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口径电极双针射频蛋清热凝物形态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林建 樊碧发 +3 位作者 槐洪波 李静 陶高见 朱彤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80-282,共3页
目的:双电极射频热凝术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痛和盘源性疼痛等病痛时,效果明显优于单电极射频热凝术。在能形成有效连续热凝的前提下,双针间距越大,适用的病患也越广。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不同口径电极针形成热凝物的形态,了解... 目的:双电极射频热凝术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痛和盘源性疼痛等病痛时,效果明显优于单电极射频热凝术。在能形成有效连续热凝的前提下,双针间距越大,适用的病患也越广。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不同口径电极针形成热凝物的形态,了解双极射频作用范围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可视性好的鸡蛋清作为热凝介质,选用5mm等长工作端(active tip)而口径分别为22G、21G及20G的成对Baylis射频电极针,按从2mm到16mm的以2mm等差间距平行排列深入在鸡蛋清中,给予90℃的射频热凝180s,并重复5次。对形成的热凝物表面形态摄像记录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22G针、21G针和20G针分别在8mm、12mm和14mm的电极间距下形成最长的带状热凝(strip thermoset),其最大热凝面积分别为88.70mm2、118.15mm2和135.00mm2。三种口径电极针随电极间距增大而形成热凝物长度增大的同时其最大宽度及电极外侧热凝物长度未随电极间距增大而明显增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当工作端长度相同时,增加电极针直径可增大形成带状热凝物的两电极的最大间距和热凝物面积,但电极针外侧热凝物长度没有随间距增大而增加。这些结果对临床使用双极射频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针电极射频 蛋清实验 热凝形态
下载PDF
射频等离子针刺不同功率时间组合蛋清实验及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爱峰 王平 +5 位作者 张超 金哲峰 尹广斌 李远栋 吴鹏 韩金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根据蛋清实验探讨不同功率时间组合射频等离子针刺最佳消融量效参数,评价此组合射频等离子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根据射频等离子针刺蛋清实验,测量不同功率射频等离子针刺使蛋清产生变性所需时间及产生变性的最大长... [目的]根据蛋清实验探讨不同功率时间组合射频等离子针刺最佳消融量效参数,评价此组合射频等离子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根据射频等离子针刺蛋清实验,测量不同功率射频等离子针刺使蛋清产生变性所需时间及产生变性的最大长度、宽度,以确定最佳消融量效参数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同时,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应用此参数组合射频等离子针刺治疗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58例,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腰椎活动度及红外热成像温度,应用SPSS 19.0软件对治疗前后各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蛋清实验:射频功率3 W以上时才有治疗意义,功率4~6 W射频需发射2 s以上才起作用,功率7~9 W需发射1 s以上起作用,功率10 W发射低于1 s即起作用,不同功率时间组合产生蛋清热凝物的最大长度、宽度存在差异。临床研究: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部平均温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射频等离子针刺随功率升高治疗时间缩短,但治疗范围呈缩小趋势,功率4~7 W、作用时间2 s以上时,射频等离子针刺消融量效关系最佳;此功率时间组合射频等离子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并发症少、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等离子针刺 蛋清实验 非特异性腰痛
原文传递
应用蛋清实验探讨脉冲射频的频率及温度参数的安全性 被引量:4
3
作者 罗芳 于晓彤 +5 位作者 李多依 黄佑庆 吴大胜 崔健君 刘延青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42-745,共4页
