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鼠肝癌发生蛋白激酶/磷酸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的表达及健脾解毒法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斌
李琦
+4 位作者
殷佩浩
赵成根
高虹
孙珏
范忠泽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健脾解毒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的预防作用及其调控蛋白激酶/磷酸肌醇-3-激酶(AKT/PI3K)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25)、模型组(n=40)及中...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健脾解毒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的预防作用及其调控蛋白激酶/磷酸肌醇-3-激酶(AKT/PI3K)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25)、模型组(n=40)及中药组(n=40)。除正常组外,其他组1-12周饮用含DEN 80 mg/L水[8 mg/(kg.d)]诱癌;中药组同时给予含生药1.75 g/ml的健脾解毒方(10 ml/kg)灌胃,正常组给予10 ml/kg 0.85%氯化钠灌胃,1次/d,共12周。于4、8、12、16周时相点,各组随机取5只大鼠处死取肝,20周时剩余大鼠全部处死取肝,观察肝脏外观,计算病死率和腹水生成率,肝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应用RT-PCR半定量检测肝组织AKT、PI3K及p70s6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p-AKT的表达。[结果]在20周实验结束时,正常组无死亡,模型组死亡率为42.5%(17/40),中药组死亡率为17.5%(7/40);16-20周时模型组腹水发生率为87.5%(7/8),中药组为44.4%(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没有肿瘤形成,模型组和中药组在16周后成瘤率均为100%;同时模型组肝癌Ⅲ级发生率为100%(5/5),而中药组Ⅰ、Ⅱ、Ⅲ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40%(2/5)、40%(2/5)及20%(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4-20周的AKT mRNA均显著上调,p70s6k mRNA均显著下调,PI3K mRNA除第8周外均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可阶段性下调AKT/PI3K及上调p70s6k的表达。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与中药组的p-AKT显著上调,尤其在8-12周最为明显,其中药组的上调幅度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AKT/PI3K信号通路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表现为AKT、PI3K表达上调,p70s6k表达下调,健脾解毒方有预防DEN诱导大鼠肝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中药下调AKT/PI3K及上调p70s6k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健脾解毒方
二乙基亚硝胺
蛋白激酶
/
磷酸肌醇
-
3
-
激酶
原文传递
题名
大鼠肝癌发生蛋白激酶/磷酸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的表达及健脾解毒法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斌
李琦
殷佩浩
赵成根
高虹
孙珏
范忠泽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医肿瘤科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9,共6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080440639)
教育部肝肾疾病病证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医药大学)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项目(GS090203)
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S30302)
文摘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健脾解毒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的预防作用及其调控蛋白激酶/磷酸肌醇-3-激酶(AKT/PI3K)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25)、模型组(n=40)及中药组(n=40)。除正常组外,其他组1-12周饮用含DEN 80 mg/L水[8 mg/(kg.d)]诱癌;中药组同时给予含生药1.75 g/ml的健脾解毒方(10 ml/kg)灌胃,正常组给予10 ml/kg 0.85%氯化钠灌胃,1次/d,共12周。于4、8、12、16周时相点,各组随机取5只大鼠处死取肝,20周时剩余大鼠全部处死取肝,观察肝脏外观,计算病死率和腹水生成率,肝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应用RT-PCR半定量检测肝组织AKT、PI3K及p70s6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p-AKT的表达。[结果]在20周实验结束时,正常组无死亡,模型组死亡率为42.5%(17/40),中药组死亡率为17.5%(7/40);16-20周时模型组腹水发生率为87.5%(7/8),中药组为44.4%(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没有肿瘤形成,模型组和中药组在16周后成瘤率均为100%;同时模型组肝癌Ⅲ级发生率为100%(5/5),而中药组Ⅰ、Ⅱ、Ⅲ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40%(2/5)、40%(2/5)及20%(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4-20周的AKT mRNA均显著上调,p70s6k mRNA均显著下调,PI3K mRNA除第8周外均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可阶段性下调AKT/PI3K及上调p70s6k的表达。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与中药组的p-AKT显著上调,尤其在8-12周最为明显,其中药组的上调幅度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AKT/PI3K信号通路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表现为AKT、PI3K表达上调,p70s6k表达下调,健脾解毒方有预防DEN诱导大鼠肝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中药下调AKT/PI3K及上调p70s6k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健脾解毒方
二乙基亚硝胺
蛋白激酶
/
磷酸肌醇
-
3
-
激酶
Keywords
Jianpi Jiedu Recipe
Primary liver cancer
Diethylnitrosamine(DEN)
AKT/PI
3
K
分类号
R273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R735 [医药卫生—中医肿瘤科]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鼠肝癌发生蛋白激酶/磷酸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的表达及健脾解毒法的调节作用
张斌
李琦
殷佩浩
赵成根
高虹
孙珏
范忠泽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0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