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的人性论新探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士林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0-68,共9页
关键词 人性论 自然天性 “伪” 荀子 “学” “心” 孟子 性恶说 人性之恶
原文传递
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 被引量:16
2
作者 廖名春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40,共7页
本文在讨论《荀子.解蔽》篇"虚壹而静"段的断句、错字等文献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虚壹而静"说的深层内涵。"壹"是一时的选择,"静"却是长时间的坚持;"壹"是"择一而壹"... 本文在讨论《荀子.解蔽》篇"虚壹而静"段的断句、错字等文献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虚壹而静"说的深层内涵。"壹"是一时的选择,"静"却是长时间的坚持;"壹"是"择一而壹"、"壹于道",而"静"则是坚持"择一而壹"的成果,保持"择一而壹"的成果到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解蔽》
原文传递
天人·性伪·心知──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线索 被引量:11
3
作者 丁四新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3期32-40,共9页
关键词 天人之分 哲学思想 化性起伪 核心线 大清明 “知” “伪” 性恶论 《天论》
下载PDF
荀子的心论——礼法规范人群的可行性 被引量:7
4
作者 丁成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2期31-35,共5页
众所公认的是,礼是荀子的核心思想,而礼(法)都是规范人性而使人合群的需要。心是情欲与礼法之间的媒介,心使礼法约束群成为可行。人性之所以能够受礼义之范导正是通过心的体知来实现的。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与"诚"... 众所公认的是,礼是荀子的核心思想,而礼(法)都是规范人性而使人合群的需要。心是情欲与礼法之间的媒介,心使礼法约束群成为可行。人性之所以能够受礼义之范导正是通过心的体知来实现的。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与"诚"来治心,治心之目的是为了保证礼义对人性约束与改造的实现。在荀子看来,人之所以能合群,心的作用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下载PDF
《神思》篇“虚静”说释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墨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3,共4页
《文心雕龙·神思》篇“虚静”的语义本于老庄哲学认识论的虚静说。刘勰以之论述作家创作的艺术想象活动 ,是对老庄神秘的直觉主义审美观的转用。其文学理论意义即在于揭示了作家展开艺术构思活动所应备有的主体条件 :“虚静”就是... 《文心雕龙·神思》篇“虚静”的语义本于老庄哲学认识论的虚静说。刘勰以之论述作家创作的艺术想象活动 ,是对老庄神秘的直觉主义审美观的转用。其文学理论意义即在于揭示了作家展开艺术构思活动所应备有的主体条件 :“虚静”就是要求作家临文创作应实现由生活态向审美态的转换 ,排除世俗尘杂而生成审美心胸 ,在由“虚静”心态所拓展的艺境之中 ,凝神结虑 ,驰聘文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直观
下载PDF
“体”“用”何以一致?——从朱子与荀子道德动机说的比较来看
6
作者 孙伟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6,共10页
道德动机说是儒家的一个核心议题。朱子从形而上之性、理出发,认为人的“真知”使得道德情感和动机的产生成为可能。朱子的这一推理在构造知与情的逻辑关系以及心的形上形下结构方面还需要加以充分的阐释。早期儒家荀子则主张通过礼义... 道德动机说是儒家的一个核心议题。朱子从形而上之性、理出发,认为人的“真知”使得道德情感和动机的产生成为可能。朱子的这一推理在构造知与情的逻辑关系以及心的形上形下结构方面还需要加以充分的阐释。早期儒家荀子则主张通过礼义制度引发的道德认知来化导人的情感从而产生道德动机的起点,同时以“虚壹而静”的方式确保具体的道德认知能够上达形而上的本体。在这一方面,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所蕴含的心的二元一统结构为贯通朱子认知哲学的形上形下结构、实现形而上天理之“体”与形而下情感之“用”的均衡一致奠定了儒家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真知
下载PDF
《庄子》的心论、性论及荀子之融摄
7
作者 孙伟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2,158,159,共13页
《庄子》一书中的“心”主要探讨的是如何从耳目感官之知、心的理性认知进展到体认觉悟“道”的过程。《庄子》一书中的“性”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在庄子眼中,人性为最可贵之物,人需要通过心的修炼来返归到原初的本性。通过“心斋”... 《庄子》一书中的“心”主要探讨的是如何从耳目感官之知、心的理性认知进展到体认觉悟“道”的过程。《庄子》一书中的“性”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在庄子眼中,人性为最可贵之物,人需要通过心的修炼来返归到原初的本性。通过“心斋”和“坐忘”的工夫以及“庖丁解牛”这一故事中所隐喻的“心”与“性”之间转化的智慧,人在返归到原初本性的同时,也实现了物我合一的天道,同时保持了个体生命的完整。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可谓对庄子思想的融摄,其中隐含着庄子在具体多样的个体认知与形而上之道,也即“心”与“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心性 庖丁解牛 荀子
原文传递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努斯”与“壹”——对亚里士多德和荀子哲学的一个比较考察
8
