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应鳌学术历程考论——兼论蒋信在黔中王门学术思想体系建构中的地位
1
作者 戴岳 刘海涛 《贵州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9,共10页
对于贵州建省后首位被“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的黔中学者孙应鳌的学术渊源,自清末黎庶昌以来,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即认为孙应鳌是在十九岁时见到泰州王门的徐樾才开始接触心学的。然而,重新梳理历史文献却发现,孙应鳌因少年读... 对于贵州建省后首位被“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的黔中学者孙应鳌的学术渊源,自清末黎庶昌以来,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即认为孙应鳌是在十九岁时见到泰州王门的徐樾才开始接触心学的。然而,重新梳理历史文献却发现,孙应鳌因少年读书时没有明确的师承,所以“不立门户”而博览众家,其入手处在陈献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而对蒋信的学说也有所了解。因为“学遂通”,故徐樾“一见而大奇之”。入仕后,孙应鳌又在蒋信的影响下,转向“得定性求仁之学于宋大儒程纯公”。中年后“归本于学孔”,最终形成了“以求仁为宗,以尽人合天为求仁之始终,而其致功扼要在诚意慎独”的思想。孙应鳌是黔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学术历程受蒋信的影响颇深,而蒋信在黔期间的讲学活动是继王阳明之后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学术输入,不仅直接培养了马廷锡、李渭、孙应鳌等黔中王门第二代弟子,更是涵养了黔中王门重视躬行实践的品性,可以说是黔中王门学术思想建构的直接指导者,在黔中王门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深入考证这一问题,对于重新思考阳明悟道前贵州的学术、黔中王门学术思想的建立以及历史地位,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应鳌 黔中王门 学术历程
原文传递
孙文恭年谱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独清 李孝彬 龙光沛 《贵州文史丛刊》 1988年第1期55-68,共14页
孙应鳌系我省明代大儒,官至兵部尚书,谥文恭。惜明史无传,其事迹多不可考。李独清教授遗著《孙文恭年谱》,钩稽其遗书,旁参各籍,记载其生平、事迹、著作甚详。限于篇幅,本刊征得独清教授之子李孝彬同意,摘要发表,以供海内学者参考。
关键词 李独清 右侍郎 兵部尚书 赵贞吉 淮海易谈 按察副使 郭子章 华盖殿大学士 工部尚书
下载PDF
孙应鳌与王学弟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宗碧 《贵州文史丛刊》 1993年第4期2-6,共5页
明嘉靖、万历年间.王阳明心学盛极一时,王门弟子布满天下,他们四处游说,哓哓然以师说鼓动天下,吸引了众多信仰者,终于以一种新的理论形式取代了程朱理学的正宗地位,一度成为晚明时期统治者的正宗思想。阳明本人的声誉也与日俱增,通过一... 明嘉靖、万历年间.王阳明心学盛极一时,王门弟子布满天下,他们四处游说,哓哓然以师说鼓动天下,吸引了众多信仰者,终于以一种新的理论形式取代了程朱理学的正宗地位,一度成为晚明时期统治者的正宗思想。阳明本人的声誉也与日俱增,通过一段周折,到穆宗隆庆元年,王阳明被追封为新建侯,谥文成,神宗万历十二年,钦准从祀文庙,反映了王学地位的提高和加强。对此,《明史·儒林传》有生动的记载:“姚江之学……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应鳌 王阳明心学 泰州学派 门弟子 程朱理学 王心斋 王门 江右 晚明时期
下载PDF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辨证 被引量:3
4
作者 谭佛佑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1期81-83,共3页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教育 阳明书院 文明书院 隆庆 王文成公全书 德初 王阳明 鹿洞 三年
下载PDF
黔中王门主要思想及书院活动述略 被引量:3
5
作者 谭佛佑 《贵州文史丛刊》 1991年第4期49-56,共8页
翻开《明儒学案》,所列“王门”学案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六学案,唯无“黔中王门”。故其后论王学者,均未提及过“黔中王门”。而实有黔中王门存在。笔者不揣浅陋,仅此作一探微,述其大略,就... 翻开《明儒学案》,所列“王门”学案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六学案,唯无“黔中王门”。故其后论王学者,均未提及过“黔中王门”。而实有黔中王门存在。笔者不揣浅陋,仅此作一探微,述其大略,就教于方家学者。贵州故称黔中,且与《明儒学案》例同,故名。一、黔中王门的产生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因忤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至贵州为龙场(今修文)驿丞。“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①“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门 书院教育 黔中 江右 驿丞 学案 李渭 罗念庵 湛甘泉
下载PDF
