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代属邦与民族地区的郡县化 被引量:22
1
作者 邹水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64,M0004,共22页
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后,属邦与内史、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蛮夷和秦人。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 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后,属邦与内史、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蛮夷和秦人。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统一后,相应称谓变为“蛮夷君长”和“蛮夷”。秦始皇三十三年之后,境内蛮夷全部划归郡下之道,由国家官吏行使管理职责,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道中蛮夷本有缴纳賨钱即免徭赋的政策,但随着时间演进,蛮夷被征发屯戍,实际上同于编户,故徼内蛮夷的编户化也逐渐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邦 臣邦 蛮夷 郡县化 编户化
原文传递
西周蛮夷“要服”新证——兼论“要服”与“荒服”、“侯服”之别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晖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9,共12页
古文献所说东南方一带的蛮夷对周王室负有缴纳贡品的“要服”的义务 ,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来看 ,此说是完全可信的。西周金文可证 ,西周东南方蛮夷不仅如古文献所说要向周王室缴纳上等丝帛及以地方特产为主的贡品 ,而且还要缴纳禾谷... 古文献所说东南方一带的蛮夷对周王室负有缴纳贡品的“要服”的义务 ,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来看 ,此说是完全可信的。西周金文可证 ,西周东南方蛮夷不仅如古文献所说要向周王室缴纳上等丝帛及以地方特产为主的贡品 ,而且还要缴纳禾谷并定期为周王室服役。缴纳禾谷及服役是古文献中所未谈到的。结合古文字与古文献资料不仅可以证明载籍中所说蛮夷“要服”制是存在的 ,而且还可证明东南蛮夷与西北戎狄以及中原侯伯对周王室的服属的确是有区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服” “荒服” “侯服” 徭役 兵役 税收 西周 蛮夷 五服制 “要服”制 服属
原文传递
“真吏”新解 被引量:11
3
作者 羅新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9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如何理解走马楼吴简中的“真吏”,关键在於如何解释“真”字。“真”并非真假之真,而是睡虎地秦简中“臣邦真戎君长”之“真”。依据秦筒相关简文,可知“真”是指华夏(秦与诸侯)之外却又已经在政治上归附华夏政权的所谓“臣邦”(... 如何理解走马楼吴简中的“真吏”,关键在於如何解释“真”字。“真”并非真假之真,而是睡虎地秦简中“臣邦真戎君长”之“真”。依据秦筒相关简文,可知“真”是指华夏(秦与诸侯)之外却又已经在政治上归附华夏政权的所谓“臣邦”(或“内臣邦”),是与华夏之外并且尚未归附华夏政权的“外臣邦”(或“它邦”)相对而言的。吴简中的“真吏”,应是指那些出自土着族羣,而且在已经成为编户的非华夏族苇社区中担任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人。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份,他们享受不缴口算、复除徭役、不受年龄限制等等优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吏 臣邦 外臣邦 蛮夷 华夏
下载PDF
论宋代对南方民族的“羁縻”政策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永章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21-30,共10页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问题。秦代,首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特别政区——“道”,并委任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臣邦君长”、“臣邦君公”(见《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这可谓中国历史上“土官...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问题。秦代,首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特别政区——“道”,并委任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臣邦君长”、“臣邦君公”(见《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这可谓中国历史上“土官土吏”(见《明史·土司列传》)之所始。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沿袭并发展了秦代这一政策。至唐、宋时期,在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实行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羁縻”措施。始于元,完备于明、清的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可见,有宋一代的民族政策,在中国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宋代对南方诸族的羁縻政策的主要内容,作一初步的综合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 宋王朝 南方民族 宋史 宋会要辑稿 蛮夷 宋代 溪洞 列传