作者 孙伟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3-74,共12页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在古希腊哲学和早期中国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亚里士多德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辩驳等辩证法方式最终上升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的过程中,“努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而荀子的“壹”则在贯通心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在古希腊哲学和早期中国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亚里士多德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辩驳等辩证法方式最终上升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的过程中,“努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而荀子的“壹”则在贯通心之“征知”“统类”等儒家认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荀子用“壹”来贯通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有助于解决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归纳与努斯关系的解读困境,而亚里士多德关于辩证法详细程序的论证也有助于对苟子认识论中相关思想的理解。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能够建构一种理解古希腊哲学和早期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的理论框架,为二者之间的思想镜鉴和相互补益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哲学 荀子哲学 归纳 努斯
原文传递
从“认知心”到“统合心”——早期儒家心论思想新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孙伟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3,共9页
在早期儒家认知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游走无隙的是心论。从孔子通过经验学习、理性思考以及日常实践循环往复到达的“乐之”境界,到孟子通过具体而微的道德实践扩充善端成为“性”之本体,再到荀子通过“虚壹而静”的经验学习与理性思虑而... 在早期儒家认知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游走无隙的是心论。从孔子通过经验学习、理性思考以及日常实践循环往复到达的“乐之”境界,到孟子通过具体而微的道德实践扩充善端成为“性”之本体,再到荀子通过“虚壹而静”的经验学习与理性思虑而最终实现的“大清明”境界,早期儒家的“心”在认知过程和实现形而上境界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或体现为认知心,或体现为道德心,或体现为形而上之心。“心”的这些面向并不是静止的,它们在动态的转化之中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早期儒家心论的丰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义
原文传递
刘勰的虚静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相占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39-44,共6页
文学创作的前题和关键是构思。构思就是作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立主题,探寻适当的表现形式和结构方式。这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心雕龙·神思》是全书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索艺术构思问题,是创... 文学创作的前题和关键是构思。构思就是作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立主题,探寻适当的表现形式和结构方式。这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心雕龙·神思》是全书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索艺术构思问题,是创作论的总纲。有不少学者认为本篇与《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中最难理解的两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学创作 作家 艺术构思 结构方式 荀子 创作构思 庄子 文学构思
下载PDF
荀子“虚壹而静”释义新诠及英译赏析
11
作者 陈晓静 《新丝路(下旬)》 2023年第1期0104-0106,共3页
虚壹而静”是荀子在《? 解蔽篇》?中提出的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亦或是所持的态度,即虚心、专心、静心。然而,重读荀子《? 解蔽篇》?,可以发现“虚壹而静”并不只是一种静态的认识事物的态度,而是一个动态的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 虚壹而静”是荀子在《? 解蔽篇》?中提出的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亦或是所持的态度,即虚心、专心、静心。然而,重读荀子《? 解蔽篇》?,可以发现“虚壹而静”并不只是一种静态的认识事物的态度,而是一个动态的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过程。历来注解解释未能挖掘其深刻涵义,其英文释义并未准确传达出其动态发展统一的思想内涵,基于此,文章探讨了“虚壹而静”的本质涵义,并在准确理解其释义的基础上对其英译进行评判赏析,尝试提出一种新的理解,从而为其英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解蔽
