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生生物毒
1
作者 李云华 《水产科技》 1995年第4期37-42,共6页
水生生物本身所具有的有毒物质称为水生生物毒,它并非是水生生物死后受细菌沾染所生成的有毒物质,而是它活着时就含有的物质。国内对于水生生物毒引发的食物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曾有记载。有关水生生物毒之研究在日本、美国等甚为... 水生生物本身所具有的有毒物质称为水生生物毒,它并非是水生生物死后受细菌沾染所生成的有毒物质,而是它活着时就含有的物质。国内对于水生生物毒引发的食物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曾有记载。有关水生生物毒之研究在日本、美国等甚为盛行,还有许多论著、综述等发表。随着水产事业的发展,对于水生生物毒的认识与研究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全文增补中
二氧化氯与氯联合消毒富藻水源对小鼠肝脏毒性的研究
2
作者 龙文芳 宋飞 +2 位作者 龙婷 许琼军 黄飞羽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2-944,947,共4页
目的了解富藻水源在二氧化氯(Cl O2)及氯(Cl2)消毒时的副产物及其肝损伤风险,为藻污染的饮用水源健康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藻密度下进行Cl O2及Cl2联合消毒,参照GB/T 5750.1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测CHCl3及Cl O-2... 目的了解富藻水源在二氧化氯(Cl O2)及氯(Cl2)消毒时的副产物及其肝损伤风险,为藻污染的饮用水源健康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藻密度下进行Cl O2及Cl2联合消毒,参照GB/T 5750.1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测CHCl3及Cl O-2、Cl O-3的含量。对ICR小鼠进行随机对照分组,综合参照常规药理实验方法及霍恩氏法进行剂量设计,分别灌胃进行短期重复剂量毒性实验,以生理盐水对照组、藻毒粗提物(染毒剂量3 g/d,其他组藻剂量相同)、藻液+Cl O2(Cl O2为21.5 g/kg,其他组Cl2与Cl O2总剂量相同)、藻液+Cl O2+Cl2(Cl O2:Cl2=1:1)、藻液+Cl O2+Cl2(Cl O2:Cl2=4:1)进行连续染毒7 d,计算肝脏器系数;利用试剂盒检测肝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当藻密度在109个/L,有机及无机副产物含量均提高。藻单独染毒组引起肝脏系数及组织MDA增加(P<0.05),其他各实验组SOD、MDA无差异(P>0.05),藻液+Cl O2+Cl2(Cl O2:Cl2=1:1)联合染毒组肝脏系数增加。结论 Cl O2消毒时采用联合消毒工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藻密度过高时,二氧化氯-氯联合消毒的工艺依然需要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氯 联合消 肝脏
原文传递
Learning Chinese
3
作者 何慕 《Women of China》 2003年第7期-,共2页
A:老王,你身体怎么样? Lao Wang, How is your health?B:我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你呢? My health is very good. I'm not ill. what about you?A:我身体也不错。My health also is not bad.
