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永忠 张建平 +2 位作者 吴平 张学斌 白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1-566,i001,共7页
辽西朝阳北票南八家子附近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 )。本文主要对兽脚类恐龙足迹做了报道。兽脚类恐龙为两足行走 ,三趾型、窄行迹、多数为趾行式 ,化石均为上层面保存。层面发育泥裂和波... 辽西朝阳北票南八家子附近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 )。本文主要对兽脚类恐龙足迹做了报道。兽脚类恐龙为两足行走 ,三趾型、窄行迹、多数为趾行式 ,化石均为上层面保存。层面发育泥裂和波痕。足迹大小从 2 9.5 cm× 19cm到 4 cm× 3cm ,连续分布的足迹构成明显的行迹 ,行迹方向规律性分布为当时恐龙的行为习性提供了可靠证据。南八家子地区发现的大量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化石 晚侏罗世 鸟脚类 蜥脚类 辽西 发现 朝阳 土城子组 大小 地区
下载PDF
炳灵大夏巨龙:中国早白垩世一新巨型蜥脚类恐龙(英文) 被引量:12
2
作者 尤海鲁 李大庆 +1 位作者 周伶琦 季强 《甘肃地质》 2008年第4期1-10,共10页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Lanzhousaurus magnidens)为代表,还包括一类宽臀的基干巨龙型类蜥脚类——刘家峡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liujiaxiaensis),以及许多其他尚未发表的恐龙、鱼类和龟类。本文报道在该地区河口群中所发现的第二种新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新属新种)(Daxiatitan binglingi gen.et sp.nov.)。炳灵大夏巨龙的正型标本现存于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兰州)。该标本包括最后的10枚颈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颈肋和背肋,1枚脉弓,右肩胛骨,右乌喙骨和右股骨。估计其颈部长度为12.2m,整个身体长度为26m,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大夏巨龙是巨龙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支干定义为:与盐龙(Saltasaurus)而不与腕龙(Brachiosaurus)更具亲缘关系的巨龙型类],其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巨龙类分子:颈椎的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体的远缘与其长轴斜交;股骨远端髁相对于股骨体向背侧方倾斜10°,而且从远端看,该远端髁处于后内—前侧方向。大夏巨龙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河口群上段)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炳灵大夏巨龙的发现丰富了兰州盆地脊椎动物组合,对研究巨龙类恐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蜥脚类 早白垩世 河口群 兰州盆地 甘肃省
原文传递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被引量:10
3
作者 杜远生 李大庆 +2 位作者 彭冰霞 雷汝林 白仲才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7-372,T001,共7页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足印 .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 3组的足迹组合 .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 790mm× 112 0mm ,后脚 15 0 0mm× 14 2 0mm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 3种类型 :第 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 ;第 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部分重合 ,后脚印向外偏转 ;第 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 ,后脚U形 ,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 .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 ,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 .根据计算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 3.0 4m ,最大可达到 5 .3m .恐龙行走的速度 2 .3~ 3.4km/h .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 .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 .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 ,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 ,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靖县 蜥脚类 恐龙足迹化石 白垩纪 甘肃
下载PDF
吉林九台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被引量:9
