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 被引量:498
1
作者 王辰 杜敏捷 +4 位作者 曹大德 翁心植 吴小青 常青 王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3-125,T001,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内血栓形成情况。方法以49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尸检病例作为研究对象,103例同期非肺心病、非DIC尸检病例作为对照组。对肺组织及其他脏器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重点观察肺细小动脉中血栓...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内血栓形成情况。方法以49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尸检病例作为研究对象,103例同期非肺心病、非DIC尸检病例作为对照组。对肺组织及其他脏器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重点观察肺细小动脉中血栓情况。结果肺心病组中44例存在多发性肺细小动脉血栓,发生率为89.8%;其中合并较大肺动脉内血栓者9例,发生率为18.4%;细动脉内血栓占全部血栓的80%。对照组中仅3例可见肺细小动脉内血栓,发生率为2.9%。所有检出血栓均与血管内膜紧密粘连,提示为原位血栓形成。存在肺细小动脉血栓病例的其他脏器均未见血栓。统计分析显示肺心病组肺细小动脉血栓发生率及血栓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发性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极为突出和常见的病理学改变,为临床上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血栓形成 病理学
原文传递
黄芪总皂苷抗血栓形成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179
2
作者 高建 徐先祥 +1 位作者 徐先俊 倪受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研究黄芪总皂苷 (TSA)抗血栓形成作用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了TSA 5 0 ,10 0 ,2 0 0mg/kg 3种剂量组对于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并测定了药物对血栓素A2 (TXA2 )前列环素 (PGI2 )水平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黄芪总皂苷 (TSA)抗血栓形成作用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了TSA 5 0 ,10 0 ,2 0 0mg/kg 3种剂量组对于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并测定了药物对血栓素A2 (TXA2 )前列环素 (PGI2 )水平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影响。结果 :TSA具有显著抗实验性血栓形成作用 ,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提高PGI2 和NO水平 ,降低TXA2 /PGI2 比例。结论 :TSA具有显著抗血栓形成作用 ,作用机制与提高PGI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总皂苷 血栓形成 血栓素A2 前列环素 一氧化氮 实验研究 中药
下载PDF
血栓形成的抗栓治疗和预防,第9版: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循证的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198
3
作者 潘元美 曹雯炜 +9 位作者 秦洁行 周洁茹 金海峰 朱莹 李焰生 Guyatt GH Akl EA Crowther M Gutterman DD Schu nemann H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2年第1期43-64,共22页
【缩写】ACS=急性冠脉综合征;AF=心房纤颤;AIS=动脉性缺血性卒中;APLA=抗磷脂抗体;ASA=阿司匹林;AT9=第9版血栓的抗栓治疗和预防: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循证的临床实践指南;BMS=裸金属支架;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D=冠状动脉疾病;CDT=导... 【缩写】ACS=急性冠脉综合征;AF=心房纤颤;AIS=动脉性缺血性卒中;APLA=抗磷脂抗体;ASA=阿司匹林;AT9=第9版血栓的抗栓治疗和预防: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循证的临床实践指南;BMS=裸金属支架;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D=冠状动脉疾病;CDT=导管接触溶栓;CHADS2=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有卒中或TIA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抗栓治疗 推荐 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 长期治疗 手术患者 华法林 神经康复
原文传递
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被引量:157
4
作者 童玛玲 《实用护理杂志》 1997年第12期637-638,共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后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观察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预防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后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观察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预防的效果,应加强护理人员理论认识及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 血栓形成 手术后并发症 预防 护理
原文传递
三七皂甙Rg_1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5
5
作者 徐皓亮 季勇 饶曼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0-42,共3页
三七皂甙Rg1可明显降低实验性血栓形成,并且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此外,Rg1还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正常血压及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小板内游离钙([Ca2+]i)升高.表明Rg1的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 三七皂甙Rg1可明显降低实验性血栓形成,并且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此外,Rg1还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正常血压及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小板内游离钙([Ca2+]i)升高.表明Rg1的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Ca2+]i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皂甙 RG1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 凝血酶
下载PDF
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1
6
作者 周永列 刘建栋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1996年第1期4-6,共3页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形成r’-r’链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本文综述了胶乳凝集法,ELISA及免疫金标法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性能和特点以及临床应用价值。D-二聚体检测可以提示活动...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形成r’-r’链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本文综述了胶乳凝集法,ELISA及免疫金标法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性能和特点以及临床应用价值。D-二聚体检测可以提示活动性纤溶的存在,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具有早期快速诊断价值,还可用于溶栓疗程监测和疗效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降解 D-二聚体 血液检验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120
7
