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3
篇文章
<
1
2
…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厥阴病
被引量:
22
1
作者
肖相如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0期1683-1691,共9页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乃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即死亡。厥阴病篇讨论了很多种厥,但厥阴病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是从热厥开始的,其他的厥是为了和厥阴病鉴别。另外,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厥阴病讨论的是厥,则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并没有揭示厥阴病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关联的是,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病
厥证
热厥
寒厥
脏厥
蛔厥
冷结膀胱关元
血虚寒凝
痰厥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气郁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丸方证涵义及应用
被引量:
11
2
作者
马廷刚
《吉林中医药》
2009年第3期247-253,共7页
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乌梅丸证症状上寒热并见,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以虚寒为本,...
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乌梅丸证症状上寒热并见,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以虚寒为本,邪实为标。厥阴提纲证非外感所致,乃肝家郁导致的上热下寒证。乌梅丸证,可得于"伤寒",亦可得于"内伤杂病"。得于"内伤杂病"者,亦由肝家郁使然,其来也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乌梅丸
蛔厥
厥阴病
肝郁
《金匮玉函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辨识
被引量:
9
3
作者
曲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6期425-427,共3页
总结了后世医家,尤其是清代以来医家有关乌梅丸方证的理论分析及临床经验。指出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原...
总结了后世医家,尤其是清代以来医家有关乌梅丸方证的理论分析及临床经验。指出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原方加入大量米饭、白蜜制为丸剂,乃取“丸者缓也”之意,说明仲景此方原非为治疗急症所设,将蛔厥证等同于现代医学之胆道蛔虫病的说法是错误的。笔者认为,乌梅丸证症状上寒热并见,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以虚寒为本,邪实为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乌梅丸
蛔厥
方药分析
证治规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厥之论述
被引量:
6
4
作者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1期1621-1624,共4页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证
寒厥
热厥
阳虚阴盛厥
阳虚寒湿厥
冷结关元厥
痰厥
水厥
脏厥
蛔厥
气郁厥
寒浊犯胃厥
血厥
血虚厥
血虚寒凝厥
寒热厥
胆厥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中厥证辨证施治规律
被引量:
4
5
作者
罗会治
《河南中医》
2014年第9期1649-1651,共3页
《伤寒论》中论及手足厥冷之厥证的因机证治大略有热厥、寒厥、气郁致厥、血虚致厥、血虚寒凝致厥、痰(食)致厥、水厥、蛔厥、冷结膀胱关元致厥、脏厥、正伤邪陷,阳郁致厥等。其病因虽各不相同,但阴阳之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
《伤寒论》中论及手足厥冷之厥证的因机证治大略有热厥、寒厥、气郁致厥、血虚致厥、血虚寒凝致厥、痰(食)致厥、水厥、蛔厥、冷结膀胱关元致厥、脏厥、正伤邪陷,阳郁致厥等。其病因虽各不相同,但阴阳之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病理机制则为一致。其治疗应根据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及寒热虚实等属性之不同,而分别采取吐,下、和(疏)、温、清、消(驱蛔)、补等法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证
热厥
寒厥
气郁致厥
血虚致厥
血虚寒凝致厥
痰(食)致厥
水厥
蛔厥
冷结膀胱关元致厥
脏厥
正伤邪陷
阳郁致厥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丸方证探析
被引量:
4
6
作者
李斌
林大勇
曲道炜
《吉林中医药》
2010年第7期626-627,共2页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药味虽"繁",但其组方精妙,辛开苦降,寒温并调,具有泄肝和脾,调理阴阳之效,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以治疗各种寒...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药味虽"繁",但其组方精妙,辛开苦降,寒温并调,具有泄肝和脾,调理阴阳之效,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以治疗各种寒热错杂之证,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厥阴
《伤寒论》
蛔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汤加减治疗胆心综合征验案1则
被引量:
3
7
作者
王龙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1期90-91,共2页
乌梅丸记载于《伤寒论》,主要用于厥阴病蛔厥的病证,主要症状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等,其选方用药遵循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邪正兼顾的治疗原则。胆心综合征,是一种胆道系统疾病,如胆囊...
