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对蚤状溞诱导型反捕食生活史防御的抑制效应
1
作者 刘琪 孙运菲 +1 位作者 谷磊 杨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氨是水体中常见且毒性较强的含氮污染物之一,不仅会对水生生物产生直接毒害作用,甚至在不产生直接危害的情况下严重威胁水生生物的种间关系。诱导型防御是猎物应对捕食风险所表现出的典型的适应性响应,是重要的捕食与防御关系。目前,尚... 氨是水体中常见且毒性较强的含氮污染物之一,不仅会对水生生物产生直接毒害作用,甚至在不产生直接危害的情况下严重威胁水生生物的种间关系。诱导型防御是猎物应对捕食风险所表现出的典型的适应性响应,是重要的捕食与防御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氨是否会干扰猎物诱导型反捕食防御性状的表达。为此,研究选择浮游动物代表性物种蚤状溞(Daphnia pulex)作为受试生物,检验了不同浓度氨对蚤状溞反捕食(鳑鲏鱼作为捕食风险源)生活史防御策略的影响以及处于诱导防御的蚤状溞对氨胁迫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氨会对蚤状溞的生活史表现产生毒害作用,例如,当氨浓度达到0.6 mg·L^(-1)时,首窝产卵时间延迟了4.2 h,成熟体长和尾刺长分别缩短了5.72%和3.74%,后代数量降低了39.7%。就蚤状溞的生活史防御而言,随着氨浓度的升高,蚤状溞响应鱼类捕食风险而表现出的体长减小(-11.13%)、生长速率减缓(-24.18%)、产卵提前等防御表现被明显抑制,并且这种对蚤状溞诱导型防御的抑制作用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而累积。此外,经捕食者信息素诱导后形成反捕食防御的蚤状溞更容易受到环境压力的胁迫,即捕食风险会削弱蚤状溞对氨的耐受性。该研究不仅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氨的广泛负面效应,同时也为捕食风险下生物个体应对环境胁迫能力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型防御 氨污染 捕食风险 信息素
下载PDF
大型枝角类蚤状溞对小型热带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望甜 肖利娟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103-106,共4页
2006年4月10日至2006年4月22日,采用原位吊瓶实验的方法,在暨南大学校园明湖中进行了大型枝角类蚤状溞(Daphnia pulex)对浮游植物种群变化和群落结构影响的实验。实验初期,明湖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是以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 2006年4月10日至2006年4月22日,采用原位吊瓶实验的方法,在暨南大学校园明湖中进行了大型枝角类蚤状溞(Daphnia pulex)对浮游植物种群变化和群落结构影响的实验。实验初期,明湖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是以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单角盘星藻(Pediastrum simplex)为优势种。在室内将蚤状溞培养至体长2mm以上,将蚤状溞加入到装满湖水的4.5L的透明瓶中,设置4个梯度:0ind(A,对照),10ind.(B),20ind(C)和30ind(D),每个梯度有3个平行,将实验瓶置于水表层50cm处。12d后实验结束,不同处理之间的浮游植物种群数量和组成有了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飞燕角甲藻和颗粒直链藻(Meclosira granulata)密度在实验组B、C和D中下降明显;小环藻(Cyclotella)和栅藻(Scenedesmus)等小型浮游植物在牧食压力比较大的C和D瓶中密度低于对照组,而在牧食压力相对较低的B瓶中,它们的密度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蚤状溞加速了水体的营养盐循环反过来促进这些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处理组中绿藻门的盘星藻数量没有明显的下降,这与盘星藻不能被浮游动物直接滤食有关。实验结果表明蚤状溞对浮游植物的群落数量和组成的影响程度与其自身的种群密度密切相关,也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关。由于飞燕角甲藻是一种细胞较大的种类,蚤状溞对它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机械伤害作用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飞燕角甲藻水华
下载PDF
不同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丹丽 徐善良 +1 位作者 徐继林 赵志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16,共3页