4
作者 吴文昊 董枝明 +2 位作者 孙跃武 李春田 李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记述了蜥脚类恐龙(Sauropoda)中一新的属种—西地九台龙(Jiutaisaurusxidiensisgen.etsp.nov.),包括18个相关节的尾椎及13个脉弧。化石产于吉林九台白垩纪泉头组的紫色-杂色砂岩中。其主要特征为:中部尾椎椎体两侧出现前后延长的棱脊,前... 记述了蜥脚类恐龙(Sauropoda)中一新的属种—西地九台龙(Jiutaisaurusxidiensisgen.etsp.nov.),包括18个相关节的尾椎及13个脉弧。化石产于吉林九台白垩纪泉头组的紫色-杂色砂岩中。其主要特征为:中部尾椎椎体两侧出现前后延长的棱脊,前-中部尾椎双凹型,神经弓位于椎体前半部,脉弧不分叉,血管孔长度约占脉弧长度的1/2以上。新属种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白垩纪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古地理分布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蜥脚类 九台龙 白垩纪 吉林九台
下载PDF
四川会理早侏罗世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奎 杨春燕 +1 位作者 刘建 王正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5-202,共18页
记述了四川会理下侏罗统益门组的蜥脚类化石。经研究,将化石归于马门溪龙科,建立新属新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 gen.et sp.nov.。通安龙具有进步蜥脚类的特点:颈椎细长、荐前椎发育侧凹、前肢较长,为后肢的0.80等;同时,通安龙也... 记述了四川会理下侏罗统益门组的蜥脚类化石。经研究,将化石归于马门溪龙科,建立新属新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 gen.et sp.nov.。通安龙具有进步蜥脚类的特点:颈椎细长、荐前椎发育侧凹、前肢较长,为后肢的0.80等;同时,通安龙也具有原始蜥脚类的特点:脊椎骨组织坚实不中空、肱骨和股骨骨干粗而圆。从国内外已有的资料看,原始蜥脚类主要发现于侏罗纪早期,而进步蜥脚类则主要发现于侏罗纪中晚期。由于通安龙兼具原始蜥脚类和进步蜥脚类的特点,且时代为早侏罗世,因此,通安龙化石材料的发现对中国西南地区早期蜥脚类的系统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会理 早侏罗世 益门组 蜥脚类 通安龙
下载PDF
我国发现的首例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 被引量:7
6
作者 欧阳辉 皮孝忠 叶勇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60-163,共4页
本文记述了在四川自贡发现的同骨骼化石一道保存的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据其赋存关系,鉴定为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youngi)的皮肤残留部分。皮肤化石揭示该蜥脚类恐龙活着时体被鳞状皮肤,突出于表皮的鳞... 本文记述了在四川自贡发现的同骨骼化石一道保存的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据其赋存关系,鉴定为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youngi)的皮肤残留部分。皮肤化石揭示该蜥脚类恐龙活着时体被鳞状皮肤,突出于表皮的鳞片呈不规则多边形,较大,密集而互不重叠,与过去描绘的类似大象皮光滑无鳞的情形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自贡 晚侏罗世 蜥脚类 皮肤化石
下载PDF
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世蜀龙和峨眉龙长骨骨组织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通过对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两种主要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和天府峨眉龙肱骨和尺骨的骨组织结构观察,并与我国晚白垩世的几种恐龙长骨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恐龙的长骨都具有快速的后生生长速率;2)恐龙的生长方式属于非限定生长,... 通过对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两种主要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和天府峨眉龙肱骨和尺骨的骨组织结构观察,并与我国晚白垩世的几种恐龙长骨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恐龙的长骨都具有快速的后生生长速率;2)恐龙的生长方式属于非限定生长,即在成年后并不停止生长;3)不同类型的恐龙到了成年以后,其骨沉积速率可能有较大差异;4)不同类型的恐龙在长骨的生长改建过程中,骨组织内部的重吸收作用有较大差异;5)生长轮结构在不同部位的骨骼中或在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也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脚类 蜀龙 峨眉龙 长骨骨组织 中侏罗世 自贡大山铺 四川省
下载PDF
浙江省东阳晚白垩世早期新的翼龙足迹(英文) 被引量:6
8
作者 吕君昌 陈荣军 +3 位作者 东洋一 郑文杰 田中郁子 金幸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6-48,共3页