乌梅丸记载于《伤寒论》,主要用于厥阴病蛔厥的病证,主要症状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等,其选方用药遵循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邪正兼顾的治疗原则。胆心综合征,是一种胆道系统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通过植物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引起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的以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塞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心综合征
植物神经反射
胆道系统疾病
乌梅丸
厥阴病
蛔厥
邪正
伤寒论
吐蛔
寒热并用
原文传递
从乌梅丸方义探析治疗消渴之机制
被引量:
3
8
作者
李阳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6年第2期107-108,共2页
乌梅丸首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久利。历代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方证及临床应用有着丰富的阐释发挥,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消渴"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金匮要略·...
乌梅丸首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久利。历代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方证及临床应用有着丰富的阐释发挥,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消渴"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后世消渴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厥阴病
寒热错杂证
饥而不欲食
伤寒论
气上撞心
脉证并治
蛔厥
上热下寒
金匮要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丸临床应用进展研究
被引量:
2
9
作者
朱燕
张慧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12期2249-2253,共5页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卷第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温...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卷第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基本组方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脉证并治
厥阴病
蛔厥
吐蛔
病者
蜀椒
脏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丸方证分析及临床新用
被引量:
3
10
作者
高天曙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19期49-50,共2页
本文主要讲述了乌梅丸的方证分析及临床新用。说明其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伤寒论
乌梅丸
蛔厥
方药分析
证治规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丸主久利证治体会
被引量:
1
11
作者
祝子贝
王琳
+1 位作者
马树梅
任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10期1803-1805,共3页
乌梅丸方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为厥阴主方。本为主治蛔厥,蛔虫上扰,心烦不安,饭后吐蛔者。因其条文后有言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此方用于炎性肠病、结直肠癌等腹泻久利取得较好疗效。1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
乌梅丸方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为厥阴主方。本为主治蛔厥,蛔虫上扰,心烦不安,饭后吐蛔者。因其条文后有言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此方用于炎性肠病、结直肠癌等腹泻久利取得较好疗效。1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乌梅丸
炎性肠病
饥而不欲食
厥阴病
蛔厥
吐蛔
久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3)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2
12
《中国乡村医药》
2003年第3期57-60,共4页
乌梅丸乃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原主治“蛔厥”、“久痢”。夫厥阴者,内寄相火,阴中有阳,其为病,每厥热相兼,寒热错杂。同时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风木之为病易出现眩晕、目疾等疾病,影响中土则出现蛔厥、腹痛、下痢之证。余曾...
乌梅丸乃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原主治“蛔厥”、“久痢”。夫厥阴者,内寄相火,阴中有阳,其为病,每厥热相兼,寒热错杂。同时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风木之为病易出现眩晕、目疾等疾病,影响中土则出现蛔厥、腹痛、下痢之证。余曾用此方治疗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眩晕(美尼尔综合征)、胃脘痛(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厥阴中风(持续低热)等证,取得了令人满意之效果。本篇就乌梅丸治疗上述病症介绍如下:眩晕之证已在眩晕证治中介绍、久痢已在“几种慢性炎症性疾患的证治要点”中介绍,故不重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中医
龚志贤
临床经验
乌梅丸
中药
蛔厥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蛔”字之我见
被引量:
1
13
作者
陆海峰
俞欣玮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698-700,共3页
[目的]研究《伤寒论》与"蛔"相关的条文,提出对《伤寒论》"蛔"字的见解。[方法]收集《伤寒论》不同传本与"蛔"有关的文献,结合经典著作及《金匮要略》相关论述,分析《伤寒论》"蛔"的本字。[结...
