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
被引量:64
- 1
-
-
作者
亦邻真
-
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Z2期1-23,共23页
-
文摘
蒙古地区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从匈奴以来,大大小小的民族和部落出没在这个广阔的高原地带,兴衰频繁。十三世纪以后,在蒙古地区形成了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的共同性,以及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蒙古族。蒙古族继承了我国北方各民族长期的分化和溶合的历史,把各式各样的部落和居民溶成一个民族。蒙古族族源问题同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多年来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争论题目。中外学者提出过种种说法,其中每一次科学的严肃的探讨都推动了研究的前进。不断综合前人研究的积极成果,提高研究的水平,会使这一问题愈来愈接近于最后的解决。
-
关键词
北方民族
蒙古地区
契丹人
蒙古人
匈奴人
族源
室韦
元朝秘史
突厥人
蒙古语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五屯话初探
被引量:53
- 2
-
-
作者
陈乃雄
-
出处
《民族语文》
1982年第1期10-18,共9页
-
文摘
五屯人聚居于我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公社五屯下庄大队、五屯上庄大队和江查麻大队,北与保安县下庄邻接,西隔隆务河与年都乎、郭么日、尕洒日相望,周围多系藏族村落;
-
关键词
保安语
附加成分
藏语
蒙古语
汉语方言
藏族
语言
汉语词
青海省
土族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后置词“行”考辨
被引量:38
- 3
-
-
作者
江蓝生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2,17,共11页
-
文摘
历来有不少学者把后置词“行”看作是蒙古语格助词的译词。本文把宋元明文献中有后置词“行”的句子分为A式和B式两种,A式:动/介+N行(+VP);B式:N行+VP。通过对方位词“上、下”用法的历史考察,发现N上和N下有跟N行A式相同的用法,其语法意义也相同,因而认为:从句型的角度看,A式是汉语自古就有的,B式是元代汉语受蒙古语语序影响而出现的新句型。文章进而对山东、山西诸多方言点“上”字的白读音进行了调查和横向比较,认为后置词“行”是“上”的白读音的变音,也就是说,“行”的本字是“上”,其身份原本是个汉语词。
-
关键词
后置词
“行”
“上”
语法意义
方位词
蒙古语
元代汉语
《诗词曲语辞汇释》
格助词
山西方言
-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元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
被引量:32
- 4
-
-
作者
余志鸿
-
出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0,共10页
-
文摘
金元时期,我国北方阿尔泰语与汉语频繁接触,互相渗透。元代汉语北方方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主要就元代汉语非常活跃的后置词系统(包括后置介词、后置连饲)进行探讨。如表假设的“呵/时”,表目的、因果的“上/上头”,表场所、对象等的“行/上”、“根前/根底”、“里/处”,我们还可以在蒙古语对译里找到与之相应的后置词或后缀。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后置词往往与汉语固有的前置介词或连饲照应着用,形成PRE-POS并用结构,这便是两种不同结构语言互相接触产生的结果。
-
关键词
后置词
元代汉语
蒙古语
现代汉语
元代北方汉语
阿尔泰语
方位词
介词
语言接触
译文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老乞大》复句句式
被引量:22
- 5
-
-
作者
胡明扬
-
出处
《语文研究》
1984年第3期35-40,共6页
-
文摘
《老乞大》的版本繁多,我们采用的是1944年日本京城帝国大学“奎章阁丛书”之九的影印本。《老乞大》最早的本子是元末的作品,但是原本早已失传,今天能见到的本子都经过后人修改。我们采用的本子还保留“高丽”的名称,还有一些话显然受蒙古语的影响,所据底本的时代估计不会太晚,大致可以定为元末明初。《老乞大》代表的是十四世纪的汉语口语。我们认为这种口语基本上是当时的官话而不是北京话。《老乞大》的语言除少数受蒙古语影响的用法以外,和宋元明时期话本的语言基本相同,而且《老乞大新释》(1701年)明言用的是官话,如:
-
关键词
老乞大
流水句
复句分类
形式标志
排偶句
关联词语
现代汉语书面语
汉儿言语
蒙古语
主从句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五屯话的动词形态
被引量:23
- 6
-
-
作者
陈乃雄
-
出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6-37,共12页
-
文摘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一部分土族居民所操的五屯话,是在长期接受周围语言强烈影响的汉语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语言。关于它的词汇、语音特征,本刊曾先后载文作过介绍。本文则专门介绍它的动词形态。五屯话的动词拥有许多变化形式。这些附加成分有的属于单纯型的词缀,有的属于复合型的词缀;有的是结束型的,只出现在词末,有的是非结束型的,它的后面还可以接缀其它附加成分。作者对五屯话纷纭杂厝的动词形态作了初步的归纳和分析。从五屯话的动词体系里我们或许可以领略到一种词根语朝着粘着型方向发展演变的实感。
-
关键词
附加成分
发展演变
助动词
动词形态
陈述语气
语言形式
蒙古语
保安语
形态变化
词缀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契丹小字墓志研究
被引量:22
- 7
-
-
作者
王弘力
-
出处
《民族语文》
1986年第4期56-70,共15页
-
文摘
引言契丹小字使用的历史较大字为长。契丹小字文献材料如哀册、墓志、行记亦甚多,故研究契丹两种文字,契丹小字是比较容易深入的领域。近十年来,契丹小字的一部分字母读音已被测定;可以说:了解契丹小字真相的大门已经打开。探索契丹小字的缀字结构、分析契丹词汇音义、语法变化等等,
-
关键词
蒙古语
契丹小字
墓志
达斡尔语
契丹语
耶律氏
辽史
契丹人
汉语借词
蒙古秘史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契丹小字解读再探
被引量:21
- 8
-
-
作者
刘凤翥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
出处
《考古学报》
1983年第2期255-270,共16页
-