目的:体外应用蛋清实验探讨调节脉冲射频的频率及温度参数的安全性。方法:用Baylis疼痛射频治疗仪自动脉冲射频模式下分别设定脉冲射频的频率为2 Hz和4 Hz,不同频率下分别设定温度为42℃、44℃、46℃、48℃、50℃、55℃、60℃、70℃和80... 目的:体外应用蛋清实验探讨调节脉冲射频的频率及温度参数的安全性。方法:用Baylis疼痛射频治疗仪自动脉冲射频模式下分别设定脉冲射频的频率为2 Hz和4 Hz,不同频率下分别设定温度为42℃、44℃、46℃、48℃、50℃、55℃、60℃、70℃和80℃;在37℃恒温水浴箱内进行新鲜蛋清实验。记录组织实际温度、电压和电阻。结果:频率为2 Hz时,随设定温度的升高,组织最高可达51±1℃、脉冲电压最高可达83±1 V,各温度组均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热凝物。频率为4 Hz时,随设定温度的升高,组织最高可达72±1℃、脉冲电压最高可达75±2 V,设定为60℃、70℃和80℃时穿刺针周围均可见热凝物形成。结论:频率2 Hz同时升高设定温度可升高射频电压;频率4 Hz同时升高设定温度60℃以上可发生组织变性,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蛋清实验 电压 治疗
下载PDF
体外观察自动脉冲射频模式下设定不同温度时组织相关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罗芳 于晓彤 +5 位作者 李多依 黄佑庆 吴大胜 崔健君 刘延青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44-547,共4页
目的:观察自动脉冲射频模式下设定不同温度时组织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用Baylis疼痛射频治疗仪自动脉冲射频模式下分别设定脉冲射频温度为42℃、44℃、46℃、48℃、50℃、52℃、55℃、60℃、70℃、80℃和90℃,在37℃恒温水浴箱内进行... 目的:观察自动脉冲射频模式下设定不同温度时组织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用Baylis疼痛射频治疗仪自动脉冲射频模式下分别设定脉冲射频温度为42℃、44℃、46℃、48℃、50℃、52℃、55℃、60℃、70℃、80℃和90℃,在37℃恒温水浴箱内进行新鲜蛋清实验。记录不同温度下治疗前、治疗后30 s、60 s、90 s、120 s、180 s、300 s和停止治疗后1 min时组织实际温度、电压和电阻。结果:50℃以下,随着脉冲射频设定温度的升高,组织达到设定温度、脉冲电压显著升高(P<0.01)、电阻轻微下降(P<0.01);50℃以上,即使增加脉冲射频的设定温度,组织的实际温度不再升高、脉冲电压也不增加、电阻较50℃时无显著性变化。各温度组均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热凝物。结论:Baylis疼痛射频治疗仪自动脉冲射频模式下升温至50℃可增加脉冲电场强度、无组织变性,可能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蛋清实验 电压 治疗
下载PDF
体外观察射频在不同温度下热凝范围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韩四勋 符明伟 高小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第12期69-70,共2页
目的观察射频在不同温度下热凝范围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射频靶点选择。方法用R-2000B射频热凝器分别在温度为50℃、55℃、60℃、65℃、70℃、75℃、80℃、85℃、90℃、95℃,在37℃恒温水浴箱内进行新鲜蛋清实验。记录不同温度下治疗后60s... 目的观察射频在不同温度下热凝范围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射频靶点选择。方法用R-2000B射频热凝器分别在温度为50℃、55℃、60℃、65℃、70℃、75℃、80℃、85℃、90℃、95℃,在37℃恒温水浴箱内进行新鲜蛋清实验。记录不同温度下治疗后60s、120s热凝物的大小。结果 50℃、55℃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热凝物;60℃、65℃可观察到肉眼可见的热凝物,不成形;70℃至以上可观察到肉眼可见的成形热凝物,热凝物不随时间延长而增大,随温度升高,热凝物变硬,体积变大。结论 R-2000B射频热凝器热凝范围在一定温度内不随时间延长而增大;热凝范围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临床可根据治疗目的选择射频热凝温度、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热凝 蛋清实验 热凝范围
下载PDF
