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6
1
作者 任琳 王文广 +5 位作者 王倩 张晶 汤秀英 冯建双 杨红梅 王庆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半量组给予0.05~0.075 μg/(kg·min)静脉滴注24 h.比较2组TIMI及心肌染色分级(MBG)2~3级血流率,术后90 min的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LVEF、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变化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标准剂量组TIMI及MBG 2~3级血流率较半量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0 min的sumSTR〉50%比例及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3.45% vs 16.07%,P〈0.05).结论 半量替罗非班在预防缺血方面的疗效与标准剂量相当,但在出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肌再灌注 替罗非班
下载PDF
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玉平 丁明霞 赵树武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观察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82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分为2组,替罗非班组(48例)于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μg&#... 目的:观察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82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分为2组,替罗非班组(48例)于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μg·kg-1,5min内注射完毕,继以0.15μg·kg-1·min-1静脉维持38h;对照组(34例)于冠脉内注入维拉帕米200μg,15min内注射完毕。观察2组给药后20min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给药后20min,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和TMPG心肌灌注3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前2组CTFC帧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20min替罗非班组CTF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有效地改善STEMI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心肌梗死 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溶解疗法 心肌再灌注 替罗非班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黎庆梅 韦建瑞 +3 位作者 洪介民 陈辉 郭壮波 李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抽血后10min和30minPAC-1和CD62P测定值分别相差2.7%和3.5%。且抽血后在不同的活化水平下重复检测多次,结果重复性好,其变异系数(CV)<5%。结论:在室温,枸橼酸钠抗凝条件下,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宜在30min内对采集血液免疫荧光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CD62P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建兵 张俊峰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88-91,共4页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通过占据GP Ⅱb/Ⅲa受体的结合位点,阻碍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是迄今最强、最具应用价值的抗血小板药物。本文综述其在ACS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钦建 郑兴月 屈传强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20-624,共5页
血小板糖蛋白(phteIet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治疗。文章介绍了替... 血小板糖蛋白(phteIet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治疗。文章介绍了替罗非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强调了替罗非班在急诊脑血管成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 血小板聚集药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替罗非班 栓溶 解疗法 栓切除术 支架 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雷 潘力 +2 位作者 冯光 贺道华 马廉亭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50-1152,共3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兔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成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T组)、尿激酶组(UK组)、替罗非班+尿激酶组(T+UK组)和对照组。采用X线数字...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兔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成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T组)、尿激酶组(UK组)、替罗非班+尿激酶组(T+UK组)和对照组。采用X线数字减影(DSA)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溶栓的血管再通率,磁共振弥散成像观察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改良Bederson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24h后处死动物,经氯化-2,3,5-三苯基四氯唑染色,进行光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T+UK组血管再通率为80%,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出血,rADC值、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均优于T组、UK组和对照组。结论:早期使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在兔超早期脑缺血模型中疗效优于单纯尿激酶动脉内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栓溶解疗法 颅内栓塞 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模型 替罗非班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俊明 黄文军 +5 位作者 谢伟 窦清惠 邹琦 赵亮 李娜 王明建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评价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受试组患者为来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就诊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共126例,接受盐酸替... 目的:评价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受试组患者为来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就诊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共126例,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24~48h,根据年龄、性别选取同期就诊的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受试组和对照组患者CD61、CD62p、活化的GPⅡb/Ⅲa(PAC-1)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受试组CD61、PAC-1指标应用替罗非班1.5~2h,10h,48h比用药前明显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CD61仅用药1.5h时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受试组PAC-1水平在治疗1.5~2h,10h时明显下降(P<0.05),在48h又出现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改善长期的临床预后,同时我们的研究也显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活化
下载PDF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表面CD_(41)、CD_(62P)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恒 潘歆 +1 位作者 陈志刚 吴广胜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2期60-62,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表面CD41、CD62P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血小板减少患者91例,其中ITP患者54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7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FCM)... 目的观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表面CD41、CD62P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血小板减少患者91例,其中ITP患者54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7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表面CD41、CD62P阳性表达率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与健康体检者比较,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表面CD41阳性表达率均降低,且ITP患者较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更低,P均<0.05;CD62P阳性表达率均增高(P均<0.05),但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体检者比较,ITP患者CD+3T、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均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P均<0.05。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表面CD41阳性表达率及CDCD+3T、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均降低,CD62P阳性表达率及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增高;血小板表面CD41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ITP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亚群 P-选择素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下载PDF