在Banta液(牛粪1.5 g+干稻草2 g+沃土20 g+水1000 ml)、酵母、小球藻三种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蚤状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分析后结果表明:它们的总脂量变化不大,依次为5.23%、5.46%和6.01%。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 在Banta液(牛粪1.5 g+干稻草2 g+沃土20 g+水1000 ml)、酵母、小球藻三种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蚤状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分析后结果表明:它们的总脂量变化不大,依次为5.23%、5.46%和6.01%。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蚤状以小球藻培养条件下的C 20∶5(EPA)和C 18∶3的含量最高,PUFA占总脂肪酸的34.79%;Banta液组的SFA含量最高,为53.89%;面包酵母组的MUFA含量最高,达60.65%,且富含C 16∶1(n-7)和C 18∶1(n-9),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56.73%。EPA的含量以小球藻组最高,为14.43%,与自然环境中蚤状的含量相近。酵母组最低,为2.05%。蚤状和其它饵料生物一样,其脂肪酸组成主要随食物特点而变化,也决定于其本身的吸收与合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食物
下载PDF
3种不同水蚤对焦化废水综合毒性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魏倡 张瑛 +4 位作者 石柳 周斯芸 马婧 王东洲 周集体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377,共4页
为考察不同受试蚤类对典型工业废水毒性的响应差异,以标准模式生物大型蚤(Daphnia magna)、辽宁本地生物隆线蚤(Daphnia carinata)和湖北本地生物蚤状溞(Daphnia pulex)为受试生物,以单一毒物(重铬酸钾)及实际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 为考察不同受试蚤类对典型工业废水毒性的响应差异,以标准模式生物大型蚤(Daphnia magna)、辽宁本地生物隆线蚤(Daphnia carinata)和湖北本地生物蚤状溞(Daphnia pulex)为受试生物,以单一毒物(重铬酸钾)及实际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3种水蚤作为工业废水受试生物的可行性,以及焦化废水原水和经垂直折流多功能生化反应器(VTBR)处理后出水对不同种水蚤的综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种水蚤均可作为考察行业废水毒性的受试生物,其中蚤状溞相对其他2种水蚤对焦化废水原水及VTBR工艺处理后出水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模式生物大型蚤较适合作为考察暴露时间对蚤类毒性影响的受试生物。利用不同蚤类对行业废水进行毒性效应分析,不仅可以为选择敏感受试生物提供参考,也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废水中各种污染物的综合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焦化废水 废水综合毒性 大型 隆线
下载PDF
蚤状溞在4种毒物胁迫下的运动行为变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禹果 孔德刚 +5 位作者 李柏林 李晔 王英才 陈珊 王源 张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文章研究了蚤状溞在4种毒物(Cu^(2+)、Cd^(2+)、三唑磷、莠去津)胁迫下游泳速度、高度、间距以及轨迹等行为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蚤状溞在受到毒害后,其运动行为会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蚤状溞的游泳速度在1 h内增加到一个峰值后逐渐下... 文章研究了蚤状溞在4种毒物(Cu^(2+)、Cd^(2+)、三唑磷、莠去津)胁迫下游泳速度、高度、间距以及轨迹等行为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蚤状溞在受到毒害后,其运动行为会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蚤状溞的游泳速度在1 h内增加到一个峰值后逐渐下降;除莠去津之外,蚤状溞在其他3种毒物胁迫下的运动高度均受到了抑制;在毒物的胁迫下,蚤状溞均出现了聚集现象;游泳轨迹在高浓度毒物胁迫下波动幅度加大,呈现紊乱状态。在同一毒物不同浓度胁迫下,运动行为响应时间不同,但行为的变化趋势相似。实验表明,与传统溞类生物毒性测试相比,用运动行为变化来监测水质能缩短预警时间50%以上,明显提高预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习惯 行为参数 水质监测 早期预警
下载PDF
镉胁迫对蚤状溞的生长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田志环 焦传珍 《环境卫生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蚤状溞作为指示生物监测镉污染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室条件下,研究Cd2+对蚤状溞的生长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的影响。结果在亚致死浓度下,低质量浓度(0.0125 mg/L)Cd2+在短时间... 目的探讨蚤状溞作为指示生物监测镉污染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室条件下,研究Cd2+对蚤状溞的生长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的影响。结果在亚致死浓度下,低质量浓度(0.0125 mg/L)Cd2+在短时间内对蚤状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中、高质量浓度(0.025 mg/L及以上)Cd2+对蚤状溞生长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染毒12 h后3种酶活力各质量浓度组均比对照组有所下降;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24~72 h),低、中质量浓度组的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高质量浓度组的酶活力则一直低于对照组。结论以蚤状溞作为监测水体环境中Cd2+污染的指示生物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酶 生长