双电极射频热凝物形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槐洪波 林建 +2 位作者 李静 陶高见 朱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观察双针电极间距在2~14mm时双针射频热凝形态。方法用ELEKTA射频治疗仪,将两支100.5mm长、22G射频电极针分别以2、4、6、8、10、12、14mm间距平行固定在鸡蛋清中,并放置直尺作为参照物。在90℃190s下进行射频热凝,若190s末两电极... 目的观察双针电极间距在2~14mm时双针射频热凝形态。方法用ELEKTA射频治疗仪,将两支100.5mm长、22G射频电极针分别以2、4、6、8、10、12、14mm间距平行固定在鸡蛋清中,并放置直尺作为参照物。在90℃190s下进行射频热凝,若190s末两电极针之间不能形成稳定的热凝物,则热凝时间增加至290s。每间距组各行10次热凝。加热开始后,每隔10秒拍摄一幅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计算各间距最终热凝物的长度、宽度、面积、电极外围热凝物的最大值。结果双针间距2、4、6、8、10、12mm时双电极针之间均能形成带状热凝,2~10mm间距时热凝物形态较均匀,热凝物长度及面积随电极间距增大而增加,而热凝物宽度及电极外围最大值并不随间距增大而增加。结论双针电极间距在2~12mm之间均能形成带状热凝物;当间距增大时,可通过增加加热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热凝物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针电极射频 蛋清实验
下载PDF
双极射频热凝术的基础研究
7
作者 杨小林 缪秀华 +3 位作者 卢弘栩 吕艳蓉 孙玉峰 褚雪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09年第25期18-19,共2页
目的初步研究双极射频热凝术在鸡蛋清及离体髓核中的热凝毁损形态及范围。方法两电极针在一定的位置关系下,观察其在鸡蛋清及离体髓核中形成热凝毁损灶的形态范围。结果两针在2~10 mm,角度≤60°均能形成稳定的毁损灶。结论两电极... 目的初步研究双极射频热凝术在鸡蛋清及离体髓核中的热凝毁损形态及范围。方法两电极针在一定的位置关系下,观察其在鸡蛋清及离体髓核中形成热凝毁损灶的形态范围。结果两针在2~10 mm,角度≤60°均能形成稳定的毁损灶。结论两电极针随距离及角度的增加,毁损范围增大,需加热的时间延长,超出电极针的范围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 射频 蛋清实验 髓核 毁损形态
下载PDF
双极射频控温热凝器体外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张超 王平 +6 位作者 刘爱峰 张君涛 尹广斌 金哲峰 李远栋 杨硕 王晓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 研究双极射频控温器时间、预设温度、间距对两电极热效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新鲜鸡蛋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同间距组、温度组和时间组,固定2个射频电极保持针身垂直置入方盘中央蛋清内,用预设温度(50~90℃)、射频时间(60s... 目的 研究双极射频控温器时间、预设温度、间距对两电极热效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新鲜鸡蛋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同间距组、温度组和时间组,固定2个射频电极保持针身垂直置入方盘中央蛋清内,用预设温度(50~90℃)、射频时间(60s、120s)、电极间距(0.25、0.50、1.00和2.00cm)进行干预,通过游标卡尺、秒表、阻抗及温度检测,观测两电极真实温度、出现纺锤形连接的间距、不同温度下蛋清变性的时间跨度、蛋清阻抗变化、蛋清变性的最低温度、不同时间蛋清变性量(体积)和不同温度下蛋清变性阻抗的变化。 结果 ①当电极间距固定保持2.00cm,预设温度设定在63℃,主电极真实温度为63.7℃,次电极真实温度52.6℃,次极温度与预设温度、主极温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极间距在0.25、0.50、1.00cm时,次极温度-预设温度和主极温度-次极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在间距为0.25cm,56℃时开始出现蛋清变性,在0.25cm、0.50cm间距,温度70℃以上两电极之间出现纺锤形连接,在1.00cm和2.00cm间距时同样温度未出现该现象;③在间距为0.25cm时,预设温度75℃,单次射频60s、单次射频120s及2个单次射频60s后蛋清体积分别为(90.21±0.64)mm3、(95.08±0.53)mm3、(92.88±0.74)mm3,蛋清的变性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单次射频60s蛋清射频前、后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单次射频120s蛋清射频前和射频后电阻分别为(128.41±8.04)Ω和(121.29±8.04)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双极射频能使蛋清组织变性,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电极间距越小引起的变性效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射频 蛋清实验 剂量效应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