[目的]研究《伤寒论》与"蛔"相关的条文,提出对《伤寒论》"蛔"字的见解。[方法]收集《伤寒论》不同传本与"蛔"有关的文献,结合经典著作及《金匮要略》相关论述,分析《伤寒论》"蛔"的本字。[结果]《伤寒论》"蛔"字是"逆"之讹字,将"乌梅丸证"条文重理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非为逆厥也。令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其人常自吐逆。逆厥者,乌梅丸主之"。[结论]《伤寒论》在流传中历经整理,难免有错讹之处,若能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并纠正错讹,则有助于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蛔
逆厥
蛔厥
厥阴病
乌梅丸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指压按摩叩击天宗穴治疗蛔厥110例
被引量:
1
14
作者
曹庆敏
史玉芝
+1 位作者
曹岩
曹丽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3年第9期29-30,共2页
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属中医蛔厥范畴。早在《灵枢.厥病篇》云:“肠中有虫癜及蛟……往来上下次。 3、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同时用力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拔伸患侧胸锁乳突肌,操作3~5次。上述手法每...
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属中医蛔厥范畴。早在《灵枢.厥病篇》云:“肠中有虫癜及蛟……往来上下次。 3、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同时用力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拔伸患侧胸锁乳突肌,操作3~5次。上述手法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可连续推拿1~3月。使用手法时,局部可涂些润滑剂,如冬绿油、滑石粉等。手法应轻巧柔和,以免弄破皮肤。三、治疗结果 18例患儿由于发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不同,20天痊愈者4例,40天痊愈者7例,60天至70天痊愈者5例,2例仅推拿1月,有好转后自动放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压按摩
天宗穴
蛔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丸应用心得
被引量:
1
15
作者
刘佃青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21期87-88,共2页
乌梅丸方出《伤寒论》厥阴病篇,为厥阴病之代表方剂,主治蛔厥、利、消渴等,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叟复止,得食而呕,...
乌梅丸方出《伤寒论》厥阴病篇,为厥阴病之代表方剂,主治蛔厥、利、消渴等,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叟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1-2];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方由乌梅、当归、人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蛔厥
寒热错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陆为民运用乌梅丸临床经验浅析
被引量:
1
16
作者
陈仁龙
陆为民
《光明中医》
2017年第10期1395-1397,共3页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篇众方之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蛔厥"及"久利不止"。在现代临床中亦应用于各个学科,尤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脾胃科疾病多见。笔者在跟师抄方学习中,多次观察到老师应用乌梅丸屡获良...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篇众方之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蛔厥"及"久利不止"。在现代临床中亦应用于各个学科,尤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脾胃科疾病多见。笔者在跟师抄方学习中,多次观察到老师应用乌梅丸屡获良效,故试从老师用药配伍、方证对应及厥阴病欲解时等三个方面浅析老师应用之原理,与同道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为民
乌梅丸
腹痛
久利
厥阴病欲解时
蛔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附子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被引量:
1
17
作者
孙浩
《江苏中医》
2001年第8期32-34,共3页
附子辛热有毒 ,功能温中回阳、散寒燥湿 ,用治一切阴寒之证。然临床通过配伍及剂量的变化 ,可治小儿热证、湿证及寒热错杂之证。文中列举了胃痛、泄泻、水肿、蛔厥诸案以说明之。
关键词
附子
儿科
胃痛
泄泻
水肿
蛔厥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丸与厥证
被引量:
1
18
作者
刘潺潺
赵天才
《湖南中医杂志》
2014年第7期147-148,共2页
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纵观全方,体现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敛收并用,攻补兼施,辛散苦降,安蛔固涩,通调阴阳的治疗法则。乌梅丸不仅是治疗蛔厥及下利的主方,更擅治疗上寒下热,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1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
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纵观全方,体现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敛收并用,攻补兼施,辛散苦降,安蛔固涩,通调阴阳的治疗法则。乌梅丸不仅是治疗蛔厥及下利的主方,更擅治疗上寒下热,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1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病机分析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厥证
蛔厥
下利
寒热错杂
原文传递
经方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
1
19
作者
田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18期118-119,共2页
本文通过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大柴胡汤治疗胆结石和胆囊炎、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桃核承气汤治疗肾绞痛等5则急腹症验案,体会到经方应用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证对应、慎重加减、早用经方,能...