关键词 汉语 晚恋 价健 爆口 月率 红衣 西湖 无穷 责任编辑
原文传递
又闻“的哥”说民心
4
作者 范敬宜 《人民论坛》 1999年第4期61-62,共2页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作为人大代表在去年和今年两会期间。两次撰文记录了他乘坐出租车时与“的哥”就国内时势的交谈,生动感人。本刊记者约会上“的哥”杨国俊前往范总办公室造访,才有了这张两人握手一瞬的纪念照。
关键词 杨国 钾位 出租车 人民代表 挺劲 经尽 转过脸 保重身体 思绪万千
下载PDF
藻毒素对鱼类肝脏的毒理学效应 被引量:9
5
作者 吴伟 瞿建宏 +2 位作者 陈家长 胡庚东 李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0,共4页
以鱼类肝脏为靶器官,研究了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藻毒素在注射和口服两种不同的染毒方式下,均可引起受试鱼类发生急性中毒死亡.对中毒鱼类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受试鱼类的肝/体重比高于对照组.说明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藻毒素都... 以鱼类肝脏为靶器官,研究了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藻毒素在注射和口服两种不同的染毒方式下,均可引起受试鱼类发生急性中毒死亡.对中毒鱼类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受试鱼类的肝/体重比高于对照组.说明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藻毒素都会迅速地、专一地作用于鱼类肝脏,引起鱼类肝脏充血红肿,出现血斑.通过对鱼类肝脏组织碱性磷酸酶(ALP)同功酶谱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两种不同染毒条件下藻毒素各剂量组的ALP同功酶谱与对照组相同,均有ALP1~ALP55条带,只是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ALP1~ALP3 3条带的着色深,并可使ALP同功酶各组分的相对活性上升.试验结果显示,藻毒素具有极高的细胞选择性和专一生物活性,其在生物机体内所引发的许多细胞学变化主要是对生物体肝脏酶系统的破坏所致,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肝脏 理效应 环境
下载PDF
太湖微囊藻毒素与湖泊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许秋瑾 高光 陈伟民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6,共5页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了太湖2001年的微囊藻毒素的周年变化,探讨了微囊藻毒素浓度(Microcystin-LR,MCLR)和水温、光照、悬浮质、溶解氧、风浪等湖泊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显示微囊藻毒素在夏秋季节较高,但各采样点微囊藻毒素浓...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了太湖2001年的微囊藻毒素的周年变化,探讨了微囊藻毒素浓度(Microcystin-LR,MCLR)和水温、光照、悬浮质、溶解氧、风浪等湖泊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显示微囊藻毒素在夏秋季节较高,但各采样点微囊藻毒素浓度的最高值及其变化趋势与各采样点所处地理位置,水动力学变化及样点周围水域藻类生长情况等有密切关系,从湖泊物理因素来看,微囊藻毒素浓度受风浪和水温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 太湖 关系
下载PDF
滇池水华蓝藻干粉制剂的生物脱毒实验 被引量:8
7
作者 敖鸿毅 沈银武 +3 位作者 丘昌强 张维昊 刘剑彤 方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6,共4页
滇池属长江流域的一个内陆湖泊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 ,每年夏季都出现大面积的水华。但品种单一 ,主要为蓝藻门 ,其中微囊藻是优势种 ,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本实验以富营养化湖泊滇池中的水华蓝藻作为主要原料 ,将... 滇池属长江流域的一个内陆湖泊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 ,每年夏季都出现大面积的水华。但品种单一 ,主要为蓝藻门 ,其中微囊藻是优势种 ,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本实验以富营养化湖泊滇池中的水华蓝藻作为主要原料 ,将其制成干粉后 ,利用双协菌株在 2 8~ 3 2℃条件下对其进行固态发酵 ,培养基质初始水份为 65 %。发酵培养 2d后 ,培养基质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明显降低 ,6d后 ,基质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未检出 (最低浓度检测限 1μg/mg)。同时对实验所获得时间序列进行动力学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水华 干粉制剂 生物脱 固体发酵 降低 微囊 水体富营养化
下载PDF
组合水处理工艺除藻效率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岳舜琳 《净水技术》 CAS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介绍了复旦大学基于藻毒素MC-LR在饮用水中的限值为1μg/L提出的饮用水源水中蓝藻细胞密度的限值为9.1×105个/L,并导出出厂水总藻细胞密度的限值应为(1.52-9.12)×106个/L,介绍了出厂水中叶绿素a的限值 0.3-0.5μg/L。按... 介绍了复旦大学基于藻毒素MC-LR在饮用水中的限值为1μg/L提出的饮用水源水中蓝藻细胞密度的限值为9.1×105个/L,并导出出厂水总藻细胞密度的限值应为(1.52-9.12)×106个/L,介绍了出厂水中叶绿素a的限值 0.3-0.5μg/L。按此三类限值(藻毒素,总藻密度,叶绿索a),对组合工艺(3个水厂的常规水处理工艺,3个水厂的强化常规处理工艺,3个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的除藻,除藻毒素,除叶绿素a的效率进行了评价,认为水源水中藻细胞密度是出厂水藻密度是否符合限值要求的主要因素。故要加强水源防护。作者根据藻细胞尺寸及藻毒索,藻的致臭物, 叶绿素a的分子量大小,提出强化絮凝沉淀,采用高分子絮凝剂流化床接触絮凝澄清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浮池等工艺可有效去除藻细胞及其所含藻毒素。不采用预氧化,防止破坏藻细胞,释放藻毒索,增加消毒副产物。以叶绿索 a评价净水效率测定方法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叶绿索a 组合水处理 饮用水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用于微囊藻毒肽的分离制备
9
作者 唐珞珈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79-380,共2页
