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蔡枢衡与中国古代法律规范实践之解释
1
作者 白雪峰 《法律史评论》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蔡枢衡从中国传统小学视角解读古典文献,对“法”“律”“礼”“命”“令”“君”等古代的法律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蔡枢衡解释了古代规范事实的起源、法律文本的出现、规范模式的运作、君王专制的原理以及惩罚的意旨。在他看来,“天在... 蔡枢衡从中国传统小学视角解读古典文献,对“法”“律”“礼”“命”“令”“君”等古代的法律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蔡枢衡解释了古代规范事实的起源、法律文本的出现、规范模式的运作、君王专制的原理以及惩罚的意旨。在他看来,“天在人上”表明了人类最早的规范意识。“法”“律”“礼”等最初以一种规范事实的身份出现,严格区分于后来承载这些事实的器物。五帝时代,“天人交通”的规范事实与“族内理民”的规范实践生化出两种规范模式。五帝后期,“人神杂糅”的革命运动,促成前述两种规范模式的融合,也提升了邦君在法律治理中的地位。循着历史发展脉络,整理蔡枢衡先生的这些论述,照应20世纪初他所提出的中国法理自觉,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法律 规范事实 制度载体
下载PDF
在中西古今之间寻方向——蔡枢衡、王伯琦关于民国法学研究的反省 被引量:3
2
作者 孔庆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78,共5页
中国近现代法律转型历经百余年。法学研究对此历程至关重要,六七十年前的民国和当今的法学界都对各自时期的法学研究进行自我反思和审视。岁月相隔虽半世纪以上,除学术话语的变迁以外,两者反省的核心、面临的困境和方向的诉求基本类同... 中国近现代法律转型历经百余年。法学研究对此历程至关重要,六七十年前的民国和当今的法学界都对各自时期的法学研究进行自我反思和审视。岁月相隔虽半世纪以上,除学术话语的变迁以外,两者反省的核心、面临的困境和方向的诉求基本类同。比较和揭示这种类同性,以此观照百年来法学学术的发展变迁,无疑有益于确立当代法律学人的评判和诉求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法学 王伯琦 学术反思
原文传递
“灋”义研究的中国语境——《“灋”义》及相关论著述评 被引量:5
3
作者 褚宸舸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4-59,共6页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代学者在论证方法上的贡献是,一方面追求多种论证角度和多重证据,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小心求证”。研究价值问题上的失语和“古今”语言沟通问题上的随意是研究的缺憾之处。针对前者,要重视对“灋”字的价值阐释,并对理论预设进行反思。针对后者,研究者要站在古今融合论的立场,对语言表述和研究方法保持一种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灋” 中国语境 张永和
下载PDF
法学第三立场:蔡枢衡与中国近代法制“殖民地性”的认知
4
作者 白雪峰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1-97,共7页
在民国法学家蔡枢衡先生的论述中,“殖民地性”成为描述中国近代法制的关键词,也是中国近代法制性质的一个面相。在蔡枢衡看来,法制的“殖民地性”决定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属性。在去殖民化的社会思潮中,法制的“殖民地性”变得更加明显,... 在民国法学家蔡枢衡先生的论述中,“殖民地性”成为描述中国近代法制的关键词,也是中国近代法制性质的一个面相。在蔡枢衡看来,法制的“殖民地性”决定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属性。在去殖民化的社会思潮中,法制的“殖民地性”变得更加明显,中国近代法制变革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在这一过程中,“唯新是从”的法制变革模式引起“中国法学的贫困”,法律认知上的形式主义使得法律形式与法律内容严格区分开来,由此,作为社会事实的法制发展出现了“断裂”。循着蔡枢衡对于中国近代法制“殖民地性”的解释脉络,厘清蔡枢衡意义上“沈派”与“反沈派”的历史社会处境,明确蔡枢衡“法学第三立场”的世界观、法律观和方法论,为当下的法学本土化路径之探索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法制 殖民地性 法学本土化
下载PDF
中西之争向古今之争的转换——蔡枢衡法学理论之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孔庆平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2-160,共9页
蔡枢衡认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改革,虽然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形影响的结果,但本质上还是符合社会历史法则的发展的。要解决“法律自法律,社会自社会”的问题,不在于法律本身之修正,而在于旧道德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改变,即农业社会向商... 蔡枢衡认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改革,虽然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形影响的结果,但本质上还是符合社会历史法则的发展的。要解决“法律自法律,社会自社会”的问题,不在于法律本身之修正,而在于旧道德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改变,即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化。蔡枢衡立足于社会进化理论,将东方与西方的差异转换成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但由于社会进化理论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因而蔡枢衡并不能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改革中存在的法律与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进化 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
原文传递