文摘
一、序说我们前几年发表的《契丹小字解读新探》(以下简称《新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有感于《新探》所释出的契丹小字中汉语借词较多,契丹本民族词汇太少,而解读契丹小字中的契丹本民族的词汇应是契丹文字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课题,所以再写此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以为引玉之砖。契丹民族曾长期受突厥人和回鹘人控制,与蒙古族的祖先室韦同源于东胡。
-
关键词
契丹小字
契丹语
蒙古语
契丹文字
汉语借词
音值
女真语
音译
达斡尔语
解读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蒙古语元音的声学分析
被引量:12
- 9
-
-
作者
呼和
-
机构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
-
出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8-60,1-65,共8页
-
文摘
本文用声学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蒙古语标准音元音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如对词首音节圆唇后元音的舌位高低排列、非词首音节短元音的数量和音值、词末(或闭音节末)弱短元音、词首和非词首音节长元音的音色差别、音长对元音音色的影响以及复合元音的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
关键词
蒙古语
短元音
声学分析
复合元音
元音舌位
长元音
声学元音图
音节
后元音
实验语音学
-
分类号
H212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
-
题名蒙古语察哈尔话元音松紧的声学分析
被引量:12
- 10
-
-
作者
鲍怀翘
吕士楠
-
出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1-68,共8页
-
基金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
文摘
蒙古语元音的松紧对立是元音和谐的基础。本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分析了蒙古语松紧元音的声学特性,分别提取了元音的共振峰频率、振幅,也计算了元音的声道截面函数。结果表明,紧元音的舌根并不后缩,但比相应的松元音都要开一些;从头两个共振峰振幅的差值看,松元音(15、7dB)远大于紧元音(2·9dB),这是区分元音松紧的一个较有价值的特征参量。
-
关键词
蒙古语
紧元音
松元音
长元音
共振峰频率
声学分析
数字信号处理
面积函数
察哈尔
元音舌位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论八思巴字
被引量:20
- 11
-
-
作者
照那斯图
-
出处
《民族语文》
1980年第1期37-43,共7页
-
文摘
八思巴字是元世祖忽必烈特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一种文字。八思巴字用于1269年以后的整个元代,随着元朝的灭亡逐渐被废弃,成了死文字。八思巴字使用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作为“译写一切文字”的文字,译写了多种语言,记录了许多史实,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语言文字和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八思巴字本身以及有关语言和元代社会的情况都有重要的价值。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人搜集和研究八思巴字资料,写出了许多论文和专著。但是,无论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我们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只有彻底研究八思巴字,才能获得对它的全面、正确的认识,而这样的科学成果又是其它有关学科利用八思巴字资料的前提。
-
关键词
八思巴字
元音字母
蒙古语
字母表示
忽必烈
语言文字
辅音字母
零声母
蒙古人
零形式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助词“了”、“着”与阿尔泰诸语言的关系
被引量:16
- 12
-
-
作者
宋金兰
-
出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59-67,40,共10页
-
文摘
文章对汉语助词“了”、“着”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新见。通过对“了”、“着”与阿尔泰诸语中若干词尾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了”、“着”的产生和发展跟阿尔泰诸语对汉语的长期影响和渗透有关。
-
关键词
阿尔泰诸语言
词尾
蒙古语
鄂伦春语
简志
副动词
过去时
裕固语
上古汉语
现代汉语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追寻胡笳的踪迹——蒙古音乐考察纪实之二
被引量:16
- 13
-
-
作者
莫尔吉胡
-
出处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1-11,共11页
-
文摘
提起胡笳,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起蔡琰的名篇《胡笳十八拍》和描绘“悲笳”、“哀笳”的古诗来。据记载:胡笳原在古代北方胡人中流传,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而传入中原。汉武帝时,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后入卤簿。胡笳,蒙古语为“冒顿·潮儿”(Moden-Chor),是一件古老而富有诗意的木质吹管乐器。遗憾的是,后来渐渐从人世间销声匿迹,在我国几乎难以寻觅它的去向。
-
关键词
阿尔泰山
音乐织体
蒙古人
蒙古族
内蒙古
吹管乐器
蒙古语
音乐文化
古代北方
摩诃兜勒
-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
-
题名基于实例的汉蒙机器翻译
被引量:16
- 14
-
-
作者
侯宏旭
刘群
那顺乌日图
-
机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大学
-
出处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72,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60573188)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3AA115510)
-
