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藻菌共培养体系优势菌株筛选及沼液处理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书亚 李志 +4 位作者 高仪璠 孙利芹 李丹 孙中亮 姜玫如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本研究从小球藻处理沼液废水的体系中分离细菌,探究小球藻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藻菌体系对废水处理的效果。经多次平板划线从体系中共分离出5种菌株经16S rDNA基因测序,5种菌株分别与细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Exiguobacterium... 本研究从小球藻处理沼液废水的体系中分离细菌,探究小球藻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藻菌体系对废水处理的效果。经多次平板划线从体系中共分离出5种菌株经16S rDNA基因测序,5种菌株分别与细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Exiguobacterium、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cillus subtilis和Bacillus tequilensis高度相似。通过测定小球藻的叶绿素a的变化发现5种细菌均可促进小球藻生长,其中细菌Exiguobacterium对小球藻的促生效果最为明显。将几株单菌株分别和小球藻共同培养,考察共培养体系对沼液的净化效果,结果发现细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与小球藻共培养体系中沼液总磷(TP)下降到0.391 mg·L^(-1),去除率最高,达85%;细菌Exiguobacterium与小球藻共培养体系中沼液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64.4%和72.3%,效果最优;小球藻纯培养体系和细菌纯培养体系对沼液中COD、TN、TP的去除率,均远低于细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和Exiguobacterium与小球藻构建的藻菌共培养体系。综合比较,藻菌共培养体系对污水处理效果优于各自的纯培养体系,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藻菌共培养 沼液废水 总氮 总磷 COD
下载PDF
小球藻与固氮菌Mesorhizobium sp.共培养对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促进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卫治金 李晓 +3 位作者 王皓楠 尹永浩 郗丽君 葛保胜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64,共9页
微藻油脂不仅可以作为功能油脂,同时也是生产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之一。为解决微藻生长与油脂积累之间的矛盾,利用藻菌共培养技术在缺氮条件下将无菌小球藻与细菌以不同初始比例进行共培养,通过测定藻细胞生物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比例... 微藻油脂不仅可以作为功能油脂,同时也是生产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之一。为解决微藻生长与油脂积累之间的矛盾,利用藻菌共培养技术在缺氮条件下将无菌小球藻与细菌以不同初始比例进行共培养,通过测定藻细胞生物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比例等来研究藻菌共培养对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球藻与固氮菌B2. 3 70∶1(V/V)共培养体系中,小球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较同样条件下单独培养小球藻有了显著提高。其生物量最高可达1. 68g/L、总脂含量为45. 2%、总脂产率为75. 94 mg/(L·d)、中性脂含量为23. 0%及中性脂产率为38. 65mg/(L·d),其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分别较单独小球藻培养时提高了66. 3%和47. 7%。同时细菌的加入显著提高了藻细胞内C18∶1脂肪酸的比例。结论表明,通过藻菌共培养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微藻生物油脂的质量和产量,具有较好的实际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培养 小球藻 生物量 油脂积累
原文传递
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玉娇 赵权宇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3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研究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微藻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在人工多细胞体系中发挥光能转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的构建、形成机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共培养是研究藻菌相互作用的有效手... 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研究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微藻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在人工多细胞体系中发挥光能转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的构建、形成机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共培养是研究藻菌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而复杂的生物群落构建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已经建立的人工光合多细胞系统包括高效藻类塘、海藻酸盐固定化、藻菌絮体、颗粒污泥和生物膜等。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可以从上至下地了解体系内微藻和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光合人工多细胞体系已经用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抗生素等有害污染物以及重金属脱除。光合人工多细胞体系适配才能形成高效、稳定的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代谢互补和代谢协同,并逐步构建结构精准的多细胞体系。本文也展望了含藻人工多细胞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合成生物学 藻菌共培养 藻菌絮体 群体感应
下载PDF
