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和节水减排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梅英 粟世华 +3 位作者 刘圣锋 吴昌智 郭攀 赵海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2期212-215,共4页
2016—2019年对水稻开展不同灌溉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结合不同灌溉方式下灌水量、排水量、灌水次数、水分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等指标,可知间歇灌溉应用效果更好。间歇灌溉方式下早稻... 2016—2019年对水稻开展不同灌溉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结合不同灌溉方式下灌水量、排水量、灌水次数、水分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等指标,可知间歇灌溉应用效果更好。间歇灌溉方式下早稻和晚稻的灌水量分别为(201.5±34.8)和(240.9±42.1)mm,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35和1.38 kg/m^(3),产量分别为(6189.0±373.5)和(6409.0±682.5)kg/hm^(2)。间歇灌溉结合70%化学肥料+30%菌肥的配比下,水稻产量更高。该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灌溉 常规灌溉 湿灌溉 雨养灌溉 节水减排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 被引量:28
2
作者 董艳芳 黄景 +5 位作者 李伏生 王楷 方泽涛 刘靖雯 黄忠华 罗维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8-588,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综合增温潜势和综合排放强度,以期获得降低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方法】2015~2016年在广西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进行晚稻和早稻大田试验,两次试验均设3...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综合增温潜势和综合排放强度,以期获得降低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方法】2015~2016年在广西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进行晚稻和早稻大田试验,两次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灌溉(TIR)和干湿交替灌溉(DIR)。2种尿素-N和猪粪-N比例:100%尿素-N(FM1),50%尿素-N+50%猪粪-N(FM2)。共设CIR-FM1、TIR-FM1、DIR-FM1、CIR-FM2、TIR-FM2和DIR-FM2 6个处理,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水稻生育期内稻田CH_4和N_2O排放通量,分析了早晚稻生育期内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和综合增温潜势,并结合产量分析了CH_4和N_2O综合排放强度。【结果】DIR下FM2处理早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比FM1处理分别提高18.8%和17.7%,FM2下TIR和DIR模式早稻产量分别比CIR模式提高20.9%和37.4%以及DIR模式两季总产量比CIR模式提高21.5%。不同处理早晚稻生育前期CH_4排放通量较高,生育中后期CH_4排放通量较低。水稻生育期内TIR和DIR模式CH_4累积排放量低于CIR模式,FM1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低于FM2处理。不同处理早晚稻生育前期N_2O的排放通量为负值或者较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晒田完成复水之后及成熟期稻田水分落干时,DIR模式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CIR模式,FM2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高于FM1处理。不同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彼此间存在消长关系。CH_4对综合增温潜势的贡献率达99%以上,而N_2O的贡献率不足1%。3种灌溉模式下FM1处理CH_4或N_2O增温潜势、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均低于FM2处理,2种施氮处理下TIR和DIR模式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低于CIR模式。【结论】与常规灌溉相比,"薄浅湿晒"灌溉水稻产量和N_2O排放有所提高,但是降低CH_4排放量及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干湿交替灌溉增加水稻产量和N_2O排放,但是降低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灌溉 湿交替灌溉 猪粪 CH4和N2O综合增温潜势 综合排放强度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条件下稻田甲烷排放及其与有机碳组分关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楷 李伏生 +4 位作者 方泽涛 董艳芳 刘靖雯 黄忠华 罗维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2-1020,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下早晚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碳(S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微生物量碳(MBC)和甲烷氧化菌(MOB)数量的变化,以及水稻生育期内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当日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SOC、...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下早晚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碳(S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微生物量碳(MBC)和甲烷氧化菌(MOB)数量的变化,以及水稻生育期内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当日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SOC、LOC、MBC和MOB的关系,以期获得稻田甲烷减排的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即常规灌溉(C)、"薄浅湿晒"灌溉(T)和干湿交替灌溉(D);2种施氮量,即120 kg·hm^(-2)(N1)和150 kg·hm^(-2)(N2)。结果表明,N1时D模式土壤SOC含量在晚稻乳熟期和早稻孕穗期较高,N2时早、晚稻4个时期SOC含量均以D模式最高;早晚稻土壤LOC含量以D模式较低,土壤MOB数量均以C模式较低,而MBC则以C模式较高。N2处理稻田MOB、SOC、LOC和MBC含量均高于N1处理。稻田甲烷排放量在分蘖期和乳熟期较高,而在孕穗期和成熟期较低。D模式早、晚稻全生育期甲烷排放通量和累计排放量均显著低于T和C模式,而N2处理这些指标均高于N1。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受土壤MOB、LOC和MBC的直接影响和SOC含量的间接影响,在干湿交替模式和施氮量120 kg·hm^(-2)下稻田甲烷排放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湿灌溉 湿交替灌溉 施氮量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田N_2O排放与反硝化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方泽涛 李伏生 +4 位作者 刘靖雯 王楷 董艳芳 黄忠华 罗维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9-1066,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对晚稻和早稻不同时期稻田N_2O排放和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和羟胺还原酶(HyR)活性的影响,并分析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NR、NiR和HyR活性的关系.