<正> 微囊藻是有毒藻类之一。微囊藻毒素结构复杂,多为肽类,在药理学性质上具有典型肝毒特征。中科院水生所曾对武昌东湖和安徽巢湖的微囊藻毒素作了初步研究并证明为毒肽。为了对此毒肽作进一步结构分析,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 <正> 微囊藻是有毒藻类之一。微囊藻毒素结构复杂,多为肽类,在药理学性质上具有典型肝毒特征。中科院水生所曾对武昌东湖和安徽巢湖的微囊藻毒素作了初步研究并证明为毒肽。为了对此毒肽作进一步结构分析,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该毒肽进行了纯化制备,取得了色谱纯单峰样品供小白鼠毒性实验,证明其具有与文献报道相符毒性。 本文还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比例和离子强度对毒肽容量因子(k~′)的影响,并探讨了毒肽在反相键合固定相上的双保留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襄 分离 制备 微襄
下载PDF
歧山的牵农松
10
作者 金山 玉良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6-56,共页
关键词 旅游开发 中心点 天津市 蓟县 大采 心病 子实 金山
原文传递
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10
11
作者 廖婉琴 梁旭方 +3 位作者 王琳 方玲 雷腊梅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在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成功克隆鲢鱼、鳙鱼、草鱼、鲫鱼、鳜鱼、罗非鱼等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核心片段而首次获得这些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氨基酸序列。鲢鱼、鳙鱼、草鱼、鲫...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在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成功克隆鲢鱼、鳙鱼、草鱼、鲫鱼、鳜鱼、罗非鱼等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核心片段而首次获得这些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氨基酸序列。鲢鱼、鳙鱼、草鱼、鲫鱼、鳜鱼、罗非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与人、小鼠、大鼠、牛、猪、羊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60%左右,表明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在进化上变异性较大,与其承担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之特殊功能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素去 微囊 淡水鱼类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水华微囊藻基因型组成和产毒微囊藻丰度的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施丽梅 蔡元锋 +3 位作者 杨华林 李朋富 孔繁翔 孔令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1-805,共5页
采用基于ITS序列的PCR-DGGE方法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水华暴发过程中(6-11月)微囊藻的不同基因型组成的变化,同时利用针对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A和微囊藻特异性的16SrDNA部分核苷酸序列的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分析水华... 采用基于ITS序列的PCR-DGGE方法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水华暴发过程中(6-11月)微囊藻的不同基因型组成的变化,同时利用针对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A和微囊藻特异性的16SrDNA部分核苷酸序列的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分析水华样品中产毒微囊藻与总微囊藻的量,通过两者的比值反映产毒微囊藻丰度.结果表明,在发生水华的不同时期,微囊藻的基因型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以8月末、9月和10月的基因型最多,基因型M5和M10存在于整个水华发展过程中.共检测到12种主要的基因型,每个基因型在水华的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互不相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从6月到10月,产毒微囊藻的丰度呈增大的趋势,从0.75%增加到32.16%,而11月产毒微囊藻的丰度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产微囊 ITS 实时荧光定量PCR DGGE 水华 太湖
下载PDF
鲢鱼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基因cDNA全序列与5′调控区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廖婉琴 梁旭方 +2 位作者 王琳 雷腊梅 韩博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0-476,共7页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关键作用,因而也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从淡水食毒藻鱼类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肝脏通过简并引物克隆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关键作用,因而也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从淡水食毒藻鱼类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肝脏通过简并引物克隆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该序列的5′末端和3′末端序列,最后通过序列拼接获得鲢鱼肝脏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鲢鱼肝脏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长920bp,其中5′-UTR长74bp,3′-UTR长174bp,编码区长672bp,编码223个氨基酸.应用基因组步行法,在鲢鱼克隆得到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5′侧翼区878bp序列.与哺乳动物及海水鱼sGST基因不同,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5′侧翼区,发现存在多个脂多糖反应元件(LPSRE),表明来源于毒藻的脂多糖可能对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表达有潜在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素去酶基因 CDNA序列 5'调控区 克隆 鲢鱼