下载PDF
温度、食物对蚤状溞生殖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陆正和 杨家新 吴学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2,共3页
报道了温度和食物对单个体培养下蚤状前 4胎的生殖诱导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升高 ,各胎的生殖量下降 ;食物种类和食物浓度影响各胎的生殖量 ,栅藻和小球藻混和组生殖量最高 ,小球藻浓度为 0 1~ 4 0× 10 6cellsmL-1时 ,生... 报道了温度和食物对单个体培养下蚤状前 4胎的生殖诱导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升高 ,各胎的生殖量下降 ;食物种类和食物浓度影响各胎的生殖量 ,栅藻和小球藻混和组生殖量最高 ,小球藻浓度为 0 1~ 4 0× 10 6cellsmL-1时 ,生殖量随食物浓度增加而升高。以上实验没有出现雄体和休眠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食物 生殖 枝角类 诱导
下载PDF
洋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生态修复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素霞 吴家乐 +4 位作者 何小林 钟萍 何虎 于谨磊 刘正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682,共6页
生态修复广泛应用于温带湖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亚热带湖泊中的应用还较少.亚热带浅水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主要以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为主,往往缺乏大型浮游动物.因此,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在亚热带湖泊的应用效果受到质疑.为探究亚热带浅水... 生态修复广泛应用于温带湖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亚热带湖泊中的应用还较少.亚热带浅水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主要以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为主,往往缺乏大型浮游动物.因此,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在亚热带湖泊的应用效果受到质疑.为探究亚热带浅水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生态修复的响应及其影响因子,于2017年8月开始在湖北鄂州洋澜湖实施鱼类去除、添加锁磷剂和聚合氯化铝及重建沉水植被等生态修复措施.修复后,修复区水体营养盐、叶绿素a的浓度显著低于未修复区,水体透明度显著上升;浮游动物种类数(43种)高于未修复区(33种);大型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增加并在冬季成为优势种类,但在春末消失,而未修复区优势类群主要以轮虫(晶囊轮属、臂尾轮属)和小型枝角类为主;体长在1.60-2.25 mm的个体仅出现在修复区,而未修复区浮游动物体长<0.6 mm的个体占94%.本研究表明包括鱼类去除在内的修复手段可以提高洋澜湖大型浮游动物的密度,但难以长时间维持;因此,亚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修复必须结合沉水植物恢复等其他手段,才能建立稳定的清水态生态系统.(图6参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鱼类去除 浮游动物体长 亚热带浅水湖泊
原文传递
枝角类对黄鳝稚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周文宗 袁泉 +2 位作者 吕巍巍 黄伟伟 孙小淋 《水产研究》 2020年第1期42-47,共6页
与黄鳝(Monopterus albus)育苗中常用的配合饲料及熟蛋黄相比,探讨枝角类作为黄鳝稚鱼(体长为33.09 &#177;0.72 mm,体重为24.35 &#177;2.26 mg)开口饵料的可利用价值,本研究在玻璃温室大棚中对上述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24天的对比... 与黄鳝(Monopterus albus)育苗中常用的配合饲料及熟蛋黄相比,探讨枝角类作为黄鳝稚鱼(体长为33.09 &#177;0.72 mm,体重为24.35 &#177;2.26 mg)开口饵料的可利用价值,本研究在玻璃温室大棚中对上述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24天的对比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以枝角类作为黄鳝稚鱼的开口饵料,稚鱼成活率最高(达到100%),极显著地高于蛋黄组(P 0.05);枝角组黄鳝稚鱼生长速度最快,其体长为51.02 &#177;2.06 mm,体重为91.10 &#177;12.22 mg,极显著地高于蛋黄组和配合饲料组(P 【0.01);黄鳝稚鱼12日龄后会明显观察到其主动摄食枝角类,20日龄后更偏好于枝角类中的蚤状溞(D. pulex)。本研究表明枝角类能够满足黄鳝在30日龄内对营养的需求,具有作为黄鳝开口饵料的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多刺裸腹 角突网纹 开口饵料
下载PDF