下载PDF
“通观”与“虚壹而静”——柏拉图灵魂说与荀子“神明”观之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8,共11页
从《斐多篇》里灵魂的永恒理性与智慧到《理想国》中灵魂的三分,《蒂迈欧篇》灵魂中的"同""异"和"存在"以及宇宙灵魂和人类灵魂的关系,柏拉图所努力追求的是通过何种途径将人的灵魂摆脱肉体情感和欲望的... 从《斐多篇》里灵魂的永恒理性与智慧到《理想国》中灵魂的三分,《蒂迈欧篇》灵魂中的"同""异"和"存在"以及宇宙灵魂和人类灵魂的关系,柏拉图所努力追求的是通过何种途径将人的灵魂摆脱肉体情感和欲望的束缚,重新获得灵魂所本有的最高理念和个别具体认知间的平衡结构。在这一最高诉求下,柏拉图提出了"通观"和辩证法的方式来达到这一最终目的。对于荀子来说,心之"神明"的实现首先需要内在的道德坚守诉诸外在实践,而在最后阶段则需要通过"虚壹而静"的方式来实现永恒理性知识与个别感性认知之间的平衡。柏拉图的"通观"和荀子的"虚壹而静"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如荀子的"静"对实现最高"神明"境界的辅助作用,柏拉图对辩证法"一"与"多"、具体与抽象关系的深入论述等,也为二者思想提供了互为镜鉴和相互补益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通观 神明
原文传递
从“智心”到“诚心”——荀子心论思想新探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伟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3-59,共7页
荀子的"心"具有两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理性认知与伦理实践之心。在这一层境界中,人的心通过理性的认知能力来使得心中之"义"获得必要的道德知识,以此指导自己的伦理实践和教化"性"中的情感与欲望。第二... 荀子的"心"具有两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理性认知与伦理实践之心。在这一层境界中,人的心通过理性的认知能力来使得心中之"义"获得必要的道德知识,以此指导自己的伦理实践和教化"性"中的情感与欲望。第二层境界是"诚"心及"大清明"之心。这一层境界的达到需要人通过"虚壹而静"的工夫来达到完全自足、自在的心本体。从第一层境界到第二层境界的跨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正是在进行伦理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心的开放性和超越自我与他人对立的必要性,从而通过一系列工夫进入到第二层境界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养心 大清明
原文传递
荀子“解蔽”理论与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
14
作者 余多星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67-70,共4页
荀子“解蔽”是为了“解惑”,倡导从修心入手,通过“虚壹而静”的修心功夫,祛除思想上的偏颇,引导人走向“大清明”的知“道”状态。荀子“解蔽”理论蕴含了对人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折射出对人达到超越之境——“大清明”——的向往... 荀子“解蔽”是为了“解惑”,倡导从修心入手,通过“虚壹而静”的修心功夫,祛除思想上的偏颇,引导人走向“大清明”的知“道”状态。荀子“解蔽”理论蕴含了对人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折射出对人达到超越之境——“大清明”——的向往。因此,该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富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一是荀子建构了自我解蔽的理想目标,为新时代大学生张扬理性力量提供了参考;二是荀子建构了德行修养的工夫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传统的道德实践路径;三是荀子建构了系统的自我提升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借鉴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解蔽” 人生修养 大学生
下载PDF
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对儒学的重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运华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对儒学的重建张运儒家学派自春秋时期创立以来,经过春秋战国诸子争鸣的洗礼,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其中能够保持孔学优良传统的只有孙氏之儒①,即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荀子,名况,字孙卿,主要活动时期在公... 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对儒学的重建张运儒家学派自春秋时期创立以来,经过春秋战国诸子争鸣的洗礼,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其中能够保持孔学优良传统的只有孙氏之儒①,即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荀子,名况,字孙卿,主要活动时期在公元前298~前238年,赵国郇(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道家思想 稷下道家 道家无为思想 天人之分 认识论 儒学 《老子》 自然现象
下载PDF
简析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刚兴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77-80,94,共5页
