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2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 被引量:276
1
作者 张岱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3-10,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确实值得深入的考察。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今试加以剖析。... 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确实值得深入的考察。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今试加以剖析。一、“天人合一”成语的来历所谓“天人合一”,可以看作一个命题,也可以看作一个成语。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汉代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书《深察名号》),但是没有直接标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宋代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孟子 道德原则 天人合一观 自然规律 基本观点 思想 涵义 统一性 圣人
原文传递
论儒教的形成 被引量:64
2
作者 任继愈 《中国社会科学》 1980年第1期61-74,共14页
本文论述了儒家逐渐演化为儒教的过程:从汉代董仲舒开始至宋明理学的建立,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面形成"不具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儒教"。作者在论证了儒教的形成之后,指出:不可把春秋时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和尔后被... 本文论述了儒家逐渐演化为儒教的过程:从汉代董仲舒开始至宋明理学的建立,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面形成"不具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儒教"。作者在论证了儒教的形成之后,指出:不可把春秋时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和尔后被儒教奉为教主的孔子混为一谈。说孔子必须打倒是不对的。说儒教应该废除则是应该的;因为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是桎梏、是毒瘤,它是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使中国人民长期愚昧落后、思想僵化的总根源,也是阻碍我国现代化的极大的思想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儒家 宗教 孔子 封建宗法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 宋明理学 中国人民 精神支柱 董仲舒
原文传递
汉代的田租口赋和繇役 被引量:37
3
作者 韩连琪 《文史哲》 1956年第7期49-67,共19页
汉代统治政權虽然拥有大量的“官奴婢”和“公田”,但剥削的主要对象则是小农农村的农民,而对农民的剥削主要便是田租口赋和?役。本文即企图整理出汉代统治政權对农民的这几种主要剥削的情况。但是汉代的剥削制度,不管在田租口赋和?役方... 汉代统治政權虽然拥有大量的“官奴婢”和“公田”,但剥削的主要对象则是小农农村的农民,而对农民的剥削主要便是田租口赋和?役。本文即企图整理出汉代统治政權对农民的这几种主要剥削的情况。但是汉代的剥削制度,不管在田租口赋和?役方面,也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汉代田租徵收的数量、标准,是实物还是货币或布帛的问题。算赋口钱的用途,?赋、军赋是否是算赋口钱以外的赋收问题,户赋在汉代是否存在的问题。在?役方面的更卒、践更、过更、更赋的问题,正卒是骑士材官楼船,或是卫士,或是包括在郡国的骑士材官楼般和在京师的卫士边境的戍卒的问题,以及徵收算赋口钱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租 算赋 董仲舒 光武帝 十三年 更赋 京师 昭帝 食货志 租税
下载PDF
孝与汉代法制 被引量:31
4
作者 侯欣一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孝与汉代法制侯欣一孝在中国古代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之德最大莫过于孝,人之恶最大亦莫过于不孝。因而,重孝,即褒奖孝行,严惩不孝便自然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及重要任务之一。但由于自五四运动以来,孝一直... 孝与汉代法制侯欣一孝在中国古代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之德最大莫过于孝,人之恶最大亦莫过于不孝。因而,重孝,即褒奖孝行,严惩不孝便自然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及重要任务之一。但由于自五四运动以来,孝一直被作为封建糟粕受到猛烈批判,以至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法制 法律制度 后汉书 汉代法律 中国古代 儒家思想 董仲舒 统治者 孝观念 法制化进程
原文传递
天人合一评议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岱年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8-70,共3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一期,对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一定的分析,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93年,季羡林同...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一期,对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一定的分析,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93年,季羡林同志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天人合一新解》,引述了钱穆先生遗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赞扬天人合一,于是引起广泛的讨论。许多学人写了关于天人合一的文章,赞扬天人合一者有之,批评天人合一者有之,其中确有许多佳作。这些文章,我未能完全见到。近来我又考虑天人合一的问题,又有一些感想,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 中国哲学史 天人相类 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 性与天道 天人合一学说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天人之分” 中国古代哲学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 被引量:22
6
作者 宁可 蒋福亚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9-95,共17页
中国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中,最主要的是政权。秦汉以后,封建政权的形式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皇权。“天地君亲师”,那个“奉天承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的“天子”,就是现实... 中国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中,最主要的是政权。秦汉以后,封建政权的形式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皇权。“天地君亲师”,那个“奉天承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的“天子”,就是现实生活中唯一的最高的绝对权威。“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绝对皇权的思想支柱的忠君观念,也就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忠君观念 君臣关系 董仲舒 中国历史 宗法贵族 地主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 农民 封建伦理道德
