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纪时期地壳块体相对运动的古地磁记录的初步研究─—以陇西和鄂尔多斯块体相对运动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爱国 卢演俦 丁国瑜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7-404,共8页
为了探讨用古地磁方法确定第四纪时期地壳块体相对运动状况,选择了分别处于陇西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内的兰州九州台和陕西洛川两个黄土剖面作为实验对象。在这两个黄土剖面的4个相同年代的层位采集定向大样,作黄土沉积剩余磁化矢量测... 为了探讨用古地磁方法确定第四纪时期地壳块体相对运动状况,选择了分别处于陇西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内的兰州九州台和陕西洛川两个黄土剖面作为实验对象。在这两个黄土剖面的4个相同年代的层位采集定向大样,作黄土沉积剩余磁化矢量测量,并用虚磁极法拟合,初步结果表明,约110万a来陇西块体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作顺时针旋转,其转动量达9.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地壳运动 地磁极 鄂尔多斯地块 地磁
下载PDF
B/M极性转换过程与虚磁极转移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东怀 John Shaw +2 位作者 郑洪波 马醒华 Tim Rolph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4年第4期473-478,共6页
利用超导磁力仪对西峰黄土剖面记录的布容/松山(B/M)地磁极性转换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表明,B/M极性转换经历了由负极性到正极性的五次反复倒转;转换过程中地磁场的强度衰减到正常值的约30%,场强的衰减是极性转换的前奏,而地磁场方向完... 利用超导磁力仪对西峰黄土剖面记录的布容/松山(B/M)地磁极性转换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表明,B/M极性转换经历了由负极性到正极性的五次反复倒转;转换过程中地磁场的强度衰减到正常值的约30%,场强的衰减是极性转换的前奏,而地磁场方向完全倒转后的场强恢复,是转换的最后一幕;极性转换所需的时间约2万年,从场强的开始衰减到反向恢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极性转换的虚地磁极(VGP)转移路径大多连续,并落于一定的径度带内,包括美洲径度带、大西洋径度带和非洲径度带。西峰剖面记录的B/M转换VGP路径并未落入美洲和印度洋这两个高密径度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 地磁 极性转换 地磁极
下载PDF
陶寺遗址及邻近地区考古地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维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933-941,952,共10页
根据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及邻近地区采集的仰韶文化至战国时期的15个(组)陶窑、烧灶或居住面的烧土标本,用无定向磁力仪测量标本的剩余磁化方向,确定了该地区各个时期地磁偏角和倾角值,用逐步热退磁法求出了总强度值,按中心偶极模式推算... 根据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及邻近地区采集的仰韶文化至战国时期的15个(组)陶窑、烧灶或居住面的烧土标本,用无定向磁力仪测量标本的剩余磁化方向,确定了该地区各个时期地磁偏角和倾角值,用逐步热退磁法求出了总强度值,按中心偶极模式推算了相应时代虚地磁极的地理座标和虚偶极矩,从而得到了该地区公元前四个千年地磁场倾角、偏角、虚地磁极、总强度、虚偶极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这一成果,首次揭示了陶寺遗址及邻近地区古代地磁场的形态特征,并为该地区考古研究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一种背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地区 地磁 地磁极 公元前 偶极矩 地磁 标本 遗址 仰韶文化 总强度
原文传递
VGP角离散与地磁场低阶非轴向偶极子分量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石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虚地磁极(VGP)的角离散携带着地磁场低阶非轴向偶极子分量空间变化的重要信息.重申地球主磁场定解问题的适定性,指出McFadden等模型G存在重复计入轴向偶极子分量的内在矛盾;作为模型G基础的VGP角离散的偶极族-四极族分解仅具有数... 虚地磁极(VGP)的角离散携带着地磁场低阶非轴向偶极子分量空间变化的重要信息.重申地球主磁场定解问题的适定性,指出McFadden等模型G存在重复计入轴向偶极子分量的内在矛盾;作为模型G基础的VGP角离散的偶极族-四极族分解仅具有数据拟合意义.证明,如果地磁场的非轴向偶极子分量相对轴向偶极子分量为小量,那么VGP角离散的纬度变化主要由轴向偶极子Gauss系数约化的低阶Gauss系数的平方和决定.因此作出估计,在过去5Ma中,赤道偶极子和赤道四极子的Gauss系数的幅度大致相当,约为轴向偶极子Gauss系数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极 长期变化 地磁 角离散 偶极子分量
