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古代文献传说证据看我国葬文化史上“简单随意葬”时代的存在
1
作者 黄浩 《华夏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43-47,共5页
由于地下证据的原因,我们通常是把山顶洞人的埋葬证据,作为中国的"第一葬例"和葬文化的历史起点。从直接证据角度看,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山顶洞人的埋葬虽然是"第一葬例",但是其却有"二次葬"和"... 由于地下证据的原因,我们通常是把山顶洞人的埋葬证据,作为中国的"第一葬例"和葬文化的历史起点。从直接证据角度看,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山顶洞人的埋葬虽然是"第一葬例",但是其却有"二次葬"和"宗教化"的"成熟表现"。这也许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在其"成熟表现"之前,可能曾经有过一个"不成熟"的葬文化历史时期。结合后世的文献看,一个由"简单随意"为特征的葬时代,是应该存在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习俗 尸体处理方式 简单随意
原文传递
论东北民族文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惠泉 《北方论丛》 2000年第1期14-22,共9页
东北地区诸民族一千多年以来曾经数度入主中原,为中国留下了鲜明的北方 民族印记。这些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森林、大漠、丘陵地区,形成了十分接近的地域文 化心理。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特殊的自... 东北地区诸民族一千多年以来曾经数度入主中原,为中国留下了鲜明的北方 民族印记。这些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森林、大漠、丘陵地区,形成了十分接近的地域文 化心理。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东北民族坚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爽朗的性 格,也给他们的文化带来了一种雄健磊落、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从而为北雄南秀、气象 万千的中华文化的更新、整合与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元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民族 文化 伦理道德 习俗 宗教信仰
下载PDF
贺县麒麟尊考
3
作者 罗坤馨 《广西博物馆文集》 2023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贺县麒麟尊,是古代青铜贮酒礼器之佼佼者,出自我国南方的岩洞葬,深藏独特的丧葬文化。器盖上的“盘蛇(龙)”浮雕和尾部的“凤鸟”附鋬,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崇拜的“蛇图腾”和“凤图腾”象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牺尊 麒麟尊 岩洞习俗 图腾崇拜
原文传递
浅谈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以婚葬习俗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切排 刘晨晨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35-38,共4页
通过对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地区传入及发展的历史、对维吾尔族婚葬习俗等人生礼仪的描述,探究维吾尔族与伊斯兰教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以及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远影响,由此分析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社会的作用及深... 通过对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地区传入及发展的历史、对维吾尔族婚葬习俗等人生礼仪的描述,探究维吾尔族与伊斯兰教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以及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远影响,由此分析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社会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伊斯兰教 习俗
下载PDF
寄放的亡灵:贵州地区岩洞葬考略
5
作者 李梦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146-152,156,共8页
岩洞葬是将死者放置于天然溶洞之内。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传且已传承千余年。岩洞葬的核心文化内涵是祖先崇拜,其所衍生出来的“跳洞”活动是增强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而所葬岩洞被看作先民的魂归之地,各种棺画则被视为已逝亡... 岩洞葬是将死者放置于天然溶洞之内。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传且已传承千余年。岩洞葬的核心文化内涵是祖先崇拜,其所衍生出来的“跳洞”活动是增强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而所葬岩洞被看作先民的魂归之地,各种棺画则被视为已逝亡魂在死后世界的所用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洞习俗 祖先崇拜 棺画
下载PDF
黔中平坝“棺材洞”考
6
作者 李梦蝶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82-85,107,共5页
洞葬曾经是苗族主要的丧葬形式之一。贵州中部平坝区齐伯镇“棺材洞”肇始于唐代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8世纪),入葬者1300余年来绵延不绝。随葬的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精美绝伦。“棺材洞”体现了黔中苗族同胞对故土的一种集体守望。
关键词 习俗 苗族 迁徙 蜡染
下载PDF
《四耶耶骨棺盖墨书墓记》新考
7
作者 何山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6-39,174,共4页
《四耶耶骨棺盖墨书墓记》发现并公布后,学界对其文字释读有缺误,字词理解现差异,文意疏通存分歧,结果导致石刻断代、人物关系判定以及对古代立碑习俗等的分析出现偏误。本文研究认为,棺盖所记年号非北魏"永安",而应是金代之&... 《四耶耶骨棺盖墨书墓记》发现并公布后,学界对其文字释读有缺误,字词理解现差异,文意疏通存分歧,结果导致石刻断代、人物关系判定以及对古代立碑习俗等的分析出现偏误。本文研究认为,棺盖所记年号非北魏"永安",而应是金代之"承安",即墓记产生时间为金代承安二年;"阆"不应解作"郎"的通假字,"三阆"实为墓主之名,即"四耶耶"名"蒋三阆",碑文所谓"次孙蒋润",系其侄孙,最末一字应是"题",即侄孙蒋润为其四耶耶题写墓记,"耶耶"作祖称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耶耶骨棺盖墨书墓记》 产生时代 人物关系 古代立碑和行习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