本文通过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大柴胡汤治疗胆结石和胆囊炎、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桃核承气汤治疗肾绞痛等5则急腹症验案,体会到经方应用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证对应、慎重加减、早用经方,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中医急症
临床应用
肠结
蛔厥
肠痈
下焦蓄血证
胁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梅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近况
被引量:
1
20
作者
周孜
《中医药信息》
1986年第1期29-31,共3页
近年来,国内广大中医工作者在继承祖国医学理论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乌梅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扩大了临床运用范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下面兹就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简述如下。乌梅丸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以...
近年来,国内广大中医工作者在继承祖国医学理论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乌梅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扩大了临床运用范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下面兹就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简述如下。乌梅丸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以主治蛔厥而著名(伤寒论第338条)。自汉至今法释《伤寒论》者不下几百家,各有千秋。对乌梅丸的功用历来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厥阴病的主方,如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上之利不止,又与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而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实验研究
张仲景
厥阴病
蛔厥
主方
驱虫剂(中药)
六经辨证
临床运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厥阴病
被引量:
22
1
作者
肖相如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0期1683-1691,共9页
文摘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乃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即死亡。厥阴病篇讨论了很多种厥,但厥阴病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是从热厥开始的,其他的厥是为了和厥阴病鉴别。另外,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厥阴病讨论的是厥,则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并没有揭示厥阴病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关联的是,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关键词
厥阴病
厥证
热厥
寒厥
脏厥
蛔厥
冷结膀胱关元
血虚寒凝
痰厥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气郁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Keywords
jucyin disease
jue syndrome
heat syncope
cold syncope
visceral jueyin disease
ascaris colic
accumulated cold inbladder and Guanyuan( CV 4 )
blood deficiency and cold
phlegm syncope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liver cold attacking the stomach and reversed turbid yin
qi stagnation
Treatise on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ZHANG Zhongjing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丸方证涵义及应用
被引量:
11
2
作者
马廷刚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09年第3期247-253,共7页
文摘
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乌梅丸证症状上寒热并见,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以虚寒为本,邪实为标。厥阴提纲证非外感所致,乃肝家郁导致的上热下寒证。乌梅丸证,可得于"伤寒",亦可得于"内伤杂病"。得于"内伤杂病"者,亦由肝家郁使然,其来也渐。
关键词
《伤寒论》
乌梅丸
蛔厥
厥阴病
肝郁
《金匮玉函经》
分类号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辨识
被引量:
9
3
作者
曲夷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6期425-427,共3页
文摘
总结了后世医家,尤其是清代以来医家有关乌梅丸方证的理论分析及临床经验。指出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原方加入大量米饭、白蜜制为丸剂,乃取“丸者缓也”之意,说明仲景此方原非为治疗急症所设,将蛔厥证等同于现代医学之胆道蛔虫病的说法是错误的。笔者认为,乌梅丸证症状上寒热并见,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以虚寒为本,邪实为标。
关键词
伤寒论
乌梅丸
蛔厥
方药分析
证治规律
分类号
R222.16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269.574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厥之论述
被引量:
6
4
作者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机构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省中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1期1621-1624,共4页
文摘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关键词
厥证
寒厥
热厥
阳虚阴盛厥
阳虚寒湿厥
冷结关元厥
痰厥
水厥
脏厥
蛔厥
气郁厥
寒浊犯胃厥
血厥
血虚厥
血虚寒凝厥
寒热厥
胆厥
《伤寒论》
张仲景
Keywords
syncope
cold syncope
heat syncope