三氯生对蚤状溞急性毒性效应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廉洁 吴宇翔 +3 位作者 阮凤娇 徐国成 陆正和 蒋琦辰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8期1-5,共5页
为探讨三氯生对蚤状溞(Dphnia pulex)的毒性影响,在预试验的基础上,设置了5个试验组[ρ(三氯生)为100,200,400,800和1200μg/L]和空白对照组,开展三氯生对蚤状溞急性毒性试验。在此基础上,设置6个试验组[ρ(三氯生)为5,10,20,40,80和160... 为探讨三氯生对蚤状溞(Dphnia pulex)的毒性影响,在预试验的基础上,设置了5个试验组[ρ(三氯生)为100,200,400,800和1200μg/L]和空白对照组,开展三氯生对蚤状溞急性毒性试验。在此基础上,设置6个试验组[ρ(三氯生)为5,10,20,40,80和160μg/L]和空白对照组,分析三氯生对蚤状溞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三氯生对蚤状溞的48 h-LC50值为370.3μg/L;整体上,蚤状溞暴露三氯生下24和48 h酶活性均呈低促进高抑制的趋势,其中GST活性在暴露24和48 h时出现抑制的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20和10μg/L;蚤状溞暴露在三氯生下24和48 h时MDA含量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暴露时间为24 h时,出现显著上升的三氯生质量浓度为40μg/L,暴露时间为48 h时,质量浓度为20μg/L。综上,蚤状溞GST对三氯生毒性的敏感度最高,且三氯生处理时间越长,对蚤状溞的毒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半致死质量浓度 抗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镧和镉联合暴露对蚤状溞生长及抗氧化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志环 焦传珍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94-896,共3页
目的探讨稀土元素镧和镉联合暴露对蚤状潘生长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将蚤状涵随机分为对照(双蒸水)组和低(1/8LC50,0.0125mg/L)、中(1/4L C50,0.025mg/L)、高浓度(1/2LC50,0.05mg/L)镉暴露组及低、中、高浓度... 目的探讨稀土元素镧和镉联合暴露对蚤状潘生长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将蚤状涵随机分为对照(双蒸水)组和低(1/8LC50,0.0125mg/L)、中(1/4L C50,0.025mg/L)、高浓度(1/2LC50,0.05mg/L)镉暴露组及低、中、高浓度(镧和镉浓度比为1:1)镧+镉联合暴露组,每组60只。分别于暴露第2、3、5、7天测定生长情况;于暴露12、24、48、72h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0125mg/L镉暴露组暴露第2天时生长率上升(P〈0.05),0.025、0.05mg/L镉暴露组暴露2—7天时的生长率均下降(P〈0.05);与相应镉暴露组比较,0.0125、0.025mg/L镧+镉联合暴露组生长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0.05mg/L镧+镉联合暴露组生长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0.0125、0.025mg/L镉暴露组T—SOD、CAT活力有不同程度上升(氏0.05),而0.05mg/L镉暴露组T—SOD、CAT活力均下降(P〈0.05);与相应镉暴露组比较,0.0125、0.025mg/L镧+镉联合暴露组T—SOD、CAT活力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0.05mg/L镧+镉联合暴露组CAT活力于暴露12h时上升,48—72h时下降,且不同程度地仍低于对照组。结论中、低浓度的镧能够缓解镉对蚤状潘生长的抑制和抗氧化酶活力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率 抗氧化酶
原文传递
蚤状溞(Daphnia pulex)基因组中MDM2/4类似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特征
12
作者 田志环 焦传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90-1195,共6页
【目的】验证蚤状溞基因组是否存在与人类原癌基因MDM2/4同源或相似的基因,为拓展蚤状溞作为模式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GenBank中同源搜索蚤状溞MDM2/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软件对其基因结构... 【目的】验证蚤状溞基因组是否存在与人类原癌基因MDM2/4同源或相似的基因,为拓展蚤状溞作为模式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GenBank中同源搜索蚤状溞MDM2/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软件对其基因结构、转录本序列、编码蛋白的性质和结构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用BLASTp程序在GenBank蛋白非冗余数据库中对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搜索,获得了蚤状溞基因组编码的MDM2/4类似蛋白,并分别命名为DAPPU_mdm2_like和DAPPU_mdm4_like。根据EST序列确定蚤状溞MDM2/4类似基因仅有5个外显子。BLAST比对搜索、亚细胞定位预测、功能结构域分析及同源模建预测结果表明,DAPPU_mdm2_like和DAP-PU_mdm4_like可能是MDM2/4的同源蛋白,DAPPU_mdm2_like的结构功能域含有1个ZnF_RBZ结构域(氨基酸135~159)、1个RING结构域(氨基酸250~290)和RING结构域重叠部分序列形成的另一个ZnF_RBZ结构域(氨基酸269~293);DAPPU_mdm4_like氨基酸222~263可能是一个RING结构域。利用Needleman-Wunsch双序列全局比对工具比对,发现DAPPU_mdm4_like与DAPPU_mdm2_like具有28.6%的序列一致性和40.4%的相似性。【结论】蚤状溞基因组可能存在MDM2和MDM4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M2 MDM4 生物信息学 基因组
