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楊慎與宋明理學的關係——以《論》《孟》注爲例
1
作者 秦際明 《宋代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60-78,共19页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是蜀學的傑出代表人物。楊慎著述極爲豐富,其學術以考據方法見長,與當時所流行的宋明理學形成鮮明對照。現代學者多以楊慎爲清代考據學的先驅,同時亦爲明代反對理學的代表人物...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是蜀學的傑出代表人物。楊慎著述極爲豐富,其學術以考據方法見長,與當時所流行的宋明理學形成鮮明對照。現代學者多以楊慎爲清代考據學的先驅,同時亦爲明代反對理學的代表人物。不過,楊慎學術思想廣博而複雜,與宋明理學的關係未可一言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用 人物 先驅 考據 代表
原文传递
論譙定學術思想的定位
2
作者 詹海雲 《宋代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10-33,共24页
宋代巴蜀是理學與易學昌盛之地,其中有外來學者帶進新的學風,也有本地傳統的學風。只有在全面理解這一背景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蜀學的特色以及兩個不同區域學風影響下的所謂'洛蜀相融'到底融合到什麼地步,是否仍有不... 宋代巴蜀是理學與易學昌盛之地,其中有外來學者帶進新的學風,也有本地傳統的學風。只有在全面理解這一背景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蜀學的特色以及兩個不同區域學風影響下的所謂'洛蜀相融'到底融合到什麼地步,是否仍有不可消彌的差異性。譙定,四川涪州人,生活時期大至為北宋末到南宋初年。他是兩宋之際影響巴蜀地區學術變化最關鍵的人物,雖然他的著作已亡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響 變化 融合 生活
原文传递
胡昭曦:四川書院史研究的奠基者
3
作者 潘殊閑 《蜀学》 2021年第1期56-63,共8页
胡昭曦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起,即致力於四川書院的研究,其初版於20年前、再版於14年前的《四川書院史》一書填補了四川書院史研究的空白、基本厘清了四川書院發展的歷史脉絡、開拓了四川地方史研究的視野、爲研究傳承蜀學提供了重要的範... 胡昭曦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起,即致力於四川書院的研究,其初版於20年前、再版於14年前的《四川書院史》一書填補了四川書院史研究的空白、基本厘清了四川書院發展的歷史脉絡、開拓了四川地方史研究的視野、爲研究傳承蜀學提供了重要的範本、爲新時代書院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鑒,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與時代價值,可謂功德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昭曦 《四川書院史》 書院文化 術意義 時代價值
下载PDF
譙定易學探微
4
作者 郭齊 《宋代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81-90,共10页
譙定字天授,宋代涪州樂溫縣玉溪(今屬重慶市長壽區)人。嘗從郭載、程頤治易,精於象數,有《譙氏易傳》,是宋代巴蜀易學的重要人物,影響深遠。其門人私淑有朱熹父師胡憲、劉勉之及馮時行、張行成、張浚等易學大家,所開創的'涪陵學派&#... 譙定字天授,宋代涪州樂溫縣玉溪(今屬重慶市長壽區)人。嘗從郭載、程頤治易,精於象數,有《譙氏易傳》,是宋代巴蜀易學的重要人物,影響深遠。其門人私淑有朱熹父師胡憲、劉勉之及馮時行、張行成、張浚等易學大家,所開創的'涪陵學派'成為洛學及蜀學的一大宗。據不完全統計,譙定的門人及二傳、三傳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幾達《宋元學案》立傳者三分之一。曾兩次被徵召入朝,授予要職,《宋史》為之立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州樂 重慶 定字 人物 溫縣 天授
原文传递
歸本於儒:謝無量的蜀學與經學研究