作者 王茂春 李澍 +2 位作者 朱继业 冷希圣 杜如昱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 2 0 0 1年施行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伴脾切除术 32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 3例 (13 1% )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 2 0 0 1年施行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伴脾切除术 32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 3例 (13 1% )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 3例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中 ,1例发生感染性门静脉炎死亡 ,其余均康复出院。单纯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患者 138例 ,血栓形成 2 6例 (18 8% ) ;行脾切除加分流术患者 191例 ,血栓形成 17例 (8 9% )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 4 4 ,P <0 0 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 ,且与选择不同术式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手术操作规范化、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总数、常规彩超检查及早期行抗凝祛聚疗法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外科手术 门静脉系统 血栓形成 防治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1
8
作者 高丽 马燕兰 +3 位作者 苗军 张明学 黄敏 王蔚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 :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后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3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前 1d ,术后 1,3,7d晨测量下肢髌上、髌下、踝上各 10cm周径 ,空腹静脉穿... 目的 :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后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3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前 1d ,术后 1,3,7d晨测量下肢髌上、髌下、踝上各 10cm周径 ,空腹静脉穿刺采取血样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术后 1d下肢周径明显增加 (P <0 .0 5 ) ,7d时逐渐缓解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术后 1d明显下降 (P <0 .0 5 ) ,术后 3、7d逐渐上升超过术前水平 (P <0 .0 5 ) ;红细胞聚集指数 (EAI)术后逐渐增高 ,于 3、7d时明显 (P <0 .0 5 ) ;红细胞变形能力 (TK值 )术后 7d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表明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下降 ;下肢周径与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THA术后早期下肢肿胀不能作为DVT形成的依据 ,但因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变 ,仍应做好下肢肿胀的观察与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肿胀 血液流变学 THA 关节成形术 血栓形成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迷迭香酸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被引量:98
9
作者 邹正午 徐理纳 田金英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41-245,共5页
迷迭香酸是丹参水溶性成分之一。大鼠体内实验(iv)表明,它能抑制静脉血栓形成。阻抑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当剂量为50及100 mg/kg时,血栓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41.9和54.8%(P<0.05)。当剂量为100及150mg/kg时,血... 迷迭香酸是丹参水溶性成分之一。大鼠体内实验(iv)表明,它能抑制静脉血栓形成。阻抑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当剂量为50及100 mg/kg时,血栓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41.9和54.8%(P<0.05)。当剂量为100及150mg/kg时,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30.4%(P<0.05)和46.4%(P<0.01),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说明,迷迭香酸有温和的抗血栓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血小板聚集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酸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 被引量:110
10
作者 史大卓 徐浩 +2 位作者 殷惠军 张京春 陈可冀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传统中医药学多将其病因病机归于"血脉瘀阻"的范畴;但组织坏死、过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远非单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根据传统中医... 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传统中医药学多将其病因病机归于"血脉瘀阻"的范畴;但组织坏死、过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远非单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根据传统中医"毒"邪病因的认识,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当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致病的病因病机。注重"瘀"、"毒"病因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兼夹、相互从化,探索中医治法方药,对丰富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中医病因学,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血瘀
下载PDF
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被引量:98
11
作者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19-829,共11页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 ~1%.
关键词 颅内静脉系统 血栓形成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国 静脉回流受阻 脑血管病 颅内高压
原文传递
灯盏细辛干预血小板、凝血功能对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溶栓的影响 被引量:82
12
作者 盛净 赵佩琪 +4 位作者 黄震华 许左隽 胡余 杨景文 徐济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5-116,共2页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干预血小板、凝血、纤溶等功能时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30条麻醉犬制成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尿激酶组;尿激酶+灯盏细辛组。结果灯盏细辛能明显改善尿激酶溶栓后血小...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干预血小板、凝血、纤溶等功能时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30条麻醉犬制成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尿激酶组;尿激酶+灯盏细辛组。结果灯盏细辛能明显改善尿激酶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等方面的变化(P<0.001),并且能升高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P<0.01)、抗凝血因子Ⅲ(ATⅢ)(P<0.05)浓度,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浓度(P<0.001)。结论灯盏细辛可能使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时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再通率增加,再闭塞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细辛 溶栓治疗 尿激酶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13
作者 叶勇 《药品评价》 CAS 2005年第2期146-148,118,共4页
关键词 有效成分分离 丹参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SALVIA 纤维蛋白降解 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唇形科植物 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凝聚 清除自由基 消化性溃疡 常见中药 活血通经 药理作用 血栓形成 胶原纤维 肝纤维化 记忆缺失 药用价值
下载PDF
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4