下载PDF
张家山汉简“蛮夷律”辨正 被引量:3
5
作者 魏永康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114,共6页
两汉时期的律法中不存在以"蛮夷律"为名的律篇,张家山汉简"毋忧案"中涉及蛮夷男子被征发的内容,应断读为"南郡尉发屯,有令变(蛮)夷,律不曰勿令为屯"。"勿令为屯"的法律很可能来自目前未知的律... 两汉时期的律法中不存在以"蛮夷律"为名的律篇,张家山汉简"毋忧案"中涉及蛮夷男子被征发的内容,应断读为"南郡尉发屯,有令变(蛮)夷,律不曰勿令为屯"。"勿令为屯"的法律很可能来自目前未知的律篇或律令条文,只是涉及蛮夷而已。毋忧被征发并不是服"徭役"或"兵役",而是国家在特殊时期采取的应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 蛮夷 賨钱 徭赋
下载PDF
马礼逊与“蛮夷的眼睛”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宏志 《东方翻译》 2013年第2期28-35,共8页
1834年,发生了史家所称的“律劳卑事件”或“律劳卑风波”,对中英近代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律劳卑事件中的一个翻译问题:夷目。将“夷目”一词译成“BarbarianEye”的究竟是不是时任律劳卑译员及中文秘书的马礼逊,本文... 1834年,发生了史家所称的“律劳卑事件”或“律劳卑风波”,对中英近代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律劳卑事件中的一个翻译问题:夷目。将“夷目”一词译成“BarbarianEye”的究竟是不是时任律劳卑译员及中文秘书的马礼逊,本文在经过大量分析与考证后认为,把“夷目”的“目”字翻译成eye的很可能是马礼逊,但在1834年把律劳卑这名“夷目”翻成barbarianeye的,却肯定不是马礼逊——马礼逊是不肯把“夷”.字译成barbarian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律劳卑事件 眼睛 蛮夷 翻译问题 近代史 “目”
原文传递
里耶秦简所见迁陵蛮夷与秦朝蛮夷政策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150,共9页
里耶秦简中出现有蛮夷的踪迹,为理解秦代迁陵地区蛮夷族群的存在形态提供了线索。简文显示,秦迁陵政府实际控制的范围有限,并未能实现对当地全部蛮夷的管理。迁陵县在正式编户之外,可能存在蛮夷编户。对于控制范围内的蛮夷,其更役等国... 里耶秦简中出现有蛮夷的踪迹,为理解秦代迁陵地区蛮夷族群的存在形态提供了线索。简文显示,秦迁陵政府实际控制的范围有限,并未能实现对当地全部蛮夷的管理。迁陵县在正式编户之外,可能存在蛮夷编户。对于控制范围内的蛮夷,其更役等国家义务由迁陵政府直接管理。蛮夷可以纳賨抵充徭赋,里耶秦简中的羽赋、义赋、幏布均与蛮夷要缴纳的賨有关。蛮夷的经济形态以及南方的地理特征,决定了秦王朝尚难实现对南方族群的全部控制。秦王朝对蛮夷的赋役优待是避免其逃亡深山,彻底脱离政府控制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耶秦简 蛮夷 迁陵
原文传递
王化蔓延:宋王朝的圣节互动——以夏丽等国及边疆诸“蛮”为例
8
作者 宁欧阳 《史志学刊》 2023年第2期4-14,共11页
圣节互动包含面向国外使者的圣节交聘,以及来自国内边疆诸“蛮”的圣节朝贺。圣节交聘本质上是政治的延伸与国际关系的体现,因此,随着宋夏关系的起伏,宋夏间圣节交聘亦呈现出时断时续、缺乏稳定之特点。此外,随着宋王朝国力的提升,高丽... 圣节互动包含面向国外使者的圣节交聘,以及来自国内边疆诸“蛮”的圣节朝贺。圣节交聘本质上是政治的延伸与国际关系的体现,因此,随着宋夏关系的起伏,宋夏间圣节交聘亦呈现出时断时续、缺乏稳定之特点。此外,随着宋王朝国力的提升,高丽及海外诸国也会不时于圣节间前来祝寿。圣节交聘是各国间保持交流与联系的重要渠道,同时更是一种国际间权力关系的再确认。与国与国之间的圣节交聘不同,圣节朝贺指的是宋朝边疆诸“蛮”在圣节时一系列的朝拜贺寿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边疆诸“蛮”得以表达忠心,皇权藉此扩张,圣节政治意味进而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节交聘 圣节朝贺 西夏 高丽 蛮夷
下载PDF
一个考古人眼中的“爽爽贵阳”
9
作者 史忞 《贵阳文史》 2023年第6期41-44,共4页
“爽爽的贵阳”拥有很多荣誉称号:“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中国数谷”等等,但这些称号似乎很少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在很多人眼里,贵阳建城不过七百余年,在中原王朝为本位的历史文献中,绝大数时间都把这里视作“蛮夷之地”,相关记述... “爽爽的贵阳”拥有很多荣誉称号:“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中国数谷”等等,但这些称号似乎很少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在很多人眼里,贵阳建城不过七百余年,在中原王朝为本位的历史文献中,绝大数时间都把这里视作“蛮夷之地”,相关记述也是少而不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誉称号 中原王朝 “爽爽的贵阳” 历史文献 避暑之都 贵阳 蛮夷 眼中
下载PDF
《宋书·夷蛮传》与夷夏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范家偉 《新国学》 2000年第1期392-406,共15页
引言《蛮夷传》是中国传统正史列传中的一种礼裁,专门记载周边民族(蛮夷戎狄),由于每个时代对世界认识范围不同,时有增益,故《蛮夷传》随时代不同而内容有异。司马迁在《史记》
关键词 礼裁 正史 中国 民族 增益 专门 蛮夷 时代
原文传递
边疆意象的形成与变迁:以主流叙事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金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43-47,共5页