“万物一体”思想的新发展——以明儒蒋信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姚才刚 张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6-51,118,共7页
蒋信是明代颇具影响的一位儒者,他在会通湛若水、王阳明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思想。蒋信把"万物一体"说视为儒学的"立根处",并将此说确立为自身的学术宗旨。"万物一体"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 蒋信是明代颇具影响的一位儒者,他在会通湛若水、王阳明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思想。蒋信把"万物一体"说视为儒学的"立根处",并将此说确立为自身的学术宗旨。"万物一体"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万物应相融为一体,也指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和谐共处。为了获得"万物一体"的境界,蒋信倡导"默识涵养""主静无欲""戒慎恐惧"的修养方法,在物我、内外,认识论与工夫论,境界与方法上均有所突破。"万物一体"的理念是儒学中的珍贵资源,对于当代人重新认识天人关系以及促进自然万物与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儒学 万物一体
原文传递
王阳明在贵州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德芳 《贵州文史丛刊》 1982年第3期64-72,共9页
王阳明(1472—1528)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南宋陆象山“心学”,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创立了一个庞大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形成与“程朱学派”相抗衡的“陆王学派”。他的学说在明朝中期和后期,曾... 王阳明(1472—1528)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南宋陆象山“心学”,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创立了一个庞大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形成与“程朱学派”相抗衡的“陆王学派”。他的学说在明朝中期和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影响较大,而且波及海外,在日本和朝鲜广为流行。追溯其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谪居龙场是他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谪居期间,他办教育、授生徒,著文章,对贵州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陆象山 王门 陆王学派 生徒 万物一体 何陋轩记 湛若水
下载PDF
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 被引量:1
8
作者 何静梧 《贵州文史丛刊》 1994年第6期39-43,共5页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文明书院 知行合一 南庵 地方志书 王文成公全书 驿丞 赠陈宗鲁 来仙洞
下载PDF
明儒蒋道林的“知几”工夫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牛磊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82,共8页
作为王阳明最早的亲炙弟子,楚中王门的代表人物蒋信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信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为达至此一体之境,蒋氏构筑了一套"知几&qu... 作为王阳明最早的亲炙弟子,楚中王门的代表人物蒋信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信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为达至此一体之境,蒋氏构筑了一套"知几"工夫论,将工夫的落实逼至心体发动之端倪与萌芽处。对蒋道林而言,"知几"即是保任心体而不使之逐物,"慎独"就是对独知的惺惺常觉,两者都意谓着在心体至微至寂之"几"上做功夫。因而,"知几"与"慎独"构成一体两面工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几 慎独
原文传递
心政·德政·学政--蒋信心学为政思想的三种形态及其价值省察
10
作者 陆永胜 Zhu Yuan 《孔学堂》 2016年第4期58-70,共13页
'心政''德政'与'学政'是蒋信心学为政思想呈现出的三种侧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形态。心学为政是中晚明士人反思其时的政治生态与学术生态的产物,代表了心学的一种价值取向。蒋信的'心政''德政'... '心政''德政'与'学政'是蒋信心学为政思想呈现出的三种侧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形态。心学为政是中晚明士人反思其时的政治生态与学术生态的产物,代表了心学的一种价值取向。蒋信的'心政''德政'与'学政'思想是其为政观分别在其心学本体论、修养论与实践论向度的展开,并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特征:'以心为政、政为心象'是其'心政'思想的特征;'德政'思想以'修身以德、善俗行治'为主要内涵,强调了'德'与'身'的关系;'学政'思想则在'砭俗非佛、学政合一'方面凸显出显著的实践价值。蒋信的心学为政思想有其时代与学术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在道与势的关系层面对当下的个人治理、民间治理、政治治理及其思想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因此,其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社会学、政治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政 德政 学政