下载PDF
蚤状溞(Daphnia pulex)热休克蛋白Hsp9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3
作者 陈苹 邱成功 +5 位作者 邹秀 周健恺 徐善良 王春琳 王丹丽 赵云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8-426,共9页
利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Daphnia pulex)中克隆到Hsp90基因cDNA全长为2568bp,开放阅读框为2155bp,编码718个氨基酸残基,Hsp90蛋白中存在GxxGxG、LxxLL模块(亮氨酸拉链)和C末端的MEEVD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Hsp90基因与日本对虾... 利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Daphnia pulex)中克隆到Hsp90基因cDNA全长为2568bp,开放阅读框为2155bp,编码718个氨基酸残基,Hsp90蛋白中存在GxxGxG、LxxLL模块(亮氨酸拉链)和C末端的MEEVD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Hsp90基因与日本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的同源性最高为85%,与其它甲壳纲物种的同源性保持在79%及以上。进化分析发现,蚤状溞Hsp90基因与剑水蚤、日本沼虾、红螯相手蟹等甲壳纲的亲缘关系最近。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了Hsp90mRNA在蚤状溞不同生殖状态下的表达水平:Hsp90 mRNA在两性溞(带冬卵)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孤雌溞(带夏卵)(P<0.05),且在冬卵中的表达量最低。推测Hsp90可能参与了蚤状溞的生殖转化调控。Hsp90 mRNA在雄溞中的表达量是孤雌溞的2.4倍,说明Hsp90可能参与了精子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90 REAL time-PCR 生殖转化
下载PDF
摄食紫菜粉等4种单一饵料的蚤状溞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14
作者 刘飞 徐善良 +2 位作者 王丹丽 周伟 程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90-95,共6页
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 000 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食物培养下,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60.10、44.60、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 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 000 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食物培养下,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60.10、44.60、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与小球藻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质量分数最高(p<0.05),达55.73%,Banta液组以SFA质量分数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质量分数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著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 mg/g和3.59mg/g;比较得出,紫菜粉培养组的20碳以上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明显高于其他3组.本实验证实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与食物脂肪酸成正相关.分析认为,用紫菜粉培养枝角类用于海水育苗会取得更佳的营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食物 紫菜粉 脂肪酸
下载PDF
蚤状溞doublesex的克隆及在不同生殖状态时的表达特征
15
作者 王琪 宁俊佳 +4 位作者 张清科 张萌萌 周伟 吴仓仓 王丹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25-29,47,共6页
