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 被引量:53
1
作者 赵化成 《文博》 1987年第1期1-7,17,共8页
一、关于秦人来源和秦文化渊源的不同看法在秦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关于秦人来源及其文化渊源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存秦人早期历史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秦人自公元前841年秦仲时始有明确纪年,而... 一、关于秦人来源和秦文化渊源的不同看法在秦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关于秦人来源及其文化渊源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存秦人早期历史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秦人自公元前841年秦仲时始有明确纪年,而这以前的记载比较简略和模糊,主要是一些断断续续的人名或族名,其活动地域“或在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屈肢 史记·秦本纪 秦人 西犬丘 秦墓 辛店文化 甘青地区 文化类型
下载PDF
云南永宁納西族的葬俗——兼談对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 被引量:46
2
作者 宋兆麟 《考古》 1964年第4期200-204,共5页
近几年来,考古界对仰韶文化的葬俗展开了热烈的討論,并且借此論证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这是很值得重視的問題。但是,由于考古資料的局限性及对其解釋的不同,迄今还众說紛紜,莫衷一是。
关键词 仰韶文化 氏族 家族 婚姻形态 相适应 永宁 婚姻生活 死者
原文传递
西周墓中“毁兵”葬俗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31
3
作者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9,共13页
所谓“毁兵”葬俗,是指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郭宝钧先生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葬俗,他曾指出河南... 所谓“毁兵”葬俗,是指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郭宝钧先生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葬俗,他曾指出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西周墓出土的大量残戈是方相氏用其“殴墓”所致,待仪式结束后,“所用方相及戈盾,皆殉于墓,永为死者护卫”。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带有“毁兵”葬俗的墓葬被发掘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考古学 20世纪30年代 青铜兵器 河南浚县 考古工作
下载PDF
殷墟西区墓地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韩建业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2-72,共11页
1969—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殷墟西区进行钻探和发掘,共发现1003座商墓,发掘了其中的939座。如此众多的商代墓葬的集中发现在殷墟发掘史上是空前的。同时,这批墓葬有规律地集中分片分布的现象也十分引人注目。《... 1969—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殷墟西区进行钻探和发掘,共发现1003座商墓,发掘了其中的939座。如此众多的商代墓葬的集中发现在殷墟发掘史上是空前的。同时,这批墓葬有规律地集中分片分布的现象也十分引人注目。《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 殷墟发掘 西区 考古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发掘报告 铭文 分布图
原文传递
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天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46,共8页
地处陇南丘陵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古墓群,沉睡约两千七百年以后,在1992年—1993年惨遭疯狂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向海外,许多铸有“秦公”铭文的壶、鼎、簋、编种等重要青铜器及枭形、虎形等黄金饰件,...
关键词 甘肃 礼县 大堡子山古墓群 秦公墓 形制 西山陵区 铜器 铭文 文字 宪公
下载PDF
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6
6
作者 童恩正 《考古》 1978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四川西南地区的大石墓,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墓葬。根据墓葬反映的葬俗和文化特征,再与历史上的有关文献相对勘,笔者认为此类墓葬有可能是古代濮族系统的一支——邛都的遗留,从而为我们研究这一古代民族的来龙去脉,提... 四川西南地区的大石墓,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墓葬。根据墓葬反映的葬俗和文化特征,再与历史上的有关文献相对勘,笔者认为此类墓葬有可能是古代濮族系统的一支——邛都的遗留,从而为我们研究这一古代民族的来龙去脉,提供了若干新的线索。本文试图从探讨大石墓的族属出发,进而论及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地区 古代民族 族属 西南民族 文化特征 西昌地区 西南夷 二次
原文传递
史前居室葬俗的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星灿 《华夏考古》 1989年第2期93-99,共7页
史前宗教是史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便不能完整地把握后者。在史前宗教中,葬俗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事实上,有关葬俗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居室葬(即在居住面地下埋... 史前宗教是史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便不能完整地把握后者。在史前宗教中,葬俗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事实上,有关葬俗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居室葬(即在居住面地下埋葬死者,使生者与死者同“居”一处)的研究文章还不多见。考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很少发现居室葬;另一方面是我国古代绝少这种野蛮的葬俗,从而造成了我们对它的忽视。假如对居室葬进行历史的考察,我们将发现它是人类最古老葬俗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室 死者 赤铁矿粉 史前人类 史前文化 宗教意识 旧石器时代晚期 骨架 人骨
原文传递
谈谈仰韶文化的■棺葬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仰松 《考古》 1976年第6期356-360,共5页