微藻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海龙 赵权宇 黄和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19年第1期72-82,共11页
微藻可以高效利用废水中的部分小分子有机质、氮和磷等污染物合成生物质,并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近年来,利用微藻进行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废水和含农药以及抗生素等有害废水的处理等有了一些新的尝试。本文中,笔者重点分析了微藻... 微藻可以高效利用废水中的部分小分子有机质、氮和磷等污染物合成生物质,并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近年来,利用微藻进行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废水和含农药以及抗生素等有害废水的处理等有了一些新的尝试。本文中,笔者重点分析了微藻处理废水中藻种选育、藻菌共培养、藻菌絮体、工艺集成和反应器设计以及可持续综合开发等关键技术问题。其中,藻菌共培养可以发挥微藻和菌的各自优势,提高废水处理效率。藻菌絮体技术还具有便于采收的特点,具备进一步研究的潜力。针对不同废水的处理需求,笔者提出合理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路线,推动微藻处理废水的更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废水处理 藻菌共培养 光生物反应器 过程优化 藻菌絮体
下载PDF
小球藻和活性污泥共培养体系处理养殖废水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红芬 任洪艳 +1 位作者 刘方舟 阮文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0-958,共9页
为提高藻菌共培养体系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优选最佳的共培养方式和处理时间,研究普通小球藻(UTEX2714)和活性污泥在5种共培养体系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游离小球藻和游离活性污泥(Sc + Sa),游离小球藻和固定化活性污泥(Sc + Ia),游离... 为提高藻菌共培养体系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优选最佳的共培养方式和处理时间,研究普通小球藻(UTEX2714)和活性污泥在5种共培养体系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游离小球藻和游离活性污泥(Sc + Sa),游离小球藻和固定化活性污泥(Sc + Ia),游离活性污泥和固定化小球藻(Sa + Ic),固定化小球藻和固定化活性污泥(Ic + Ia),藻菌共固定[I(c + a)](藻菌:小球藻和活性污泥),考察体系的稳定性和胶球的可重复利用性.结果显示:游离活性污泥和固定化小球藻共培养体系在48 h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佳,对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3.89%、91.95%、97.53%、93.41%;细胞比增长速率0.214/h,均大于其他4组共培养体系.稳定性试验中胶球在使用一个周期(48 h)后用CaCl2再次加固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稳定运行8个周期,NH4+-N、TP的去除率分别在81.59%-93.69%、84.23%-98.74%.本研究表明Sa + Ic共培养体系运行48 h能有效处理养殖废水;稳定性试验中,加固方法能有效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结果可为藻菌共培养体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藻菌共培养 废水处理 小球藻 活性污泥
原文传递
藻菌共培养对小球藻生长及苯酚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易涛 山鹰 +3 位作者 黄渤 唐涛 高旻天 魏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79-1687,共9页
工业苯酚废水无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构建既能去除苯酚又能积累微藻生物质的藻菌组合对实现苯酚废水净化及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研究了小球藻对苯酚的耐受性和降解性能;然后,构建了其与简单芽胞杆菌Bacillus simplex... 工业苯酚废水无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构建既能去除苯酚又能积累微藻生物质的藻菌组合对实现苯酚废水净化及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研究了小球藻对苯酚的耐受性和降解性能;然后,构建了其与简单芽胞杆菌Bacillus simplex的共培养体系;最后,测试了藻菌比、藻菌接种浓度和苯酚浓度等对小球藻生长及苯酚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能耐受400 mg·L-1的苯酚,但其对100~600 mg·L-1苯酚的降解率仅为1.21%~11.66%;对于藻菌共培养体系,在固定小球藻接种浓度为0.2 g·L-1、藻菌比为1∶4~4∶1条件下,3~5 d完全降解了400 mg·L-1的苯酚,小球藻叶绿素(a+b)含量较单藻组增加了0.14~2.21倍,且随着藻菌比降低,苯酚降解效率及小球藻生物量逐步提高;在固定藻菌比为1∶1、小球藻初始接种浓度为0.05~0.4 g·L-1条件下,4~5 d完全降解400 mg·L-1苯酚,且在藻接种浓度为0.2 g·L-1条件下,小球藻具有最高的比生长速率;在藻菌接种浓度0.2 g·L-1、藻菌比1∶1条件下,6 d内完全降解500 mg·L-1的苯酚,且在各苯酚浓度(200~600 mg·L-1)下,小球藻叶绿素(a+b)含量较初始接种值增加了1.54~4.71倍。与简单芽胞杆菌共培养可以促进小球藻生长并提高其苯酚降解能力,在苯酚废水净化及资源化利用领域展现了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藻菌共培养 苯酚降解 高浓度苯酚废水 微藻生物量
原文传递
蛋白核小球藻-硝化细菌共培养条件优化与氮磷去除效果
7
作者 黄山 杨莹莹 +1 位作者 仇志峰 宋志文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5-25,共11页
以氮磷去除为目标,探讨蛋白核小球藻与硝化细菌的适宜共培养条件。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pH、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微藻生物量与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模型确定了藻菌共培养的最佳条件:pH为8.17、光照强度为5693.31 lux、光照时... 以氮磷去除为目标,探讨蛋白核小球藻与硝化细菌的适宜共培养条件。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pH、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微藻生物量与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模型确定了藻菌共培养的最佳条件:pH为8.17、光照强度为5693.31 lux、光照时间为20.67 h,验证该条件下藻细胞、氨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4.49×10^(7) cells/mL,0.01 mg/L和1.01 mg/L,与模拟值相对误差均小于3%;该条件下藻菌共培养物对氨氮去除率比单独蛋白核小球藻和硝化细菌实验组分别高16.03%和8.12%,总磷去除率分别高27.22%和89.24%。研究结果可为蛋白核小球藻与硝化细菌共培养物在养殖尾水氮磷去除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去除 藻菌共培养 响应面优化 蛋白核小球藻 硝化细菌