作者 汪宁 刘青云 +1 位作者 彭代银 王举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桃仁 活血化瘀 研究进展 镇痛 血液流变性 微循环障碍 血栓形成 血管扩张
下载PDF
人参,西洋参及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7
15
作者 潘鑫鑫 严晴山 刘天培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体外试验表明人参总甙(SPG),西洋参总甙(SPQ)和三七总甙(SPNG)均能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其IC_(50)分别为0.583,1.012及0.815mg·ml^(-1),对胶原诱导引起的血小板5-HT释放,在0.5mg·ml^(-1)时,SPG,SPQ及SPNG的抑制率分... 体外试验表明人参总甙(SPG),西洋参总甙(SPQ)和三七总甙(SPNG)均能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其IC_(50)分别为0.583,1.012及0.815mg·ml^(-1),对胶原诱导引起的血小板5-HT释放,在0.5mg·ml^(-1)时,SPG,SPQ及SPNG的抑制率分别为20%,4%及16%,对血小板内cAMP含量,在35mg·kg^(-1)iv后,SPG,SPQ及SPNG均能使其显著增加.体内试验,对大鼠的实验性血栓,SPNG在80mg·kg^1 ig 1.5~2 h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同样剂量的SPG无效Rg_1 20mg·kg^1 ig能显著抑制血栓形成,iv能显著抑制凝血酶所致DIC的血小板数目减少,FDP的增加,但对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的改变则无明显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西洋参 三七 血小板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16
作者 周小棉 邹晓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65-1068,共4页
血小板在体内主要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血小板数量的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会指导临床医师抽骨髓检查或输入血小板治疗,鉴别血小板减少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血... 血小板在体内主要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血小板数量的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会指导临床医师抽骨髓检查或输入血小板治疗,鉴别血小板减少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如未被及时发现,会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及时发现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假性减少 临床医师 血小板数量 血栓形成 生理功能 检验项目 骨髓检查
原文传递
红花黄色素的抗凝血作用研究 被引量:74
17
作者 黄正良 崔祝梅 任远 《中草药》 CAS 1987年第4期22-25,共4页
红花黄色素有非常明显的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和非常明显的解聚作用,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本品还有非常显著的抑制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能延长家兔血浆的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用于防治动、静脉血栓性疾病。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解聚 血栓形成 血浆复钙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下载PDF
102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 被引量:78
18
作者 袁静 李恒 +6 位作者 应金萍 王春燕 王微娜 蔡根莲 孙小仙 周华芳 陈江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7-610,共4页
总结2016年1月1日—2019年2月28日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常见原因为内瘘血管狭窄、高血红蛋白、原发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龄、透析中低血压、干体重设置过低、超滤过多过快等,通... 总结2016年1月1日—2019年2月28日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常见原因为内瘘血管狭窄、高血红蛋白、原发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龄、透析中低血压、干体重设置过低、超滤过多过快等,通过系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程度、各项实验室指标和患者容量状态等,给予局部加压按摩、尿激酶溶栓、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远红外线照射等综合处理,93例(91.18%)患者内瘘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护理
原文传递
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疗效及治疗方案探讨 被引量:77
19
作者 宋岩 李冀军 +5 位作者 张壹言 李学义 陈凤琨 赵长征 姚凤华 殷培 《中国血液净化》 2007年第11期597-600,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溶栓方案。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8例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28例共44例次溶栓... 目的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溶栓方案。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8例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72.7%)。溶通组血栓形成时间明显短于溶栓失败组,溶栓失败组附壁血栓形成发生率较溶通组高。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生率高。尿激酶量≤60万IU溶通率达81.3%,栓塞≤36h溶通率达96.9%。2例溶通后16~48h再次栓塞,予尿激酶静脉滴注后再次溶通。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I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h以内,最多不超过36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动静脉内瘘 溶栓 血栓形成
下载PDF
Ischemic colitis:Clinical practi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被引量:76
20
作者 Angeliki Theodoropoulou Ioannis E Koutroubak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8期7302-7308,共7页
Ischemic colitis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ischemic injury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can present either as an occlusive or a non-occlusive form. It accounts for 1 in 1000 hospitalizations but its incidence is... Ischemic colitis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ischemic injury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can present either as an occlusive or a non-occlusive form. It accounts for 1 in 1000 hospitalizations but its incidence is underesti- mated because it often has a mild and transient nature. The etiology of ischemic colitis is multifactorial and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variable. The diagnosis i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suspicion, radiographic, endo- scopic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Therapy and outcome depends on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Most cases of the non-gangrenous form are transient and resolve spontaneously without complic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urgent operative intervention are the hallmarks of gangrenous ischemic col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 ischemia Intestinal blood flow Isch-emic colitis THROMBO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