瓮棺葬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商周之后,人们仍继续延用这种葬法,至解放前,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些兄弟民族中还保留这种习俗。近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曾接触到不少这方面的资料,有些现象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瓮棺葬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商周之后,人们仍继续延用这种葬法,至解放前,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些兄弟民族中还保留这种习俗。近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曾接触到不少这方面的资料,有些现象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目前所知,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以黄河中上游及渭水流域一带为最常见。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省汉水流域也都有发现。本文着重以我国中原地区河南省西部及陕西渭水流域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瓮棺 渭水流域 原始社会 尖底瓶 宗教迷信 文化遗址 成人 二次
原文传递
郑州商城新发现的几座商墓 被引量:25
9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0,共17页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些商墓,分布在城内和城内宫殿区,也有的在西城墙处及内外城之间地带,其葬俗和随葬器物各不相同。如有的墓葬以随葬青铜器为主,个别墓葬以随葬陶器为主。...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些商墓,分布在城内和城内宫殿区,也有的在西城墙处及内外城之间地带,其葬俗和随葬器物各不相同。如有的墓葬以随葬青铜器为主,个别墓葬以随葬陶器为主。其中一座属中型贵族墓的葬式较为特殊,墓主及陪葬者均为俯身葬,是以往发现的郑州商代墓葬中所未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商城遗址 商墓 考古发掘 器物 玉器 铜器 铜爵 玉饰 陶豆 陶盆 陶器
原文传递
从秦墓葬俗看秦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21
10
作者 梁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61,共8页
关键词 秦文化 考古类型学 秦墓 因素分析法 考古学研究 文化研究 晋文化
下载PDF
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泓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0-68,共9页
中国汉唐时期皇帝王侯的葬俗,由两汉经魏晋到南北朝隋唐,经历了由崇尚厚葬,到倡导薄葬,再重崇厚葬的演变。但隋唐时期再次重崇厚葬,并非历史上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重复,而是呈现着全然不同的面貌。分析近半个世纪田野考古获得的有关资料... 中国汉唐时期皇帝王侯的葬俗,由两汉经魏晋到南北朝隋唐,经历了由崇尚厚葬,到倡导薄葬,再重崇厚葬的演变。但隋唐时期再次重崇厚葬,并非历史上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重复,而是呈现着全然不同的面貌。分析近半个世纪田野考古获得的有关资料,结合文献,已可粗略勾勒出这一演变过程的轨迹。西汉建国之初,即承秦制,帝王崇尚厚葬。不过由于汉初经秦末动乱和楚汉之争,经济凋敝,加之汉王朝又慑于秦王朝对百姓苛暴过甚导致覆亡的前车之鉴,自汉初直至文帝和景帝时,一直崇尚无为而治,提倡节俭,力求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即便如此,皇帝仍力求效仿秦皇葬制,但微有收敛。以用俑随葬为例,汉皇陵墓仍如亡秦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衣 社会经济 两汉时期 演变过程 南北朝 田野考古 皇帝 汉唐时期 考古发现
原文传递
佤族的葬俗对研究我国远古人类葬俗的一些启发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仰松 《考古》 1961年第7期371-374,10,共5页
在我们党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在祖国大跃进的时代里,云南省西盟佤族人民跨过了几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建设,如万马奔腾,正向社会主义飞跃。解放前,这个民族因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欺压,最后被赶到高山上落寨;又加之高山峻岭,... 在我们党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在祖国大跃进的时代里,云南省西盟佤族人民跨过了几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建设,如万马奔腾,正向社会主义飞跃。解放前,这个民族因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欺压,最后被赶到高山上落寨;又加之高山峻岭,交通不便,长年以来几乎与外族人民隔绝。佤族人民到解放初期,虽已进入到家长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但是无论在经济生产和生活习俗方面,仍还保留下了一些原始的残余。本文想通过佤族埋葬习俗的介绍,对解释近年来我国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现象,提供一些启发性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工具 仰韶文化 云南省 佤族 新石器时代墓 社会发展阶段
原文传递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试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乔梁 杨晶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年第2期51-58,共8页
大兴安岭深处嘎仙洞北魏祭祖祝文的发现,为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表明至少在北魏时期拓跋鲜卑所能追溯的发源地就在这一区域,因而呼伦贝尔地区的有关发现,在早期拓跋鲜卑的研究中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拓跋鲜卑 诺尔 大兴安岭 墓群 考古学文化 细石器 东胡 仰身 单人 相对年代 直肢 骨器 器物 夹砂陶
下载PDF
北方丧葬面具与萨满教灵魂观念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郭淑云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4,共6页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丧葬面具亦如是。我国北方葬俗中使用丧葬面具由来已久 ,并经历了由覆面到盖面的过程。这种风俗与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观念密切相关 ,并因此而形成了特定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北方民族 萨满教 灵魂观念 经历 面具 世界性 表现形式
原文传递
