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后融合器移位的成因及临床对策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云清 汪明星 +3 位作者 闫长明 魏东 李华 周丰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5期342-34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后出现的融合器(Cage)移位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临床预防对策。方法 2005-09-2010-09期间,实施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687例703个椎间隙,术后出现Cage移位17例,其中7例脊椎后侧移位,1例脊椎前侧移... 目的通过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后出现的融合器(Cage)移位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临床预防对策。方法 2005-09-2010-09期间,实施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687例703个椎间隙,术后出现Cage移位17例,其中7例脊椎后侧移位,1例脊椎前侧移位,9例椎体内沉陷移位,X线检查发现Cage移位的时间2~19个月,平均1年。对此17例病例资料进行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操作、Cage的选择、患者自身因素等各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Cage的移位与手术操作不规范、Cage的选择不合适、终板处理过度、术式选择不当、脊椎稳定性破坏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有关。结论加强操作技术培训、掌握手术各环节的技巧、规范操作是关键;加强术前影像学的检查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基础;术式和Cage的选择及置入技巧是重要环节;同时应注重患者自身疾病及术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 融合器移位 成因 临床对策
下载PDF
Pivox固定系统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郝璐 刘军辉 +2 位作者 陈意磊 范顺武 赵凤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8-575,共8页
目的:探讨Pivox固定系统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5月~2021年1月,收集我院采用单纯OLIF(不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 目的:探讨Pivox固定系统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5月~2021年1月,收集我院采用单纯OLIF(不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盘源性腰痛、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龄32~79岁,平均59.1±5.9岁。分为单纯OLIF组(39例)和Pivox+OLIF组(30例),评估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纵径和面积以及术后腰椎融合情况。以及比较两组之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0±0.3个月,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节段、骨密度、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ox+OLIF组手术时间大于OLIF组(P<0.05),而两组之间切口长度、出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围手术期VAS评分、ODI比较均为术前高于术后1周及术后1、3、6、12个月(P<0.05),术后1周及术后1、3、6、12个月时,两组之间VAS评分、OD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椎间隙高度、椎间孔纵径和面积术后1周及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术后1周及术后6、12个月时,Pivox+OLIF组椎间隙、椎间孔纵径和面积增加值均大于OLIF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融合器沉降病例,OLIF组有两例发生融合器移位,Pivox+OLIF组无一例融合器移位,两组之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ivox+OLIF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满意,但相对于单纯OLIF,P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ox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融合器沉降 融合器移位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原因分析
3
作者 曾忠友 陈平泉 +9 位作者 赵兴 吴宏飞 张建乔 方向前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范顺武 宋国浩 范时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固定 椎间融合 终板损伤 融合器沉降 融合器移位 再手术
下载PDF
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原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李勇 王越 +2 位作者 凌广烽 张剑 王春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6期482-485,共4页
目的探讨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03-2015-03期间开展该手术380例,融合420个椎间隙,影像学检查发现融合器移位8例,通过对8例发生融合器移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的... 目的探讨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03-2015-03期间开展该手术380例,融合420个椎间隙,影像学检查发现融合器移位8例,通过对8例发生融合器移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例融合器移位,移位发生率为1.91%(8/420),术后融合器的移位与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融合器选择不合适、术前影像学分析不足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有关。结论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的原因复杂,手术技巧的差异、矩形融合器的使用、双节段融合、直线型终板或骨质疏松者均可能成为该术式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 通道系统 手术后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椎间融合器移位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詹吉恒 王羽丰 王高蔚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6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 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 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器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器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 332)。其发生与融合器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器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器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后融合器侧方移位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杰 王永峰 +3 位作者 原杰 徐朝健 秦一川 郝家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5301-5306,共6页
背景:斜外侧椎间融合是当前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而术后发生融合器侧移的处理方式尚无定论,利用有限元法进行斜外侧椎间融合后不同情况的生物力学分析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一种选择。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评估斜外侧椎间... 背景:斜外侧椎间融合是当前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而术后发生融合器侧移的处理方式尚无定论,利用有限元法进行斜外侧椎间融合后不同情况的生物力学分析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一种选择。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评估斜外侧椎间融合后椎间融合器(cage)侧方移位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术后该情况的处理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择1名健康男性行腰椎CT扫描,获得其扫描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L_(3)-L_(5)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为正常对照组,同时建立斜外侧椎间融合独立融合固定组(SA组)和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组(BPS组)模型。根据cage移位程度将SA组具体分为:cage无移位模型(SA_(0))、cage右缘中点移位至L5上终板横径右1/8点(SA_(1))、2/8点(SA_(2))、3/8点(SA_(3))、4/8点(SA_(4))。在SA分组基础上,联合钉棒固定的模型分别是BPS_(0)、BPS_(1)、BPS_(2)、BPS_(3)、BPS_(4)。对不同模型施加相同的加载条件,模拟脊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状态,观察各模型不同工况下腰椎活动度以及椎间融合器和钉棒系统的应力峰值。结果与结论:①SA_(0)、SA_(1)、SA_(2)在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度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而SA_(3)在后伸以及SA_(4)在后伸、右侧屈状态的活动度大于正常对照组;②在不同状态下,SA组和BPS组的活动度和融合器应力峰值在整体上均随融合器侧移距离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③当cage处于同一位置时,BPS组在所有状态下的活动度和融合器应力峰值均小于SA组;④在各个状态下,BPS组的钉棒系统应力峰值为:BPS_(0)<BPS_(1)<BPS_(2)<BPS_(3)<BPS_(4);⑤提示当斜外侧椎间融合独立融合固定后发生融合器左侧移位时,随移位距离增加,各种状态下腰椎活动度和融合器的应力峰值在整体上均逐渐增加,存在脊柱失稳趋势。在此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椎间融合 融合器移位 活动度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