本文报道了浙江东阳发现的中国第2个翼龙足迹化石点,也是亚洲发现的第8个翼龙足迹化石点。化石足迹产于晚白垩世早期方岩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发现有3个手的印迹和1个右足印。手的印迹的长宽分别为6.5cm和4cm.非对称具有3个指的印... 本文报道了浙江东阳发现的中国第2个翼龙足迹化石点,也是亚洲发现的第8个翼龙足迹化石点。化石足迹产于晚白垩世早期方岩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发现有3个手的印迹和1个右足印。手的印迹的长宽分别为6.5cm和4cm.非对称具有3个指的印迹。足迹9cm长和1.5cm宽。该足迹不同于以前发现的,可能代表一新的类型。除了翼龙足迹外,还发现鸟类、小型兽脚类、鸟脚类及蜥脚类脚印,形成一个丰富的动物群,它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及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在该地区发现这些造迹动物的骨骼化石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早期 翼龙 足迹化石 发现 浙江省 印迹 古生态环境 泥质粉砂岩 方岩组 蜥脚类
下载PDF
安徽黄山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建东 尤海鲁 +1 位作者 杨精涛 任鑫鑫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0-400,共11页
记述了发现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侏罗统洪琴组的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徽黄山龙Huangshanlong anhuiensis gen.et sp.nov.。黄山龙保存了右侧肱骨和桡尺骨,对比研究发现可以将其归入马门溪龙科。黄山龙和马门溪龙科其他成员一样肱骨远... 记述了发现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侏罗统洪琴组的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徽黄山龙Huangshanlong anhuiensis gen.et sp.nov.。黄山龙保存了右侧肱骨和桡尺骨,对比研究发现可以将其归入马门溪龙科。黄山龙和马门溪龙科其他成员一样肱骨远端向外侧扭转25°并在其上有发育的附突,尺骨两前臂突发育并形成90°或略小的夹角。与马门溪龙科其他属种相比,黄山龙又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肱骨近端长为肱骨长的36%,远端附突位于中部;桡骨为肱骨长的58%;尺骨为肱骨长的2/3,尺骨两臂突中的内前突更长,尺骨远端前面、外后面和内后面上都有棱嵴发育。黄山龙是安徽境内发现的第一个侏罗纪也是第2个恐龙化石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黄山 中侏罗世 洪琴组 蜥脚类 黄山龙
下载PDF
蜥脚类骨质尾锤之发现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枝明 彭光照 黄大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19-224,241-242,共6页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坑中出土的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和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tianfuensis)均发现由尾端脊椎愈合膨大而成之纺锤形骨质尾锤。这一特征在蜥脚类中尚属首次记述。骨质尾锤是一种适应陆地生活之特殊构造。它作为一种防...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坑中出土的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和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tianfuensis)均发现由尾端脊椎愈合膨大而成之纺锤形骨质尾锤。这一特征在蜥脚类中尚属首次记述。骨质尾锤是一种适应陆地生活之特殊构造。它作为一种防御武器,主要起防卫身体的作用。它的存在说明R.T.Bakker提出的蜥脚类是一类营陆地生活的恐龙的观点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脚类 尾锤 自贡大山铺
下载PDF
四川宜宾的一种新蜥脚类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钟健 《古生物学报》 1954年第4期355-369,共15页
一.绪言1952年四川川南区宜塘公路民工巩路指挥部在修巩公路的时候,于宜宾县马门溪附近的侏羅纪地层中,发现了大批脊椎动物化石。这个发见很快的就反映到宜宾人民文化馆,得到有关人的注意,并且很正确的认为可能是恐龙化石,有学术上的价... 一.绪言1952年四川川南区宜塘公路民工巩路指挥部在修巩公路的时候,于宜宾县马门溪附近的侏羅纪地层中,发现了大批脊椎动物化石。这个发见很快的就反映到宜宾人民文化馆,得到有关人的注意,并且很正确的认为可能是恐龙化石,有学术上的价值。宜宾人民文化馆把这发现通知地质部,经过联(?)之后,先寄来一个爪骨,经作者断定为恐龙的骨骼,于是就决定把全部材料运京研究。宜宾人民文化馆很小心的把全部材料予以包装,运到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经过好几月之久,这批材料已修理完毕,有可能加以研究。这就是这篇报告所根据的材料。全部材料都是零散的,也没有其他任何记录。但由于化石保存得相当的好,所以大部材料修理得很好,证明为一蜥脚类骨骼之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文化馆 宜宾 四川 文化机构 脊柱 椎骨 肋骨 胫跗骨 跗骨 距骨 蜥脚类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OMEISAURU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ZIGONG,SICHUAN 被引量:4
12