下载PDF
传统儒家 “万物一体” 说及其现代价值--以明儒蒋信为中心
11
作者 姚才刚 曾诚 《文化发展论丛》 2020年第1期56-69,共14页
传统儒家“万物一体”说发端于先秦。汉唐及宋明时期不少儒家也较为重视并阐发了“万物一体”说。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明儒蒋信为中心进行探讨。蒋信在吸收、借鉴先秦及宋明诸儒相关论说的基础上,对“万物一体”说做了深入、系统的阐发... 传统儒家“万物一体”说发端于先秦。汉唐及宋明时期不少儒家也较为重视并阐发了“万物一体”说。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明儒蒋信为中心进行探讨。蒋信在吸收、借鉴先秦及宋明诸儒相关论说的基础上,对“万物一体”说做了深入、系统的阐发。他把“万物一体”说视为儒学的“立根处”,并将此说确立为自身的学术宗旨。“万物一体”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万物应相融为一体,也指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和谐共处。为了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蒋信倡导“默识涵养”“主静无欲”“戒慎恐惧”等修养功夫论。“万物一体”的理念是儒学中的珍贵资源,对于当代人重新认识天人关系以及促进自然万物与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儒家 “万物一体”
下载PDF
“一体”与“一气”--试论明儒蒋道林“万物一体”论的气之维度
12
作者 牛磊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77-83,96,共8页
明儒蒋信在学术师承上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道林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受横渠与甘泉影响,"气"是他论证"万物一体"的核心因... 明儒蒋信在学术师承上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道林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受横渠与甘泉影响,"气"是他论证"万物一体"的核心因素。气构成了万物的存在,人与天地万物同此一气,故人与万物具有一体性。以此为基,"万物一体"便不仅一种单纯的心灵境界,而是一个存在论上的实然。但蒋信的"万物一体"又不等同于王阳明良知学意义上由良知呈现之仁为理据的"一体",它所体现的更多是甘泉学派有无相生的气化运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万物一体
下载PDF
从沅阳书院到桃冈精舍——常德地方精英教育的先声
13
作者 梁颂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年第5期48-50,共3页
常德古城东门外沿江绵延的高地,古代名叫万桃冈或桃冈。宋末元初的丁易东在此创办沅阳书院,明代中期的蒋信在此创办桃冈精舍,这里文脉不断,成为常德地方精英教育的先声。蒋信留下的许多教育美文,是研究古代教育史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 桃冈 丁易东 精英教育 先声
下载PDF
朝闻夕可,不愧龙场——马廷锡的学术经历与思想旨趣
14
作者 王晓昕 《王学研究》 2016年第1期207-222,共16页
马廷锡,学者称心庵,与孙应鳌、李渭并称黔中王门后学"理学三先生"。心庵为学自始追随阳明心性之学,尤以静坐为其功夫。其历学有三:一曰"师事朗州蒋信,讲学于桃冈精舍数年";二曰"与清平孙应鳌等为性命交";三曰"于渔矶构栖云亭,... 马廷锡,学者称心庵,与孙应鳌、李渭并称黔中王门后学"理学三先生"。心庵为学自始追随阳明心性之学,尤以静坐为其功夫。其历学有三:一曰"师事朗州蒋信,讲学于桃冈精舍数年";二曰"与清平孙应鳌等为性命交";三曰"于渔矶构栖云亭,静坐其中三十余年,有悠然自得之趣"。然渔矶期间,心庵又以三事为其业志:一是教人功夫以静坐澄心而体认天理;二是讲学不辍而有"悠然自得之趣";三是著《渔矶集》《警愚录》,读之使人卓然有"朝闻夕可"之意,以至于可以"不愧龙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 心庵 孙应鳌 朝闻夕可 不愧龙场
下载PDF
蒋信师事湛甘泉始末
15
作者 韩慧琴 王林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8-31,91,共5页
蒋信作为中晚明颇有影响力的儒家学者,曾先后从学于王阳明和湛甘泉这两位明代最杰出的心学大师。但他自称为甘泉门人,奉甘泉为恩师。同样,湛甘泉对爱徒之情谊甚为深刻。二人师生缘分始于官场。在身居要职期间,二人面对官场非议态度不一... 蒋信作为中晚明颇有影响力的儒家学者,曾先后从学于王阳明和湛甘泉这两位明代最杰出的心学大师。但他自称为甘泉门人,奉甘泉为恩师。同样,湛甘泉对爱徒之情谊甚为深刻。二人师生缘分始于官场。在身居要职期间,二人面对官场非议态度不一,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良好的师生关系。蒋信辞官后隐居德山,继续弘扬师说。蒋信与湛甘泉的师生情谊堪称明代教育界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甘泉 交往始末