下载PDF
纤细裸藻共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8
作者 汪笑宇 任舒天 +3 位作者 吴雅婷 武尊 高浩峰 邵蓬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57-62,共6页
以纤细裸藻(Euglenagracilis)为研究对象,对纤细裸藻共栖细菌进行分离及鉴定,并探究可培养共栖细菌对纤细裸藻生长的影响。采用平板划线法和16S rDNA基因测序对藻共栖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得到5种纤细裸藻的可培养藻际细菌,E1-Paraburkhold... 以纤细裸藻(Euglenagracilis)为研究对象,对纤细裸藻共栖细菌进行分离及鉴定,并探究可培养共栖细菌对纤细裸藻生长的影响。采用平板划线法和16S rDNA基因测序对藻共栖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得到5种纤细裸藻的可培养藻际细菌,E1-Paraburkholderiafungorum、E3-Methylobacterium radiotolerans、E5-Sphingomonas dokdonensis、E6-Ralstonia insidiosa和ET2-Leifsonia soli,分别属于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放线菌门三大门类。将纤细裸藻分别与五株菌共培养,通过测定纤细裸藻的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含量,发现E1、E3与E5对纤细裸藻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E5的促进效果最好;E5初始接种浓度为107 cfu/mL、纤细裸藻初始藻细胞密度为1×105cells/mL时对纤细裸藻的生长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细裸藻 藻际细菌 藻菌共培养
下载PDF
蜡状芽孢杆菌在藻菌共培养系统中对水体异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希 谢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1-303,307,共4页
选取了一株具有杀藻功能的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在28℃条件下共同培养,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甲硫醚(Dimethyl sulfide,DMS)、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 trisulfide,DMTS)、β-环柠檬... 选取了一株具有杀藻功能的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在28℃条件下共同培养,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甲硫醚(Dimethyl sulfide,DMS)、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 trisulfide,DMTS)、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等3种异味物质进行了测定。气质联用结果显示,在藻类延滞期阶段,藻菌共培养组中的B.cereus能够增加DMS和DMTS的浓度,藻菌共培养组中β-环柠檬醛浓度低于铜绿微囊藻单独培养组;在藻类对数期阶段,β-环柠檬醛成为主要的异味化合物。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藻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异味化合物的变化,DMS和DMTS同时受到微囊藻和细菌的影响,而β-环柠檬醛只和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培养 异味化合物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下载PDF
杜氏盐藻促生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10
作者 段露露 杭伟 +3 位作者 程宇娇 崔红利 王计平 李润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175,共7页
拟通过探究藻际微生物对微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筛选出促进微藻生长的促生菌株。以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Ds-SXYC-2为试材,分离鉴定盐藻藻际环境中的共生菌株,进一步构建藻菌(1∶1)共培养体系、测试盐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积... 拟通过探究藻际微生物对微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筛选出促进微藻生长的促生菌株。以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Ds-SXYC-2为试材,分离鉴定盐藻藻际环境中的共生菌株,进一步构建藻菌(1∶1)共培养体系、测试盐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积累等表型。结果显示,从杜氏盐藻藻际环境分离获得5株共生菌株,经16S rDNA分子鉴定,属于3个菌属。菌株B1与B2为涅斯捷连科氏菌(Nesterenkonia),菌株B3与B4为盐单胞菌(Halomonas),菌株B5为海杆菌(Marinobacter)。5株共生菌株对杜氏盐藻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菌株B3能显著促进杜氏盐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的积累。共培养15 d后,杜氏盐藻生物量达到2.3 g/L,比对照组增加了28.9%,叶绿素a的含量达到4.61 mg/L,比对照组增加了36.3%,β-胡萝卜素比对照组提高了56.4%。盐藻多糖、蛋白质、总脂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4.8%、71.2%和37.6%。菌株B3盐单胞菌可以作为促进杜氏盐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累积的优势菌株,进一步构建共培养体系可应用于杜氏盐藻的商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盐藻 藻际细菌 藻菌共培养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