下载PDF
用虚地磁极(VGP)方法对地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5
作者 Wang Tanwen(Institute of Geophysics,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Beijing 100081,China)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8年第2期38-42,共5页
首次引用古地磁学中虚地磁极(VGP)的计算方法来研究现代地磁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中国地区6个台站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全球39个台站资料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利用地磁场角度分量来研究长期变化是可行的;VGP的漂移情况正好... 首次引用古地磁学中虚地磁极(VGP)的计算方法来研究现代地磁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中国地区6个台站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全球39个台站资料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利用地磁场角度分量来研究长期变化是可行的;VGP的漂移情况正好表明非偶极子磁场的存在与随时间的变化;VGP漂移方向的全球分布与地磁长期变化场的有关分量等值图之间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GP 地磁极 漂移 非偶极子磁场 地磁
下载PDF
土壤化作用对黄土剖面记录的松山-布容极性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郭斌 朱日祥 +2 位作者 F.Florindo 潘永信 岳乐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7-383,共7页
对黄土高原南部边缘西安段家坡剖面黄土层L8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结果表明: (1) 松山-布容(M-B)极性转换过程记录在黄土-古土壤序列L8的中下部, 整个极性转换过程是由5次快速倒转构成; (2) M-B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方... 对黄土高原南部边缘西安段家坡剖面黄土层L8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结果表明: (1) 松山-布容(M-B)极性转换过程记录在黄土-古土壤序列L8的中下部, 整个极性转换过程是由5次快速倒转构成; (2) M-B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方向变化的持续时间约为4.8 ka; (3) 极性转换期间虚地磁极(VGP)的移动轨迹沿非洲大陆移动, 不同于邻近渭南黄土剖面记录的M-B极性转换期间VGP路径, 其原因可能是土壤化作用强弱的变化对原生剩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作用 黄土-古土壤序列 松山-布容极性转换 岩石磁学 地磁 地磁极路径 沉积速率
原文传递
地球非偶极磁场对虚地磁极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文耀 杜爱民 陈耿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98-1303,共6页
古地磁学使用的虚地磁极(VGP)是在地心偶极磁场假设下计算的,由于地球非偶极磁场的存在,VGP一般不同于真地磁极(RGP).为了定量检验非偶极磁场对VGP的影响,本文利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 1900-2000,在全球5°×5°... 古地磁学使用的虚地磁极(VGP)是在地心偶极磁场假设下计算的,由于地球非偶极磁场的存在,VGP一般不同于真地磁极(RGP).为了定量检验非偶极磁场对VGP的影响,本文利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 1900-2000,在全球5°×5°的“虚拟测点”网格上计算了VGP和RGP的位置,并求出两种磁极的经纬度偏差和二者的角距离.结果表明,南极地区VGP与RGP的角距离最大,可达26°,南大西洋和欧亚大陆北部最大达到24°和18°,其余地区一般小于15°.VGP对RGP的偏差与地磁场分布有关:在非偶极磁场较弱的地区(如太平洋半球),纬度偏差一般不大(≤10°),但是在主要地磁异常区(如南大西洋和南极地区),VGP对RGP的纬度偏差可达25°.VGP对RGP的经度偏差要比纬度偏差大得多,例如在欧亚大陆北部地区,经度偏差分布在-180°到180°的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磁场 偶极磁场 非偶极磁场 地磁 地磁极(VGP) 地磁极(RG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