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遮荫对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及其自然杂交种叶片显微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11
1
作者
易立
胡晓颖
+3 位作者
韦霄
叶万辉
曹洪麟
沈浩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6,3,共9页
利用JSM-6360LV型扫描电镜和JEM-1010型透射电镜,观察了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及其自然杂交种新近成熟和老熟叶片的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遮荫后该杂交种与其亲本新近成熟叶片均表现为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叶片总厚度及上下表...
利用JSM-6360LV型扫描电镜和JEM-1010型透射电镜,观察了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及其自然杂交种新近成熟和老熟叶片的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遮荫后该杂交种与其亲本新近成熟叶片均表现为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叶片总厚度及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减小,叶绿体肿胀变形,基粒片层垛叠程度增加,淀粉粒增多变大;遮荫后杂交种老熟叶片总厚度及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增加,入侵种的下表皮厚度及本地种的上表皮厚度增加,叶绿体超微结构在遮荫后均出现严重损伤,基粒片层类囊体结构边缘溶解等。说明三种蟛蜞菊属物种及各物种不同叶龄叶片对弱光条件的响应存在差异;杂交种叶片显微及超微结构在不同光照下的变化介于亲本之间,对遮荫环境能较好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
属
自然杂交种
遮荫
叶片解剖结构
叶绿体超微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蟛蜞菊属和孪花菊属(菊科-向日葵族)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任琛
孙景景
袁琼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研究了菊科向日葵族鳢肠亚族蟛蜞菊属(Sphagneticola O.Hoffm.)和孪花菊属(Wollastonia DC.ex Decne.)各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蟛蜞菊[S.calendulacea(L.)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18m+30sm+2st,南美蟛蜞菊...
研究了菊科向日葵族鳢肠亚族蟛蜞菊属(Sphagneticola O.Hoffm.)和孪花菊属(Wollastonia DC.ex Decne.)各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蟛蜞菊[S.calendulacea(L.)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18m+30sm+2st,南美蟛蜞菊[S.trilobata(L.)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核型公式为2n=24m+28sm+4st,孪花菊[W.biflora(L.)DC.]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核型公式为2n=24m+4sm+2st,山孪花菊[W.montana(Blume)DC.]的染色体数目为2n=74,核型公式为2n=37m+31sm+6st。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以前的有关资料,推测蟛蜞菊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14和x=25,而不应是x=15。该属的3个新世界热带种[S.brachycarpa(Baker)Pruski、S.gracilis(Richard)Pruski和南美蟛蜞菊]可能都基于x=14,其中S.gracilis为二倍体(2n=2x=28),S.brachycarpa和南美蟛蜞菊为四倍体(2n=4x=56);唯一的亚洲种(蟛蜞菊)可能是基于x=25的二倍体(2n=2x=50)。染色体资料不支持将山孪花菊(x=37)这一植物置于孪花菊属(x=15)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
科
染色体数目
核型
蟛蜞菊
属
孪花
菊
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裂叶蟛蜞菊、蟛蜞菊及其杂交种对模拟极端高温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
3
3
作者
宋莉英
刘昭弟
+3 位作者
李晓娜
肖雨沙
陈秀清
林益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天然杂交能够改变外来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外来种的入侵能力,甚至使其演变为入侵种。目前有研究发现,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与其本地同属近缘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发生了杂交。为进一步探讨该杂交种在极端...
