初治缓解后分别给予常规剂量阿糖胞苷 (Ara C)的化疗方案COAP和HD AraC为主的化疗方案CAT、DA进行早期和定期强化治疗 ,然后继续接受其它联合化疗的序贯治疗。采用积极的化疗副反应综合防治措施 ,以保证强烈化疗顺利进行 ,随访观察远期疗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对部分患儿血和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进行动态测定。结果 :其中 3 9例仍处于完全缓解 (CR)中 ,初治CR率为 10 0 % ,持续完全缓解 (CCR)时间平均为 60 .6个月 ,CCR率为75 .0 % ,无一例发生化疗相关死亡。HPLC显示 :HD AraC治疗时血药高峰浓度平均为 ( 49.94± 2 6.0 3 ) μmol/L ,约为常规剂量的 5 0倍 ,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 10 %~ 2 0 %。结论 :本文资料显示 ,HD AraC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儿童血液恶性肿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远期疗效 ,CCR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毒副反应可以有效防治 ,患儿均能够耐受 ,适用于我国儿童血液恶性肿瘤的系统正规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大剂量 阿糖胞苷 远期疗效 脑脊液 药物浓度 治疗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MTHFR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血液毒性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爽 宋再伟 +1 位作者 易湛苗 赵荣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0-858,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及A1298C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linical Trials.gov、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 目的:系统评价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及A1298C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linical Trials.gov、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采用HDMTX治疗血液恶性肿瘤涉及MTHFR C677T及A1298C基因多态性的队列研究,时限均为自建库起至2018年3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不同遗传模型下HDMTX血液系统不良事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项队列研究,其中23项研究关注MTHFR C677T位点(1 858例患者)、16项研究关注MTHFR A1298C位点(1 0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MTHFR C677T突变型显著增加了血液毒性[TT/CT vs. CC:OR=1.57,95%CI(1.12,2.20),P=0.009;TT vs. CT/CC:OR=2.19,95%CI(1.49,3.23),P<0.001;T vs. C:OR=1.34,95%CI(1.03,1.74),P=0.03]、严重血液毒性[TT/CT vs. CC:OR=2.33,95%CI(1.43,3.81),P<0.001]的发生风险,具体包括增加了白细胞减少[TT/CT vs. CC:OR=1.37,95%CI(1.02,1.82),P=0.03]、严重白细胞减少[TT/CT vs. CC:OR=1.63,95%CI(1.03,2.56),P=0.04]、严重粒细胞减少[TT/CT vs. CC:OR=2.26,95%CI(1.50,3.39),P<0.001]的发生风险;MTHFR A1298C突变型显著降低了严重血液毒性[CC/AC vs. AA:OR=0.17,95%CI(0.04,0.76),P=0.02]的发生风险,具体包括降低了白细胞减少[CC/AC vs. AA:OR=0.68,95%CI(0.48,0.97),P=0.03;CC vs. AC/AA:OR=0.28,95%CI(0.14,0.59),P<0.001]、严重白细胞减少[CC/AC vs. AA:OR=0.43,95%CI(0.19,0.97),P=0.04]的发生风险。结论: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MTHFR C677T突变型可能增加HDMTX血液毒性发生风险,包括白细胞减少以及粒细胞减少;而MTHFR A1298C突变型则可能降低HDMTX血液毒性发生风险,包括白细胞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大剂量甲氨蝶呤 血液恶性肿瘤 安全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的施行价值评定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莹 王小慧 李芳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376-377,共2页
目的探究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的施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并PICC导管维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31例)与研究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目的探究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的施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并PICC导管维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31例)与研究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整体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45%较对照组25.80%低(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P<0.05)。结论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采取PICC导管置管患者行整体护理,能有效降低其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导管 化疗 血液恶性肿瘤 护理
下载PDF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培芬 张玉明 +1 位作者 吴翠玲 郭雯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159-3162,共4页
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1/3,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
关键词 儿童急性白血病 合并感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液恶性肿瘤 急性髓系白血病 儿童时期
下载PDF
粒生素与惠尔血(rhG-CSF)对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洪晖 陈芳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22-125,共4页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对照方法 ,观察了国产重组人粒细胞生长因子 (粒生素 )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并与进口同类产品 (惠尔血 )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粒生素组和惠尔血组的总有效率相似 ,分别...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对照方法 ,观察了国产重组人粒细胞生长因子 (粒生素 )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并与进口同类产品 (惠尔血 )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粒生素组和惠尔血组的总有效率相似 ,分别为 98.8%和 10 0 % ,且治疗后两组间外周血WBC ,ANC计数的变化曲线相似 ,均在用药后第 12天达到高峰 ,ANC计数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分别为 7天和 8天 ,无明显差异 ,表明在促进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恢复上 ,粒生素的疗效完全可以达到与惠尔血相同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生素 惠尔血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血液恶性肿瘤
下载PDF
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10
14
作者 马琼 《齐鲁护理杂志》 2014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方法:对121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的PICC导管进行维护,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7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材料过敏2例;拔管13例,平...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方法:对121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的PICC导管进行维护,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7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材料过敏2例;拔管13例,平均置管时间113.38 d,其中1例为患者放弃治疗。结论:PICC导管的正确维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导管长期化疗的关键,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PICC 维护 护理
下载PDF
1820例血液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真菌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桂月 赵明旭 +1 位作者 赵庆英 王焱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2年第5期532-533,共2页