经过战国前期和中期的“百家争鸣”,各派学说在互相争辩中已经显露出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越出本学派的狭隘范围,开始了广泛地进行相互吸收和融合。最明显的事实,莫过于儒家(如荀子)和法家(如韩非)等人对道家思想的吸... 经过战国前期和中期的“百家争鸣”,各派学说在互相争辩中已经显露出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越出本学派的狭隘范围,开始了广泛地进行相互吸收和融合。最明显的事实,莫过于儒家(如荀子)和法家(如韩非)等人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利用。荀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利用。荀子是一位扎根于儒学、而又越出传统儒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儒学 唯物主义世界观 天地万物 解蔽 制天命用之 天道无为 道法自然 自然无为 明于天人之分
下载PDF
化性起伪:儒家荀学派的工夫论及其取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路德斌 《管子学刊》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因"人"观不同,在工夫论上,同为儒家的荀子与孟子分道扬镳,各成统系。孟学一派行的是一条唯理主义的路线,以"求放心"为指归,发明本心,反身而诚;而荀学一派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之路,以"合外内"为首务,知通统... 因"人"观不同,在工夫论上,同为儒家的荀子与孟子分道扬镳,各成统系。孟学一派行的是一条唯理主义的路线,以"求放心"为指归,发明本心,反身而诚;而荀学一派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之路,以"合外内"为首务,知通统类,积善全尽。就过程而言,荀学之"工夫"实乃是一个通过人心对道或理的认知和把握从而实现对情欲的统辖、引导以使其合于善而归于治的过程;而就方法来说,"虚壹而静"是其解蔽养心之术,"学而成积"则是成圣不二法门。而这之中,"心"是全部圣贤工夫的枢纽和核心,因为在荀子看来,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或成圣人或做凡夫,并不是由他人或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个体在"心"的统领下自主选择和行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性起伪 唯理主义 经验主义 学以致圣
下载PDF
“虚壹而静”的思维方式剖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龙振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8,共3页
"虚壹而静"是荀子在《解蔽》中提出的认识客观事物及自然规律的方法。荀子认为,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又有可以被认识的一面,但人们又常常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以"... "虚壹而静"是荀子在《解蔽》中提出的认识客观事物及自然规律的方法。荀子认为,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又有可以被认识的一面,但人们又常常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以"虚壹而静"之法才能不被蒙蔽,达到"明参日月"的"大清明"境界。通过对"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进行剖析,文章认为它的思维方式具有动态发展性、整体和谐性、辩证综合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发展性 整体和谐性 辩证综合性
下载PDF
荀子学术精神述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剑康 《湖湘论坛》 CSSCI 2015年第2期98-109,共12页
荀子是和孟子一样丕显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以其唯物和实践性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于:通过对辩说和名辩问题的理论探讨阐明了学术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学术通向真理过程上提出"虚壹而静"的观点,这是认识... 荀子是和孟子一样丕显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以其唯物和实践性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于:通过对辩说和名辩问题的理论探讨阐明了学术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学术通向真理过程上提出"虚壹而静"的观点,这是认识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法则,具有学术方法论上的意义;以师法和知识积累作为问学途径,对主体的学术品格及其人格培养有着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学术精神 辩说 名辩 师法
下载PDF
《荀子》“虚壹而静”说续辨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6,共6页
《荀子·解蔽》中"虚壹而静"的释读,是荀子道论、解蔽论等领域的研究中所无法避免的基础问题。前贤对此多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壹"字的义释上。考虑到"虚壹而静"为"求道"的方法,《解蔽》以... 《荀子·解蔽》中"虚壹而静"的释读,是荀子道论、解蔽论等领域的研究中所无法避免的基础问题。前贤对此多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壹"字的义释上。考虑到"虚壹而静"为"求道"的方法,《解蔽》以"壹则尽"将其法与"道"普遍与整全的属性相衔接,以及篇文各处相关的例证与陈述,"壹"释为"统壹"或更为允当。于是"虚壹而静"的涵义,则可释为不以既有知识妨碍新知的汲取;面对所收集的诸多知识,能理清其间关系,使之成一体系;以及在此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保持思虑的清醒。立基于"虚壹而静"的涵义,即可进一步发现《荀子》道论、解蔽论等与认知相关的领域上诸多尚未受到足够关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解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