利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Daphnia pluex)中克隆到doublesex(dpdsx),dpdsx c DNA全长为1636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1008 bp,编码335个氨基酸,含有1个DM结构域和1个Dimersation domain。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dpdsx与大型溞(Daphnia mag... 利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Daphnia pluex)中克隆到doublesex(dpdsx),dpdsx c DNA全长为1636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1008 bp,编码335个氨基酸,含有1个DM结构域和1个Dimersation domain。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dpdsx与大型溞(Daphnia magna)同源性最高为77%,其次盔形溞(Daphnia galeata)为61%,模糊网纹溞(Ceriodaphnia dubia)为54%;进化分析发现蚤状溞dpdsx与盔形溞、大型溞、模糊网纹溞等溞科的亲缘关系最近;Real time-PCR实验结果表明,dpdsx在雄溞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孤雌溞(带夏卵)和两性溞(带冬卵),雌溞与雄溞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doublesex有可能在蚤状溞生殖转化和性别分化调控上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SEX REAL time—PCR 生殖转化
下载PDF
定量表达和整体原位杂交研究Doublesex基因在不同生殖状态蚤状溞的表达
16
作者 周伟 陈萍 +4 位作者 邱成功 周健凯 郭晓鸽 王丹丽 赵云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55-1662,共8页
为研究doublesex(dsx)基因在不同生殖状态的蚤状溞的时空表达状况,提取不同生殖状态的蚤状溞RNA,采用RT-PCR和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了dsx在不同生殖状态溞体的表达差异,并通过体外转录制备DIG标记的Doublesex的RNA探针;采用... 为研究doublesex(dsx)基因在不同生殖状态的蚤状溞的时空表达状况,提取不同生殖状态的蚤状溞RNA,采用RT-PCR和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了dsx在不同生殖状态溞体的表达差异,并通过体外转录制备DIG标记的Doublesex的RNA探针;采用整体原位杂交方法研究dsx基因在不同生殖状态的蚤状溞的时空表达状况。结果显示,RT-PCR检测发现dsx在雌雄溞体没有性别特异性的选择性拼接,只有一种相同的转录产物。Real-time PCR显示,dsx在雄溞中表达水平最高,是孤雌溞的2.6倍,两性雌溞的4.9倍,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出性别差异性表达。整体原位杂交发现,在所取样的不同生殖状态溞体中dsx基因也均有表达,但其部位与表达量不同,且在雌雄溞体中表现出性别差异。在雄溞的第一触角和第一胸肢显现得尤为明显,且在复眼中也有表达。孤雌溞和两性雌溞对应部位表达则相对较弱。结果表明,dsx基因很有可能在调控蚤状溞生殖转换和性别分化上起到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sex基因 RNA探针 整体原位杂交
下载PDF
蚤状溞caspase-3基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17
作者 吴乐乐 叶功照 +1 位作者 童巧琼 王丹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4,共6页
以蚤状溞(Daphnia pulex)为研究对象,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蚤状溞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随着不同培养温度、种群密度和食物种类变化;用Caspase-3的特异性底物Ac-DEVD-AMC测定了Caspase-3酶活在不同培养温度、种群密度和食物种... 以蚤状溞(Daphnia pulex)为研究对象,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蚤状溞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随着不同培养温度、种群密度和食物种类变化;用Caspase-3的特异性底物Ac-DEVD-AMC测定了Caspase-3酶活在不同培养温度、种群密度和食物种类条件下的变化,并通过整体原位杂交检测了caspase-3基因在蚤状溞不同生殖状态下的定位表达。研究结果:蚤状溞caspase-3 mRNA表达量随着温度和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Banta培养液培养的蚤状溞caspase-3 mRNA表达量与小球藻培养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 0. 05);且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与Caspase-3酶活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aspase-3基因在蚤状溞活体细胞几乎都有表达,在两性溞中表达量较高,孤雌成溞中表达量较低。caspase-3基因的表达与环境有关,而蚤状溞的衰老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及Caspase-3的酶活有关,但环境因子如何影响caspase-3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枝角类生殖转换还需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PASE-3基因 MRNA表达 酶活 原位杂交
下载PDF
蚤状蟤(Daphnia pulex) Chk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8