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耿涛 宋志远 +1 位作者 王炳勋 徐泽升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211-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重度血栓负荷的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重度血栓负荷的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265例。A组为直接PCI术中单纯应用血栓抽吸;B组为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结果 B组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患者明显少于A组(P<0.05);心脏核磁共振检查(CMRI)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心肌坏死面积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超结果显示,B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栓抽吸 替罗非班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和D-二聚体变化与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建林 马立宁 +6 位作者 张银环 张家明 李大主 林劲 张敬文 王圣 苏哲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分为有心绞痛事件发生56例和无心绞痛事件发生60例。分别测定各组体内D-二聚体、GP水平,分析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之间的差异,检测其与心绞痛事件发生的敏感性。结果高血压组、UAP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有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P<0.01);有心绞痛事件阳性检出率D-二聚体、GPⅡb、GPⅢa敏感性较GPⅠb明显增高。结论 GP、D-二聚体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绞痛事件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GPⅡb、GPⅢa可以作为预测心绞痛事件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冠心病
下载PDF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夏菁 周维智 刘晓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89-193,共5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1组(34例)、干预2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干预1组和2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同时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1:3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后3周检测血中CD62P、PAC-1、hs—CRP;治疗后6个月时超声检查斑块及血脂情况。结果干预1、2组及对照组比较:①斑块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3组不稳定性斑块数分别为54、46、49个,稳定性斑块为5、6、4个,治疗后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44、34、50个,稳定性斑块为15、17、5个。与治疗前自身和对照组比较,两个干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两个干预组治疗后,CD62P、PAC-1及hs—CRP较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治疗后两个干预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4.0mmol/L者,干预1、2组治疗前分别为2例和1例,治疗后为7例和14例(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后急性脑血管事件,对照组3例,干预1组1例,干预2组0例。干预2组药物不良反应有6例(18.8%),干预1组有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阿司匹林联合10mg/d的阿托伐他汀较20mg/d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P选择素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C反应蛋白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8与白细胞血小板间黏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春雨 吴彩凤 +2 位作者 马晓娟 刘欣 殷惠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6-719,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量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探讨趋化因子IL-8参与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45例(...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量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探讨趋化因子IL-8参与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冠心病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空腹抽取静脉血6ml,对照组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6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及GPⅡb/Ⅲa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8水平。结果冠心病组IL-8[(65.98±26.44)ng/L vs(41.91±19.67)ng/L]、GPⅡb/Ⅲa[(15.06±7.89)%vs(8.06±2.34)%]、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8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和GPⅡb/Ⅲa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L-8表达水平与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可作为潜在的检验指标和治疗靶点进行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冠心病 白细胞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血小板粘附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振江 周胜华 沈向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7-420,共4页
目的:在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能否改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STEMI的患者144例,87... 目的:在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能否改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STEMI的患者144例,87例患者接受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作为对照组,57例患者在CAG术后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作为治疗组,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后即刻开始PCI,对照组患者在CAG术后亦立即接受PCI治疗。应用TIMI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评价术前术后心肌灌注变化,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ST段偏移总和比值(sumSTR)的变化。结果:PCI后即刻CAG显示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术后TMP分级达到3级水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2%∶78.2%,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心电图sumSTR>50%和sumSTR>70%的比例更高,sumSTR>70%的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1∶46.0%,P<0.05);2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出血事件和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不仅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PCI后的冠状动脉血流,而且对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恢复同样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原文传递