下载PDF
利用real-time RT-PCR研究大型蚤对铜绿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转录水平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瑞峰 王国祥 +4 位作者 徐瑶 邵继海 王中杰 刘洋 李仁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0-154,共5页
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与微囊藻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被关注,其中有的研究认为浮游动物能够诱导产毒细胞毒素含量的变化.微囊藻毒素是由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编码翻译的,目前关于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并无报道,本文首次... 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与微囊藻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被关注,其中有的研究认为浮游动物能够诱导产毒细胞毒素含量的变化.微囊藻毒素是由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编码翻译的,目前关于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并无报道,本文首次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研究铜绿微囊藻PCC7806产毒相关基因mcyB和mcyD在大型蚤胁迫下相对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微囊藻mcyB、mcyD基因相对表达均有上调,表明铜绿微囊藻PCC7806通过上调产毒基因的转录水平达到对大型蚤的诱导防御,从而为浮游动物与微囊藻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RT-PCR 微囊基因 大型蚤 诱导防御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转基因模型的构建
15
作者 廖婉琴 梁旭方 +1 位作者 王琳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25-27,31,共4页
根据已克隆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微囊藻毒素去毒酶cDNA全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PCR方法获得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编码区,将该编码区与绿色荧光蛋白连接,分别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GFP-N1-sGST和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2-E... 根据已克隆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微囊藻毒素去毒酶cDNA全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PCR方法获得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编码区,将该编码区与绿色荧光蛋白连接,分别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GFP-N1-sGST和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2-EGFP-sGST。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融合表达载体pEGFP-N1-sGST转染Hela细胞,60h后检测到绿色荧光基因表达;通过显微注射,将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2-EGFP-sGST注入斑马鱼(Daniorerio)受精卵,获得了转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斑马鱼,从而构建了微囊藻毒素去毒酶转基因模型。上述2种转基因模型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鲢鱼、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a)等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调控元件、去毒分子机理及研发转基因鲢鱼、鳙鱼、罗非鱼等微囊藻毒素高效生物去毒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素去 微囊 转基因模型 调控元件 生物去
下载PDF
鳙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6
作者 丁雪芬 梁旭方 +2 位作者 汪祖昊 雷腊梅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6-332,共7页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olubl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又被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通过简并引物克隆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该...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olubl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又被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通过简并引物克隆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该序列的5’末端和3’末端序列,最后通过序列拼接获得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全长934 bp,其中5’-UTR长104 bp,3’-UTR长158 bp,编码区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鳙鱼与海水鱼类、鸟类、哺乳类等不同类群sGST的N-末端功能域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75%左右,而C-末端功能域氨基酸同源性较低,仅为43.6%-55.9%,这与脊椎动物sGST的N-末端功能域均存在相同的GSH结合位点,而C-末端功能域存在不同的底物结合位点相一致.鳙鱼sGST的C-末端功能域的低同源性可能与其承担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之特殊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素去酶基因 CDNA序列 分子克隆 鳙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