原文传递
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 被引量:19
7
作者 余治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7-51,共5页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为政的好坏直接能够感召出祥瑞、灾异。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就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在综合网罗了古代各种方术之后,竟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纬书中有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董仲舒的文字。魏晋以后,谶纬的主流朝两个方向发展,或为道教、佛教所消化吸收,依托于一定的宗教形式而存在和演化;或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虽历经焚禁,但仍代有传人,好之者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祥瑞 灾异 谶纬 纬书
下载PDF
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历史的考察 被引量:24
8
作者 瞿同祖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12,共12页
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究竟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使用?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讨论: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二、法律与人民生活;三、法律职业。
关键词 中国法律 中国社会 儒家思想 儒家化 刑罚 刑法志 法律职业 董仲舒 德刑并用 大学衍义补
原文传递
秦自商鞅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金光 《文史哲》 1983年第1期20-27,共8页
一租秦征收租赋的标准是什么?杜佑、马端临皆言“舍地而税人”。有的同志认为秦“田租的征收办法,是以一户(五口之家)有田百亩的假设,而按人户征收的”。其实,秦的赋税制度是既“税人”而又未尝“舍地”。一部分按人户征收,若户赋之类... 一租秦征收租赋的标准是什么?杜佑、马端临皆言“舍地而税人”。有的同志认为秦“田租的征收办法,是以一户(五口之家)有田百亩的假设,而按人户征收的”。其实,秦的赋税制度是既“税人”而又未尝“舍地”。一部分按人户征收,若户赋之类。而田租刍稿则是按四亩征收的。这可从如下事实看出。第一、出土秦律《法律答问》指出:已经向农民收了租,不报,叫做“匿田”:“弗徭使,弗令出户赋”,叫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徭役制度 秦律 赋税制度 田租 马端临 秦人 土地国有制 董仲舒 史记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 被引量:23
10
作者 何勤华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86-91,共6页
中国法自诞生之日起,就比较重视成文立法的工作。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以成文法为武器(如郑国的子产铸刑鼎、邓析编竹刑,晋国赵鞅的铸刑鼎等),战胜奴隶主贵族阶级,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一了中国的秦国全面采用奉行成... 中国法自诞生之日起,就比较重视成文立法的工作。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以成文法为武器(如郑国的子产铸刑鼎、邓析编竹刑,晋国赵鞅的铸刑鼎等),战胜奴隶主贵族阶级,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一了中国的秦国全面采用奉行成文法主义的法家理论(如《韩非子·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判例法 决事比 《春秋决狱》 睡虎地秦墓竹简 董仲舒 《春秋》之义 法制建设 廷行事 《汉书·刑法志》
原文传递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 被引量:24
11
作者 曹顺庆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论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工程。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们能否克服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建立一套自己的(而非...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论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工程。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们能否克服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建立一套自己的(而非从西方借用的)文论话语系统,是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 话语言说 解读模式 儒家经典 “诗无达诂” 董仲舒 善善恶恶 《公羊传》 《左传》
原文传递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家和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5年第2期58-66,57-161,共11页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公羊学 大一统思想 公羊传 何休 董仲舒 张三世 春秋时期 天人合 “大一统” “三统”说
原文传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一个基点性错误 被引量:26
13
作者 孙景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基点,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都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近几年中国的理论界还对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术争鸣。尽管争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基点,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都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近几年中国的理论界还对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术争鸣。尽管争鸣是百花齐放,但所有参加者无不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限上作文章。应当指出,争鸣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是有意义的,但他们都肯定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有的只是“绌抑黄老,崇尚儒学”。说汉武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儒学 基点性 刑名 子虚 中国近现代 武安 太皇太后
下载PDF
天理、国法、人情的冲突与整合──儒家之法的内在精神及现代法治的传统资源 被引量:21
14
作者 俞荣根 《中华文化论坛》 1998年第4期13-20,共8页
中国自秦汉至清末的两千多年中,社会性质未变,政治结构未变,法律体系也未变。有人称之曰:这是一个超稳定的系统。就这个系统的政治法律层面而言,是以儒家之精神为精神的,尽管实际上是“外儒内法”、“阳儒阴法”,但法家的东西毕... 中国自秦汉至清末的两千多年中,社会性质未变,政治结构未变,法律体系也未变。有人称之曰:这是一个超稳定的系统。就这个系统的政治法律层面而言,是以儒家之精神为精神的,尽管实际上是“外儒内法”、“阳儒阴法”,但法家的东西毕竟还是上不得台面。那么,在政治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法治 冲突与整合 儒家 内在精神 “天” 董仲舒 中国古代 同居相为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法