20世纪20-30年代刑法学的中西之争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桂生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1期36-43,共8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刑法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西法东渐"的过程中,德日刑法学的引进与西方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的入华成了一时之特征,也造成了一定程度内的中西之争,在这些争论内,民国刑法学的集大成者蔡枢衡先生倡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刑法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西法东渐"的过程中,德日刑法学的引进与西方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的入华成了一时之特征,也造成了一定程度内的中西之争,在这些争论内,民国刑法学的集大成者蔡枢衡先生倡导的建设中国新概念法学,在时下中国现代刑法学吸收大陆法系刑法学的"化西"进程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之争 刑法学 现代化
下载PDF
那些“曾经”的文字——重读梁治平的《法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人博 《中国法律评论》 2015年第3期181-187,共7页
一拿到新版《法辨》,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在后记里面写的短短的几行字。那些话,不但字斟句酌,而且言说了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细节:新版的《法辨》副标题是"法律文化论集",而以前版本的《法辨》(包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 一拿到新版《法辨》,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在后记里面写的短短的几行字。那些话,不但字斟句酌,而且言说了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细节:新版的《法辨》副标题是"法律文化论集",而以前版本的《法辨》(包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的副标题是"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了书名的贴切,新版将旧版中的一篇同名的重要文字抽掉了。一个好的作者不仅文责自负,而且会非常在意自己的遣词用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 梁治平 贵州人民 中国政法大学 柯克 中国文化传统 书写方式 法文化 中国法学
原文传递
蔡枢衡先生和他的《中国刑法史》 被引量:1
8
作者 苗文龙 刘莉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73-76,共4页
蔡枢衡先生在刑法学上有明确的学术立场,多年从事刑事法学和法理学研究。蔡枢衡先生的学术思想正在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他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国刑法史》对中国传统刑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刑罚体系的产生和演变、刑法名实的变化... 蔡枢衡先生在刑法学上有明确的学术立场,多年从事刑事法学和法理学研究。蔡枢衡先生的学术思想正在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他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国刑法史》对中国传统刑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刑罚体系的产生和演变、刑法名实的变化和刑法的起源及发展,以及几种古老罪名及其处罚的变化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对很多问题给予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其价值尚值得我们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刑法史 传统刑法
下载PDF
民国时期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诚 《刑事法评论》 CSSCI 2009年第1期1-28,共28页
一、引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许多现在争论不休、是非莫辨的问题,在历史上可能已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并用事实给出了响亮的答案。历史的"需要不是那些只旁观生活的单纯的思考者的需要,也不是少数渴望知识且只对知识感到满足的人的需... 一、引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许多现在争论不休、是非莫辨的问题,在历史上可能已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并用事实给出了响亮的答案。历史的"需要不是那些只旁观生活的单纯的思考者的需要,也不是少数渴望知识且只对知识感到满足的人的需要,它总是生活目标的一个参考,并处于其绝对的统治和指导之下。"关于刑法主观主义、客观主义问题的争论,现在依然不绝于耳。张明楷教授在《刑法的基本立场》一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刑法定主义 责任能力 张明楷教授 不能犯 陈瑾 中国刑法学 刑事政策 行为共同说 共犯独立
原文传递
“耐刑”“完刑”考辨
10
作者 张中秋 《研究生法学》 2009年第U12期1-2,共2页
对耐刑和完刑的解释,自古以来莫衷一是,各种记载也是互有出人,古人且先不论,自沈家本以来,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耐刑就是完刑,即两种刑罚都是剃去鬓须(鬓毛和胡须)而保留头发,持这种看法的占多数,主要有沈家本... 对耐刑和完刑的解释,自古以来莫衷一是,各种记载也是互有出人,古人且先不论,自沈家本以来,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耐刑就是完刑,即两种刑罚都是剃去鬓须(鬓毛和胡须)而保留头发,持这种看法的占多数,主要有沈家本、程树德及现在的《中国法制史》统编教材等。另一种观点认为,耐刑不等于完刑,耐刑是剃去鬓须而保留头发,完刑则是剃光头和鬓须,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蔡枢衡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刑 《中国法制史》 考辨 统编教材 沈家本 程树德 头发
下载PDF
民国法律教育片段
11
作者 朱庆育 《法制资讯》 2014年第6期28-29,共2页
北大及西南联大自然不是民国法律教育之全部,文中所述,亦不过是民国法律教育之片段。但无论是北大,抑或之后的西南联大,均堪称全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尚且如此,其余情形。
关键词 法律教育 法律系 中国法学 谢怀栻 法科 吴经熊 王宠惠 当代法律 燕树棠
原文传递
反思中西二元法律文化:近代法学家的遗产
12