作者 方增冰 戴新宇 +4 位作者 邹秀 郭晓鸽 徐善良 王丹丽 赵云龙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2-16,57,共6页
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 Daphnia pulex)中克隆到Chk1基因cDNA全长为1767 bp,开放阅读框为1497 bp,编码了498个氨基酸,其结构中存在3个保守的Ser-Gln ( SQ)和Thr-Gln ( TQ)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Chk1基因与丽色扇头蜱... 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 Daphnia pulex)中克隆到Chk1基因cDNA全长为1767 bp,开放阅读框为1497 bp,编码了498个氨基酸,其结构中存在3个保守的Ser-Gln ( SQ)和Thr-Gln ( TQ)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Chk1基因与丽色扇头蜱、切叶蜂、转基因捕食螨、豌豆长管蚜和黑腹果蝇等的同源性均为51%~55%。进化分析发现,蚤状溞Chk1基因与豌豆长管蚜、切叶蜂、黑腹果蝇、丽色扇头蜱和转基因捕食螨等节肢动物亲缘关系最近。Real Time PCR实验结果表明,Chk1 mRNA在两性溞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孤雌溞( P<0.05),且在休眠卵中表达量最低。推测Chk1基因可能在蚤状溞的生殖转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K1 REAL time-PCR 生殖转化
下载PDF
RNA干扰蚤状溞(Daphnia pulex)doublesex1基因的表达研究
19
作者 童巧琼 林重远 +4 位作者 朱晓静 周伟 徐善良 王丹丽 赵云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3,共7页
为了探索doublesex1(dsx1)基因是否在蚤状溞的生殖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利用蚤状溞滤食摄食的特点将体外合成的dsx1双链RNA(ds RNA)通过浸泡得方法分别摄入不同生殖状态的溞体中,实现dsx1基因的表达沉默。随后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以... 为了探索doublesex1(dsx1)基因是否在蚤状溞的生殖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利用蚤状溞滤食摄食的特点将体外合成的dsx1双链RNA(ds RNA)通过浸泡得方法分别摄入不同生殖状态的溞体中,实现dsx1基因的表达沉默。随后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以及整体原位杂交分别检测不同生殖状态下蚤状溞在RNAi前后体内dsx1的表达水平变化,进而研究dsx1在蚤状溞生殖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雄性溞、两性溞、孤雌溞在RNAi后均出现了dsx1 m RNA表达水平的显著下调,且下调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孤雌溞中下调68%,在三种生殖状态中最为显著,其次是雄性溞(56%)和两性溞(20%)。同时发现,干扰前能够在溞的第一触角、第一胸肢和复眼上检测到明显的信号位点,而在RNAi后,仅在溞体的第一触角上发现少量dsx1基因表达位点,且第一胸肢及复眼上未检测到相关信号。结合未干扰前dsx1在不同生殖状态溞的表达定量以及定位结果,我们推测dsx1可能在蚤状溞的生殖转化基因调控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并且在维持雄性蚤状溞性别特征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sex1 RNA干扰 qPCR 整体原位杂交 生殖转化
下载PDF
纳米塑料对蚤状溞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20
作者 卢岚 顾冰冰 +3 位作者 陶诗涵 余骥(指导) 刘志权(指导) 黄湛媛(指导)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9年第4期71-73,共3页
以蚤状溞为实验动物,在室内模拟75 nm聚苯乙烯塑料污染,采用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究纳米塑料对蚤状溞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解读相关基因对慢性毒性的响应过程。通过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发现随着纳米塑料浓度的增加,GST... 以蚤状溞为实验动物,在室内模拟75 nm聚苯乙烯塑料污染,采用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究纳米塑料对蚤状溞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解读相关基因对慢性毒性的响应过程。通过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发现随着纳米塑料浓度的增加,GST Mu和GST kappa基因的表达量相比对照组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且表达量总体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学生在分子层面理解纳米塑料对生物体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GST Mu GST KAPPA 基因表达量 生态 毒理学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