syncope due to deficiency of yang with exuberance of yin
syncope due to deficiency of yang with cold and dampness
syncope due to accumulated in Guanyuan(BL 26)
phlegm syncope
water syncope
zang syncope
syncope due to roundworms
syncope due to qi stagnation
syncope due to cold turbidity attacking the stomach
blood syncope
syncope due to blood deficiency
syncope due to blood deficiency and cold congealing
syncope due to mixed cold and heat
gallbladder syncope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Zhang Zhong-jing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中厥证辨证施治规律
被引量:
4
5
作者
罗会治
机构
苏州市东吴中西医结合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14年第9期1649-1651,共3页
文摘
《伤寒论》中论及手足厥冷之厥证的因机证治大略有热厥、寒厥、气郁致厥、血虚致厥、血虚寒凝致厥、痰(食)致厥、水厥、蛔厥、冷结膀胱关元致厥、脏厥、正伤邪陷,阳郁致厥等。其病因虽各不相同,但阴阳之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病理机制则为一致。其治疗应根据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及寒热虚实等属性之不同,而分别采取吐,下、和(疏)、温、清、消(驱蛔)、补等法治之。
关键词
厥证
热厥
寒厥
气郁致厥
血虚致厥
血虚寒凝致厥
痰(食)致厥
水厥
蛔厥
冷结膀胱关元致厥
脏厥
正伤邪陷
阳郁致厥
《伤寒论》
张仲景
Keywords
syncope
hot syncope
cold syncope
syncope due to qi stasis
syncope due to blood deficiency and cold stagnancy
syncope due to water stagnation
syncope due to ascariasis
syncope due to cold accumulation
bladder and Guanyuan point
vis-ceral cold extremities
pathogens inside due to hurting healthy qi
syncope due to yang stasis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Zhang Zhongjing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丸方证探析
被引量:
4
6
作者
李斌
林大勇
曲道炜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10年第7期626-627,共2页
文摘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药味虽"繁",但其组方精妙,辛开苦降,寒温并调,具有泄肝和脾,调理阴阳之效,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以治疗各种寒热错杂之证,效果显著。
关键词
乌梅丸
厥阴
《伤寒论》
蛔厥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汤加减治疗胆心综合征验案1则
被引量:
3
7
作者
王龙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出处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1期90-91,共2页
文摘
乌梅丸记载于《伤寒论》,主要用于厥阴病蛔厥的病证,主要症状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等,其选方用药遵循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邪正兼顾的治疗原则。胆心综合征,是一种胆道系统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通过植物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引起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的以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塞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症。
关键词
胆心综合征
植物神经反射
胆道系统疾病
乌梅丸
厥阴病
蛔厥
邪正
伤寒论
吐蛔
寒热并用
分类号
R575.6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题名
从乌梅丸方义探析治疗消渴之机制
被引量:
3
8
作者
李阳
机构
湖北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6年第2期107-108,共2页
文摘
乌梅丸首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久利。历代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方证及临床应用有着丰富的阐释发挥,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消渴"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后世消渴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乌梅丸
厥阴病
寒热错杂证
饥而不欲食
伤寒论
气上撞心
脉证并治
蛔厥
上热下寒
金匮要略
分类号
R25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丸临床应用进展研究
被引量:
2
9
作者
朱燕
张慧敏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12期2249-2253,共5页
文摘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卷第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基本组方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关键词
乌梅丸
脉证并治
厥阴病
蛔厥
吐蛔
病者
蜀椒
脏寒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丸方证分析及临床新用
被引量:
3
10
作者
高天曙
机构
河南省中医院
出处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19期49-50,共2页
文摘
本文主要讲述了乌梅丸的方证分析及临床新用。说明其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伤寒论
乌梅丸
蛔厥
方药分析
证治规律
Keywords
Treatise on the
Wumei wan
Huijue
Square analysis
Treatment law
分类号
R284.6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丸主久利证治体会
被引量:
1
11
作者
祝子贝
王琳
马树梅
任毅
机构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肛肠科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10期1803-1805,共3页