下载PDF
试论楚中王门蒋信思想
16
作者 张小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
楚中王门蒋信为王阳明在龙场及门最早的亲炙弟子,其学兼王阳明、湛甘泉,又受湖湘学派传统的影响。他心学视野中的理气、心性思想独特,其即用即体、体用合一重功夫又不忽视本体的理路,在一定意义上都开启了王学后学论心、性、气,本体、... 楚中王门蒋信为王阳明在龙场及门最早的亲炙弟子,其学兼王阳明、湛甘泉,又受湖湘学派传统的影响。他心学视野中的理气、心性思想独特,其即用即体、体用合一重功夫又不忽视本体的理路,在一定意义上都开启了王学后学论心、性、气,本体、功夫主要议题。在王门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学 心与气 即用即体 体用合一
下载PDF
朝闻夕可,不愧龙场--马廷锡的学术经历与思想旨趣
17
作者 王晓昕 Wang Keyou 《孔学堂》 2016年第1期28-37,共10页
马廷锡,学者称心庵,与孙应鳌、李渭并称黔中王门后学'理学三先生'。心庵为学自始追随阳明心性之学,尤以静坐为其功夫,其历学有三:一曰'师事朗州蒋信,讲学于桃冈精舍数年';二曰'与清平孙应鳌等为性命交';三曰&#... 马廷锡,学者称心庵,与孙应鳌、李渭并称黔中王门后学'理学三先生'。心庵为学自始追随阳明心性之学,尤以静坐为其功夫,其历学有三:一曰'师事朗州蒋信,讲学于桃冈精舍数年';二曰'与清平孙应鳌等为性命交';三曰'于渔矶构栖云亭,静坐其中三十余年,有悠然自得之趣'。然渔矶期间,心庵又以三事为其业志:一是教人功夫以静坐澄心而体认天理;二是讲学不辍而有'悠然自得之趣';三是著《渔矶集》《警愚录》,读之使人卓然有'朝闻夕可'之意,以至于可以'不愧龙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 心庵 孙应鳌 朝闻夕可 不愧龙场
下载PDF
“正学先生”和“忠勇伯”——明代的两位“蒋信”辨
18
作者 梁颂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75-77,共3页
明代有两位名叫"蒋信"的名人:一位是蜚声江南,被湖南学者尊称为"正学先生"的武陵学者蒋信;一位是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的外甥把台,降明后因战功被明宣宗赐姓名为"蒋信",后来又被明英宗封为"忠勇伯"... 明代有两位名叫"蒋信"的名人:一位是蜚声江南,被湖南学者尊称为"正学先生"的武陵学者蒋信;一位是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的外甥把台,降明后因战功被明宣宗赐姓名为"蒋信",后来又被明英宗封为"忠勇伯"。他们本来一文一武,生活时代也不相同,但是清代以来的许多文献资料都把他们搞混淆了,应该加以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姓名 明史 异人 辨正
下载PDF
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信
19
作者 小冬 《炎黄纵横》 2013年第12期64-64,共1页
1982年7月25日《华侨日报》全文登出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信。这封信燃起了无数中国人内心最深切的民族情感。不仅如此,廖公还引经据典,巧妙地将中共几代领导人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都融入了这封致蒋信中。廖公的这封致蒋信堪称是上品佳... 1982年7月25日《华侨日报》全文登出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信。这封信燃起了无数中国人内心最深切的民族情感。不仅如此,廖公还引经据典,巧妙地将中共几代领导人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都融入了这封致蒋信中。廖公的这封致蒋信堪称是上品佳作。析事论理、表情达意、布局用语及格式规范等都恰到好处,令人叹服。一经发表,便引来一片赞誉之声。"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封 廖公 华侨日报 格式规范 台湾问题 民族情感 三十六 令人
原文传递
“万物一体”思想的新发展:以明儒蒋信为中心
20
作者 姚才刚 张黎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327-327,共1页
传统儒家“万物一体”说发端于先秦,但直至宋儒,才真正将“万物一体”说提炼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明儒蒋信对“万物一体”说尤为看重,将此说视为儒学的“立根处”,并多有阐发。“万物一体”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万物应相融为一体,也指... 传统儒家“万物一体”说发端于先秦,但直至宋儒,才真正将“万物一体”说提炼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明儒蒋信对“万物一体”说尤为看重,将此说视为儒学的“立根处”,并多有阐发。“万物一体”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万物应相融为一体,也指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和谐共处。深入发掘蒋信等传统儒家的“万物一体”说,对于当代人重新认识天人关系以及促进自然万物与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一体 传统儒家 天人关系 宋儒 和谐共处 哲学理论 人与自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