文摘
本文通过对汉蒙机器翻译方法的研究,给出了一种基于实例的汉蒙机器翻译方法,并加以了实现。本文给出了用于汉蒙EBMT机器翻译的实例搜索以及短语片段划分、匹配、组合的方法。本文给出的方法是基于词语对齐的,利用词语对齐进行词语的匹配,并根据匹配词数和长度计算相似度,选取最好的实例。通过对齐信息,确定片段组合的策略,生成翻译结果。通过对方法的实现和实验,完成了一个基于实例的汉蒙机器翻译系统。
-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翻译
蒙古语
基于实例
词语对齐
-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translation
mongolian
example based
word alignment
-
分类号
TP39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
-
题名《尔雅·释亲》札记——论“姐”、“哥”词义的演变
被引量:19
- 15
-
-
作者
张清常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
文摘
本篇试图通过剖析《尔雅·释亲》(以下简称《释亲》)的内涵,借以探索汉语亲属称谓古今变化发展之主要脉络。对《辞源》、《汉语大词典》"姐"、"哥"之释义进行磋商。论证"姐"与汉藏语巴蜀西羌、"哥"与非汉藏语鲜卑的关系。元曲《墙头马上》以哥哥为父,乃汉人剧作者故意把蒙古语扯上作戏。
-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亲属称谓
蒙古语
汉藏语
尔雅
现代汉语
札记
变化发展
汉人
亲属关系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略论元朝法律文化特色
被引量:8
- 16
-
-
作者
白翠琴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
出处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61,共12页
-
文摘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封建政权。蒙古族统治者依据“各从本俗法”的原则,对蒙古法.回回法、金制唐律等兼容并蓄,其法源呈多元性,法律文化也色彩斑斓,富有时代特点。本文在全面研究元朝法制的基础上,通过纵横对比,从成文法渊源、形式、内容、监察司法机构、圆署约会制度、律书语言文字等方面,论述了这个时期法律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元朝统治者将“祖述”和“变通”紧密结合,其法制主要受中原传统法系影响,但又留有浓郁草原游牧气息的蒙古习惯法遗痕,还吸收了回回法等的某些内容。这种与他族交融而不失原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正是一个民族内部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之重要渊源所在。
-
关键词
《元典章》
法律文化
元朝法律
蒙古人
《大元通制》
《元史》
回回法
蒙古语
达鲁花赤
泰和律
-
分类号
K24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汉语外来词杂谈
被引量:11
- 17
-
-
作者
张永言
-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6-97,共12页
-
文摘
0.1 古代和近代汉语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外来词汇成分,它们出现于各类典籍,情况颇为复杂,需要分别处理。比如说,有的外来成分已经进入汉语词汇并不同程度地稳固下来,应当算作汉语里的外来词,而有的则只是在特定场合的临时借用。
-
关键词
古籍
蒙古语
汉语外来词
近代汉语
绿松石
吐蕃
搜集整理
典籍
宝石
汉语词汇
-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榆林窟回鹘文题记译释
被引量:17
- 18
-
-
作者
哈密顿
杨富学
牛汝极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9-54,184,共17页
-
文摘
榆林窟回鹘文题记译释哈密顿,杨富学,牛汝极安西榆林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保存回鹘文题记最多的一处。在其现存的41个洞窟中,有25个窟的壁面上书有回鹘文题记,约有190余条,590余行。题记多写于石窟的甬道上,或墨书或朱书或硬物刻画,有的清晰可读,有的则模糊...
-
关键词
回鹘文
榆林窟
蒙古语
《突厥语辞典》
《西北民族研究》
安定卫
高昌王
佛教术语
刘迎胜
高昌回鹘
-
分类号
K879.2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成吉思汗《大札撒》探析
被引量:12
- 19
-
-
作者
吴海航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
出处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34-149,共16页
-
文摘
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以前,“约孙”作为调整蒙古社会关系的主要行为规范,是蒙古社会无可争议的习惯法。大蒙古国建国后,随着成吉思汗《大札撒》的陆续颁行,蒙古社会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成文法。在成吉思汗《大札撒》陆续颁行的过程中,那些古来的习惯经过蒙古统治者的法律认可...
-
关键词
成吉思汗
蒙古社会
大蒙古国
蒙古人
蒙古法
蒙古习惯法
处死刑
蒙古语
《史集》
窝阔台
-
分类号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蒙古文词切分
被引量:14
- 20
-
-
作者
侯宏旭
刘群
那顺乌日图
牧仁高娃
李锦涛
-
机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处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2,共5页
-
基金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0607010805)
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No.2007CB316503)资助
-
文摘
通过对蒙古文词切分技术的分析,利用规则作为切分的基础,提出一种统计和规则相结合的蒙古文词切分方法.这种方法利用蒙古语统计语言模型作为排歧依据,使用的语言模型有基于词性的语言模型和Skip-N语言模型.其词切分准确率比基于规则的系统有较大提高.
-
关键词
蒙古语
词切分
语言模型
词干词缀
-
Keywords
Mongolian, Word Segmentation, Language Model, Etyma and Suffix
-
分类号
TP391.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