文摘
乌梅丸方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为厥阴主方。本为主治蛔厥,蛔虫上扰,心烦不安,饭后吐蛔者。因其条文后有言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此方用于炎性肠病、结直肠癌等腹泻久利取得较好疗效。1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乌梅丸
炎性肠病
饥而不欲食
厥阴病
蛔厥
吐蛔
久利
分类号
R249.2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3)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2
12
出处
《中国乡村医药》
2003年第3期57-60,共4页
文摘
乌梅丸乃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原主治“蛔厥”、“久痢”。夫厥阴者,内寄相火,阴中有阳,其为病,每厥热相兼,寒热错杂。同时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风木之为病易出现眩晕、目疾等疾病,影响中土则出现蛔厥、腹痛、下痢之证。余曾用此方治疗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眩晕(美尼尔综合征)、胃脘痛(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厥阴中风(持续低热)等证,取得了令人满意之效果。本篇就乌梅丸治疗上述病症介绍如下:眩晕之证已在眩晕证治中介绍、久痢已在“几种慢性炎症性疾患的证治要点”中介绍,故不重述。
关键词
老中医
龚志贤
临床经验
乌梅丸
中药
蛔厥
中医药疗法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蛔”字之我见
被引量:
1
13
作者
陆海峰
俞欣玮
机构
浙江中医药大学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698-700,共3页
文摘
[目的]研究《伤寒论》与"蛔"相关的条文,提出对《伤寒论》"蛔"字的见解。[方法]收集《伤寒论》不同传本与"蛔"有关的文献,结合经典著作及《金匮要略》相关论述,分析《伤寒论》"蛔"的本字。[结果]《伤寒论》"蛔"字是"逆"之讹字,将"乌梅丸证"条文重理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非为逆厥也。令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其人常自吐逆。逆厥者,乌梅丸主之"。[结论]《伤寒论》在流传中历经整理,难免有错讹之处,若能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并纠正错讹,则有助于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
伤寒论
蛔
逆厥
蛔厥
厥阴病
乌梅丸证
Key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scariemesis
colic caused by ascaris
Jue Yin disease
Syndrome of Wumei Pill
分类号
R574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指压按摩叩击天宗穴治疗蛔厥110例
被引量:
1
14
作者
曹庆敏
史玉芝
曹岩
曹丽霞
机构
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二五二医院
河北职工医学院
河北省宁晋县医院
出处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3年第9期29-30,共2页
文摘
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属中医蛔厥范畴。早在《灵枢.厥病篇》云:“肠中有虫癜及蛟……往来上下次。 3、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同时用力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拔伸患侧胸锁乳突肌,操作3~5次。上述手法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可连续推拿1~3月。使用手法时,局部可涂些润滑剂,如冬绿油、滑石粉等。手法应轻巧柔和,以免弄破皮肤。三、治疗结果 18例患儿由于发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不同,20天痊愈者4例,40天痊愈者7例,60天至70天痊愈者5例,2例仅推拿1月,有好转后自动放弃治疗。
关键词
指压按摩
天宗穴
蛔厥
分类号
R256.3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丸应用心得
被引量:
1
15
作者
刘佃青
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出处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21期87-88,共2页
文摘
乌梅丸方出《伤寒论》厥阴病篇,为厥阴病之代表方剂,主治蛔厥、利、消渴等,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叟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1-2];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方由乌梅、当归、人参。
关键词
乌梅丸
蛔厥
寒热错杂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为民运用乌梅丸临床经验浅析
被引量:
1
16
作者
陈仁龙
陆为民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
出处
《光明中医》
2017年第10期1395-1397,共3页
文摘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篇众方之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蛔厥"及"久利不止"。在现代临床中亦应用于各个学科,尤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脾胃科疾病多见。笔者在跟师抄方学习中,多次观察到老师应用乌梅丸屡获良效,故试从老师用药配伍、方证对应及厥阴病欲解时等三个方面浅析老师应用之原理,与同道交流。
关键词
陆为民
乌梅丸
腹痛
久利
厥阴病欲解时
蛔厥
Keywords
Lu Weimin
Ebony pill
Abdominal pain
Continuous abdominal pain and alvi prnfluvium
Jueyin disease for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times
Colic catlsed by ascaris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86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附子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被引量:
1
17
作者
孙浩
机构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出处
《江苏中医》
2001年第8期32-34,共3页
文摘
附子辛热有毒 ,功能温中回阳、散寒燥湿 ,用治一切阴寒之证。然临床通过配伍及剂量的变化 ,可治小儿热证、湿证及寒热错杂之证。文中列举了胃痛、泄泻、水肿、蛔厥诸案以说明之。
关键词
附子
儿科
胃痛
泄泻
水肿
蛔厥
临床应用
分类号