作者 江山 李飞 +1 位作者 彭光照 叶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记述了产自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世峨眉龙属一新种——焦氏峨眉龙(Omeisaurusjiaoisp.nov.)。新种为大型蜥脚类恐龙,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蜥脚类:前、中部背椎为典型的后凹型,后部背椎为双平型,背椎神经棘呈高大棒状,不分叉;尾... 记述了产自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世峨眉龙属一新种——焦氏峨眉龙(Omeisaurusjiaoisp.nov.)。新种为大型蜥脚类恐龙,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蜥脚类:前、中部背椎为典型的后凹型,后部背椎为双平型,背椎神经棘呈高大棒状,不分叉;尾椎为弱双凹型,第一尾椎不具扇形尾肋;第一脉弧短小且与第一尾椎关联;锁骨长大;肱骨和股骨细长而圆实;肱骨与股骨长度之比为0.83,尺骨与肱骨长度之比为0.72,胫骨与股骨长度之比为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自贡大山铺 中侏罗世 蜥脚类 峨眉龙
下载PDF
峨眉龙属(恐龙:蜥脚类)在重庆云阳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的发现(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谭超 代辉 +10 位作者 贺建军 张锋 胡旭峰 余海东 李宁 魏光飚 彭光照 叶勇 张茜楠 任鑫鑫 尤海鲁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形态学和比较研究表明重庆云阳普安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发现的一个脊椎可被归入蜥脚类恐龙峨眉龙属一未定种。该中部颈椎的椎体凹/腔构造非常发育以致其显得更加中空而不是坚实,同时该椎体的长度(不包括其前关节髁)和其后关节面长度和... 形态学和比较研究表明重庆云阳普安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发现的一个脊椎可被归入蜥脚类恐龙峨眉龙属一未定种。该中部颈椎的椎体凹/腔构造非常发育以致其显得更加中空而不是坚实,同时该椎体的长度(不包括其前关节髁)和其后关节面长度和高度平均值的比值很高(5.05)。其他特征还包括:椎体长度约为脊椎全高的两倍,椎体腹面中嵴发育,椎体前关节突嵴板和前关节突间板以及椎体后关节突嵴板和后关节突间板间分别围成深而长的空隙,后关节突椎体横突凹的上半部内有一窝腔,上关节突长而低,向后延伸超出后关节突关节面,神经棘前1/3侧面凹陷,前后向长度约为椎体长度的一半。这一发现揭示了峨眉龙新的形态信息,普安恐龙化石点也代表了该属分布的最东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普安 沙溪庙组 蜥脚类 峨眉龙属
下载PDF
新疆鄯善中侏罗世巨型蜥脚类恐龙的发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文昊 周长付 +2 位作者 Oliver Wings 关谷透 董枝明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鄯善地区中侏罗统齐古组产出一新的、原地保存的巨型蜥脚类恐龙—鄯善新疆巨龙(Xinjiangtitan shanshanesis gen.et sp.nov.)。其特征为:倒第2节颈椎在腹侧后1/4处向后发育一条棱嵴,并在后关节面下形成一小的半圆形突;最... 本文首次报道了鄯善地区中侏罗统齐古组产出一新的、原地保存的巨型蜥脚类恐龙—鄯善新疆巨龙(Xinjiangtitan shanshanesis gen.et sp.nov.)。其特征为:倒第2节颈椎在腹侧后1/4处向后发育一条棱嵴,并在后关节面下形成一小的半圆形突;最后两节颈椎很长(其长度之和为股骨、胫骨长度之和的63%);第1荐肋不参与构成荐椎轭;股骨非常粗壮(远端最大宽度为股骨长度的33%)。支序分析显示新疆巨龙(新属)与马龙溪龙互成姊妹群,无疑为马门溪龙科中的一个新的分类群。但新疆巨龙(新属)还具有一些更接近于梁龙类的特征,包括发育明显的栖肌突、较短的后肢和股骨第4转子位于股骨后侧内缘等。新疆巨龙(新属)的体长推算为30~3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鄯善 鄯善新疆巨龙 中侏罗世 齐古组 马门溪龙科 蜥脚类
下载PDF
中国寻“龙”记:河北篇
15
作者 Spartan117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 2023年第5期24-25,共2页
河北省作为我国境内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虽然发现的恐龙数量不多,但其中包括了蜥脚类、兽脚类、角龙类等不同的恐龙。它们当中不仅有长相酷似“蝙蝠侠”的明星,还有一头不寻常的庞然大物一一不寻常华北龙。
关键词 恐龙化石 角龙类 蜥脚类 兽脚类 河北省
原文传递
山东诸城地区蜥脚类恐龙足迹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艳霞 陈军 江小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8-470,共13页
蜥脚类恐龙是中生代时期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作为广泛分布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种进化十分成功的恐龙,蜥脚类足迹也是分布较广,从早侏罗世到晚白垩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诸城地区南部皇龙沟莱阳群、北部张祝河湾及棠棣戈庄大盛群中发现了... 蜥脚类恐龙是中生代时期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作为广泛分布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种进化十分成功的恐龙,蜥脚类足迹也是分布较广,从早侏罗世到晚白垩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诸城地区南部皇龙沟莱阳群、北部张祝河湾及棠棣戈庄大盛群中发现了三处早白垩世时期数量不等的恐龙足迹化石,这三处化石点都发现了蜥脚类的恐龙足迹化石。诸城地区三处的蜥脚类恐龙足迹之间有什么异同呢?这些足迹的造迹者都属于同一种蜥脚类恐龙吗?本文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基础上,根据前后足的面积比对蜥脚类足迹进行了初步分类,推测早白垩世早期的皇龙沟及早白垩世晚期的棠棣戈庄都至少生活有两种不同的蜥脚类恐龙,证实了蜥脚类群居生活的特性。对三处不同时期蜥脚类恐龙体型的对比总结出蜥脚类体型趋小化的演化趋势,并分析认为环境的变化是演化的动力机制。对白垩纪恐龙物种的更替,古环境变化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城 蜥脚类 足迹化石 早白垩世 分类