5
作者 趙聃 《蜀学》 2020年第1期-,共10页
謝無量作爲近現代蜀學的著名學者,其學術研究涉及"六藝""九流"等衆多學科與門類,呈現出"兼總百家,必歸於儒"的特點。這一特點體現在其蜀學與經學研究上,則表現爲把易學作爲蜀學研究的重點,不僅厘清了蜀... 謝無量作爲近現代蜀學的著名學者,其學術研究涉及"六藝""九流"等衆多學科與門類,呈現出"兼總百家,必歸於儒"的特點。這一特點體現在其蜀學與經學研究上,則表現爲把易學作爲蜀學研究的重點,不僅厘清了蜀地易學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而且肯定了以易學爲代表的蜀學在中國經學思想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與價值,體現出蜀學與經學的交融。此外,謝無量還撰寫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哲學史》,初步建立起了中國哲學史寫作的結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謝無量 歸本於儒
下载PDF
灌縣“蜀學”傳承概述
6
作者 施廷俊 《蜀学》 2018年第1期8-43,共36页
灌縣扼成都平原入川西北藏羌山區交通要衝,爲古蜀國創基之地,鍾靈毓秀,山川形勝。自文翁創建'石室',而'蜀學'肇興,灌縣人蜚聲庠序,二千年間,代有其人。昔有江源常氏、青城何氏、導江張氏、永康焦氏諸家族耕讀傳家,簪纓... 灌縣扼成都平原入川西北藏羌山區交通要衝,爲古蜀國創基之地,鍾靈毓秀,山川形勝。自文翁創建'石室',而'蜀學'肇興,灌縣人蜚聲庠序,二千年間,代有其人。昔有江源常氏、青城何氏、導江張氏、永康焦氏諸家族耕讀傳家,簪纓繼世,文脈綿長,史不絕書。延及有清、民國,題名錦江、尊經、國子監南學與北大、中大、南開、中山、武大、復旦、浙大、川大、華大、齊魯等高等學府及中央歷史研究院的學者不下千人,其人或馳騁教壇、政界,或效命疆埸,並多令譽,且有以'名山事業'傳於後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縣 岷江 錦江 尊經
下载PDF
宋詩僧北磵居簡故廬考
7
作者 張仁康 《蜀学》 2018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南宋詩僧北磵居簡對日本五山文學影響甚著,然其里籍姓氏長期莫衷一是。居簡是一位世俗化的詩僧,其鄉情親情至爲深厚,詩文中頻頻提起故鄉,更是數次明確量化地指出了其故廬的相對位置。近年新刊資料《北磵禪師行狀》,爲居簡嗣法弟子物初... 南宋詩僧北磵居簡對日本五山文學影響甚著,然其里籍姓氏長期莫衷一是。居簡是一位世俗化的詩僧,其鄉情親情至爲深厚,詩文中頻頻提起故鄉,更是數次明確量化地指出了其故廬的相對位置。近年新刊資料《北磵禪師行狀》,爲居簡嗣法弟子物初大觀所撰,其説居簡生平當自可信,解決了居簡籍貫姓氏的爭議問題。由此出發,依據居簡詩文,考諸史志,推求地理,證明居簡故廬大體位置應在今射洪縣青崗鎮文化村的極小範圍之内,居簡曾於六十六歲之後重返故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歷史人物 釋居簡 生平 故居
下载PDF
明代名宦羅青霄的家世及其生平事迹考述
8
作者 劉濤 《蜀学》 2021年第1期176-192,共17页
圍繞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名宦羅青霄的家世與生平事迹,在文獻分析基礎上,進行文本分析,重構羅青霄的一生歷史。首次翔實考證羅青霄的字號、生卒時間,對罗青霄的户籍出身進行分析,考察羅青霄家世與早年求學經歷,梳理羅青霄的師承淵源,對... 圍繞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名宦羅青霄的家世與生平事迹,在文獻分析基礎上,進行文本分析,重構羅青霄的一生歷史。首次翔實考證羅青霄的字號、生卒時間,對罗青霄的户籍出身進行分析,考察羅青霄家世與早年求學經歷,梳理羅青霄的師承淵源,對羅青霄宦績以及故里事迹進行考辨。在還原羅青霄應有的歷史地位基礎上,揭示羅青霄産生的歷史影響,爲新時期蜀學名家研究與閩學傳播、朱熹與湛若水研究、長江文明與海洋文明研究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路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羅青霄 忠州 湛若水 井鹽 戰符 朱文公祠 漳州月港
下载PDF
清代女詩人陳慧殊初探
9
作者 胡傳淮 《蜀学》 2020年第1期-,共9页