R272.6 [医药卫生—中医儿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丸与厥证
被引量:
1
18
作者
刘潺潺
赵天才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
出处
《湖南中医杂志》
2014年第7期147-148,共2页
文摘
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纵观全方,体现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敛收并用,攻补兼施,辛散苦降,安蛔固涩,通调阴阳的治疗法则。乌梅丸不仅是治疗蛔厥及下利的主方,更擅治疗上寒下热,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1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病机分析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关键词
乌梅丸
厥证
蛔厥
下利
寒热错杂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经方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
1
19
作者
田英
机构
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18期118-119,共2页
文摘
本文通过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大柴胡汤治疗胆结石和胆囊炎、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桃核承气汤治疗肾绞痛等5则急腹症验案,体会到经方应用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证对应、慎重加减、早用经方,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经方
中医急症
临床应用
肠结
蛔厥
肠痈
下焦蓄血证
胁痛
Keywords
classical prescription
emergency medicine of TCM
clinical application
intestinal knot
syncope due to ascariasis
acute appendicitis
stagnated b10od in 10wer jiao syndrome
hypochondriac pain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69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梅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近况
被引量:
1
20
作者
周孜
机构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
出处
《中医药信息》
1986年第1期29-31,共3页
文摘
近年来,国内广大中医工作者在继承祖国医学理论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乌梅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扩大了临床运用范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下面兹就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简述如下。乌梅丸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以主治蛔厥而著名(伤寒论第338条)。自汉至今法释《伤寒论》者不下几百家,各有千秋。对乌梅丸的功用历来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厥阴病的主方,如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上之利不止,又与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而设。”
关键词
乌梅丸
实验研究
张仲景
厥阴病
蛔厥
主方
驱虫剂(中药)
六经辨证
临床运用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厥阴病
肖相如
《河南中医》
2017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乌梅丸方证涵义及应用
马廷刚
《吉林中医药》
2009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辨识
曲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伤寒论》厥之论述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河南中医》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伤寒论》中厥证辨证施治规律
罗会治
《河南中医》
201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乌梅丸方证探析
李斌
林大勇
曲道炜
《吉林中医药》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乌梅汤加减治疗胆心综合征验案1则
王龙
《湖南中医杂志》
2016
3
原文传递
8
从乌梅丸方义探析治疗消渴之机制
李阳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乌梅丸临床应用进展研究
朱燕
张慧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乌梅丸方证分析及临床新用
高天曙
《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乌梅丸主久利证治体会
祝子贝
王琳
马树梅
任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3)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中国乡村医药》
200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伤寒论》“蛔”字之我见
陆海峰
俞欣玮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指压按摩叩击天宗穴治疗蛔厥110例
曹庆敏
史玉芝
曹岩
曹丽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乌梅丸应用心得
刘佃青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陆为民运用乌梅丸临床经验浅析
陈仁龙
陆为民
《光明中医》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附子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孙浩
《江苏中医》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乌梅丸与厥证
刘潺潺
赵天才
《湖南中医杂志》
2014
1
原文传递
19
经方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体会
田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乌梅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近况
周孜
《中医药信息》
198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4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