[目的 ]了解血液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真菌感染情况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血液科 1 992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住院的 1 82 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咽拭子培养加涂片 ,检查真菌。[结果 ]合计... [目的 ]了解血液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真菌感染情况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血液科 1 992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住院的 1 82 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咽拭子培养加涂片 ,检查真菌。[结果 ]合计检出真菌感染者 1 0 9例 ,检出率为 6.0 %。抗生素应用种类多、时间长的 ,年龄≥ 60岁的检出率较高 ;白血病病人与其他恶性肿瘤病人的检出率无差异。 [结论 ]抗生素的联合长期应用是导致住院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老年患者是真菌的易患人群 ,应注意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真菌感染 调查 住院病人
下载PDF
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液恶性肿瘤的微小残留病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江 钱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7-281,共5页
实时定量PCR(RQ PCR)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 ,将常规PCR与探针杂交技术融为一体。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探针 ,该探针与靶DNA/cDNA特异性结合。PCR反应延伸阶段 ,Taq酶发挥其 5′→ 3′外切酶活性将荧光探针切断 ,荧光信... 实时定量PCR(RQ PCR)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 ,将常规PCR与探针杂交技术融为一体。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探针 ,该探针与靶DNA/cDNA特异性结合。PCR反应延伸阶段 ,Taq酶发挥其 5′→ 3′外切酶活性将荧光探针切断 ,荧光信号得以释放 ,荧光信号强度与PCR产物成正比。因此 ,通过实时监测PCR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 ,可以在一个密闭体系中对待测标本进行精确定量分析。RQ PCR成功地解决了常规PCR不能定量、扩增产物污染而导致假阳性、需进行PCR后处理等问题 ,为检测血液系肿瘤微小残留病提供了快速、简便、精确、敏感、可靠的工具。本文阐述了RQ PCR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PCR 血液恶性肿瘤 微小残留病 白血病 淋巴瘤
下载PDF
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凌云 《当代医学》 2015年第19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究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治疗且需要长期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76例并使用PICC导管。结果 76例患者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7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材料过敏2例,拔管9例,放弃治疗1例,平均置... 目的探究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治疗且需要长期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76例并使用PICC导管。结果 76例患者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7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材料过敏2例,拔管9例,放弃治疗1例,平均置管时间(113.38±11.5)d。进行化疗后,无患者发生穿刺点感染和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结论使用PICC导管并正确维护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是进行PICC置管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导管 血液恶性肿瘤 维护 化疗 护理
下载PDF
药物湿敷预防血液恶性肿瘤化疗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9
18
作者 潘丽雅 梁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189-190,共2页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临床中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化疗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通过静脉将化疗药物注入是摄入药物的主要途径之一[1-3]。在恶性肿瘤化疗期间,皮肤渗漏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皮肤...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临床中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化疗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通过静脉将化疗药物注入是摄入药物的主要途径之一[1-3]。在恶性肿瘤化疗期间,皮肤渗漏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皮肤渗漏可能引起局部红肿、灼痛、溃疡、局部感染以及败血症等[4-6]。临床[7]显示,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湿敷 血液恶性肿瘤 化疗 静脉炎 护理效果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胸苷激酶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娟 向保云 +2 位作者 聂艳霞 张志彪 徐江海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694-696,70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胸苷激酶1(TK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09例(血液肿瘤组),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31例(ANLL组),急性...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胸苷激酶1(TK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09例(血液肿瘤组),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31例(ANLL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7例(ALL组),恶性淋巴瘤(ML)19例(ML组),多发性骨髓瘤(MM)17例(MM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5例(MDS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于体检当日、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于入院后次日及化学治疗缓解或化学治疗4个疗程后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LP(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K1水平,对血液肿瘤组、ANLL组、ALL组、ML组、MM组、MDS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血清LP(a)和TK1水平进行比较,并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学治疗前后血清LP(a)和TK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血液肿瘤组、ANLL组、ALL组、ML组、MM组及MDS组患者血清LP(a)和TK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NLL组、ALL组、ML组、MM组及MDS组患者血清LP(a)、TK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9、4.783,P>0.05)。ANLL组、ALL组、ML组、MM组及MDS组患者化学治疗后血清LP(a)和TK1水平显著低于化学治疗前(P<0.05)。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血清LP(a)和TK1水平升高,检测血清LP(a)和TK1水平对血液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胸苷激酶1 血液恶性肿瘤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严冬翔 刘增路 毛振民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3-146,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占血液恶性肿瘤的10%左右。其特点是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恶性增殖并搜润骨骼及软组织而产生M蛋白,临床症状为骨痛、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高血钙、肾...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占血液恶性肿瘤的10%左右。其特点是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恶性增殖并搜润骨骼及软组织而产生M蛋白,临床症状为骨痛、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高血钙、肾功能不全等症状。此病多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2a。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化疗和干细胞移植,均难以治愈。近年来,针对MM的生物学研究证实了一些药物治疗作用靶点的分子机制以及免疫治疗的思路。细胞内调节蛋白以及MM细胞与骨髓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MM细胞的生长、生存、耐药性以及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相关联的新药物被投入临床研究来设计新的治疗手段及诊断方法,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初步结果。MM治疗药物的研究近年来又有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药物研究进展 瘤治疗 血液恶性肿瘤 浆细胞异常增生 浆细胞恶性增殖 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