下载PDF
四川自贡蜥脚类一新属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勇 高玉辉 江山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5-181,共7页
记述了产自四川省自贡市的一具蜥脚类幼年个体材料。根据枢椎极短而高,颈神经棘低、上缘平直、前后延长,背神经棘呈横宽的板状,中部颈肋的前突分叉等特征将它命名为一新属新种——张氏大安龙Daanosaurus zhangi gen.etsp.nov.,并将它归... 记述了产自四川省自贡市的一具蜥脚类幼年个体材料。根据枢椎极短而高,颈神经棘低、上缘平直、前后延长,背神经棘呈横宽的板状,中部颈肋的前突分叉等特征将它命名为一新属新种——张氏大安龙Daanosaurus zhangi gen.etsp.nov.,并将它归入巧龙亚科Bellusaurin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自贡 晚侏罗世 上沙溪庙组 蜥脚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蜥脚类恐龙化石 被引量:3
18
作者 江山 叶勇 彭光照 《西部资源》 2018年第6期45-51,共7页
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发现的恐龙化石共有35个属50个种,其中蜥脚类恐龙化石15属27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马门溪龙、峨眉龙、蜀龙、通安龙、珙县龙等,它们对于蜥脚类恐龙的分类、演化研究都具有非常重... 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发现的恐龙化石共有35个属50个种,其中蜥脚类恐龙化石15属27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马门溪龙、峨眉龙、蜀龙、通安龙、珙县龙等,它们对于蜥脚类恐龙的分类、演化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蜥脚类尾锤的发现对蜥脚类防卫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杨氏马门溪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对蜥脚类表皮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大量马门溪龙科恐龙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基本理清了四川盆地长颈型蜥脚类的演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蜥脚类 恐龙化石
下载PDF
中国甘肃省中铺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群的兽脚类与蜥脚类足迹组合(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邢立达 李大庆 +6 位作者 Lockley M G 张建平 尤海鲁 Klein H Marty D Persons IV W S 彭措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近年来,中国西北部兰州-民和盆地的中铺地区河口群发现了一批恐龙骨骼化石和足迹化石。中铺地区的蜥脚类与兽脚类足迹组合相对丰富,但大多数标本保存较差。大夏足迹点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类似亚洲足迹的跷脚龙类足迹(Asianopodus-like gral... 近年来,中国西北部兰州-民和盆地的中铺地区河口群发现了一批恐龙骨骼化石和足迹化石。中铺地区的蜥脚类与兽脚类足迹组合相对丰富,但大多数标本保存较差。大夏足迹点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类似亚洲足迹的跷脚龙类足迹(Asianopodus-like grallatorid tracks),足迹有着中趾弱前凸(weak mesaxony)。李家沟一号点的足迹组合包括了较大的兽脚类足迹和大型的、非三趾型四足类足迹,后者可能是蜥脚类足迹。李家沟二号点的足迹为多层的蜥脚类足迹,这表明了这类恐龙的活跃性,巨龙类的骨骸也可能来自同一层位。虽然中铺足迹组合不如同属河口群的盐锅峡足迹组合那么具有多样化与得以充分暴露,但依然体现了该地区以及中国早白垩世地层的典型足迹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足迹 蜥脚类 兽脚类 恐龙足迹 下白垩统 甘肃省
原文传递
淅川盆地上白垩统蜥脚类幼年个体新材料 被引量:2
20
作者 莫进尤 谭庆伟 +2 位作者 胡永国 谭琳 徐星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4-512,共9页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保存于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保存于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脚类 马家村组 淅川盆地 郧县 湖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