天然杂交能够改变外来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外来种的入侵能力,甚至使其演变为入侵种。目前有研究发现,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与其本地同属近缘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发生了杂交。为进一步探讨该杂交种在极端高温下的入侵潜力和扩散趋势,本研究从植物的生长、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3个方面对3种蟛蜞菊属植物在模拟极端高温(40/35℃处理28 d)下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高温的耐受性最强,经高温处理后其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分别下降了52.23%和23.09%,其生物量(0.43 g?ind^(-1))显著高于本地蟛蜞菊(0.20 g?ind^(-1))。(2)本地蟛蜞菊对高温最为敏感,处理7 d后即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高温处理后P_n和F_v/F_m的降幅最大,分别为84.09%和68.05%。(3)杂交种对高温有一定的耐受性,处理14 d后开始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经高温处理后P_n和F_v/F_m分别下降74.43%和52.90%,其生物量(0.38 g?ind^(-1))介于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和本地种蟛蜞菊之间。以上结果表明,杂交种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介于两亲本之间。由于杂交种对高温的耐受性强于本地种,在未来极端暖事件频发的背景之下,杂交种的扩散可能会对本地蟛蜞菊种群的生存构成进一步的威胁,应当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
属
杂交
极端高温
入侵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遮荫对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及其自然杂交种叶片显微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11
1
作者
易立
胡晓颖
韦霄
叶万辉
曹洪麟
沈浩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 广西植物研究所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6,3,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119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30160)
文摘
利用JSM-6360LV型扫描电镜和JEM-1010型透射电镜,观察了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及其自然杂交种新近成熟和老熟叶片的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遮荫后该杂交种与其亲本新近成熟叶片均表现为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叶片总厚度及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减小,叶绿体肿胀变形,基粒片层垛叠程度增加,淀粉粒增多变大;遮荫后杂交种老熟叶片总厚度及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增加,入侵种的下表皮厚度及本地种的上表皮厚度增加,叶绿体超微结构在遮荫后均出现严重损伤,基粒片层类囊体结构边缘溶解等。说明三种蟛蜞菊属物种及各物种不同叶龄叶片对弱光条件的响应存在差异;杂交种叶片显微及超微结构在不同光照下的变化介于亲本之间,对遮荫环境能较好适应。
关键词
蟛蜞菊
属
自然杂交种
遮荫
叶片解剖结构
叶绿体超微结构
Keywords
Wedelia
natural hybrid
shading
microstructure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分类号
Q944.58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蟛蜞菊属和孪花菊属(菊科-向日葵族)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任琛
孙景景
袁琼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出处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1009001000046)资助
文摘
研究了菊科向日葵族鳢肠亚族蟛蜞菊属(Sphagneticola O.Hoffm.)和孪花菊属(Wollastonia DC.ex Decne.)各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蟛蜞菊[S.calendulacea(L.)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18m+30sm+2st,南美蟛蜞菊[S.trilobata(L.)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核型公式为2n=24m+28sm+4st,孪花菊[W.biflora(L.)DC.]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核型公式为2n=24m+4sm+2st,山孪花菊[W.montana(Blume)DC.]的染色体数目为2n=74,核型公式为2n=37m+31sm+6st。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以前的有关资料,推测蟛蜞菊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14和x=25,而不应是x=15。该属的3个新世界热带种[S.brachycarpa(Baker)Pruski、S.gracilis(Richard)Pruski和南美蟛蜞菊]可能都基于x=14,其中S.gracilis为二倍体(2n=2x=28),S.brachycarpa和南美蟛蜞菊为四倍体(2n=4x=56);唯一的亚洲种(蟛蜞菊)可能是基于x=25的二倍体(2n=2x=50)。染色体资料不支持将山孪花菊(x=37)这一植物置于孪花菊属(x=15)中。
关键词
菊
科
染色体数目
核型
蟛蜞菊
属
孪花
菊
属
Keywords
Asteraceae
Chromosome number
Karyotype
Sphagneticola
Wollastonia
分类号
Q942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裂叶蟛蜞菊、蟛蜞菊及其杂交种对模拟极端高温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
3
3
作者
宋莉英
刘昭弟
李晓娜
肖雨沙
陈秀清
林益坤
机构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187)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Yq2013132)
+1 种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07010257)
广州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611078061)
文摘
天然杂交能够改变外来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外来种的入侵能力,甚至使其演变为入侵种。目前有研究发现,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与其本地同属近缘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发生了杂交。为进一步探讨该杂交种在极端高温下的入侵潜力和扩散趋势,本研究从植物的生长、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3个方面对3种蟛蜞菊属植物在模拟极端高温(40/35℃处理28 d)下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高温的耐受性最强,经高温处理后其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分别下降了52.23%和23.09%,其生物量(0.43 g?ind^(-1))显著高于本地蟛蜞菊(0.20 g?ind^(-1))。(2)本地蟛蜞菊对高温最为敏感,处理7 d后即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高温处理后P_n和F_v/F_m的降幅最大,分别为84.09%和68.05%。(3)杂交种对高温有一定的耐受性,处理14 d后开始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经高温处理后P_n和F_v/F_m分别下降74.43%和52.90%,其生物量(0.38 g?ind^(-1))介于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和本地种蟛蜞菊之间。以上结果表明,杂交种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介于两亲本之间。由于杂交种对高温的耐受性强于本地种,在未来极端暖事件频发的背景之下,杂交种的扩散可能会对本地蟛蜞菊种群的生存构成进一步的威胁,应当引起关注。
关键词
蟛蜞菊
属
杂交
极端高温
入侵力
Keywords
wedelia
hybridization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invasiveness
分类号
Q945.79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遮荫对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及其自然杂交种叶片显微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易立
胡晓颖
韦霄
叶万辉
曹洪麟
沈浩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蟛蜞菊属和孪花菊属(菊科-向日葵族)的细胞学研究
任琛
孙景景
袁琼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三裂叶蟛蜞菊、蟛蜞菊及其杂交种对模拟极端高温的生理生态响应
宋莉英
刘昭弟
李晓娜
肖雨沙
陈秀清
林益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