陳慧殊(1755—1783),字緗箬,浙江海寧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陳億第三女、四川遂寧詩人張問安妻。陳慧殊工詩,清人王廷璋稱陳爲從來閨秀第一,曰:"惜不爲男,此翰苑才也。"秦朝舒稱陳詩"博雅清秀,無脂粉習,幾忘其爲閨房詩矣&qu... 陳慧殊(1755—1783),字緗箬,浙江海寧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陳億第三女、四川遂寧詩人張問安妻。陳慧殊工詩,清人王廷璋稱陳爲從來閨秀第一,曰:"惜不爲男,此翰苑才也。"秦朝舒稱陳詩"博雅清秀,無脂粉習,幾忘其爲閨房詩矣"。戴綸喆《四川儒林文苑傳》云:"緗箬女史姓陳氏,亥白室也,詩格亦高。蜀閨秀自西充馬韞雪後,無逾女史者。"表明清代蜀中女詩人以西充馬士琪(字韞雪)爲冠軍,陳慧殊爲亞軍。撰有《香遠齋詩詞》《倚樓集》《寄愁集》《畫閣聯吟集》《花間倡和集》《墨香小品》等。筆者在編選《陳慧殊詩選》時,搜集了不少陳慧殊資料,今特對陳慧殊其人其詩作一初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詩 陳慧殊 張問安
下载PDF
宋代蜀人别集敘録(一)
10
作者 李冬梅 何靜 《宋代文化研究》 2014年第1期285-319,共35页
巴蜀地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向有'天府之國'雅稱,文化底蘊素來深厚,各類文獻蔚爲大觀。宋高宗以爲'蜀人多能文',王應麟亦有'西蜀史學'之稱,程頤也有'易學在蜀'之譽,是蜀學之多彩,文獻之繁富。就文學而... 巴蜀地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向有'天府之國'雅稱,文化底蘊素來深厚,各類文獻蔚爲大觀。宋高宗以爲'蜀人多能文',王應麟亦有'西蜀史學'之稱,程頤也有'易學在蜀'之譽,是蜀學之多彩,文獻之繁富。就文學而言,巴蜀自古就是詩詞歌賦的沃壤,素有'文章冠天下'之美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譽 地區 文獻 蘊素 歷史 歌賦 沃壤 天府
原文传递
孜孜探索蜀學源流與精神——譚繼和、祁和暉伉儷蜀學訪談錄
11
作者 陳祎舒 《蜀学》 2019年第1期322-342,共21页
譚繼和、祁和暉學者夫婦長期從事蜀學研究與傳播。2018年3月19日上午,四川大學古籍所一行三人到西南民族大學老校區拜訪了兩位蜀學前輩,就兩位先生的早年求學與學術生涯、近年來蜀學研究的收穫、蜀學與儒釋道三學根底、對蜀學特點的看... 譚繼和、祁和暉學者夫婦長期從事蜀學研究與傳播。2018年3月19日上午,四川大學古籍所一行三人到西南民族大學老校區拜訪了兩位蜀學前輩,就兩位先生的早年求學與學術生涯、近年來蜀學研究的收穫、蜀學與儒釋道三學根底、對蜀學特點的看法認識,以及其他與蜀學相關的問題做了訪談。本文是此次訪談的整理記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譚繼和 祁和暉 源流 精神 訪談
下载PDF
胡昭曦先生對蜀學研究的倡導與踐行
12
作者 粟品孝 《蜀学》 2021年第1期1-15,共15页
胡昭曦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一生主要致力於宋史和巴蜀歷史文化研究。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和研究蜀學,發表了數十篇(部)相關研究論著,是蜀學研究重新得到學界重視的主要倡導者。他研究蜀學三十多年,創獲頗豐,在"蜀學&qu... 胡昭曦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一生主要致力於宋史和巴蜀歷史文化研究。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和研究蜀學,發表了數十篇(部)相關研究論著,是蜀學研究重新得到學界重視的主要倡導者。他研究蜀學三十多年,創獲頗豐,在"蜀學"概念及其研究範圍的界定、宋代蜀學研究和近現代蜀學研究方面貢獻尤爲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昭曦 倡導者 踐行者
下载PDF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資料室藏《蜀學四變記》殘鈔本考述
13