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对晚稻和早稻不同时期稻田N_2O排放和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和羟胺还原酶(HyR)活性的影响,并分析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NR、NiR和HyR活性的关系.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灌溉(TIR)以及干湿交替灌溉(DIR)]和2种施氮处理(N1:100%尿素;N2:50%尿素+50%猪粪).结果表明:N2处理下,TIR模式早稻产量较CIR模式提高20.9%,DIR模式早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较CIR模式分别提高37.4%和21.6%.相同施氮处理下,CIR模式土壤NR和NiR活性大于DIR模式,DIR模式土壤HyR活性在分蘖期、孕穗期和乳熟期显著大于CIR模式.与N1相比,CIR模式下N2处理土壤NR和NiR活性在孕穗期分别提高12.5%-15.1%和12.2%-25.4%;TIR模式下N2处理土壤NiR活性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分别提高11.9%-16.9%和17.6%-27.1%,以及土壤HyR活性在乳熟期和成熟期分别提高34.3%-40.8%和10.1%-41.8%;DIR模式下N2处理土壤NiR活性在乳熟期和成熟期分别提高18.0%-26.1%和4.9%-12.9%,以及土壤HyR活性在孕穗期提高27.2%-40.3%.DIR和N2互作显著降低分蘖期和乳熟期土壤NR活性,提高土壤HyR活性.CIR和TIR模式稻田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乳熟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两季水稻N_2O总排放量的顺序为DIR-N2>DIR-N1>TIR-N2>CIR-N2>TIR-N1>CIR-N1;两季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Hy R活性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23-0.431).因此DIR和N2互作提高了稻田水稻产量、N_2O排放量以及分蘖期、乳熟期土壤HyR活性,但降低了土壤NR活性,且土壤HyR活性显著影响N_2O排放通量,其结果可为稻田N_2O减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还原酶 羟胺还原酶 N2O排放 湿灌溉 湿交替灌溉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
原文传递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下稻田N_2O排放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韦至激 方泽涛 +3 位作者 李伏生 黄忠华 谭文艳 罗维钢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246-251,共6页
为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稻田N_2O排放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通过2季水稻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稻田N_2O排放通量和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田间试验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灌溉TIR、干湿交替灌溉DIR)和2... 为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稻田N_2O排放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通过2季水稻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稻田N_2O排放通量和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田间试验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灌溉TIR、干湿交替灌溉DIR)和2种施氮处理(N1施氮量120 kg/hm^2、N2施氮量150 kg/hm^2)。TIR和DIR模式下,稻田N_2O平均排放通量较CIR模式提高;CIR和DIR模式下,N2处理稻田整个生育期N_2O平均排放通量高于N1处理。DIR模式土壤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均大于CIR模式,而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小于CIR模式;N2处理土壤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较N1处理显著增加。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氨基糖态氮和酸解氨态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氮肥提高稻田N_2O排放通量、土壤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此外,稻田N_2O排放通量受到氨基糖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灌溉 湿交替灌溉 有机氮组分 N2O排放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田氨氧化细菌及无机氮对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靖雯 李伏生 +4 位作者 董艳芳 王楷 方泽涛 黄忠华 罗维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4,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处理下早稻、晚稻不同时期稻田N_2O的排放通量、氨氧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和无机氮含量的变化,揭示土壤氨氧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和无机氮含量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处理下早稻、晚稻不同时期稻田N_2O的排放通量、氨氧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和无机氮含量的变化,揭示土壤氨氧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和无机氮含量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即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TIR)和干湿交替(DIR),和2种施氮处理,即100%尿素-N(FM1)和50%尿素-N+50%猪粪-N(FM2)。结果表明:晚稻、早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土壤氨氧化细菌数量较低,而孕穗期和乳熟期数量较高;晚稻孕穗期、早稻孕穗期和乳熟期土壤氨氧化潜势较高,而晚稻、早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土壤氨氧化潜势较低;相同施氮处理下,DIR模式土壤NH_4^+-N含量高于CIR与TIR模式,DIR与TIR模式土壤NO_3^--N含量均显著高于CIR模式;晚稻、早稻孕穗期和乳熟期DIR和TIR模式土壤N_2O排放通量比CIR模式显著提高,FM2处理高于FM1处理;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潜势与NH_4^+-N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_2O排放通量与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潜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N_2O的排放受到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潜势的直接影响,稻田NH_4^+-N含量大小会影响氨氧化细菌数量和氨氧化潜势,从而间接影响N_2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细菌 N2O排放 湿灌溉 湿交替灌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