西藏天葬风俗起源辨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霍巍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9-46,共8页
天葬,是西藏地区流行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丧葬形式。对于天葬的起源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对此曾发表过一些不同的见解。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好。 一、关于天葬起源现行的几种观点 对于天葬这一特... 天葬,是西藏地区流行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丧葬形式。对于天葬的起源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对此曾发表过一些不同的见解。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好。 一、关于天葬起源现行的几种观点 对于天葬这一特殊丧葬习俗的起源,目前主要流行这样—些观点:其一,认为天葬是从印度传来的葬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的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述印度葬俗中“送终殡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起源 《大唐西域记》 起源问题 印度 学术界
原文传递
试论辽代葬俗中的金属面具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冰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4年第1期33-38,32,共7页
试论辽代葬俗中的金属面具及相关问题刘冰在以往发现的辽墓中,经常有墓主人配戴金属面具和金属网络的情况。这同宋人文惟简在《虏庭事实》中的记载相符合:“(契丹葬俗)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可见,死者戴面具穿网络是辽代... 试论辽代葬俗中的金属面具及相关问题刘冰在以往发现的辽墓中,经常有墓主人配戴金属面具和金属网络的情况。这同宋人文惟简在《虏庭事实》中的记载相符合:“(契丹葬俗)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可见,死者戴面具穿网络是辽代契丹族所特有的葬俗。对辽墓中的这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家店上层文化 辽代 墓主人 金属片 陈国公主 辽圣宗 族属 解放营子 髡发
下载PDF
割耳剺面与刺心剖腹——从敦煌158窟北壁涅槃变王子举哀图说起 被引量:18
17
作者 雷闻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3年第4期95-104,共10页
本文从敦煌158窟涅槃图像入手,分析了唐代社会割耳■面与刺心剖腹之风俗,认为割耳■面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葬俗,但在隋唐时期已为汉人社会所熟知和接受,同时也发展出明志取信、诉冤、请愿等新的功能。至于刺心剖腹,作为一种自杀方式... 本文从敦煌158窟涅槃图像入手,分析了唐代社会割耳■面与刺心剖腹之风俗,认为割耳■面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葬俗,但在隋唐时期已为汉人社会所熟知和接受,同时也发展出明志取信、诉冤、请愿等新的功能。至于刺心剖腹,作为一种自杀方式虽在西汉以后很少被人采用,但到隋唐时期此风又盛,这与此期大量来华的粟特人所传之祆教法术有关。敦煌158窟涅槃壁画中出现刺心剖腹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檠图像 唐代 割耳嫠面 壁画艺术
原文传递
契丹族葬俗中的面具、网络与萨满教的关系——兼与马洪路同志商榷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杜晓帆 《民族研究》 1987年第6期77-84,共8页
辽代契丹人墓葬中出土的面具和网络,作为一套完整的葬具,是考古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也是被文献和考古资料所证实了的。当然,即使在辽代晚期的墓葬中,也有出网络而不出面具,或者出面具而不出网络的情况,说明这一制度虽已形成,然而还不够严... 辽代契丹人墓葬中出土的面具和网络,作为一套完整的葬具,是考古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也是被文献和考古资料所证实了的。当然,即使在辽代晚期的墓葬中,也有出网络而不出面具,或者出面具而不出网络的情况,说明这一制度虽已形成,然而还不够严格。有的同志就此已做过较多的论述。①马洪路同志于《考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族 辽代契丹人 萨满教 考古资料 网络 面具 文献
原文传递
火祆教的葬俗及其在古代中亚的遗痕 被引量:13
19
作者 林悟殊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1-67,共7页
源于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流入中国后,通常被称为袄教或火袄教。该教的信徒迄今仍恪遵天葬之古训,使天葬这一习俗成为该教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征,为研究者所注目。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葬俗的沿革情况及其在古代中亚地区... 源于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流入中国后,通常被称为袄教或火袄教。该教的信徒迄今仍恪遵天葬之古训,使天葬这一习俗成为该教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征,为研究者所注目。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葬俗的沿革情况及其在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些遗痕,庶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古代该教在这一地区流播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袄教 火祆教 萨珊波斯 遗痕 中亚 达克 停尸 粟特人
原文传递
仰韶文化葬俗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对仰韶母系社会说及其方法论的商榷 被引量:15
20
作者 汪宁生 《文物》 1987年第4期36-43,共8页
本文主旨不在复原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而是对二十多年来流行的仰韶文化为母系社会之说及其方法论,略抒己见。"母系社会"或"母系氏族社会",在国内不仅被用来指母系嗣继,还包括女方居住或分别居住等概念在内。严格说... 本文主旨不在复原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而是对二十多年来流行的仰韶文化为母系社会之说及其方法论,略抒己见。"母系社会"或"母系氏族社会",在国内不仅被用来指母系嗣继,还包括女方居住或分别居住等概念在内。严格说来,世系传递和婚后居住方式之间并不一致。例如美拉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部落实行母系,却是从男方居住的。本文的"母系社会",暂从国内目前一般的用法。仰韶文化母系说,主要以多人合葬墓及其他有关现象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社会组织 母系社会 二次 方法论 元君庙 母系氏族社会 居住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