作者 徐陽 《蜀学》 2019年第2期244-268,共25页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資料室典藏部收藏有一册殘鈔本題《蜀學四變記》。是書記述廖平經學思想前四變,其體例乃依據經學四變的順序條列各階段的代表論著。該鈔本至今尚未被刊行或著録,是研究廖平思想流變以及近代四川學術文化史的一份鮮...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資料室典藏部收藏有一册殘鈔本題《蜀學四變記》。是書記述廖平經學思想前四變,其體例乃依據經學四變的順序條列各階段的代表論著。該鈔本至今尚未被刊行或著録,是研究廖平思想流變以及近代四川學術文化史的一份鮮爲人知的資料。鈔本共分四卷,今殘存目次、廖平自記、卷一、卷二以及卷三之前七葉,有校改筆迹。其目次與内容並不完全一致,應當没有最終寫定。鈔本殘存内容與現已失傳的丙午本《經學四變記》存在不少相通之處,可能是以後者爲主要来源的一種尚未寫定的重編本。鈔本的謄録時間在民國元年(1912)至三年(1914) 2月之間。其重編者與廖平學派存在淵源,主張以廖平經學代表"蜀學"。其謄録者則應當是一位不甚了解廖平經學思想,甚至缺乏基本經學常識的書手。該鈔本引用了不少廖平著作及其相關論著,引文中可能保存了一些《廖平全集》《廖平著述考》未見的佚文、佚目。部分引文還具有一定校勘價值。《蜀學四變記》殘鈔本作爲民國初年以廖平之學建構四川地方學派的嘗試,進一步豐富了對清末民初"蜀學"論的認識,其學術意義值得更深入地發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變記》 《經四變記》 廖平
下载PDF
蜀中先賢祠學會章程
14
作者 鍾永新(整理) 《蜀学》 2020年第1期-,共3页
清末文獻《蜀中先賢祠學會章程》鉛印本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爲當時川籍京官人士在北京儲庫營胡同四川會館設立蜀學會及蜀學堂的資料之一。章程明確提出"擬設學堂",并詳細介紹辦會宗旨及活動情况,提倡以"開風氣、... 清末文獻《蜀中先賢祠學會章程》鉛印本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爲當時川籍京官人士在北京儲庫營胡同四川會館設立蜀學會及蜀學堂的資料之一。章程明確提出"擬設學堂",并詳細介紹辦會宗旨及活動情况,提倡以"開風氣、正人心"六字爲宗旨,内容條目豐富全面,分爲立會大意和辦理事宜兩類,可佐證北京蜀學堂的歷史演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先賢祠 北京 北京
下载PDF
蜀學名家胡昭曦學術簡述
15
作者 鍾永新 《蜀学》 2021年第1期64-70,共7页
蜀學名家、四川大學胡昭曦教授在中國宋史研究和蜀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的學術成果,助推相關學術機構圑隊發展壯大,尤其對當代蜀學復興功不可没。故而總結思考胡昭曦先生的成長之路和學術研究特色及貢獻,對於當代巴蜀學界學人不無啓發思考... 蜀學名家、四川大學胡昭曦教授在中國宋史研究和蜀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的學術成果,助推相關學術機構圑隊發展壯大,尤其對當代蜀學復興功不可没。故而總結思考胡昭曦先生的成長之路和學術研究特色及貢獻,對於當代巴蜀學界學人不無啓發思考,期以借此助力蜀學精神傳承弘揚及蜀學學者繼續涌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家 川大 胡昭曦
下载PDF
蜀學堂史料四則
16
作者 鍾永新 《蜀学》 2018年第1期269-271,共3页
蜀學堂是清末在京四川籍京官多人共同發起成立,是當時四川維新志士維新戰鬥的起點,爲維新變法培養了大批人才。蜀學堂的辦學宗旨和目的在於兼習中西學業,使之學業有成。本文整理了與蜀學堂有關的四則史料。
关键词 史料
下载PDF
宋人劉光祖行年考
17
作者 卿彦 《新国学》 2014年第1期186-213,共28页
劉光祖是宋代蜀學的重要人物,歷仕南宋孝、光、寧三朝,與朱熹、葉適等人多有來往。其仕途坎坷,曾入慶元黨籍。有《後溪集》十卷行世,惜不傳。其生平事蹟,主要見於眞德秀《劉閣學墓誌銘》及《宋史》本傳,然其相關記載尚有不足。本文在現... 劉光祖是宋代蜀學的重要人物,歷仕南宋孝、光、寧三朝,與朱熹、葉適等人多有來往。其仕途坎坷,曾入慶元黨籍。有《後溪集》十卷行世,惜不傳。其生平事蹟,主要見於眞德秀《劉閣學墓誌銘》及《宋史》本傳,然其相關記載尚有不足。本文在現有文獻基礎上,對其生平事蹟進行較爲詳實的行年考證,並補充校正相關文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劉光祖 行年 宋代
原文传递
《蜀學》第十五輯發刊辭
18
作者 冯广宏 《蜀学》 2018年第2期5-5,共1页
刊集鴻文, 欲繼西川藜火弘揚蜀學,
关键词 發刊辭 西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