边疆意象在人们对边疆的认知与想象中形成,并随历史发展不断变迁,其中既存在延续、重合与变异,也呈现出浪漫想象与妖魔化共存的特征,表现了人们观念中边疆的复杂面相。目前,主流叙事的边疆意象表现了一定的偏见。从中心与边缘的视角出发... 边疆意象在人们对边疆的认知与想象中形成,并随历史发展不断变迁,其中既存在延续、重合与变异,也呈现出浪漫想象与妖魔化共存的特征,表现了人们观念中边疆的复杂面相。目前,主流叙事的边疆意象表现了一定的偏见。从中心与边缘的视角出发,有利于构筑基于共识与通感的边疆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意象 想象他者 蛮夷 偏见
下载PDF
汉魏以来“武陵五溪蛮”的活动地域及民族成分述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雄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25-34,共10页
汉魏以来,在今湖南常德以西到鄂西南、川东南及黔东的广大地区,中央王朝曾设置武陵郡。在武陵郡地,有五条较大的溪河,注入沅水。古代史家以地域建制和溪河命名,称该地之古代少数民族为“武陵五溪蛮”。历汉魏、两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 汉魏以来,在今湖南常德以西到鄂西南、川东南及黔东的广大地区,中央王朝曾设置武陵郡。在武陵郡地,有五条较大的溪河,注入沅水。古代史家以地域建制和溪河命名,称该地之古代少数民族为“武陵五溪蛮”。历汉魏、两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他们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持续了近一千年。隋唐以后,其名称虽随着地域建制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其活动地域却基本上同汉魏时期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溪蛮 武陵蛮 五溪地区 汉魏时期 民族成分 湖南永顺 后汉书 地域 蛮夷 湖南常德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5,共9页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之一是对异文化有超强的宽容度和包容力。它对"内""外"边界的理解,与对"华夏""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和辩证的。中华文明由于在各领域的发展居于前列,...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之一是对异文化有超强的宽容度和包容力。它对"内""外"边界的理解,与对"华夏""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和辩证的。中华文明由于在各领域的发展居于前列,所以不仅能够把交流中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而且使"边缘地区"群体产生文化"向心力",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和学习中华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多次"蛮夷""入主中原"并导致改朝换代和皇族族属和姓氏的改变,但是大量史料显示,这些"入主中原"的"蛮夷"从始至终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统治中原的漫长岁月里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原地区 蛮夷 “入主中原”
原文传递
夷夏之间:宋元明时期的播州社会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飞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8-164,共7页
宋元明时期的播州,地缘上处于"蛮夷"之地,出身"蛮夷"的播州统领者杨氏,却通过祖源的重构,完成了血缘上的华夏化。境内多数土酋都经历了这一历史过程。期间上层人士在华夏化的过程中,也保存了少量但较为重要的土著因... 宋元明时期的播州,地缘上处于"蛮夷"之地,出身"蛮夷"的播州统领者杨氏,却通过祖源的重构,完成了血缘上的华夏化。境内多数土酋都经历了这一历史过程。期间上层人士在华夏化的过程中,也保存了少量但较为重要的土著因素,这使得他们长期处在非夷非汉、亦夷亦汉的夷夏之间的历史状态。地形和文化的阻力,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央王朝于此边鄙之地推行羁縻·土司制度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州 杨氏 华夏 蛮夷
原文传递
兼容并包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性因素——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历史走势的启示
15
作者 石硕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1,共7页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结束诸侯长期征战的出路在于统一局面的出现,并给中国带来向前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在战国向秦汉统一局面的转折中,承担了重大使命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正是“战国七雄”中的秦...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结束诸侯长期征战的出路在于统一局面的出现,并给中国带来向前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在战国向秦汉统一局面的转折中,承担了重大使命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正是“战国七雄”中的秦、楚两国。与“七雄”中其他五国相比较,秦、楚的共同特点是地处边僻,并大量吸纳戎狄、蛮夷成份,这使他们的“华夏”身份较模糊和边缘化,但唯其如此,赋予他们开创“新传统”的可能性与力量。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历史走势充分印证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对“西戎”“蛮夷”等新的相对于“华夏”的异质性因素的吸纳与兼容并包。这一进程不但拓展了“华夏”内涵与地域,也成为决定中国历史走势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西戎 蛮夷 兼容并包