作者 胡成 《法律与伦理》 2020年第1期168-185,共18页
清末变法以来,中西二元法律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中国近代法学家的精神背景。基于对中西二元法律文化的反思,沈家本提出"会通中西"说,蔡枢衡主张"迁社会以就法律",居正提出"重建中国法系",王伯琦主张&qu... 清末变法以来,中西二元法律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中国近代法学家的精神背景。基于对中西二元法律文化的反思,沈家本提出"会通中西"说,蔡枢衡主张"迁社会以就法律",居正提出"重建中国法系",王伯琦主张"法马德牛"并驱,吴经熊提出"超越东西方"的自然法。从经济到法系到道德到人性,核心理论逐渐加深,自主意识也一步步增强;这些近代法学家的遗产值得我们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家本 居正 王伯琦 吴经熊
下载PDF
蔡枢衡:一代法学家的楷模
13
作者 张雷 《人民法治》 2015年第7期76-77,共2页
蔡枢衡(1904-1983),江西永修人,我国20世纪著名法学家。为实现'法治救国'夙愿,他留学东瀛多年,深受日本法社会学治学范式影响,又得世界刑法名家英野牧一亲传,加上自己的深刻钻研,最终形成了唯物辩证的法社会学治学特色。学成归... 蔡枢衡(1904-1983),江西永修人,我国20世纪著名法学家。为实现'法治救国'夙愿,他留学东瀛多年,深受日本法社会学治学范式影响,又得世界刑法名家英野牧一亲传,加上自己的深刻钻研,最终形成了唯物辩证的法社会学治学特色。学成归国后,他以拯救中国法律弊病为己任,坚持了一种理论与实践兼顾,传承与创新结合的治学道路,在法学诸多领域贡献颇丰,从而成为后继者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家 王觐 法律工作者 法学教育 楷模
下载PDF
蔡枢衡对中国现代刑法学的杰出贡献探究
14
作者 王京歌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126,共2页
蔡枢衡先生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法学家",先生以早期刑法为基础,撰写了《刑法学》、《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中国刑法史》等著名刑法著作,为后来者开拓了刑法研究的一片天空,对新中国的刑法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 刑法学 贡献
下载PDF
沈家本与中国近代法制
15
作者 梁治平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16-23,共8页
正好是五十年前的今天,已故北京大学教授蔡枢衡先生写就了《中国法律之批判》一书。在这书的篇首,他写道:'三十年来的中国法和中国法的历史脱了节;和中国社会的现实也不适合。
关键词 移文 法律学堂 修订法律馆 大清律例 刑罚世轻世重 王伯琦 《大清律例》 西方法律 光绪三十三年
原文传递
当代“灋”义研究述评
16
作者 褚宸舸 《唐都学刊》 2006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代学者在论证方法上的贡献是,一方面追求多种论证角度和多重证据,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小心求证瀌灋”。研究价值问题上的失语和“古今”语言沟通问题上的随意是研究的缺憾之处。针对前者,要重视对“灋”字的价值阐释,并对理论预设进行反思;针对后者,研究者要站在古今融合论的立场,对语言表述和研究方法保持一种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灋” 论证方法 《“灋”义探源》
下载PDF
追寻法律文明秩序
17
作者 林海 《法人》 2016年第2期91-92,共2页
"2015十大法治图书"榜单出炉。看到榜单,会让我们突然发现,法律人努力寻求的法治,实际是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舒坦自在的无忧之乡。追寻法治虽然让我们殚精竭虑、忧心忡忡,然而同时,它也毫不吝啬地回馈以稳定的预期、职业的尊严,让人... "2015十大法治图书"榜单出炉。看到榜单,会让我们突然发现,法律人努力寻求的法治,实际是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舒坦自在的无忧之乡。追寻法治虽然让我们殚精竭虑、忧心忡忡,然而同时,它也毫不吝啬地回馈以稳定的预期、职业的尊严,让人可以安宁地入眠,带着期冀地醒来。回不去的"法学故乡"有趣的是,2015年榜单中的四席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一百年前的这个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史 法律文明 规则体系 法制现代化 中国法治进程 仰望星空 刑事诉讼法 法律变革 吴经熊
下载PDF
与刑法学的不解之缘
18
作者 高铭暄 《法制资讯》 2011年第7期7-8,共2页
我一再沉思,我已与刑法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后恐怕只有吃刑法学这碗"饭"了。果不其然,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被留校任教,而且一干就是五十多年。我已由一名青年变成老者,如今还在"老骥伏枥"
关键词 法律系 法学院院长 著名刑法学家 法学教学 大学学业 人生走向 政策课 人说 地方法院
原文传递
试述张晋藩先生的刑法史研究及其学术价值
19
作者 宋玲 《中国检察官》 2020年第1期18-19,共2页
一、张晋藩先生之前的刑法史研究及其特色近代以降,学者对中国刑法史多有研究。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是近代系统探讨中国刑法史的开篇之作,其所用的方法仍是传统经史考证的方法。民国时期对于中国刑法史做专门、系统且深人的研究作品... 一、张晋藩先生之前的刑法史研究及其特色近代以降,学者对中国刑法史多有研究。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是近代系统探讨中国刑法史的开篇之作,其所用的方法仍是传统经史考证的方法。民国时期对于中国刑法史做专门、系统且深人的研究作品,主要有三部:一是徐朝阳先生的《中国刑法溯源》;二是黄秉心先生的《中国刑法史》;三是蔡枢衡先生的《中国刑法史》。这三部作品是用法学方法研究中国刑法史的奠基性作品,为后来的研究者构筑了一个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刑法史 法学方法 沈家本 张晋藩 学术价值 系统探讨 《历代刑法考》
原文传递
蔡枢衡
20
《法制资讯》 2009年第11期98-98,共1页
蔡枢衡(一九零四年——一九八三年),江西永修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刑法学家、刑法史学家。曾受私塾教育,后入新式学堂,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
关键词 著名刑法学家 一九 新式学堂 私塾教育 中央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 法律史学 牧野英一 法制委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