下载PDF
居延汉简中的“功”与“劳” 被引量:22
15
作者 胡平生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1-55,共5页
居延汉简中的功劳文书,过去研究者谈得最多的是“日迹”、“考课”、“秋射赐劳”、“上功”、“积劳”、“以功次升迁”等,但是涉及到“功”与“劳”的关系时都未能深入研究。因为有关的简牍仅记录守边士吏的功劳数目,而缺乏更详细的材... 居延汉简中的功劳文书,过去研究者谈得最多的是“日迹”、“考课”、“秋射赐劳”、“上功”、“积劳”、“以功次升迁”等,但是涉及到“功”与“劳”的关系时都未能深入研究。因为有关的简牍仅记录守边士吏的功劳数目,而缺乏更详细的材料;历史文献也没有很明确的记载。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文书 居延简 司马迁 研究者 会计 治官 律令 历史文献 董仲舒
原文传递
“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学智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9,共11页
"三纲五常"一直被视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持续影响的政治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三纲五常"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秦汉之际是其孕育和形成时期,宋元明是其强化、提升和高涨时期,而... "三纲五常"一直被视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持续影响的政治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三纲五常"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秦汉之际是其孕育和形成时期,宋元明是其强化、提升和高涨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则表现为持续低迷,这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政治伦理生活层面。忽视这一事实,就会对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作出过高或不恰当的估计,从而也影响到对晋唐时期儒学思想特征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纲五常 魏晋南北朝 隋唐 董仲舒 朱熹
原文传递
忠节的历史考察:秦汉至五代时期 被引量:20
17
作者 魏良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9-130,共12页
“忠臣”一词,最初出现于《墨子》,法家对之做了规定性解释,秦朝付之实践,结果失败。汉水秦制,继续实践法家“君臣之术”,造成西汉君臣关系高度紧张。两汉统治者和儒家今文学派试图把法家的“忠节”概念纳入儒家的“气节”范畴,... “忠臣”一词,最初出现于《墨子》,法家对之做了规定性解释,秦朝付之实践,结果失败。汉水秦制,继续实践法家“君臣之术”,造成西汉君臣关系高度紧张。两汉统治者和儒家今文学派试图把法家的“忠节”概念纳入儒家的“气节”范畴,但在理论上并未解决,这一问题直至宋儒才予解决。它在政治实践上的反映就是,从西汉至五代,中央政权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权臣纂立;而宋以后,这种现象再不出现。“忠节”是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从秦汉至五代,士大夫对君臣关系和忠节的认识基本上仍持原始儒家的观点──“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而不是宋儒的忠节观──“死事一主”。因此,对忠节进行历史的考察必须走出宋儒对“忠节”认知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考察 君臣关系 原始儒家 士大夫 《白虎通义》 《通鉴》 董仲舒 “气节” 司马迁 欧阳修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7
18
作者 范忠信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4-31,共8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独特的哲学基础。中国独有的哲学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也影响了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天道观”、“人道观”(含“天人关系论”)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也就...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独特的哲学基础。中国独有的哲学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也影响了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天道观”、“人道观”(含“天人关系论”)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法律文化 哲学基础 董仲舒 《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 天道观 《左传》 “天”
下载PDF
秦汉律学考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何勤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21-133,共13页
中国古代律学是中国古代法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其主要的表现形态,是中国古代学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立法发达到一定程度,语言学、文字学、逻辑学等有了相应发展以后的产物。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立法的进步以及中国古代语言学的... 中国古代律学是中国古代法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其主要的表现形态,是中国古代学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立法发达到一定程度,语言学、文字学、逻辑学等有了相应发展以后的产物。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立法的进步以及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达,就已经出现了对立法事件、某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法律答问 汉代律学 中国古代法学 《唐律疏议》 董仲舒 解释法律 以经注律 睡虎地秦墓竹简 魏晋南北朝
原文传递
董仲舒对荀子性朴论的继承与拓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周炽成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3-58,67,共7页
荀子的性朴论早已被后人遗忘,但是,在汉代仍然有人坚持它,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就是如此。董仲舒继承了苟子的性朴论,并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比较温和地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的作者明显不同。刘念亲在20世纪初就认为《性恶》... 荀子的性朴论早已被后人遗忘,但是,在汉代仍然有人坚持它,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就是如此。董仲舒继承了苟子的性朴论,并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比较温和地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的作者明显不同。刘念亲在20世纪初就认为《性恶》出自苟子后学之手(见刘念亲),而笔者提出了更多的证据表明这一点(见周炽成,第17—36页)。把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与《性恶》的作者对它的批评联系起来考察,会得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继承 荀子 20世纪 性善论 批评 性恶 苟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