下载PDF
秦汉边民与“亡人”“蛮夷”的演生——以东北边塞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圣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3-196,共14页
秦汉时期,边塞被赋予了限制亡入、亡出的职能,但北边的越塞现象仍然经常发生。其中,尤以边民的亡出最具代表性。在其时东北塞外,基于边民群体性越塞亡出的基本史实和华夷区分的观念意识,形成了两条“边民—亡人—蛮夷”的身份演生路径... 秦汉时期,边塞被赋予了限制亡入、亡出的职能,但北边的越塞现象仍然经常发生。其中,尤以边民的亡出最具代表性。在其时东北塞外,基于边民群体性越塞亡出的基本史实和华夷区分的观念意识,形成了两条“边民—亡人—蛮夷”的身份演生路径。边民跨越边塞成为“亡人”后,除有以“中国人”身份区别于当地“蛮夷”外,其亦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被辨识、建构成“蛮夷”。关于“亡人”“蛮夷”身份的辨识及二者关系的解说,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显著的现实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边塞 边民 亡人 蛮夷
原文传递
论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衣冠服饰礼俗——以《海行总载》记录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禹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93,共7页
朝鲜通信使在纪行文集《海行总载》中记录了日本江户时代的衣冠服饰礼俗,他们认为:日本社会根据身份不同而有大体的衣冠等级规范,但同时又普遍穿着斑斓彩衣、不戴冠巾、无靴鞋履舄、跣足而行,且衣制"不秘"、俗尚染齿,全社会... 朝鲜通信使在纪行文集《海行总载》中记录了日本江户时代的衣冠服饰礼俗,他们认为:日本社会根据身份不同而有大体的衣冠等级规范,但同时又普遍穿着斑斓彩衣、不戴冠巾、无靴鞋履舄、跣足而行,且衣制"不秘"、俗尚染齿,全社会无丧服法度,这些都完全不合儒家"别上下、防男女、去夷狄"的衣冠伦理;更甚者,行外交接聘之时,日本也体现不出衣冠威仪及君臣之别。朝鲜通信使从儒家礼义的角度批判了日本的衣冠礼俗,并据此认为日本人是"诡怪"、"巧伪"、"蛮夷"之民。这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主观评判体现了朝鲜通信使面对异质文化时的自我价值体认、对自身文化优越性的自信,以及因日本发动侵朝战争而产生的对日本根性文化的怀疑和不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通信使 日本衣冠服饰礼俗 “诡怪” “巧伪” 蛮夷 《海行总载》
下载PDF
试论立国江汉地区的楚人来自东方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5-72,共8页
楚人起源问题,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主要有三说:东方说、西方说和南方说。依照文献,佐以考古资料结合考察,我认为立国于江汉地区的楚人,是来自东方一个以“凤凰”为“图腾”的古老民族。
关键词 江汉地区 楚人 东方 蛮夷 考古资料 民族 立国 荆楚 楚国 凤凰
下载PDF
试析南越由“蛮夷”向“半蛮夷”的身份转变及认同变迁——兼论南越灭亡之内因
19
作者 朱圣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2-140,共9页
在南越王赵佗看来,"天下"人群与地域可分为"中国"、"半蛮夷"、"蛮夷"三个部分,其以此为借口来宣称南越政治独立及称帝的合理性。在西汉初期,赵佗分别以不同的资源来表达对汉朝的政治认同与对... 在南越王赵佗看来,"天下"人群与地域可分为"中国"、"半蛮夷"、"蛮夷"三个部分,其以此为借口来宣称南越政治独立及称帝的合理性。在西汉初期,赵佗分别以不同的资源来表达对汉朝的政治认同与对南越独立地位的认同。汉文帝即位后,历任南越王开始尽力维系两种认同的平衡。四主赵兴嗣立后,两种认同之间失去平衡,成为导致南越最终灭亡的内因。自此,南越完成了由"蛮夷"向"半蛮夷"的身份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 赵佗 蛮夷 蛮夷 中国
下载PDF
略论盘古神话与汉代画像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4年第5期8-28,共21页
中国古代有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在长江中下游与南方地区广为流传。从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来看,汉代已有盘瓠为南方蛮夷先祖之说,而盘古的神话传说出现稍晚,却成了开天辟地之神。东晋之后,道家对盘古神话加以改编和利用,... 中国古代有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在长江中下游与南方地区广为流传。从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来看,汉代已有盘瓠为南方蛮夷先祖之说,而盘古的神话传说出现稍晚,却成了开天辟地之神。东晋之后,道家对盘古神话加以改编和利用,成了道教的盘古真人和元始天尊。信仰道教的南方少数民族也都崇奉盘古,形成了祭祀盘古的习俗。汉代画像中,常见有高禖神搂抱伏羲女娲的画面,后世有人认为是盘古画像,其实是误解。有人以讹传讹,有意将盘古神话上推久远,显然也是难以成立的。探讨盘古神话的由来和发展,可知先秦时期的混沌说、阴阳说、高禖古俗,以及汉代特别流行的高禖神与阴阳二神伏羲女娲故事,都对滋生盘古神话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盘古神话在民间的传播定型,崇奉盘古成了一些地方的重要民俗。盘古神话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给予充分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世传说 盘古神话 汉代画像 盘瓠 神禖 蛮夷 文化习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