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无复流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如珠 殷屹岗 +3 位作者 朱莉 林杰 李建民 王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 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 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 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 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 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3.33%,3.33%vs 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冠状管造影术 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下载PDF
血小板平均容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建强 赵向东 卢成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与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急诊PCI的老年患者273例,根据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灌注良好组(MBG 3级)159例和灌注不良组(MBG 0-2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与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急诊PCI的老年患者273例,根据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灌注良好组(MBG 3级)159例和灌注不良组(MBG 0-2级)114例。比较2组入院时血常规等情况,分析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灌注不良组MPV[(11.2±1.4)fl vs(9.4±1.2)fl]及白细胞计数[(11.2±1.0)×10^9/L vs(10.1±1.3)×10^9/L]较灌注良好组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OR=2.409,95%CI:1.640-3.539,P〈0.01)和白细胞计数(OR=1.683,95%CI:1.107-2.558,P〈0.05)是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因素;相关分析显示,MPV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与急诊PCI术后MBG(r=-0.616,P〈0.01;r=-0.449,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r=-0.671,P〈0.01;r=-0.265,P〈0.05)呈负相关。结论在接受急诊PCI术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老年AMI患者中,其MPV和白细胞计数越高,术后心肌灌注情况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彦 贾友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06-1108,共3页
1948年,Harber首次研制出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并开始应用于实验研究。TEG可动态监测从血小板一纤维蛋白相互反应开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强化、纤维蛋白交联以及血凝块溶解的全过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TEG才开... 1948年,Harber首次研制出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并开始应用于实验研究。TEG可动态监测从血小板一纤维蛋白相互反应开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强化、纤维蛋白交联以及血凝块溶解的全过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TEG才开始在肝移植和心血管手术中应用。2004年推出的血小板图检测(plateletmapping)技术,基于不同凝血通路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上快速、准确监测血小板聚集过程和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管疾病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下载PDF
冠心病再血管化患者抑郁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虹 丛洪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9-881,共3页
Ariyo等研究表明,冠心病合并抑郁十分常见,发生率为15%~30%。Rumsfeld等研究发现,约3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伴有抑郁。接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18%~60%。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 下丘脑-垂体系统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胞间黏附分子1 心理疗法
下载PDF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Ⅲa双特异单链抗体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戴克胜 安广宇 阮长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1期1493-1497,共5页
目的 构建、表达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Ⅰbα GPⅢa双特异单链抗体 ,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PCR技术 ,扩增出接头片段和SZ 2 1单链抗体基因 ,克隆入pUCm T载体 ,测序分析。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接头片段、SZ 2 1单链... 目的 构建、表达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Ⅰbα GPⅢa双特异单链抗体 ,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PCR技术 ,扩增出接头片段和SZ 2 1单链抗体基因 ,克隆入pUCm T载体 ,测序分析。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接头片段、SZ 2 1单链抗体基因和SZ 2单链抗体基因重组拼接 ,构建SZ 2 SZ 2 1双特异单链抗体表达载体pET2 2 2 1 L 2scFv,并测序验证。导入大肠杆菌BL2 1 (DE3)Plys,诱导表达。流式细胞术、ELISA、Western印迹检测SZ 2 SZ 2 1双特异单链抗体与血小板结合能力 ,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对表达产物功能进行研究。结果 表达载体pET2 2 2 1 L 2scFv构建拼接正确 ;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为主 ,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 1 4 % ;表达产物具有与血小板以及血小板GPⅠbα和Ⅲa结合的活性 ,可抑制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成功表达了SZ 2 SZ 2 1双特异单链抗体 ,该抗体具有与相应 2个靶抗原结合的活性 ,并可抑制瑞斯托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栓形成
原文传递
VerifyNow对比血小板聚集仪分析氯吡格雷药效 被引量:4
19
作者 任军伟 陈建魁 +4 位作者 丛玉隆 白洁 邓新立 李玉茹 王伊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PAgP)156例在40%~80%,占75.4%,25例<40%,占12.1%,26例>80%,占12.6%。VerifyNow分析P2Y_(12)受体的化学反应数值(PRU)126例在240~350,占60.9%,50例PRU<240,占24.2%,31例PRU>350,占15.0%。PAgP与PRU呈正相关,PAgP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率(INHI)呈负相关,PAgP+INHI趋近于一个定值。结论 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可作为氯吡格雷药效监测的良好实验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纤维蛋白
下载PDF
前瞻性评价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谦 展凤霞 +4 位作者 侯明 丁娟 朱媛媛 秦平 彭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81-585,共5页
目的 评价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以来自14家医院的32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203例,应用改良MAIPA试验... 目的 评价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以来自14家医院的32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203例,应用改良MAIPA试验双盲法检测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抗-GPⅡb/Ⅲa和抗-GP Ⅰ b/Ⅸ),客观评价该试验在ITP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了解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浓度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以及地塞米松治疗后抗体浓度的变化.结果 抗-GPⅡb/Ⅲa、抗-GP Ⅰ b/Ⅸ、抗-GPⅡb/Ⅲa联合抗-GP Ⅰ b/Ⅸ诊断ITP的敏感性分别为39.75%、32.64%、55.23%,特异性分别为97.56%、93.94%、92.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94%、93.98%、95.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5.71%、32.35%、41.53%,总有效率分别为54.51%、48.29%、64.80%;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阴性患者,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水平[吸光度(A)值]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激素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抗-GPⅡb/Ⅲa或(和)抗-GP Ⅰ b/Ⅸ转阴或抗体水平降低.结论 MAIPA试验对ITP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ITP患者的疗效也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IF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自身抗体 血小板糖蛋白gpb/a复合物 血小板糖蛋白gpb/Ⅸ复合物 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